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摘 要:在師幼互動情境中,教師的回應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分析生成性活動中教師回應存在的普遍問題,剖析問題形成的原因,結合大班生成活動 “小蝌蚪成長記” 實例,研究提出有效的回應策略。
關鍵詞:生成性活動;教師回應;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0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4-0120-02
一、生成性活動中教師回應存在的常見問題
掌控型回應。教師試圖控制幼兒的行為,事事在前。回應多以教師想法為主,教師很少詢問幼兒,導致的結果是幼兒的探究總在成人的控制下,從而無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內驅力。
簡單型回應。教師多以簡單的語言回應幼兒,這些語言通常是習慣性的,沒有具體的教育目的。
回避型回應。教師因無法在第一時間確定回應的方法,而選擇回避幼兒的問題,把幼兒引向其他話題,甚至有時以“好的”“是嗎”等詞語代替。
二、生成性活動中教師回應不當?shù)脑?/p>
(一)教師缺少系統(tǒng)性理論培訓
教師對回應策略缺少專業(yè)、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難以深入了解幼兒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無法正確判斷每個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得回應質量不高。
(二)教師缺乏有效回應的教育技能
教師沒有意識到回應是重要的教育技能,隨意性較強,對平時的回應行為也缺少關注和反思。尤其是當幼兒的提問及回答不在自己預想范圍的情況下,教師就會出現(xiàn)回避行為或以簡單的回答一帶而過。
(三)教師缺失兒童視角的回應意識
教師在生成活動中出現(xiàn)掌控性回應較多的情況是: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教師常常會急于回應幼兒,直接告知或示范,沒有給幼兒留思考的機會;教師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權威的,常在不經(jīng)意間把自己放到活動的主導地位上,以自己的決定代替幼兒的意見,導致幼兒失去自主活動的機會。這些情況通常是教師的習慣行為,反映出教師與幼兒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究其根源是教育觀、兒童觀的缺位。
三、生成性活動中教師回應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建議,關注幼兒興趣點
生活中,幼兒經(jīng)常會對各種事物產(chǎn)生興趣,但同時這種興趣大多容易轉瞬即逝。所以,教師既要關注幼兒興趣,又要具備從興趣中生成有價值的學習活動的能力。在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后,教師要通過回應給予幼兒正向的激發(fā),增強幼兒的動力。同樣,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如果能提出合理的建議,不僅可以幫幼兒解決問題,更能夠引發(fā)其下一步的探究學習。
案例:一天清晨,靜涵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只玻璃杯走進教室,杯子里面放著幾只小蝌蚪。
靜涵:“老師,快來看我的小蝌蚪!”幾個幼兒發(fā)現(xiàn)了趕快湊過來。
靜涵:“他們是我的蝌蚪寶寶!”
西西:“小小的真可愛!能摸一摸嗎?”
靜涵:“不行!別把它們碰壞了!”
恒恒:“它們長大了,會變成什么樣?”
靜涵:“當然是青蛙了?!?/p>
森森:“不對,我爸爸說過會變成癩蛤蟆的!”
靜涵:“它們一定是小青蛙!”
教師:“小朋友都很喜歡小蝌蚪,它們究竟會變成什么,老師也不知道,不如把它們養(yǎng)在幼兒園里,我們經(jīng)常來看怎么樣?”就這樣,小蝌蚪在班里安了家。
教師給幼兒提出了飼養(yǎng)小蝌蚪的建議,源于在幼兒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興趣,同時了解到幼兒對小蝌蚪的認識還在表面、粗淺的層面。于是,教師準確地做出了價值判斷,并對幼兒提出建議,為幼兒下一步的學習、探究做好準備。
(二)傾聽幼兒想法,師生共享決定權
高寬課程認為分享控制是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核心。分享控制意味著幼兒和教師可以輪流擔任領導者和被領導者、講話者和傾聽者、老師和學生。教師允許并鼓勵幼兒做出決定,能傾聽幼兒的想法,讓幼兒感到被尊重,從而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案例:靜涵的小蝌蚪裝在了一只小玻璃杯中,我們把杯子放在自然角的柜子上。午飯后,幼兒坐在走廊上玩游戲。很多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裝有蝌蚪的杯子,都擠過去看。大家都想在最好的位置看個清楚,可是有4個幼兒把玻璃杯圍得緊緊的,晗晗在外圍轉了幾圈,也沒能擠進去看一眼,他著急地說:“我看不到怎么辦!”就連占據(jù)最好位置的靜涵也連聲喊:“太擠啦!往后退退!”問題來了,如何解決?教師準備讓幼兒決定。
教師:“你們中午在觀察小蝌蚪時遇到了什么問題?”
很多孩子說:“太擠啦,我們根本看不到。”“小朋友擠在一起容易摔倒!”“我差點碰壞杯子?!?/p>
教師:“是的,老師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呢?”
方法一:
小宇:“大家排成一隊,一個一個看?!?/p>
教師:“小朋友認為這個方法好不好?”
龍龍:“不好,太浪費時間!”
軒軒:“排在后面的人,要等很久。”
方法二:
一同:“有辦法,分組去看,今天第一組,明天第二組。
有人贊同,有人反對?!?/p>
西西:“我們有6組,要好幾天才能去看一次,我想每天看?!?/p>
方法三:
靜涵:“把我的小蝌蚪分開放,不就行了嗎?”
恒恒:“怎么分呢?”
龍龍:“按組分……”
教師:“可以呀,每組可以分幾只?”
幼兒紛紛表示自己數(shù)不清蝌蚪的數(shù)量。
恒恒:“先一組分一只,如果剩了就再分?!?/p>
教師:“可是沒有這么多容器怎么辦?”
幼兒:“我們去找找!”
幼兒找到了魚缸、紙杯……找到紙杯的幼兒發(fā)現(xiàn)紙杯不透明,不滿意,便再去找。十幾分鐘后,容器找好了。每組選定了蝌蚪的位置,并給自己組的容器做好標記。
以上案例,教師充分運用了“分享控制”的理念,傾聽每個幼兒的想法,同時參與討論,但沒有硬性規(guī)定幼兒的思路,讓大家在討論中共同做出決定。幼兒通過討論發(fā)展了語言能力、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三)提供有針對性的鼓勵,促進深入學習
生成性活動需要成人的鼓勵,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驅動力。工作中,很多教師經(jīng)常會鼓勵幼兒,但鼓勵的方法單一,如“你真棒!”“畫得真漂亮!”“你真聰明”等。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鼓勵并不能起到作用,不能為幼兒下一步的努力提供方向。
案例:小恒正在美工區(qū)用黏土制作故事“小蝌蚪找媽媽”。他一邊翻看故事書,一邊制作。首先,他找了藍色的彩紙做底,上面裝飾了黏土做的荷葉、荷花以及幾只黑色的小蝌蚪,還用水彩筆在紙上畫了波浪線。他很滿意,把作品拿給教師看。“真不錯,你的荷花是怎么做出來的?”教師問。小恒說:“我把黏土分成好幾塊,搓成橢圓形,粘在了一起。”教師說:“我也要試試你的辦法!這幅圖和書上很像,你還能做出書上其他的圖畫嗎?我真想看看!”小恒說:“沒問題,我下次試試?!?/p>
教師的鼓勵要針對幼兒在制作中的具體行為,促使幼兒講述自己做了什么事。同時教師要對幼兒提出新期望,鼓勵幼兒繼續(xù)嘗試。
(四)巧用示范,提供有效指導
教師適當?shù)氖痉?,可以為幼兒提供新思路。教師可以清楚地向幼兒介紹信息或示范具體的技能,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示范不一定要求幼兒完全照做,而是為其提供參考。
案例:教師在自然角為幼兒提供了紙和筆,目的是想引發(fā)幼兒記錄自己的觀察過程。提供材料后,便有幼兒在紙上畫小蝌蚪的樣子,但畫面內容沒有順序;有的幼兒還在畫面里加入了自己想象的內容。
于是,教師在幼兒記錄時,也拿了一張紙來記,先在紙的上端寫好日期,接著把記錄的組別用數(shù)字標注,然后照著小蝌蚪的樣子畫起來??匆娊處熞苍谟涗洠械挠變汉闷娴販愡^來看?!袄蠋熞苍谟涗浶◎蝌健!薄八臀覀冇浀貌灰粯??!庇變洪_始討論起來。教師記錄完成后,把自己的記錄紙放在了較顯著的位置上。接下來的幾天,就有幼兒開始模仿教師的記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沒有過多的語言回應,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和作品,給予幼兒暗示,幼兒也通過教師的行為得到啟示,進行討論、模仿。
(五)鼓勵過程回顧,總結提升經(jīng)驗
在活動后進行回顧,可以幫助幼兒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生成活動的回顧可以在每個階段進行,也可以在最后進行總結。
案例:在“小蝌蚪成長記”活動的后期,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回顧。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對小蝌蚪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在這段時間里你做了什么?”
靜涵:“我們給小蝌蚪喂食、換水……”
小恒:“我們給小蝌蚪做記錄?!?/p>
西西:“還在美工區(qū)畫小蝌蚪,還用了黏土?!?/p>
月月:“我們讀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師:“你還記得我們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嗎?”
小恒:“好像是先給每組分了小蝌蚪,又給它找了食物……”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小蝌蚪吃什么的?”
小恒:“我和媽媽一起在網(wǎng)上找的。”
案例中,教師通過“你做了什么?”“你是怎樣做的?”等問題,啟發(fā)、回應幼兒,建構幼兒的學習經(jīng)驗。
綜上所述,有效回應是教師教育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需要在不同的互動情境下不斷進行反思總結。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回應的水平,才可促進幼兒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安.S.愛潑斯坦.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M].程力巖,郭 珺,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5-51.
[2]郝曉妤.幼兒生成活動及教師因應性策略[J].活力,2013(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