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臺
“如果你是來給孩子送他忘記在家的家庭作業(yè)、書、鞋子、樂器、水壺、便當?shù)?,可以回去了,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后果,學會解決問題,謝謝!”近日,一則題為“家教觀之差異”的學校晨間分享標語在家長圈走紅,引發(fā)不少家長關注。
孩子上學忘記帶東西,火急火燎地給家長打求救電話,要求他們盡快把相應物品送到學校,避免被老師批評。這樣的經(jīng)歷,相信每位家長都經(jīng)歷過。聽著孩子可憐巴巴的聲音,一些家長不免心軟,保護孩子是家長的本能,只好委屈自己再跑一趟學校;而有的家長即便想給孩子幫忙,無奈卻身有公務分身乏術;還有的家長出于讓孩子“長記性”的考慮,索性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孩子忘記帶東西,到底送還是不送,就這個問題,杭州的一項樣本量為7000人的調查顯示,29%的家長表示會想盡辦法把東西給孩子送去;41%的家長在送的同時,會跟孩子說清楚:僅此一次,下不為例;30%的爸媽表示自己不會送,即便要送也是陪著孩子回家拿。
調查還顯示,孩子最容易遺忘的東西是作業(yè)(28%)、美術用具等文具(26%)和課本(24%),而孩子忘記帶東西的高峰期是周一,45%的家長有周一被“召喚”的經(jīng)歷。
家長該不該幫孩子忙呢?父母伸出援手對孩子成長是利還是弊?如何幫孩子改掉丟三落四的毛?。?/p>
學生發(fā)言
王曉鷗:有一次,我忘記帶水彩筆,當我給媽媽打電話時,她只“嗯”了一聲,就讓我等著。媽媽趕在美術課前,給我送來了水彩筆?;氐郊?,爸爸媽媽嚴肅地對我說:“因為你是頭一回忘記,我可以給你送,但這也是唯一的一次,沒有第二次,以后自己的東西一定要仔細檢查好。”
李明賢:我從小媽媽就督促我養(yǎng)成整理收拾物品的好習慣,每天晚上提醒我,今天應該為明天做點什么呢?明天有什么大型的活動嗎?同時要求我,每天做完功課,根據(jù)第二天的課程表收拾相應學具,依照老師的要求帶齊所有東西,并把第二天要帶的東西放到門口,走的時候容易看見。這樣我既養(yǎng)成了好習慣,又避免了忘帶東西。
張欣懿:我忘帶過東西,有一次我忘帶數(shù)學作業(yè)了,爸爸媽媽都在忙,不可能給我送作業(yè),沒辦法,我去和數(shù)學溫老師承認錯誤,并和她說明天再交,老師批評了我?guī)拙?,就答應了。此后,我再也沒有忘帶過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