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 ? 要: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劃時代的教育變革,目的是打破舊的、僵死的、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窠臼,建立全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新課程改革以“以人文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理念,高度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未來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終身成長。
關鍵詞: 課程改革? ? 教學變化? ? 教學反思
新課改也是改革開放的一部分,必定和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同呼吸共成長?;仡櫤头此歼@些年里我們所做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有喜也有憂。喜的是,經(jīng)過多層面的努力,無論是事關大方向的教育方針,還是樂見實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無論是學校層面實施教育的形式,還是改革中是否遵循教育規(guī)律而回歸教育的本質;無論是教育的執(zhí)行者教師,還是教育的受益者學生;無論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還是與之相期盼和助力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發(fā)生這樣那樣可喜的變化。教育未來的大走向,社會對教育改革的認同感,家長的期盼和信任度,學校在改革旗幟下涌現(xiàn)的全新的辦學模式,教師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教育思想的變革,學生在全新理念的指引下學習方式的轉變,都在新課改下向更新、更快、更好、更科學、更人文、更全面的方向發(fā)展。憂的是,在這場歷史性的教育革命面前,作為教育這一社會功能的承載者學校、教師,面對這場變革,勢必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必然要經(jīng)歷除舊布新過程中取舍得失的陣痛。
一、新課程改革后教育出現(xiàn)的可喜變化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領域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變化。譬如教師由原先各種課程的執(zhí)行者變?yōu)楝F(xiàn)行個性化課程的設計者、開發(fā)者。教師的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育。教師由單一的裁判學生成績的“法官”變成參與學生全方位成長的引路人和構建者。師生關系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師從單一的管理教授轉變?yōu)閷W生生活的設計引領和參與合作。
1.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在變。新課改催生了教育理念的全方位變革,最直接的變化莫過于學校辦學理念的變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校辦學理念發(fā)生了變化。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核心理念下,各類符合時代要求、切合師生身心成長的個性化辦學理念紛紛涌現(xiàn),讓新課程改革呈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反映出教育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理念的變化最直接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改不僅肩負起了傳授知識的責任,更肩負起了“立德樹人”和助力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社會責任。課堂的容量與過去相比大大向縱深拓展。課堂的生活化、社會化進程大大加快。辦學理念的變化直接催生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變化。課堂教學由過去孤立單一的“一言堂”“獨角戲”模式向更加寬廣的領域延伸。課堂以教材為支點進行自由充實科學的拓展,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學習的成長性更加充分,課堂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加之信息技術手段的迅速介入,使學校辦學模式向網(wǎng)絡化、科學化、多元化飛速邁進。多方因素的融合,把教育的觸角延伸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家庭、社區(qū)、行業(yè),使教育的社會化功能更加直接。學校不僅是教育的陣地,更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演練場。新課改催生的新的評價機制,重新界定了教育的科學的質量觀。評價吸納了家長、社會人士的參與,使學校的辦學行為和教師的教育行為更加規(guī)范。教育質量的認同度更符合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需求。三級課程尤其是地方課程的開設和研發(fā),使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完成基礎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銜接。職業(yè)教育使教育的實用性功能得以充分展現(xiàn)。這些變化,雖然不一定完全歸功于新課程的改革,但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新課程改革就像催化劑一般,使得這些變化更加徹底而純粹。
2.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變?!皫熣撸詡鞯?、授業(yè)、解惑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再這樣界定教師的作用,似乎就有些生硬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師對“道”不僅是“傳”這么簡單,更主要的是引領學生“悟”和實踐。悟其真方能行其實??v觀這些年黨的教育方針,雖然一直將“德育”放在首位,但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現(xiàn)實使得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學生成績全力拼殺,對德育重視不足。新課改將“德育”作為教育的靈魂,作為學生成長、學校發(fā)展的首要要素落實,效果是實實在在的。新課改下,對于“業(yè)”而言不僅是“授”這么刻板,更主要的是給學生營造和諧科學的“習”的環(huán)境,強調“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具有持久性。在這些新觀念的潛移默化中,教師的理念在悄悄轉變。“師道尊嚴”漸漸被平等和諧、充滿溫情的新的師生關系取代?!皾M堂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逐漸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學模式變化。多媒體教學,使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更加直觀形象?;邮阶鳂I(yè)、體驗式學習,使師生的交流更加充分。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方式,不僅使學生的信心得以增強,而且使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更加寬廣。
3.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在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新課程改革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土壤。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我們欣慰地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行為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無論老幼,不分學科。譬如備課,教師不再煞費苦心地肢解教材,而是以教材為支點,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從生活和已經(jīng)積累的經(jīng)驗中發(fā)掘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的知識。再如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師大多時間和學生肩并肩、手把手地交流、合作、探討,課堂中洋溢的不僅是知識的芬芳,還有人性的溫情。自主、和諧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困生得到的是教師更多的鼓勵與引導。在作業(yè)的批閱中,教師的批語更加人性化。無論是人稱的變化,還是內容的書寫,都傾向于鼓勵、贊許,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學困生品嘗到的不再是急風暴雨式的教訓,而是和風細雨的引導。尤其明顯的是,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各種教育機制的構建和教育規(guī)范的出臺。這些機制和規(guī)范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以教育規(guī)律為準繩,以教育實現(xiàn)的目標和肩負的使命為導向,打破常規(guī),突破瓶頸,達到教育回歸正朔、固本清源的目的。機制在保障學生休息、鍛煉、身心健康、興趣愛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硬性規(guī)定,直接針對“拼時間”“拼體力”“題海戰(zhàn)術”等不利于學生終生成長的陋習開刀落錘,破除那些看似精彩實則對學生成長百害無一利的做法,讓教育更加具有人性化、生活化的關輝。這昭示著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在校園里、課堂里扎根且茁壯成長了。
4.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僅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即量上的積累,而且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即質的飛躍。反思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不難得出這樣的模式:“積累——思考——再積累——再思考”。新課程改革實施后,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模式有了變化,即“思考——積累——再思考——再積累”。對比這兩種學習模式,不難發(fā)現(xiàn),前一種模式是被動接受知識,后一種模式則是主動探索。這正是新課改倡導的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是提高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問題,更重要的在于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基,從這個層面上說,意義是巨大的。
5.對教育的評價方式在變。評價是教育發(fā)展的導向。評價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這在新課改中顯得尤為重要。從現(xiàn)行的評價體系來看,絕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jīng)突破了靠單一的分數(shù)界定學生學習成果的窠臼,轉而重視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性評價。在評價中突出個體之間的差異,引入評價多元化指標,多樣化評價方法,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相互互動、相互評價。教育者積極承認和接受學生間的差異,主動消除對“后進生”“差生”的否定性定位,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身上的長處進行個性化評價,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反對否定性評價,把評價的過程作為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的手段,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中心的轉移。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對教師評價也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學校不單一靠教師的教學成績界定其教學業(yè)績,突破了“唯分數(shù)論”的桎梏,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狀況評價教師的工作業(yè)績。更加關注教師在專業(yè)成長方面所做的努力與實績,如課題研究,學歷提升,培訓深造,學術交流等。更加關注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變化。如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形成新的教學觀,踐行新的學生觀,提高教學能力、應變能力、調控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科研能力,最終完成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二、憂慮與反思
1.舊思想與新理念的撞擊,難以取舍。新課程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很快在教師腦海里扎根,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不應忽視,傳統(tǒng)的舊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教師頭腦里。由于習慣的原因,一時半會還不能剔除。這就形成了一對激烈的矛盾,而且是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一大障礙。直接危害是導致新課程改革停留在表面,不能扎實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在“公開課”“比武課”“觀摩課”“示范課”中,教師總是竭盡全力設計,實現(xiàn)新課改各種理念進課堂的目標,可一旦到了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又照舊,致使新課改成了裝點“公開課”的一枝花。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課程改革作為一場劃時代的教育變革,不應該是為了裝點幾堂好看的“公開課”,觀念不深入,改革行動不能徹底,改革實效大打折扣。解決這一矛盾應該是當務之急。
2.舊制度和新機制的并存,互相掣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育機制也在不斷催生和成熟。但我們感覺到,一些舊的制度仍占據(jù)主導地位。新機制與舊制度相互沖擊,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如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中,教育業(yè)績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單一的學科成績上,雖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但影響力與教師的付出不相對等。再如考試制度的改革,改是在改,可是在對最終結果的認定上,又厚此薄彼,致使改革陷入欲行又止的尷尬境地。當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新的機制還沒有完全適應教育需要之前,舊的制度還不能一下子就退出。再者,人們的心理轉變、社會的認同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是正常的。這就需要學校管理者大膽謀劃,找準問題癥結,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精準施策。
3.課題研究與成果轉化的不協(xié)調,虛實倒置。新課程改革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也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天地。但縱觀近幾年來的課題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研究者往往只重視過程而不重視成果的轉化。課題研究的功利化色彩越來越濃,有些課題研究者的目的只是評職稱或在考核中加分。這些現(xiàn)象都使課題研究的使用性功能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課題研究成果難以實現(xiàn)向教育實效的轉化。此外,在課題研究上重理論研究而輕實際問題探索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教育教學實際中一些細小的瑣碎的問題往往被研究者忽視,這些問題正是阻礙新課程改革落實到課堂,落實到學生的關鍵因素。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漫長又艱辛的過程。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我們的責任。吐故納新,反思慎行,以務實的精神在求索中前進,新課改才能根深葉茂、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張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
[2]崔淑英.創(chuàng)新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04).
[3]劉繼瓊.關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N].人民政協(xié)報,200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