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霞
閱讀一直是人類了解世界、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提升素質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發(fā)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江蘇高考新方案十分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通過閱讀發(fā)展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學習語言和人文、科學知識,通過閱讀拓展思維,提高審美、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嘗試應用“認知彈性理論”指導學生英語自主閱讀,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激發(fā)學生潛在的閱讀動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從教材文本著手,建立閱讀自信
當提到如何安排學生英語課外自主閱讀時,大部分教師總會表現(xiàn)出一臉無奈,認為高中英語教學任務重,既要處理教材上的文本閱讀,也要做題、講題鞏固所學內容,還要花時間復習書本基礎知識,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自主閱讀。事實上,即使有的學校每周會開設一節(jié)英語閱讀課,也時不時會被老師們“征用”趕進度,學生的英語閱讀量基本局限于書本及試卷中出現(xiàn)的文章,課外閱讀蜻蜓點水,導致學生英語自主閱讀狀況并不令人滿意。每到考試分析時,老師總會抱怨學生閱讀能力差,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型得分率低。顯然,碎片化的閱讀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題海戰(zhàn)術也無法代替閱讀去拓寬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針對學生目前自主閱讀狀況不理想的情形,筆者嘗試在教學中運用認知彈性理論,通過小組合作,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自信,營造閱讀氛圍。認知彈性理論是美國依利諾斯大學的斯皮羅(Rand J.Sprio)等人針對結構不良知識的習得與遷移而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它關注的焦點是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條件。牛津英語教材中的reading、project文本是很好閱讀材料,內容簡單,題材結構清晰,適合用來教授學生閱讀方法、技巧等。筆者在新授reading課前會安排預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閱讀課文,并按要求完成閱讀任務:一是初讀文本,劃出本課生詞和重要短語;二是再讀文本,理解表層意思,劃出疑難句;三是熟讀文本,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問題,小組討論。新授課上,學生設計的問題會被挑選出來,進行互問互答。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自主閱讀效果,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增強閱讀的自信心,樂意主動思考。
從課堂流程開始,由淺入深
認知彈性理論主張: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依靠情境,相應的教學必須是具體的,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開發(fā)學習潛能,使他們以更適宜的方式學習。筆者從課堂流程開始,四個板塊由淺入深,幫助學生在自主閱讀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由易到難,學生課堂上獲得的成就感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具體操作:板塊一是檢查預習情況,主要通過學生間的快問快答,了解學生掌握文本的程度。在預習的過程中,各小組會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變成題目,如英漢互譯、問題設計、長句難句理解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要求學生主動站起來提問他人。板塊二是解決疑難點。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提問。大家知道,高質量的提問是需要動腦筋的。答疑也不是老師包辦,而是先聽其他學生的見解,老師適時提示補充。板塊三是教師創(chuàng)設疑問。主要圍繞對這篇文章的深度閱讀思考和老師想通過這篇課文教給學生的閱讀技巧、方法等展開。一般情況下,對文章的主題、寓意、結論、作者寫作意圖、對某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等是學生的弱點。筆者會在這個板塊里通過設計具體情境加以體現(xiàn)。如設置一些關于主旨大意、詞義猜測、句義轉換、事實歸納或推理判斷等類型的問題。板塊四是即時檢測,形式多樣??梢允?0分鐘的小題測試,也可是學生口頭總結,或是書面總結,主要是學生關于這堂課最大的收獲,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從寫作訓練做起,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是為了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強獲取信息、理解分析和辨別鑒賞能力,最終能形成自己思想,落實到筆頭。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英語老師需要重視閱讀輸出的訓練,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筆者在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時,主要采取背誦、展示的形式,鼓勵學生自我挑戰(zhàn)。背誦好的文章能讓學習者大量的輸入語言材料從而促進外語學習,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看到自己流利說出英語時的模樣,所以,在訓練書面表達能力時,筆者主要采取大作和小作的形式。大作就是正規(guī)考試時的作文類型,要求學生半個小時內完成。講評作文時,筆者會先給出范文,讓學生對比自己剛才寫的文章,把范文中好的詞句挑出來或者和學生一起寫范文。然后給出評價標準,引導學生互評,并給對方提出有針對性的修改建議。筆者會閱讀學生修改后文章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學生感受每一次寫作后的小小成就感。小作的形式就比較豐富了,寫日記、寫感悟、寫劇本、寫摘抄等等,字數(shù)不限,內容不限,但有質量要求,能夠清晰的傳詞達意,語句通順,使用連接詞、復雜句等。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寫作訓練,教師一定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這樣他們才會有繼續(xù)寫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