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嘉
2020年的春節(jié)假期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極為特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國擴散蔓延,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疫情所帶來的國際國內連鎖反應引發(fā)海外輿論高度關注。
近期國內外媒體有關疫情的報道數(shù)量多、覆蓋面廣,除了患者救治、防控措施、醫(yī)療物資等硬新聞外,一批關注疫情影響下普通中國人生活的稿件也屢見報端。疫情防控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身也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分析國內外媒體的相關疫情報道,探討在報道這樣一場全球公共衛(wèi)生危機時,如何聚焦普通人的生活,通過訴說鮮活的人物故事,向海外讀者呈現(xiàn)特殊時期中國人特殊的人生境遇。
拉近心理距離,讓報道更有溫度
在疫情對外報道中,新華社曾有一則視頻報道得到世衛(wèi)組織的關注。報道中,安徽一個家庭的成人均因被確診新冠肺炎住院治療,已是密切接觸者的兩個年幼的孩子無人照料,當?shù)蒯t(yī)療機構的6位護士承擔起“臨時媽媽”的責任,給孩子們沖奶粉、換尿片、洗澡洗衣服,照顧得無微不至。世衛(wèi)組織表示,這一視頻表明,護士們正在用努力和愛心從事他們所參與的拯救生命的工作。
這些“護士媽媽”是奮戰(zhàn)在疫情抗擊一線的無數(shù)醫(yī)務工作者的縮影。她們只是普普通通的護士,從事的是平凡的工作,但救死扶傷、對幼兒如母親般的呵護,卻可以超越地域和語言的阻礙,獲得各國受眾的理解。
對外新聞報道有講故事的傳統(tǒng),倡導學習英語寫作“show, not tell”(呈現(xiàn)而不是直接告訴)的方法,用在新聞現(xiàn)場發(fā)掘的小人物故事而不是生硬說理來呈現(xiàn)事實。聚焦小人物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外報道中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樣一場國際公共衛(wèi)生事件把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與世界人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對于海外受眾來說,對外報道不再是講述一個發(fā)生在其他國家的故事。中國醫(yī)護人員的救治有沒有效果、社區(qū)工作人員防控到不到位、中國人有沒有聽建議居家隔離……這些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jié)能夠讓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更何況抗擊疫情是一場全球戰(zhàn)役,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在此背景下,講述普通中國人的故事能夠很好地拉近與海外讀者的心理距離,產(chǎn)生共情的效果,讓報道更有人情味。
疫情發(fā)生后,很多人主動為奮戰(zhàn)在救治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提供幫助。新華社對外英文特寫《一杯咖啡的武漢堅守》講述了一家咖啡店在疫情期間免費給醫(yī)護人員送咖啡的故事。文章用大量細節(jié)反映了疫情期間咖啡店里的反?,F(xiàn)象:每天用消毒液清理店鋪,在每杯咖啡上寫“武漢加油”等祝福語。文章以疫情期間一種罕見的問候方式作為結尾:某天送完咖啡后,“全副武裝”的醫(yī)護人員和咖啡師遠遠地鞠躬互致謝意。簡單的白描為讀者體會特殊時期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留下想象空間。另一篇新華社稿件描寫了疫情期間的一場特殊婚禮。新婚夫婦取消了原定的50桌宴席,不見賓客,戴著口罩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整個過程花了不到2分鐘。困難中的相互幫助,科學防控和風俗人情的對抗,都是疫情期間小人物身上的平凡故事,容易讓人理解,也體現(xiàn)了疫情面前每個普通中國人的點滴努力。
豐富報道信源,讓故事更接地氣
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能豐富報道信源,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呈現(xiàn)防控措施的落實情況。通常在傳染病報道中,媒體習慣從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入手,因為他們往往掌握全面的信息和專業(yè)的知識,能夠滿足公眾對疫情信息的需要。相比較而言,雖然普通人的故事無法帶來權威的觀點和信息,但在反映已有防疫措施的執(zhí)行情況方面,普通人的聲音往往比官方說法更接地氣,更貼近讀者,也更有說服力。尤其是在這次幾乎動員全民參與的抗疫行動中,普通人采取的防疫措施也是國家抗擊疫情努力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這場疫情阻擊戰(zhàn)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為發(fā)掘疫情中的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不少外媒走訪防控一線,用一個社區(qū)、一家公司這樣的小切口來觀察防疫工作的進展情況。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關注了武漢抗擊疫情前線的社區(qū)工作人員。文章重點描述了一位社區(qū)黨委書記超負荷的工作狀態(tài),她需要負責安排疑似病例隔離、記錄居民體溫、給居民送菜等一系列工作,打電話打到耳朵疼,每天忙到半夜才能下班。文章指出,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和人手短缺,讓社區(qū)的人員隔離工作出現(xiàn)了一定的混亂,但人們的恐慌情緒也在消退,微信群里的討論開始回歸到烤蛋糕、做披薩等日常話題。
路透社一篇文章關注了疫情期間熱心為城市運轉提供志愿服務的武漢市民。志愿者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長時間工作,接送醫(yī)護人員上下班并為維持城市運轉的人們運送關鍵物資。盡管疫情讓武漢受困,但許多默默付出的志愿者讓武漢這座居住著1100萬人的城市持續(xù)運轉。路透社一篇名為《單人午餐和口罩:回歸工作的中國人與新型冠狀病毒搏斗》的報道則將目光投向了復工的上班族們。文章認為,中國企業(yè)為防控疫情、減輕員工對病毒的恐慌采取了許多方法,包括辦公室消殺、在食堂餐桌放置擋板、全天佩戴口罩等做法。
美國外交學者網(wǎng)站的一篇《新冠病毒陰影下的中國日常生活》更多關注了非湖北地區(qū)人們的防控生活。文章認為,盡管缺乏口罩并面臨不小的經(jīng)濟損失,但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表現(xiàn)出一種堅忍的態(tài)度,采取了實際的應對方法,同時對未來的生活保持樂觀。
如果說不斷更新的疫情數(shù)據(jù)和動態(tài)反映的是面上的情況,那么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個像素點,講述了數(shù)據(jù)背后的故事。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的中國人的抗疫故事是對疫情一線硬新聞的有效補充。
立足國際視野,回應外界關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世界其他國家,恐慌和謠言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出現(xiàn)了一些敵視中國及華人的言論和做法??只抛尲~約、倫敦等地原本熱鬧的中國城人跡寥寥。一些外國人選擇留在中國,卻反復被海外的親友詢問物資短缺的情況。還有一些外國政客指責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不透明”。
世衛(wèi)組織曾多次指出病毒才是國際社會共同的敵人,呼吁各方停止將疫情污名化的做法,團結起來共同尋求解決方案。這種團結的態(tài)度,反映到對外報道實踐中來,就是要把發(fā)生在中國的疫情故事置于全人類共同應對病毒威脅的背景之中來考慮,站在海外受眾的立場上,回應關切,向世界展現(xiàn)全面真實的中國抗疫圖景。
疫情發(fā)生后,不少國家呼吁本國在華公民回國,但也有不少外籍人士選擇留在中國。因為地域上的貼近性,這些留守的外籍人士成為外界了解中國防疫情況的一扇窗。新華社專門組織了一批有關在華外國人的稿件,反映各行各業(yè)的外國人在中國的防疫生活。在稿件《非洲學生與武漢共渡難關》中,武漢多所高校的海外留學生表示,盡管物價有所上漲,但超市的食物正常供給,學校給他們準備了口罩、體溫計、消毒液等防護用品,他們在宿舍期間能正常學習生活。稿件《一個巴西飛行員的隔離生活》,表現(xiàn)了巴西籍飛行員在成都酒店的隔離情況,工作人員定時上門檢測體溫并為飛行員帶來需要的水果和巧克力。這些來自疫情一線的人物故事表明,盡管為防控疫情中國政府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但人們的日常生活仍然是有序的,社會物資供給是平穩(wěn)的,有效回應了外界對于生活用品短缺的質疑。
除此之外,系列稿件反映的人物還包括陪伴中國學生的英國教師,照顧中國病人的馬來西亞醫(yī)生,采購醫(yī)用物資的克羅地亞前拳擊冠軍等眾多在疫情中幫助中國的外籍友人。為了幫助外籍人士度過這段特殊時期,中國也做了很多努力。新華社稿件《上?!翱谡譄峋€”為外國人提供便利》反映的是上海對外信息服務熱線在疫情期間為外籍人士答疑解惑。因為在預約口罩上助力頗多,這條熱線也被親切地稱為“口罩熱線”。這些故事以外籍人士的親身經(jīng)歷向世界呈現(xiàn)了中國人民與外籍友人團結互助抗擊疫情動人形象。
當然,對外報道在挖掘好故事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實事求是,不賣慘比慘,切莫為了追求戲劇化的故事情節(jié)而過度渲染。有的媒體刻畫因疫情失去多位親人的家庭時,詳細說明對方的姓名、年齡、職業(yè)。這些刺眼的報道為了追求強烈的沖突和催淚效應,失去了新聞報道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很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新冠肺炎疫情給許多中國家庭造成了永久的傷痛,媒體記者在報道此類事件時應注意稿件的人文關懷,多一些白描、少一些渲染,多一些克制、少一些煽情,本著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原則理性講述重大傳染病面前普通人的人生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