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重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xiāng)間人口流動頻繁,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農村出現了一群特殊群體——留守學生。這些學生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一般都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親戚代為照顧。老人溺愛孩子,缺乏教育管理的力度與方法,又因隔代的代溝,往往導致孩子任性、沒有精神寄托,甚至放蕩不羈,也會產生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隨著手機和家庭網絡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的增加,孩子容易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網絡上,這就給了一些社會不良青年及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受到這些人的蠱惑,一不小心就成為問題學生。鑒于這樣的一個現狀,我校嘗試采取一些措施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建立機制,發(fā)揮學校作用
(1)成立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分工。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和政教主任為副組長、其他中層領導和班主任為組員的關愛留守學生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認真落實到位。
(2)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學校在開學初就對留守學生、單親子女、特殊家庭子女等情況進行調查統計,摸清留守學生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學生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其基本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jiān)護人或其委托監(jiān)護人的職業(yè)、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等。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聯系,對“留守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注意問題:調查統計時,由班主任逐個找學生進行,不在班上公開調查,包括后面講到的幫扶教育行為都要做到關懷于無形,不要過分突出其身份標簽,以保護這些學生的自尊心)
(3)建立“留守學生”結對幫扶制度。由于現在留守學生較多,如我校共有留守學生207人,占全校學生數的35%,為了提高結對幫扶的效果,我們確定父母雙方均外出的留守學生作為結對幫扶重點對象,約占留守學生總數的20%。幫扶教師要經常與留守學生互相交流、溝通,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生活情況,尋找這些學生的閃光點,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在同學中樹立他們的威信;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幫助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及時告訴家長孩子的每一絲進步,讓家長至少每周給孩子打一次電話,與孩子多溝通,多一些關愛,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各班建立學生志愿者小隊,對重點關愛學生進行幫扶,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平時多溝通交流,周末多一起學習,一起鍛煉、一起玩耍,一起做公益活動,避免留守學生因精神空虛誤入歧途。
(4)建立關愛“留守學生”的應急機制。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立“留守學生”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傲羰貙W生”在校期間如遇突發(fā)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適當的救助處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學生”的法定監(jiān)護人和在外務工的家長,同時按規(guī)定及時報告教育主管部門。
(5)注重心理疏導,促進健康成長?!傲羰貙W生”是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在他們中間存在一些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學生,學校要加強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等活動,著重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學校還要開展針對“留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壓力,鼓勵“留守學生”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一年四節(jié)”各項活動中,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
二、構建網絡,形成關愛合力
(1)加強與留守學生父母或監(jiān)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利用家長會向留守學生的家長公布校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方便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溝通聯系。利用家訪的機會指導家長或臨時監(jiān)護人掌握與學校及子女溝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師要及時與學生家長交流,達到真誠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還要通過電話、網絡(QQ、微信、微博等)、翼校通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加強聯系,共同關注學生生活、學習情況和心理、生理狀況,引導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自愛自強,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
(2)加強委托監(jiān)護人的教育培訓。為了提高委托監(jiān)護人對自身責任的認識,增強法制意識,加強委托監(jiān)護人在受托期間,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我們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就邀請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對所有家長和委托監(jiān)護人開展了法制講座,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學校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育人陣地和育人功能,通過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學生或其監(jiān)護人的教育和培訓,向他們傳授科學的育人觀念和教育方法,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強同家庭和相關部門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文化、工商、婦聯、關工委等部門配合,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愛留守學生。重視家校聯系,要求家長采取多種形式與子女交流、溝通,多關心子女的身心健康,讓子女體會到父愛母愛,努力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合一”的教育網絡,營造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三、明確職責,營造良好環(huán)境
(1)保障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盡最大努力,抓好留守學生的輔導、就餐住宿等日常工作,讓留守學生能夠安心、舒心,讓家長放心。對貧困留守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確保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與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食品藥品監(jiān)督所等部門聯合開展校園周邊環(huán)境集中整治,加大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引導留守學生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學會自立,獨處時能夠自律,成長中力求自強,防范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
(3)建立總結交流制度。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定期召開座談會,交流經驗,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斷提高“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水平,發(fā)揮學校在“留守學生”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