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松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二科,北京 102209)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電腦和手機的普及,開車一族的增加,頸椎的負荷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幾年,微信、抖音、手機購物,每天的朋友圈,椎動脈型頸椎病越來越常見,并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常見的一種癥型,它由頸椎退行性病變所導致,癥狀比較嚴重。頭痛、頭暈常可因頸部突然的旋轉而加重,頭痛多偏于一側,疼痛多為跳痛、脹痛。頸肌緊張,痙攣,病變椎體節(jié)段處棘旁可有壓痛,頸椎旋轉試驗陽性[2]。該病治療很棘手,采用的新醫(yī)正骨雖然可緩解部分患者的癥狀,但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為提高治療效果,頸后部外敷龍血竭粉被用于頸椎病的治療中。本文對新醫(yī)正骨配合外敷龍血竭粉治療該病的方法進行探究,并且與新醫(yī)正骨進行對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骨科門診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66例,男64例,女102例;年齡22~58歲,平均(3±4)歲;病程半個月至2年。入選患者均有頸性眩暈頭痛或猝倒史,旋頸試驗陽性,并經X線、CT及MRI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確診,依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3]。
1.2 方法
1.2.1 觀察組采用新醫(yī)正骨和外敷龍血竭粉治療:正骨患者取端坐位,醫(yī)者立于患者身后,術者摸準偏歪棘突后,向頸部活動受限側主動旋轉,頸部微前傾,然后用一上肢肘部將頭頸沿矢狀軸示方向提牽,并繼續(xù)向受限側旋轉,同時拇指將偏歪頸椎棘突撥正。若已旋轉到較大角度,患者疼痛或復位姿勢不佳時可以使復位拇指力量不松,頭顱繼續(xù)逆向旋轉與之同時將偏歪棘突撥正。若患椎只沿額面旋轉棘突頂線不偏歪僅表現(xiàn)叉溝一側高隆者,復位時頂椎棘突高隆處的拇指可向氣管方向頂推。不強求響聲。繼以龍血竭粉3 g適量,凡士林調勻成糊狀,平攤紗布外敷頸后部。(大椎穴,即富貴包處)。3 d換藥1次,正骨1周1次,連續(xù)治療4周。
1.2.2 對照組采取新醫(yī)正骨治療,手法操作同上。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患者頸椎功能已恢復至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患者頸椎功能有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好轉:患者頸椎功能有明顯改善,但臨床癥狀未消失。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1.3.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功能評分:肩頸痛滿分4分,眩暈滿分16分,惡心或嘔吐滿分6分,頭痛滿分2分,生活及工作滿分4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痊愈50例,顯效8例,好轉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高達92.77%。對照組中痊愈42例,顯效6例,好轉15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63.86%。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評分指標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兩組治療后評分變化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人體活動程度范圍最大的就是頸椎,若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久坐、伏案、低頭,頸椎椎體超負荷受力。并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其骨質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生理學病理學變化,如椎間盤突出及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惡心等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椎動脈型就這樣頸椎病誕生了,它屬于中醫(yī)眩暈病范疇。腦為神明之府、心主神明。如氣血虧虛、肝腎虛損、痰濕中阻,氣滯血疲、蒙蔽清竅均可致眩暈癥狀。中醫(yī)對該病的治療主要以補益氣血、滋養(yǎng)肝腎、填精生髓等為主。新醫(yī)正骨加龍血竭粉外敷對于促進患者神經沖動傳遞、改善椎處壓力及加速血液循環(huán)、通經活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醫(yī)正骨是馮天有教授創(chuàng)立的中西醫(yī)綜和療法,它運用了生物力學的原理,是讓患者前屈,然后脊柱沿縱軸旋轉,在牽引下應用了旋轉力。在脊柱沿縱軸旋轉的瞬間撥正偏歪棘突,應用了同一個支點的又一杠桿力,增加了復位的旋轉力,使其以損傷機制相同作用力相反的原理進行復位。尤其是對第5、6椎的調整,效果很明顯。脊柱內外平衡協(xié)調一致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重要前提,所以采用新醫(yī)正骨使位移的椎體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使脊柱內外平衡,突出了中醫(yī)“整體觀念”,顯現(xiàn)了新醫(yī)正骨治療上的特色。
龍血竭出自《雷公炮炙論》: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騏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氣。騏驎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是也?!短票静荨罚候U驎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者?!堕_寶本草》:別本注云,紫礦、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葉如櫻桃,三角,竭從木中出?!侗静輬D經》:騏驎竭,今出南方諸國及廣州。據(jù)《本草綱目》記載,龍血竭性溫、平,味甘、咸,無毒,入血分,歸肺、脾、腎三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等顯著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龍血竭具有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內分泌,調整機體新陳代謝、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在治療中醫(yī)血癥方面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活血化瘀,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淋巴回流。龍血竭粉中含有龍血竭皂甙,具有強大的抗炎鎮(zhèn)痛以及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去,氣旺血行瘀絡通,諸癥自然得愈。故本研究中采用新醫(yī)正骨加外敷龍血竭粉的治療方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新醫(yī)正骨對頸椎處血液微循環(huán)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從而使患者關節(jié)更加滑利,有助于修復脫位,筋絡順接,達到治標的效果;與外敷龍血竭粉相結合,能更好地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而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該治療方式相比單純新醫(yī)正骨有更高的治療有效率,其治愈率高達69.88.65%,好轉率高達22.89%,總有效率高達92.77%。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常見疾病,并且治療棘手,單依靠正骨對臨床癥狀的緩解有限,而新醫(yī)正骨配合龍血竭粉外敷可通過刺激血流和神經等方面的作用,緩解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