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最近,熱播劇《安家》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房屋中介房似錦向欲購豪宅的某個土豪揭露“大師”的真實嘴臉,卻被土豪趕出了門。土豪認為房似錦滅了他的心燈,導致他的信仰崩塌。每個人的“小時代”,個體的感受最真實、最充分,就像這位土豪,一切都聽“大師”的,把信仰和迷信劃上了等號,寧愿被騙,卻自感活得陽光燦爛。從單純的個體解剖來看,似乎他的內心世界因自我信仰而充實豐富,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社會畢竟是由個體集合而成,社會各成員的活動影響著社會形態(tài)。如果劇中土豪這樣的人大量存在的話,就無法形成“良序社會”。所以我們在制定制度,尤其是制定基本制度的時候,要凸顯社會的公平正義,既要規(guī)范和限制非基本制度,又要給具體制度留下彈性空間,確保社會大系統(tǒng)運轉穩(wěn)定有序。
“良序社會”作為制度建設的具體指向,應充分思考制度的倫理思想和倫理精神。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教育是國家繁榮的基石,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需要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氣和魄力,簡政放權,構建新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關系,提高治理水平,形成教育的“良序生態(tài)”;亦需要深度思考教育“良序生態(tài)”的制度倫理價值,即把倫理精神作為衡量的準繩,對教育制度作道德評判。如果說“善”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價值追求,那么人們就應該達成基本共識,把“善”的制度作為教育制度倫理的道德尺度和標準進行考量。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教育制度更要符合倫理精神和道德追求,彰顯更為柔性的人情味。
提高治理效率要避免出現制度割據現象
區(qū)域或學校在制定基本制度時,要充分衡量制度本身及執(zhí)行制度的實效性,要在總體上決定非基本制度的存在條件及運行方向,并能在總體上決定具體制度執(zhí)行的結果,盡可能減少基層“潛規(guī)則”的出現,維護和調整好教育系統(tǒng)良性的運行秩序。這體現了制度本身的效力及制度執(zhí)行的效力??v觀歷史,很多教育制度在制定時,制定制度的人本意是好的,制度本身也是好的,但在執(zhí)行層面卻效率低下,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時,就要回頭看、查原因,查一查是制度本身的問題,還是與相配套的制度之間契合度、匹配度、協(xié)調性不夠的問題。不論哪個方面出問題,都應得到重視,因為制度的效率性是教育治理水平的充分體現。
提高制度的效率,不管是在區(qū)域層面,還是在學校層面,都要警惕制度割據現象的出現。“善”的教育制度,是一個系統(tǒng)完善、自適自洽的制度體系。這個體系要區(qū)別出什么是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雖然具體制度在整個體系中很重要,但從很多改革實踐中反映出的一些基本事實來看,制度體系中最重要的不是某一個具體制度的執(zhí)行效力,而是體系本身所包含的各項制度之間的契合度和匹配度。激發(fā)教育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關鍵要系統(tǒng)考慮制度的體系化建設。
例如,一個單位在制定制度時,由于民主、科學決策機制發(fā)揮的作用小,下屬部門各管一攤,制定出的制度之間很難相互融合、協(xié)調和互為支撐、互為關聯(lián),出現不相配合、不相適應,甚至是“神仙打架”的局面,形成一個個具體的“制度孤島”,無法保障和規(guī)范整體教育基本秩序,也無法指導教育實踐,導致基層在執(zhí)行時很難適從。這不僅僅體現制度制定的適切性、合理性、科學性不夠,也影響了制度體系的穩(wěn)定性,應引起廣泛注意。
動態(tài)的治理應思考鄉(xiāng)土教育和城市教育的理絡不同
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制度是時代產物,也是民族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結晶。這表明,制度隨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
教育制度也是如此,其既有時代烙印,也有地域特點,每個時期的教育制度都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特征,和時代、民族休戚相關,也和地域文化和風俗人情緊密關聯(lián)??梢姡逃卫憩F代化呈現的是一個多維度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在認識不斷深化、步伐不斷調整、制度不斷完善中砥礪前行。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國教育在化解主要矛盾和解決主要問題過程中,治理體系漸趨成熟,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整體向更為開放和更高質量邁進。
我們常說,鄉(xiāng)土教育有鄉(xiāng)土的邏輯,城市教育有城市的理絡。教育治理現代進程中,現代意義的教育制度要具象到各個層面,更要具象到每所學校,因為學校是教育的基礎“細胞”?,F代教育治理要充滿溫情和智慧,要讓不同主體能夠積極參與教育、支持教育。鄉(xiāng)土教育和城市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特性,也有著文化和人情的差異,在制定制度時應有所區(qū)別,最終落腳點要放在關注每一個人的發(fā)展需求上。
例如,對于教師隊伍建設,有人提出:現在農村老師下不去、留不住,該如何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呢?類似的問題看上去和基本制度之間存在“違和感”,但教育基本制度的指向是規(guī)范各個教育主體的活動結果,具有明確的限制性和導向性。針對這一問題,有些區(qū)域根據本地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特點,實行教師校長雙向輪崗,在此基礎上成立城市和鄉(xiāng)間自組織,并建立組織間常態(tài)交流機制。隨著眾多自組織的破土生長,各個組織的主角非“官封”,由教師自己封“頭銜”,而行政的力量隱于后面,用具體措施保障好這種去權威多中心的民間自組織的治理實踐。在關系平等的合作中,自組織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獲得了政府和民間的認可,大大地激發(fā)了廣大教師的內生動力。教師們的參與度提高了,由此提升了幸福感和獲得感。通過建立這種柔性機制,同樣可以激發(fā)教師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這些具體制度是基層的智慧。在基本制度的框架下,具體制度的伸縮性得以呈現,其柔性很好地調和了基本制度的剛性,體現出制度的因時而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有溫度的制度總是閃耀著人文光芒,“善”的教育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討論制度的人文性,即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幸福價值。這是制度制定和執(zhí)行的目標,也是手段。
現代治理應讓道德成為約束的力量
從“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雖一字之差,卻是教育從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共治的民主化探索過程,也是教育從傳統(tǒng)“人治”向現代“法治”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教育的基本遵循?!吧啤钡慕逃贫染哂泻戏ㄐ?,其基本特征體現在制度的公平性原則上,以及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追求。這是一個有序、穩(wěn)定、成熟的制度系統(tǒng)應該彰顯的精神。在一個公正、公平的現代教育制度體系中,道德應該成為約束的力量,最低限度地保障整體系統(tǒng)的有序運行,保障群體與群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并能夠促進合作和競爭的良性開展,使之提升到一個共融共生的新境界。
例如,《章程》是學校的基本制度,也是現代學校制度的核心要義。依章自主辦學,是憲法賦予的法律效力?!墩鲁獭芬脖煌ㄋ椎胤Q為學校的“基本法”,規(guī)范著學校具體制度的運行,也限制著學校非基本制度的作用性質,并保障學校辦學過程中權責運行的邏輯順序。但目前學?!墩鲁獭返膶嵤顩r并不盡如人意,很多《章程》都是“掛在墻上”的文本,不是從辦學的實踐中來。我們一直倡導《章程》是“做”出來的,具有“實踐的特征”,也是規(guī)范學校辦學的“行動的程序”。
不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都出現過兩個系統(tǒng),一是掛在墻上的文本性顯性系統(tǒng),另一個是辦學過程中時?!翱梢姟钡碾[性系統(tǒng)。如果說顯性系統(tǒng)是學校辦學過程中多元主體間達成的“基本共識”,那么隱性系統(tǒng)就是權利主體的個體價值判斷。如果兩個系統(tǒng)存在較大范圍的不協(xié)調性,且不符合倫理規(guī)范,不受倫理制約,就會導致權利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加重人情社會的不規(guī)范性,滋生“潛規(guī)則”,進而造成整體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失衡和無序混亂。所以制定《章程》,要本著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要充分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的價值精神。我們應該有一個基本判斷,制度制定、運行過程中,各個權利主體之間的良性關系是制度與倫理都應關切的價值導向,區(qū)域教育制度亦是如此。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我們制定制度、執(zhí)行制度水平和能力的集中體現,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體制機制,補齊制度的短板,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能更好地讓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本徒逃傲夹蛏鷳B(tài)”的形成而言,魏征之語仍有其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