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摘 要】在初中階段,教材中的古詩在類型上有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古詩的內(nèi)容更加寬泛,另一方面,增加了大量的律詩。律詩相較于絕句,篇幅有所加長,描寫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給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深刻剖析律詩的體裁特點,引導學生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與探究律詩,是提高古詩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從寫作背景、對仗、意境、律詩與其他作品的關聯(lián)性等幾個方面探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關鍵詞】初中;律詩;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24-0105-02
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古詩大多是比較簡短的絕句。而進入初中后,教材中出現(xiàn)了很多律詩。由于律詩篇幅較長,很多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不能發(fā)掘律詩的特殊之處,依然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立足于律詩自身的特點,通過對寫作背景、對仗、意境、律詩與其他作品的關聯(lián)性等方面進行講解與分析,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律詩與絕句之間的共性與差異,豐富學生對古詩類型的理解。下面,筆者就初中律詩的有效教學方法展開探討。
一、拓展寫作背景,體會創(chuàng)作動機
律詩與絕句相比,在篇幅上由四句擴展為八句,更廣泛地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上更豐富。而這樣也造成學生在理解上會遇到較多的困難。因此,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成了理解作品最關鍵的切入點之一。教師要深化寫作背景的講解,引導學生根據(jù)作者的經(jīng)歷,深刻理解作品[1]。
如在教學《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時,教師可以對寫作背景進行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對“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兩句進行拓展,講解劉禹錫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到偏僻的巴蜀地區(qū)做官長達二十三年,在揚州的宴會上與白居易相逢,二人惺惺相惜,劉禹錫想起了多年來的經(jīng)歷,寫下了這首詩。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重點抓住“巴山楚水”在古代的地理特點和“二十三年”這個漫長而又寶貴的時間,讓學生體會劉禹錫的深刻感慨。這樣,學生再結合“觀棋爛柯”的故事,就能夠理解劉禹錫拿晉人王質(zhì)與世隔絕幾百年的故事與自己對比,從而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感觸。
二、抓住對仗部分,探究寫作角度
律詩相較于絕句在對仗上更為嚴格。律詩中有粘連的講究,中間四句必須以對仗的形式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對這一點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因而不能體會到律詩寫作的藝術性。對仗句反映了作者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教師對此進行講解,能夠促使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切入角度[2]。
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中的對仗部分分析作者描寫春天的角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在寫作上的特點。學生能夠從“幾處”與“誰家”、“早鶯”與“新燕”、“爭暖樹”與“啄春泥”等工整的對仗中,體會到律詩的藝術性。然后可以總結作者主要抓住了春天鶯燕筑巢這樣以動襯動的場景和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這樣以靜襯動的場景,又結合“早鶯爭暖樹”的仰視視角和“新燕啄春泥”的俯視視角,寫出了春天豐富多彩而充滿生機的景象。這樣能夠使學生從對仗中領悟作者以多種視角描寫春天的藝術手法。
三、通過場景展現(xiàn),體會獨特意境
意境是古詩的重要元素,是分析古詩藝術性的重要立足點。律詩的篇幅較長,意境更為豐富。學生在分析古詩時,需要對每一句詩進行分析與整合,體會意境的和諧性與豐富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這一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場景展現(xiàn)的方式將意境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如在教學《次北固山下》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放映相關的視頻與圖畫,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意境。通過閱讀,學生會覺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營造的意境很容易體會,也能夠想象到潮水漲滿,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的景象。而對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描繪的意境,學生會感覺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放映視頻,展示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的場景。這樣學生就能理解這兩句描寫的是時序的交替,并且在腦海中浮現(xiàn)相關的場景。通過視頻的放映,學生能夠從青山繚繞、綠水蕩漾、行舟漂浮的場景,體會到詩人獨自在外游蕩的孤獨與寂寥,對律詩中豐富的意境有深入的認識。
四、聯(lián)系同類詩詞,品味作品特色
由于篇幅較長,律詩在描寫事物時能夠從多方面展現(xiàn)事物的特點。在學習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同一個題材,律詩、絕句和詞在表現(xiàn)上會有很大的區(qū)別。對此,教師可以引用其他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律詩的獨特性。這樣的方式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對詩詞的總體認識[3]。
如在學習《望岳》時,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知道作品前幾句描寫的是泰山雄壯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fā)了詩人游覽泰山的感悟。教師可以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做對比,這兩首詩在結尾都描寫了詩人對游覽地的感悟,但在具體景物特點描寫上,《題西林壁》只用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一句寫山的大概面貌,而《望岳》則以“齊魯青未了”寫泰山的蒼翠,以“陰陽割昏曉”寫泰山云霧蒼茫的樣子,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泰山高聳入云的特點。對比之后,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律詩在描寫上比絕句更加豐富與全面,從而認識到律詩的獨特之處。
綜上所述,律詩是古詩中的重要類型。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大量的律詩以充實自己的詩詞修養(yǎng)。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較多的問題。教師要立足于律詩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學習。要深化背景的講解,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經(jīng)歷深刻理解作品;要以場景展現(xiàn)的方式將意境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要詳細講解對仗句,使學生深刻了解作者的寫作角度;還要引用其他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律詩寫作的獨特性。通過對律詩各方面知識的拓展與講解,能夠使學生對律詩產(chǎn)生全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何萍.人教版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及教學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9.
[2]姚聰聰.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選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6.
[3]張雪蓮.初中律詩意境的詩法教學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