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鄭州 450000
腦膠質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腫瘤切除術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選取2014-04—2018-04間于我院接受手術的94例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顯微手術與傳統(tǒng)開顱手術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94例患者均依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確診。臨床資料完整,卡氏功能評分>60分,術后均接受同一放療方案。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及膠質瘤復發(fā)患者?;颊呔炇鹬橥鈺?。依據(jù)術式不同分為2組。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觀察組行顯微手術:術前30 min靜滴地塞米松10 mg、20%甘露醇250 mL。根據(jù)影像學檢查結果,對腫瘤進行定位、設計皮瓣范圍與位置、選擇合適的入路。松解腦溝裂表面的蛛網(wǎng)膜,釋放腦脊液。在顯微鏡下避開功能區(qū)將腫瘤邊界水腫帶分離并切除。對于體積較大、邊界不清晰的腫瘤,首先直視下進行瘤內切除,減壓后在顯微鏡下分離邊界,分塊切除周邊增生的病變組織。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開顱手術切除腫瘤。
1.3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1](1)分別于術前1 d、術后1 a行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5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β-內啡肽(β-EP)、催產素(OT)及精氨酸加壓素(AVP)水平。(2)顯效:腫瘤完全消失。有效:腫瘤縮小50%以上。無效:腫瘤病灶縮小50%以下??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治療效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腦脊液神經肽水平術后1 a,2組患者腦脊液β-EP、OT、AVP水平均較術前降低,其中觀察組各項檢測值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腦膠質瘤是由脊髓或大腦膠質細胞癌變所引發(fā)的顱內惡性腫瘤,手術切除腫瘤的同時可提供明確的病理診斷。由于腦膠質瘤的切除需要相對開闊的手術視野,以充分暴露病灶組織,因此傳統(tǒng)顱腦開窗術不僅手術創(chuàng)傷大,而且過多暴露正常腦組織,增加腦組織與神經功能損傷的概率[2]。此外,僅根據(jù)術者的觀察來判斷腫瘤浸潤的邊界,極易對正常腦組織的結構與功能造成損傷;或切緣殘留腫瘤,導致術后復發(fā)率高[3]。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顯微手術利用影像學定位行腦膠質瘤切除術,較傳統(tǒng)開顱術更為精確,在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同時,腫瘤全切率亦明顯提升[4]。
表3 2組患者腦脊液神經肽水平比較
β-EP、OT、AVP為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內源性活性物質,顱腦侵襲性手術可對神經功能造成損傷而引發(fā)腦脊液上述神經肽水平降低,因此腦脊液的β-EP、OT、AVP水平可作為評價顱腦手術對神經功能的損傷程度的指標。收集近年來在我院接受手術的94例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1 a腦脊液的β-EP、OT、AVP水平下降幅度小于對照組且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顯微手術對神經功能損傷相對較小,療效更為理想。其主要原因為:腫瘤與正常組織之間通常存在水腫區(qū)域,在顯微鏡下更利于分辨腫瘤邊界,提高膠質瘤全切率[5];于腫瘤最淺部位處腦溝將蛛網(wǎng)膜切開,并將腦脊液放出,減小顱內壓,可有效利用骨窗充分顯露術野,避免正常組織的過多暴露[6];經腦溝到達腫瘤,可較好保護腦組織重要功能區(qū)及血管;術中應用超聲定位,可更精準判斷腫瘤位置與范圍,便于快速止血和縮短手術時間。施術時需注意:對腫瘤體積較小及相對表淺者,可對被累及的蛛網(wǎng)膜與供血血管進行電凝處理,再進行分離切除。對病灶較大者,先自病灶內部切除,再行全面清除;若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qū),則應經非功能區(qū)入口實施延伸清掃,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