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及其當代教育意義

2020-04-17 09:00武文秀
教育實踐與研究·理論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學會學習

武文秀

摘? ?要:學習化社會是《學會生存》中的核心主張?!秾W會生存》一書指出當時教育與社會,尤其是學校教育與社會的不適應狀況;提出要建立一個超越學校范圍、指向社會每個個體不斷完善、學會學習、學習者自己教育自己的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并提出通過終身教育以及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教育等措施促使其實現。學習化社會思想的教育啟示在于要突破原先的教育,還原教育的本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從教育的本質與學生學習的角度推動學校變革,促使學生成為學習型人才。

關鍵詞: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中圖分類號:G40-05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06-0004-06

學習化社會是當今教育所暢想和要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并且也是教育界一直廣泛關注的內容,在這些關注中,最為突出的且對其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簡稱《學會生存》)一書。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教育途徑、教育方法等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在變化和挑戰(zhàn)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1970年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會議上授權當時的總干事勒內·馬厄成立國際教育委員會,并由埃德加·富爾擔任主席,其任務是提交一份供聯(lián)合國及各會員國在制定教育策略時參考的報告。國際教育委員會從1971年3月開始,一年多的時間通過6次會議,實地考察了23個國家,結合25年以來思考與活動的經驗以及70多篇有關世界教育形勢和改革的論文,最后于1972年5月寫成《學會生存》?!秾W會生存》就是國際教育委員會所呈現的報告,該報告是對客觀教育現實的反映,在當時引起了國際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喚起了人們對于理想教育的追求。

重溫《學會生存》,分析和探討《學會生存》中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對于當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意義,以期對當下教育發(fā)展和變革提供指導。

一、學習化社會思想提出的基礎

1968年,“學習化社會”這一概念首先在哈欽斯的著作《學習社會》中提出,該思想來源于對美國“教育投資”理論的質疑。在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理論中將教育作為一種投資,主要通過對教育的投資達到對人培養(yǎng)的目的,從而使形成的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哈欽斯認為,以經濟為目的而培養(yǎng)人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教育,他指出應把“學習化社會”視為“朝向價值的轉換及成功的社會”。這就把教育從經濟功利性目的轉換到實現個人價值的層面上。他提出了關于未來社會的預設,指出個人在充滿閑暇時間的未來社會中可通過不斷地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一思想的提出在當時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重視。

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再次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思想。本書對于學習化社會思想的闡述主要從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出發(fā),通過揭示當時教育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學校教育中的問題,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未來暢想,并且為邁向學習化社會提供了建議。

(一)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中,教育與社會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育是隨著經濟的繁榮而發(fā)展的,也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而演進的。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制約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具有其獨立性的屬性,教育在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軌道。教育有可能先于政治經濟的發(fā)展,也有可能具有滯后性,且作為長期歷史留存的社會經驗傳承途徑,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具有了重復過去,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的特點,致使教育內容與學習生活經驗相脫節(jié),理想價值體系與社會目標之間的不一致,顯然這種教育制約了社會的發(fā)展。

(二)制度化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是接受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徑,是人們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fā)展起著主要作用。教育對于社會的制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秾W會生存》中通過對學校教育中各個要素包括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結果等的批判,指出制度化學校教育的問題所在。而突破學校的教育范圍,解決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學習化社會思想提出的基礎。

1.學校教育的篩選作用。學校壟斷了教育權力與教育資源,擔負著篩子的作用。首先,學校壟斷著教育的資源。學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只適用于適齡兒童,而隨著越來越多校外機構和校外活動的出現,有人企圖合并學校與校外體系,通過將學校體系擴大的方式,將教育資源融入到已經篩選完畢的學校之中,這樣的方式無疑使得學校壟斷了教育資源,不利于社會中每個個體的發(fā)展。其次,學校壟斷了教育的權力。近現代以來,學校的出現以及教育的普及,學校的教育對象雖然在擴大,但只是擴大到適齡階段的所有人,只有適齡的兒童和青少年才可以進入各級各類學校接受教育,而與此相對的非適齡兒童或者成人卻被排除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之外。報告中指出,全部兒童中只有一半能進入學校,而這一半中又有一半兒童不適應于這樣的學校。隨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所形成的制度化教育,學校擔負著一種篩子的任務,把很多人排斥在外。“以至少犧牲一半人的發(fā)展機會為代價”,旨在造就與選拔杰出人才的“英才教育”,這種教育對象的限制顯然與追求教育平等性的時代是不相符的。

2.學校教育的時空受到了限制。學校是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教育的活動,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學校將人們接受教育的時間固定在人生的某一個年齡階段(兒童和青年時期),成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學校之內,這使得學校將人的一生截然劃分為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習期和職業(yè)活動的工作期兩個階段,學校成為了學生一生只能接受一次教育的場所,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做一次性的準備。所以說,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和學習的時間受到了限制,學校使教育的時間局限于人生的某個時期。此外,學校還限制了教育的空間。學校作為一種教育的場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享用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接受教育只能存在于學校這一狹小的空間當中,局限于某個固定的場所和地點,在學生離開校園時則意味著其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結束,也就是人們認為的接受教育的結束,因此,學校這種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教育的現象限制了教育的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講,學校對于教育在空間上的限制更為顯著地表現出了教育在范圍和領域方面的狹窄化。

3.學校教育成為了人們謀求職業(yè)的工具。隨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逐漸成為了一種謀求職業(yè)的工具,而通過接受學校教育所得到的教育文憑已經成為了一個人謀求職業(yè)的資本,也成為了雇主雇傭勞動力的基本要求。

斯賓塞曾提出了教育準備說的理論,指出教育要為一個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這也就包括教育對于未來職業(yè)的準備。很久以來,接受教育就是為了一時的生存、一種特殊行業(yè)或特定的職位做好準備。這種見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人們想要在早年時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中獲得夠其尋找工作并在一生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對與人的發(fā)展作用表現為一種接受學校教育滿足職業(yè)需求,然而卻忽視了教育對于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激發(fā)。接受教育的動機在謀求職業(yè)和渴望學習之間,謀求職業(yè)一般要重于渴望學習,后者的重要性已經變得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教育從一種外在的動機轉化成為一種自我的內在動機,那么它肯定是最強烈的一種動機,而事實上并非如此。由此,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通過接受學校教育而謀求職業(yè)的觀念實則是將教育作為了一種工具。

4.學校教育的成果被社會拒絕。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在教育當代的特征中有一種普遍流行的現象,“社會拒絕使用學校的畢業(yè)生”,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從這里可以看出,文憑已經不再是在社會中尋求工作職位的必然需求,甚至文憑對于謀求職業(yè)的作用已經失效,同時這也就意味著學校教育甚至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損失。教育通過培養(yǎng)人所達到的成果已經開始被社會拒絕,這種成果不單單是所說的文憑,而且還包括受教育者本人。因此,以謀求職業(yè)為目的的教育投資不再呈現其所期望的結果,社會也已經不會自動地吸收現在的教育成果,教育的能力不足或者說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已經與社會的發(fā)展脫軌,一個人僅僅憑借其在學校期間所獲得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發(fā)生了變化,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自學活動范圍在逐漸擴大,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明顯提高,多種多樣的校外學習方式得到了發(fā)展,教育已經不再僅僅歸屬于學校教育。伊里奇在《去學?;鐣分姓劦剑骸拔覀兯赖拇蟛糠謻|西都是在學校之外學到的。學生的大部分學習都是教師不在場時自己進行的,即使教師在場,學生也經常是自己學習的。”這樣看來,蔑視校外教育不過是舊時代的遺風而已。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時空、教育作用以及教育成果方面出現了與社會發(fā)展不適應的狀態(tài),學校教育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教育已經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在當今的社會中,教育必須發(fā)生變革和更新,教育應該包含社會的所有領域,社會的所有人員,并且應該由被動接受教育向自覺積極地學習轉變,從而促進社會個體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使得教育社會逐步向學習型的社會轉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正是基于此現狀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構想。

二、學習化社會思想的內涵

從學校與社會關系的闡述中可以得知,在校學習不能再是一個明確的教育“整體”,而且也不能在一個學生開始走向成人生活之前先讓其接受這種學校教育,因此,教育體系必須全部重新加以考慮,而且我們對于這種教育體系所抱有的見解本身也必須重新加以評議?,F代民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謀求職業(yè)的外部動機,而是要致力于撤銷文憑與就業(yè)之間的機械聯(lián)系,恢復人類求知的自然動力,為接受教育提供一種更為強大的內在動機。當然,學習化社會在提出學校制度化教育存在弊端的同時也肯定了學校的價值,即學校作為一種施行教育的機關,在將年輕一代培養(yǎng)成為對社會發(fā)展有貢獻以及使人們適當地準備職業(yè)需要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影響,因而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以及將來,學校教育仍然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學習化社會批判學校但不致力于廢除學校,而是要突破傳統(tǒng)學校的整個觀念和教育體系,對現行教育體系加以改進,并在此現有體系之外,提供可選擇的其他途徑,以彌補和解決現存的教育問題。

如果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那么教學就變成了教育,而且越來越變成了學習。如果學習包括了一個人的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會(既包括他的教育資源,也包括他的社會和經濟資源),那么就達到了一個學習化社會的境界。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在于把知識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教育領域之外的職能中去,帶進包括家庭、職業(yè)、都市關系的社會全部領域中去,擴大到社會集團、專業(yè)共同體、宗教共同體的職能中去。在原始社會中,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達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從而促成一個人在道德及知識方面的發(fā)展,這是不被他人所教育的自覺的學習狀態(tài)。在如今學校之外,非制度化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人們都可以接受到的一種廣泛的教育形式,隨時隨地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知識成為了學習化社會的主題思想。

(一)超越學校范圍的校外教育

教育活動從原始社會廣泛的、沒有階級與等級的教育,再到建立了一種系統(tǒng)而完整的教育體系,這并不意味著教育的完結。當前出現的許多獨立于正規(guī)學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機構,有人建議將這種教育機構與學校教育合并成為一個體系,但當前社會的前景已不限于如此,把各種各樣的教育加在一起并組合到這種體系中,不管這個教育機構多么廣大,社會是不能通過一種單獨的機構對其發(fā)揮廣泛而有效的作用的。在發(fā)展學校教育的同時,要超越學校教育的范圍,將教育的功能擴展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這個時代,人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體系,而是“無體系”。社會具有巨大的教育潛力,可視為一所培養(yǎng)人的廣義的學校,最終使得教育由不同的機構共同承擔。

(二)指向社會每個個體的不斷完善

在學習化社會中,受教育者是來自于內在的動機和動力而接受教育的,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力量被迫接受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學校為了人的發(fā)展而存在,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再像過去一樣,局限于固定的計劃和流程中培養(yǎng)人,或一勞永逸地培養(yǎng)一定規(guī)格的青年,而是使教育朝著整個社會所有個人終身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因而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個性培養(yǎng)得到了關注與重視。學生所需要的不再是足夠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滿足社會及個人發(fā)展、個人職業(yè)流動的需要,并且為適應社會的變化,終身不斷學習和訓練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使一個人從未完成性不斷地走向完善,從而達到具有創(chuàng)造性,承擔社會義務,在知識、情感品質、人格、美感、身體健康等方面完整發(fā)展的人。由此看來,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將教育的作用指向了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的發(fā)展。

(三)學會自主學習以及如何學習

教育必然是從學習者本人出發(fā)的。學習化社會將知識的范圍擴展到了教育的領域之外,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成為了學習的領域,這就要求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建立教育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在學習化社會中,重要的不是學習到什么,而是要學會如何學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教育四大支柱中學會學習的提出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學習化社會要求我們要學會生活,學會如何學習,這樣便可以終身吸收新的知識;要學會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學會熱愛世界并使這個世界更有人情味;學會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造性工作促進自身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教育方法應該向學習方法轉變,以學習為中心,并通過自身的學習、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實現自我的發(fā)展。

(四)人人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

這個時代是全體人的時代,是人人在內的全人類的時代。教育要擴展到整個社會中每個人的各個方面,未來的教育對象應該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霸诖诉^程中,教學活動要讓位于學習活動,雖然一個人正在不斷地接受教育,但他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他不再是消極的知識接收者,不再是那些有權勢的人們送給他的禮物或對他履行的義務,而是變成了他所獲得的知識的最高主人”。知識再也不是外部強加在學習者身上的東西,而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在教育超出歷史的傳統(tǒng)教育所規(guī)定的界限,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逐漸擴展到其真正的領域,在這個廣泛的領域之內,每個人都是自覺終身學習的主人。

概言之,《學會生存》中將學習化社會理解為一個教育與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交織的過程,著眼于教育與各種組織及人們生活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從擴展教育的社會功能出發(fā),擺脫學校對于教育的壟斷和限制,將社會賦予教育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價值,意圖使社會的全部范圍之內都包含有教育的意蘊,并將這個社會稱之為“學習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教育從義務轉變?yōu)橐环N責任,旨在使每一個公民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以有學習的機會,這就是學習化社會思想的內涵。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將學習視為一種生活理念,以期創(chuàng)造一個“生活即學習”的環(huán)境,意圖解決全社會的教育化問題,從而達到社會中所有人在其任何階段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的境界。在此過程中教育真正發(fā)揮了其獨特的育人作用,從而達到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是學習之所,時時是學習之機,事事是學習內容的境界。

三、學習化社會思想的教育啟示

《學會生存》中學習化社會的思想不僅是在歷史上、在國外具有重要影響,對于我國目前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習化社會思想的教育啟示在于我們要突破原先的教育,還原教育的本真,學會如何學習,從教育的本質與學生學習的角度推動學校變革,使學習化社會的思想落到實處。

(一)還原教育的本真,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的作用逐漸被外化,教育變成了一種投資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育變成了一種商品供人們消費而獲得產品。接受教育之后的人本身成為了一種帶有包裝的商品,以供社會的篩選與利用。然而教育的作用遠大于此。教育不能作為一種社會的工具,不能僅僅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簡單生存能力。杜威“教育無目的論”中指出,教育的過程沒有除教育本身之外的其他目的。所以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關注人存在與發(fā)展的問題,促進人的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是一門成人之學,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人,其中第一個“人”指的是未完成的人,第二個“人”指的是“完善的人”。教育就是使每一個未完成的人轉變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的過程。但是,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地完善和學習的過程?!秾W會生存》中指出,人的整個一生只不過是他自己誕生的過程,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充分的出生。所以教育就需要用一生來進行,“成人”便需要終身的教育,教育是一種連續(xù)的過程。因此,當我們把教育作為一個人一生連續(xù)不斷地過程時,如果一個人在他一生的教育過程中在某個年齡或某個階段上失敗了,就再也不會終身被驅逐到失敗的深淵,人們對于成功和失敗的看法也就不同了。以高考為例,我們對于教育成功的定義不是高考取得的分數,教育的關注點從對于高考這個決定人生命運的考試成績轉向對于教育過程中人類自我實現的本能。

成功的教育在于還原教育“成人”的本真,回歸教育培養(yǎng)人的本質和促進人的發(fā)展的目的。踐行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促使教育從對于成果的追逐轉向個體的體驗,從而促使教育對人、對人性及對人生價值的培養(yǎng)與實現。例如,近年來,我國所倡導的以高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強國的實現歸根結底就是在促進人的發(fā)展。

(二)學會學習,促進教育向學習的轉變

學習化社會的思想使得教育領域中的“教育”開始向“學習”轉變,“受教育者”向“學習者”轉變,這就要求教育不再作為一種外部的力量迫使人們被動學習,而是倡導人類作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自己教育自己,促使個人自覺主動地學習,并且把學習視為一項常規(guī)的和日常的內容。教育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需通過不斷地自主學習,豐富生活技能、充分發(fā)展?jié)撃?,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教育需要建立和提高人們學習的意識,并且倡導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所的教育境界。

除了要促進個人自覺主動地學習,學習方式在學習化社會的教育境界中變得尤為重要?,F如今,科學技術的時代已經到來,知識正在發(fā)生不斷變革,人們依靠教育傳遞和儲存知識的方式已經不再與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相適應,要實現教育向學習的轉變,教育就必須致力于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中學會如何學習,這樣才能夠推動教育在個體的自我學習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三)推動學校變革,向理想化的教育邁進

學習化社會的思想啟示我們,當今的學校教育需要做出變革和更新。學校的變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斷實現學校改革與更新,需要以人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目標,這決定著學校變革的方向和成敗。要實現學校的變革首先要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加以突破,將先人后事作為學校變革的重要原則。其次,學校的變革在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和流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覺主動地學習,從而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教育實體。此外,學校要通過整體規(guī)劃,尋找變革的突破口,擴大與分享教育資源與權力,加強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的聯(lián)系與合作,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注重每一個個體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最終使學習化社會的思想落到實處,促使教育不斷向理想化的狀態(tài)邁進。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美]伊萬·伊利奇.去學?;鐣M].吳康寧,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3]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陳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研究熱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7]楊? ?曉,葉? ?鷺.“學習化社會”的教育學意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1).

[8]李金枝,石為華.現代新型學校的方向和目標——《學會生存》對教育實踐的啟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9).

[9]歐陽忠明.教育本真的詮釋與還原——基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09,(11).

猜你喜歡
學會學習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導讀法”的應用
高中數學課堂“學會學習”目標的達成研究
關于高職高專文科(政法類)學生公共基礎知識和能力構成的分析報告
淺談自覺數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學習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困擾探討
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理念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柏乡县| 堆龙德庆县| 长沙市| 德格县| 微山县| 盘山县| 攀枝花市| 佛山市| 隆林| 乌审旗| 南乐县| 仙桃市| 武胜县| 马边| 大厂| 化隆| 库伦旗| 德安县| 安福县| 金坛市| 固阳县| 泽普县| 彝良县| 平潭县| 彰化市| 昌都县| 江北区| 鄂州市| 鄱阳县| 新竹县| 宿松县| 太白县| 安义县| 海晏县| 宁德市| 神农架林区| 安达市| 巴彦淖尔市| 弋阳县| 扶余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