穆廷璽
摘要:本文首先對漢語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實際現(xiàn)狀進行了簡單剖析,然后通過三種不同的課堂形式,結合漢語言自身特性與小學語文教育的特征,對漢語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了闡述與歸納,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教學;激勵式培養(yǎng)
引言:
在新的一輪九年義務教育教學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漢語文學能夠很好地促進小學生對于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在此階段,教師幫助小學生奠定良好的漢語學習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一、漢語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狀
(一)教學觀念陳舊
目前來看,小學生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shù)課文選自漢語言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漢語言文學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與審美水準。但是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接受過相應的系統(tǒng)性培訓,直接影響了教學的結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觀念也在逐步改善,但是部分語文教師對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接受程度不足,教學觀念依然停留在過去的教學定式,使得漢語文學變得理論化,漢語文學的內(nèi)涵與價值很難被學生接受,更深層次的教學活動則難以為繼[1]。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語文課堂中教學目標往往不明確,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不良傾向:一是教學目標狹隘,全部以應對考試為目的,貌似效率很高,實際枯燥乏味;二是教學目標泛泛,課堂內(nèi)容面面俱到,理論內(nèi)容滿滿登登,貌似充實全面,實際勞而無功;三是教學目標隨機,只憑主觀感受教學,看似熱鬧隨意,實際收效甚微。
(三)教學方法缺少趣味
小學語文課堂中對于漢語文學的教學呈現(xiàn)工具化、模式化特征,將漢語文學作為學生認知工具進行解析,亦步亦趨地使用“字詞句段”教學,內(nèi)涵與主題被反復過度強調(diào),課堂千篇一律,氛圍呆板沉悶,學生麻木淡漠,這讓語文教學本身變得更加晦澀難懂。
二、漢語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漢語文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也具有更加突出的美學內(nèi)涵與功能價值,它是一種具有獨特美感的語言表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與發(fā)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淺層的教學理論已經(jīng)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漢語文學的課堂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表達,才能提升小學語文講授內(nèi)容的接受水平與運用效果。
(一)抓住語言特征發(fā)揮想象力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漢語文學作品,為根據(jù)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及學生年齡特征而整理出來的教學體系,其特點符合漢語言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特征。漢語文學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生活,教師要充分抓住漢語文學語言及思維的啟發(fā)性,挖掘漢語言文學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智慧與思考打開繽紛世界的大門。例如,在講解《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并沒有親眼見識過黃山的秀麗與神奇,對于黃山的巍峨、怪石的奇趣并沒有身臨其境的感知。此時,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來引導學生們聆聽課文朗讀,并閉上眼睛感受奇石的千姿百態(tài)、云海的翻涌波譎。在想象過后,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描述,或通過圖畫來講述想象畫面,甚至可以用肢體來表達所想象的內(nèi)容。如此一來,不但課堂氛圍輕松愉悅,而且學生經(jīng)過語言、圖畫、肢體的表達,更能感受漢語文學的魅力。
(二)互動式課堂鍛煉學生表達
現(xiàn)代社會中,語言表達是人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交流手段,漢語言文學無疑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小學階段正是處于思維習慣、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形成的最初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關注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并創(chuàng)設情景式教學,在課堂上充分互動,調(diào)動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例如,《火燒云》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音樂、影像展示各種火燒云的形狀,在課堂上引導小話題“你眼中的火燒云”,并把學生分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自由討論自己眼中的火燒云,并向組內(nèi)其他成員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勵學生主動發(fā)言,促進課堂上互動式信息交流。
(三)激勵式培養(yǎng)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漢語文學不僅能夠教會小學生識字、表達、閱讀、寫作,還是人格素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與審美趣味形成的關鍵。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教學的核心,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從漢語言出發(fā)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在現(xiàn)代素質教育中,應采用激勵式分層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增強自信心、認同感與積極性,點燃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內(nèi)容,提升文學素養(yǎng)、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促進小學生個性與人格的健全。例如,在學習《論語》時,教師可以隨機提問課文中的知識點,并分組比賽,贏得比賽的小組將會得到相應的獎勵;另一方面,通過對孔子進行人物講解,激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部分的延伸,讓學生自覺閱讀、主動學習。
結論: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在小學語文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幫助小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通過多方位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向上的品格,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自成.探析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J].漢字文化,2019 (06):102+126.
[2]于玲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漢語言文學的運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16-10 (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