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
在般度族與俱盧族大戰(zhàn)的第一天晚上,猛光問奎師納,既然這是正法之戰(zhàn),為什么還會首戰(zhàn)失利?奎師納回答說,正法之戰(zhàn)也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就難免有勝負。這是著名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在電視劇中的一個場景。猛光是木柱王之子,而奎師納則是毗濕奴的化身,又稱黑天,也叫薄伽梵。在印度教中,毗濕奴是最高的神之一,其他兩個是大梵天和濕婆。所以在這里奎師納幾乎就是正法,而正法相當于中國人說的天道。關于這部印度史詩,我以前曾有過部分閱讀。我在約三十年前買過一本《薄伽梵歌》,這是《摩訶婆羅多》中的一部分,講的是在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之際,阿周那看到敵方陣營中有不少親友心有不忍,向奎師納提出很多疑問。由于這一段涉及了印度教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所以被人們節(jié)選出來單行出版。但這給人以錯覺,以為這是一本鼓吹戰(zhàn)爭的書。后來又看過一本《摩訶婆羅多》的簡寫本,主要敘述戰(zhàn)爭部分,給我的印象是亂打一氣。
好在后來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一是二00五年《摩訶婆羅多》全書譯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共有六卷之多。這是季羨林和金克木及其弟子趙國華、黃寶生等數(shù)十年辛勤努力的結(jié)果,也是譯介軸心時代經(jīng)典的重大文化事件。它的出版為我國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也為我國社會展現(xiàn)了世界多元文化重要一元的巨大空間。對于人類來說,天道或正法只有一個,但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中,依正法規(guī)則展開的,是不同的歷史故事,正如遵循同樣圍棋規(guī)則的棋局卻不重復一樣。因而,在印度上古發(fā)生的事情,不同于中國,不同于巴比倫和亞述,不同于埃及和以色列,也不同于希臘和羅馬。從人類具體博弈的角度看,人類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不足以展現(xiàn)和窮盡在正法規(guī)則下所能發(fā)生的所有情況,從而不同地域或人群中發(fā)生的故事,就不可能完全重復和相似。因而《摩訶婆羅多》講述的故事,超出了我們熟悉的范圍,提出了我們的歷史所沒提出的問題,也用頗為不同的理論和行為來解釋和解決。
另一件事就是二0一三年印度拍出最新的《摩訶婆羅多》系列電視劇,長達二百六十七集。這便于不看上古經(jīng)典的人在休閑時了解這部史詩的豐富內(nèi)容。一邊看電視劇,一邊對照重要情節(jié)翻看原書,真是一個巨大的享受。這是歷史,又極具戲劇性,劇情曲折,常有出人意料之情節(jié)發(fā)展,卻并非做作,合乎人性的邏輯;劇中人常陷入道德困境,輾轉(zhuǎn)反側(cè),徘徊糾結(jié),又常有高人來解。正反面人物都很精彩,般度五子作為中心人物自不必說,其中尤以阿周那氣度不凡;他們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德羅波蒂行止優(yōu)雅,端莊靚麗;還有恒河之子毗濕摩,持斧羅摩,銀發(fā)飄飄,英武神逸;持國王雖追求正法,但心懷私念,左右彷徨,心神不定,表演奇絕;難敵作為“最壞”的角色,也是壞得生動自然;他的舅舅沙恭尼有著高水平的狡猾邪惡,他往往能夠機敏地抓住對方的弱點。當然,奎師納是印度人一貫的偶像,一個風度翩翩、超凡脫俗的美男。
我在這里將會交替引用這兩個版本的《摩訶婆羅多》。我認為電視劇也是一個版本,也是另一個譯本,而且相當達雅。作為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顯然包含了大量的上古史實。它表現(xiàn)為詩,是因為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們往往將歷史編成詩歌加以記錄和傳承。因為詩歌遵循特定格律,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也便于口口相傳,代代傳誦。因而史詩的形式告訴我們,它一定是上古的真實記錄。但歷史不可能被完全記錄,在今天也不可能,更何況上古時期。許多沒有記錄或無法解釋的部分,就用神話、咒語或預言替代?,F(xiàn)在的讀者不必對這些神話部分太過介意,而根據(jù)我們對文明的基本理解,其中的大量故事,包括對傳統(tǒng)和規(guī)則的描述,都是合乎邏輯的,但形式與其他文明略有不同。這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從戲劇角度看,這是一出真正的悲劇,是希臘悲劇所不能比擬的。說的是俱盧王國兩兄弟持國和般度的后代,他們彼此是堂兄弟,他們的長輩都希望他們和睦相處,永遠親密無間。但持國百子和般度五子一步一步地走向?qū)α⒑统鸷蓿詈蟮搅瞬坏貌淮蛞粓鲅葰埧釕?zhàn)爭的地步。而每一步都是心靈的掙扎,都是那樣地不得已。般度五子甚至一度以到森林中苦修和放棄權爭來避免沖突。而從具體人物來看,除了般度五子,在俱盧朝中還有一身正氣、一言九鼎的元老毗濕摩和精通正法的宰相維杜羅;即使是有點偏心的國王持國,也還要在表面上遵循正法。他曾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難敵繼承王位,勸般度長子堅戰(zhàn)主動放棄王儲之位,否則他將痛苦不堪。但阿周那問他,印度有一個傳統(tǒng),國王每年春天要替百姓燒荒,為此傷害自然中的一些生靈,則要以到地獄受苦一段時間抵罪,他是又想做國王又不想下地獄嗎?持國聽到此話后立刻決定立堅戰(zhàn)為王儲。但隨著故事的展開,每一次看似化解沖突的努力又成了進一步的傷害。
真正的悲劇,就是窮盡了所有避免悲劇的手段,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災難和毀滅。在《摩訶婆羅多》中,交戰(zhàn)雙方都在事先知道了戰(zhàn)爭的結(jié)果。黑公主是借助于奎師納能預見未來的能力,知道自己的五個兒子和阿周那的另一個兒子激昂都會死,活下來的只有般度五子。而持國和他的王后甘陀利也請仙人占卜到持國百子都會死。但是即使雙方都知道這樣的結(jié)局,知道自己一方要付出沉重代價,但仍沒有改變事情朝著戰(zhàn)爭的方向發(fā)展。戰(zhàn)前般度五子與持國百子派代表進行了和談,但最后以難敵不接受分給般度五子五個村莊的條件,沒有達成和平。而黑公主一直不能接受失去所有兒子的后果,長時間下不了決心要進行一場戰(zhàn)爭以洗刷恥辱和在王國恢復正法。但最后她明白,非法行為不僅造成已有的傷害,還會因欲壑難填而不斷漫延,無法以回避來阻止;她貴為王后尚且受辱,一般婦女的尊嚴怎么能有保證?不僅是她個體受到了侵害,而且是整個正法受到了破壞。難敵之所以仍然選擇戰(zhàn)爭,是他不能容忍般度五子的生存,并且認為他有贏得戰(zhàn)爭的實力。
他為什么相信他能打贏?回到本文一開始引述的那段對話,奎師納說“正法之戰(zhàn)也是戰(zhàn)爭”,這是在說,堅持正法的一方也可能失敗。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堅持正法的一方不是“得道多助”嗎?但堅持正法的人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正法的驕傲”。什么是正法的驕傲?就是堅持正法之人,不屑于、不愿意利用違背正法的方式來獲得優(yōu)勢,或者避免傷亡。這在具體情境中或戰(zhàn)爭中有什么不好呢?相對于不守正法之人,堅守正法的人的策略空間就會較小。試問在一場博弈中,策略空間大的人不是更有優(yōu)勢嗎?在歷史中我們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野蠻民族戰(zhàn)勝文明民族,沒有道德底線的軍隊戰(zhàn)勝有道德底線的軍隊。盡管正法最終會勝利,但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在局部、在某一段時間,非法的一方會勝利。他們的勝利不僅因為堅守正法的一方有著“正法的驕傲”,而且因為非法的一方有意識地利用這一正法的驕傲。
例如持國的長子難敵多次加害般度五子,如給般度第二子怖軍下毒,設計火燒紫膠宮,企圖燒死般度五子,但這些罪行都沒有受到般度五子和朝廷重臣的追究。如果按照正法,難敵早就會失去繼承王位的資格。但當難敵和沙恭尼下圈套讓堅戰(zhàn)參加賭博,堅戰(zhàn)明知他在擲骰子方面沒有優(yōu)勢,卻認為服從長輩持國的命令是符合正法的,一直賭到把黑公主也輸了。更糟糕的是,當堅戰(zhàn)把般度五子和他們的妻子黑公主輸了以后,就淪為奴隸或奴婢。在這時他們對賭博輸贏的看法與難敵和沙恭尼就有很大不同。這決定于他們內(nèi)心對正法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內(nèi)在道德規(guī)范,而沒有外在的明確表達,以致會有很不同的標準。在堅戰(zhàn)看來,只有通過公正戰(zhàn)爭獲得的國土、財富或奴隸才是合法的擁有,但難敵和沙恭尼卻認為,賭博獲得的也是符合正法的。對待奴隸,堅戰(zhàn)認為可以給他自由,如在俘虜了信度王勝車后,在他愿意為奴的情況下免去他劫持黑公主的死罪,但堅戰(zhàn)放他自由(第二卷,496頁)。但到了難敵這里,就認為奴隸或奴婢可以任意打罵、污辱甚至殺死。
在《摩訶婆羅多》中,“正法的驕傲”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將遵守誓言當作堅守正法。一種是在正式規(guī)則范圍內(nèi)選擇更為寬容和仁慈的標準來實施。前者以毗濕摩和堅戰(zhàn)為最?!把员匦?,行必果”顯然是跨文明的美德,但總有其上限。這就是當遵守誓言與更高的價值,如對人的生命、尊嚴和財產(chǎn)的保護,與基本憲則和法的公正相沖突時,再遵守誓言就可能是違背正法了。但在上古印度,對遵守誓言的強調(diào)超過了適當?shù)某潭?,并且遵守誓言帶來的傷害越是嚴重,遵守誓言者越是驕傲。這也許是堅戰(zhàn)即使在黑公主受辱時也不破誓的原因。在《摩訶婆羅多》中,奎師納對這種“正法的驕傲”提出了批評。對于黑公主的受辱,他既批評了毗濕摩,也批評了堅戰(zhàn)。正是當時兩個方面堅持正法的人都受制于對誓言的遵守,才共同將黑公主送上了受辱的境地。而黑公主受辱成了不打一仗就不能洗雪的奇恥大辱。也就是說,正是因為貌似堅守正法的人拘泥于遵守誓言,才導致了后來幾乎毀滅整個俱盧族的血腥戰(zhàn)爭。
后一種“正法的驕傲”是過度寬容。仔細對比一下般度五子與持國百子,或其代表人物堅戰(zhàn)和難敵的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和對對方的道德要求上是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對稱的。般度五子對自己的道德約束要高于持國百子。當他們在正式規(guī)則下取得勝利后,不會利用這種勝利窮盡利益、盡可能地傷害失敗方。而持國百子就可能會。因而,當雙方在正式規(guī)則定出輸贏后,般度五子就可能獲得較小利益或受到更大傷害,而持國百子則可能獲得更大利益或較小傷害。這會影響到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優(yōu)勢變換。例如在最后的大戰(zhàn)中,毗濕摩的正式身份是俱盧族象城的軍隊主帥,般度五子因他是他們的伯祖父而不忍心與之作戰(zhàn),因而在幾天的時間里,毗濕摩消滅了般度族的大部分軍隊。最后只剩下兩支了。般度族即將全軍覆沒。在面臨失敗的極端情形下,奎師納激勵般度五子與毗濕摩作戰(zhàn),但他們?nèi)圆荒苋εc他拼殺。這時出現(xiàn)了女變男身的束發(fā),因一個前世的誓言以及想尋求解脫,毗濕摩放下武器,在束發(fā)向他射了第一箭后,般度五子才一齊向他射箭,將他殺死。但正如奎師納所說,束發(fā)的出現(xiàn)只是提供了他們殺死毗濕摩的借口。
這種“正法的驕傲”還可以表現(xiàn)為說真話者與說謊話者之間出現(xiàn)信息不對稱。這對前者是明顯不利的。例如堅戰(zhàn)不肯說假話,即使在要求隱藏一年的期間內(nèi),也不能用一個假名字。幸好聰明的黑公主給了他一個夫妻間的愛稱,他才認為不違背正法。在最后與德羅納的對決中,奎師納讓堅戰(zhàn)告訴德羅納他的兒子馬嘶已經(jīng)戰(zhàn)死了,堅戰(zhàn)又是不肯,但怖軍打死了一只名叫“馬嘶”的大象,堅戰(zhàn)才肯說“馬嘶死了”。而在難敵一方,他們先是誘騙般度五子及其母親到紫膠宮居住,伺機燒死他們;后又欺騙堅戰(zhàn)舉行“友好的擲骰子賭博”,而實際上是要把般度五子及其妻子全部變?yōu)榕`。堅戰(zhàn)在有人質(zhì)疑的情況下還要接受到紫膠宮居住的要求,在明知賭博是惡習的情況下仍然接受賭博的邀請,就顯得更為不對稱。其結(jié)果,都帶來了當時的失敗。般度一家從紫膠宮大火中死里逃生;在輸?shù)艉诠鞑⑹苋韬?,般度五子和黑公主到森林中苦修十二年、隱藏一年,都可以看作當時的失敗。這就是“正法的驕傲”帶來的失敗。
“正法的驕傲”還會帶來時機選擇上的不對稱。在最后的般度族和俱盧族的大戰(zhàn)中,雙方規(guī)定在日落后和日出前不能打仗。如果在休戰(zhàn)時襲擊對方,顯然會獲得攻其不備的優(yōu)勢。有一次阿周那因兒子激昂被設計殺死,憤怒地夜闖敵營,目的只是泄憤,但最后被堅戰(zhàn)以“不能違背正法”而制止了。但難敵一方兩次夜襲般度族營地,第二次殺死了黑公主的五個兒子。這在世界歷史上也經(jīng)??梢钥吹?。例如一八八四年中法艦隊的馬尾之戰(zhàn)。七月十四日法國艦隊以“游歷”為名駛?cè)敫=R尾軍港,清朝官員不知其真實意圖,命令中國艦隊“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也斬”,“彼若不動,我亦不發(fā)”。法國艦隊停泊月余,偵察好地形,并選擇有利的潮汐時機偷襲中國艦隊。更長期地看,“正法的驕傲”也會帶來戰(zhàn)略性的失敗,盡管從歷史角度看仍是“暫時的”。在《摩訶婆羅多》中,那些行非法之人,難敵和沙恭尼都對“正法的驕傲”有清楚的認識和充分利用的意圖。沙恭尼之所以相信堅戰(zhàn)會進入他的圈套,很大程度上是他對堅戰(zhàn)的“正法的驕傲”的判斷。正因如此,他的陰謀每每成功。
用這樣的視角看待人類歷史,似乎多了一個維度。人們總是抱怨他們多災多難,懷疑上帝不夠仁慈,質(zhì)問為什么要讓壞人橫行。如果考慮到“正法的驕傲”,以及“壞人”對這一正法驕傲的利用,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會增強違背正法者的力量,拓寬他們的戰(zhàn)略空間,幫助他們采取更為“靈活”和無底線的手段,在與行正法者的戰(zhàn)爭中獲勝。因而,人類的歷史表現(xiàn)為違背正法者經(jīng)常占據(jù)優(yōu)勢并且統(tǒng)治,就不那么奇怪了。有一次奎師納對阿周那說,正法就像沙灘上的城堡,人們把它搭成,又會被海水沖蝕并垮塌,人們又要重新把城堡壘起,再次被海水沖垮,如此反復。這個比喻真是非常生動和貼切。人類歷盡艱難而形成的文明,往往包含了約束人們行為的正法,但如果有人違背正法,卻可能獲得某種優(yōu)勢。這就是所謂“文明悖論”。在民族之間,這表現(xiàn)為蠻族對文明民族的征服;在國家之內(nèi),這表現(xiàn)為陰謀家僭奪權力。他們都利用了文明規(guī)則對遵循正法者的約束,和他們違背正法所帶來的優(yōu)勢。
那么,怎樣解決“正法的驕傲”這個問題呢?人類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從《摩訶婆羅多》的故事來看,教訓是可以總結(jié)的。第一個教訓就是不要固執(zhí)于誓言。這是堅戰(zhàn)、毗濕摩、維杜羅、德羅納和珈爾納共同犯的錯誤。他們似乎都沒有看到,有比誓言更高的正法。正如奎師納所說,正法是一棵大樹,誓言只是它的枝杈,國家法令是它的枝干,而它的根是同情。如果為了枝杈而損傷樹根,則是本末倒置。如果沒有了同情,沒有對傷害和侮辱的憤怒和反抗,誓言就不僅無用,甚至可能成為罪惡的幫兇。同樣的話,奎師納批評的毗濕摩、德羅納和珈爾納,他們最后都心悅誠服。因而這個問題也許會得到解決。再有一次擲骰事件,他們會表現(xiàn)不同吧。在其他文明,如中華文明中,這個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如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鏗鏗然小人也。”守信很好,但不過是一個聰明的普通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去衛(wèi)國的路上受到公叔氏阻攔,在答應不去衛(wèi)國后被放行;但剛過去就奔衛(wèi)國而去。子貢質(zhì)疑,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比绻浅窍轮?,神就不會怪罪違約。
而另一種“正法的驕傲”卻不太好糾正,即對不法者的過度寬容。對此,奎師納有著充分的認識,所以才親自下凡,并披掛上陣,為阿周那充當車夫。車夫似乎是一個低等職業(yè),但在印度教看來,車夫才是決定馬車方向的人。正如精通正法的宰相維杜羅所說:“人的身體是一輛車子,靈魂是車夫,感官是馬匹?!保ǖ谌?,169頁)。所以奎師納決定著般度五子最強者阿周那在哪里進攻,與誰戰(zhàn)斗,從而深深地參與了這場戰(zhàn)爭。與般度五子相比,他似乎更“好戰(zhàn)”。他堅定地認為必須有這么一場戰(zhàn)爭,而且必須勝利。在他認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不惜親自動手。當般度五子不忍心向毗濕摩下手時,他甚至要違背自己不參戰(zhàn)的誓言。當他駕車把珈爾納的戰(zhàn)車引誘到荒野、使其車輪陷入泥沼,也是他催促阿周那違背戰(zhàn)爭規(guī)則殺死珈爾納。在與毗濕摩、德羅納和珈爾納對陣時,奎師納都親自與他們交談,促使他們放下武器。當般度五子懷疑他的建議是否符合正法時,奎師納辯解說,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是符合正法的。
奎師納一直在向阿周那宣講“行動瑜伽”,即只問行為對否,而不計較成敗,但他這次為什么要戰(zhàn)爭的勝利呢?也許在于,正法的通行,要靠對不法的懲罰。但由于正法的驕傲,不法的行為卻無法懲罰。正因如此,才會出現(xiàn)導致戰(zhàn)爭的極端事件—黑公主受辱,這場戰(zhàn)爭也許就是一個總清算。在《摩訶婆羅多》中,他就是正法的化身,也清楚知道“正法的驕傲”已經(jīng)使正法無法實現(xiàn),所以才親自出場。這是否意味著,他認為人類已無可救藥,所以不能任憑般度五子浪費勝利的機會?實際上,在《摩訶婆羅多》的結(jié)尾,似乎給出了答案。表面上,般度五子活了下來,阿周那的兒子激昂的妻子生了一個繼承人,最后繼承了王位。但奎師納明確地說,原來俱盧族和般度族的后代全被消滅干凈。般度五子實際上分別靠正法之神閻摩、風神伐由、雷神因陀羅和雙馬童賜福而生,不是凡人般度的兒子;而激昂的遺腹子已被馬嘶用梵天法寶殺死,奎師納靠神力起死回生的完全是另一個靠神力誕生的人。勝利者般度五子其實代表了新生的人類。
這不由得使人想起《摩西五經(jīng)》中的大洪水?!秳?chuàng)世記》說,“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于是就用洪水消滅所有人類,除了諾亞。諾亞,這個耶和華眼中的義人,代表了人類的新生。這與大戰(zhàn)后般度族的新生何其相似。這似乎說明,人類的自發(fā)行動不見得能夠形成一個公正有效治理的社會。如果沒有外力的矯正,人類社會可能會在自相殘殺中滅亡。而所謂外力,實際上就是正法本身,或曰天道。不法的統(tǒng)治本身就是一種外力懲罰,它縱容一部分人盤剝壓榨另一部分人,又縱容前者鎮(zhèn)壓后者的反抗,因而必定制造出人群之間的仇恨,只待適當時機爆發(fā)。這似乎就是一個命定的結(jié)局。在《摩訶婆羅多》中,從黑公主受辱到大戰(zhàn)爆發(fā)之間有著很長篇幅,都是在講雙方怎樣努力避免戰(zhàn)爭。其中的《斡旋篇》就長達幾百頁。但戰(zhàn)爭還是爆發(fā)了。一般而言,一個社會的不法行為越是猖獗和漫延,糾正它的戰(zhàn)爭越是慘烈,越有可能毀滅整個社會。
《摩訶婆羅多》大戰(zhàn)之后,人類變好了嗎?應該是。何以見得?就是《摩訶婆羅多》本身。這本至早出現(xiàn)于公元前四世紀的經(jīng)典,就是人類這一慘痛教訓的記述和總結(jié)。它清晰指出了“正法的驕傲”是要害問題,并通過奎師納的言行來闡明什么是正法。因而《摩訶婆羅多》就是一個成為歷史分水嶺的經(jīng)典,在其之后的印度文明是一個使人類享受其社會的文明。而在《創(chuàng)世記》中,耶和華在洪水過后對諾亞說:“我與你們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敝Z亞及其后代就值得信任?因為有了《摩西五經(jīng)》(《舊約》),據(jù)說它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紀,而它記述的歷史也應回溯上千年。在這一段時間里,諾亞的后代亞伯拉罕接續(xù)地與耶和華定約,他的后代摩西上西奈山面見耶和華,并得戒律稱“摩西十戒”。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這正是人類的軸心時代。還有希臘的黃金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希臘哲學、戲劇和神話,出現(xiàn)了中華的經(jīng)典,《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春秋》等,出現(xiàn)了孔子和老子。軸心時代后,人類真正進入文明時代。
由此看來,軸心時代使人類在精神上脫胎換骨。其原因,也許就是對正法的驕傲的糾正。在《摩訶婆羅多》記述的大戰(zhàn)前的情形中,盡管有人經(jīng)常指出某某人的行為“不符合正法”,但沒有懲罰不法的法律程序。在王族中,除非違法者本人接受懲罰,否則沒有可能實現(xiàn)懲罰。更何況正法的驕傲經(jīng)常會寬恕不法。而軸心時代的經(jīng)典,包含了“要建立強制實施的法”的內(nèi)容,并且側(cè)重于否定性規(guī)定,即對不法的限制。如“摩西十戒”就是規(guī)定不能做什么,如不可殺人,不可貪戀他人之妻,如果違反了,懲罰是嚴厲的,當然也許會過于嚴厲。如摩西對崇拜金牛犢的人的懲罰,就是在證明“十戒”不是說著玩的。在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實中的正法經(jīng)常用“禮”來指稱。違反正法就是“非禮”。在《禮記》中,禮經(jīng)常用否定性表述,所謂“禮”,就是“不要非禮”?!抖Y記》之《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以往的解釋不區(qū)分“威儀”和“禮儀”。在我看來,儒家強調(diào)自愿遵行的禮,但有時也不得不用“威儀”來懲罰那些嚴重非禮的人。
《摩訶婆羅多》告訴我們,如果不在日常的秩序中懲罰不法,還以此為傲,就不可避免地要打一場滅絕人類的戰(zhàn)爭。為了避免這種慘烈的結(jié)果,在平時就要硬下心來,收起正法的驕傲,對不法行為加以恰當懲罰。哈耶克后來提出的“正當行為規(guī)則”也許就是正法的現(xiàn)代表述,他同時說,正當行為規(guī)則全是否定性的。這是很到位和凝練的總結(jié)。而否定要有手段。也許,軸心時代創(chuàng)立的文明就是用否定性規(guī)則避免了因正法的驕傲而不可避免導致的正法的衰敗。無論我們今天對軸心時代以后的歷史有多么低的評價,回到當時的情境,軸心時代建立起來的秩序,終究使人類能夠不借助于“外力”—在《摩訶婆羅多》中,這一“外力”化身為奎師納—而有效治理自己了?!拔拿鳌遍_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