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濤
2019年全國高考文綜歷史I卷牢牢抓住“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核心要求,把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意識、審美情趣等內容有機地與歷史新情境相融合,達到了以境觸情的目的。試題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歷史場景或符合學生現(xiàn)階段認知特征的歷史表述引發(fā)學生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向思考,起到了以情啟智的作用。本文將圍繞2019年全國I卷文綜歷史42題(以下簡稱文綜42題)所體現(xiàn)的學科要求,嘗試去分析高考試題的命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情智共生的課堂教學途徑。
一、試題設置融家國情懷于情感共鳴之中
文綜42題整體上借助《國史大綱》導言所述的讀書信念作為考查學生核心能力的特定情境,出題者通過展示《國史大綱》寫作之目的讓學生浸潤到史學大師高尚的愛國情感境界之中,把自身的健康良序發(fā)展投射于國家歷史發(fā)展的歷史潮流之中,認識到需要增強個體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又強化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發(fā)展的認同和關注。
首先,試題中所說“任何一國之國民”,“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在概念上就囊括了近代社會生活中的莘莘學子,與現(xiàn)實青年學生所處的特定階段進行了有效嫁接,在情感認同感上達成出題者與考生間的有效溝通。這種做法拋棄了遠離學生生活現(xiàn)實、讓學生不可琢磨的有意義無效果的繁復雜亂之情境,選取了可使學生短時間內把業(yè)已形成的科學價值觀與歷史人物、歷史事物之間神交的有效情境。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試題命制的科學性,使多數(shù)學生消除對文綜42題變化多端而難以入手的本能反映,敢于全情投入地握筆答題,也能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再者,試題中所設之情境不局限于歷史敘述的平面展示而是立體交互運行。從國民、國史到國民歷史觀念省思再到國民歷史責任感一氣呵成,層層遞進,形成階梯上升狀的邏輯情境。這種情境展現(xiàn)方式增添了歷史閱讀的趣味性,能深層次地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不容易偏離主題,調動和運用知識的準確度也會有所提高。
二、試題情境設置激發(fā)散思維于微觀敘述之中
高考“一體四層四翼”核心設計中“四層”的第三圈層“學科素養(yǎng)”考查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復雜任務,具備扎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并展現(xiàn)出自身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內化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文綜42題恰如其分地把高中歷史學科學習所要求的素養(yǎng)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融入到所設置的新情境之中。新情境的設置要么在類同材料中找尋不同的角度,要么在陌生的情境中挖掘歷史的深度。這些都需要在歷史的細節(jié)微觀敘述中去縱橫捭闔。在回答文綜42題時,學生們必須在歷史敘述細節(jié)上下功夫,要有敏銳的時空觀察能力,即從《國史大綱》寫于1940年得出此書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大背景下完成的。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的主要是歷史的主干知識,對于構成歷史網(wǎng)絡的微觀細節(jié)有所涉及但不精通。大多數(shù)同學對近代史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也了解不多。他們不是很清楚近代以來隨著外來侵略的加深,在拯救民族危亡、倡導思想啟蒙的社會形勢下,有部分歷史學者面對中國的境遇提出了“全盤西化”的文化自譴論。這些學者認為“老祖宗造孽太深了”,提出了各種極具悲觀意義的學說。錢穆所作之《國史大綱》就是應時而作,在力行他的“新史學”理論,“重明中華史學”,用來強化民族意識,客觀看待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振抗日之決心,抨擊部分學者的“士大夫之無識”的根本病[1]。
學生對于歷史微結構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視閾,題目直中學生知識的盲點和思維的要害,最后也只有一部分學生會知道這些歷史認識可以用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史實進行解釋和得出結論。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在充分發(fā)掘題目歷史微觀敘述中所透漏出的重要歷史線索的前提下,把已經(jīng)掌握的主干知識體系與題目所述之間產(chǎn)生思維勾連,才能有效地去構建立意組織答案。例如在這里,如果能覺察到1940這個關鍵時間點和歷史文本敘述背后折射的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時代主題,彰顯的是近代中國人奮發(fā)向上的民族精神這一點就能站在家國情懷的高度去思考分析問題,接著才能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把體現(xiàn)中華民族真善美、奮斗抗爭等優(yōu)秀精神品質給發(fā)掘出來,發(fā)散式地去尋找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閃光點。例如考生選擇國民有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能夠減少偏激的歷史虛無主義。學生可以從中國古代的輝煌與近代社會的沒落入手,既分析中國古代取得的令世界矚目成就的原由,又分析中國近代何以衰落的根源,搞清楚歷史發(fā)展的脈絡線索,汲取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抨擊對過往歷史的全盤否定,并與抗戰(zhàn)時期國民的抗日精神相連接,得出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站在國家過往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之上。
三、聚焦核心素養(yǎng),筑情智共生課堂
既然高考試題愈發(fā)重視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在新情境中的落地,我們就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學中選合適的境,激合理的情,積極有效地把學科素養(yǎng)要求等有機融入到歷史教學過程中。其中,一要用富有啟發(fā)意義的歷史場景去引導學生主動浸入到豐富多彩的歷史世界中,以情啟思;二要用層層深入、不斷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聚焦歷史學科高考要求的關鍵之處,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歷史核心素養(yǎng),以思盈情,情思和弦,互為彼此,進而實現(xiàn)情智共生,化歷史知識為精神內涵?;诖耍處熢诮o學生講評文綜42題時,設計“錢穆與《國史大綱》”這一主題繼續(xù)深挖試題背后的故事,嘗試用多種途徑去回味和滲透高考試題的價值導向。
途徑一,注重時空,浸潤歷史物與人
錢穆活動軌跡是怎樣?
錢穆字賓四,1895年出生于無錫,9歲就讀于私塾,17歲進入常州中學,18歲開始在中小學為師18載,涉獵經(jīng)史子集、乾嘉學派、西方文史,解決了當時很多學術公案,后被顧頡剛推薦至北平,任教于各大名校,1938年隨校南遷至昆明,教書于西南聯(lián)大。
——梁屹峰《錢穆與國史大綱》
設問: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時空角度分析錢穆學術理念形成的背景。
歷史理解的前提是確定歷史人物所處的特殊時空,時空的變換演繹能在第一時間讓歷史的學習和觀察者把歷史事件放在宏大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避免歷史情境內容的張冠李戴和部分失真。錢穆先生所處之時代是中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帝國主義列強視中國為袋中玩物,霸占領土,侵吞主權。作為時代洪流下的知識分子,觀世事之變遷,必然會傾思慮至國運,思救亡圖存之良道。錢穆先生所處之空間,一無錫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與中國最早一批開埠的通商口岸十分接近,新舊文化、中外文化間的沖擊在此地較之內陸顯然較為充分,為成長時期的錢穆先生提供了知識汲取的淵藪。二北平是中國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學者匯聚之地,為錢穆先生視野開闊,領略不同文風和學風提供了必要條件。三是昆明,中國西南一隅,當時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條件艱苦為大學逃難之所。這個地方保留了知識的火種,為知識分子在戰(zhàn)亂時提供安身立命之所,這為錢穆先生著書提供了可能性。這里設計錢穆先生的生活背景作為切入點,就是要把學生的思緒拉進近代中國的特殊時代場景之中,用微觀歷史細節(jié)的展示營造學生可入之情境,為學生形成科學認識做鋪墊。
途徑二,回溯現(xiàn)場,了明緣與因
錢穆何以作《國史大綱》?
“今日所需要之國史新本,將為自尚書以來下至通志一類之一種新通史。此新通史應簡單而扼要,而又必具備兩條件:一者必能將我國家民族已往文化演進之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者所必要之知識;二者應能于舊史統(tǒng)貫中映照出現(xiàn)中國種種復雜難解之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xiàn)實者所必備之參考?!?/p>
——錢穆《國史大綱》(引論)
設問: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錢穆著作《國史大綱》的原因。
歷史解釋需要盡可能地利用真實可信的歷史原始文獻,尤其是那些能夠反映歷史人物行事動機的第一手史料。錢穆先生在引論中所述之內容清晰地還原了他本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其目的是為其所堅持的“新史學”吶喊,積極倡明新的中國史。一為溫情有敬意地了解本國歷史,讓中國人有根,增強對民族和國家的關注和認同,二為從歷史中汲取可用的經(jīng)驗教訓,為中國正在奮斗抗爭,解決民族危機的蕓蕓大眾提供學習思考時可借鑒之工具。他在字里行間流漏出的對民族和國家深沉的愛意是當時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寫照,從這一點出發(fā),錢穆先生所作之文就是為了“愛國”、“救國”。這里設置引論作為思維深入點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進入情境之后能把思維浸入到賓四先生的寫作世界中,提供學生可以與他進行心靈間神交、深交、共振的機會,在獲取有效信息的同時能夠體驗一場心靈凈化之旅,發(fā)掘歷史正在發(fā)生之時人物的所想所感,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
途徑三,品味往今,形塑智與“情”
錢穆《國史大綱》命運又如何?
錢穆所著的《國史大綱》一出版當即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列為“部定大學用書”,一入市場即暢銷,供不應求,摘要、節(jié)錄、全文謄寫等各種“手抄本”置諸幾案,一時洛陽紙貴。
——梁屹峰《錢穆與國史大綱》
錢穆的三原則:“一是文化傳統(tǒng);二是國民性;三是歷史實證”
錢穆所成就的“中國主義”歷史文化論述,頗有耐人尋味的悠遠價值。
——劉巍《錢穆的“中國主義”》
設問:為什么《國史大綱》在當時和當下都如此受到重視和褒獎?
這里用跨越時空的歷史現(xiàn)象所建筑的串聯(lián)之境,意在讓學生感知有利于民族、國家的愛國價值是永恒的?!秶反缶V》在當時被重用是因為它抨擊了文化自悲論者,有利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凝聚民族精神,提振抗日信心,彰顯了歷史學者為史之本分,不苛責于既定的歷史現(xiàn)狀,面對歷史賦予的時代任務敢于挺身而出,總結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定義獨有的民族氣質,激發(fā)愛國救國之情?!秶反缶V》在當下被褒獎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符合當今中國人之所需。我們雖沒有戰(zhàn)爭之外逼,但面對發(fā)展中的出現(xiàn)的問題,堅決不受外界的蠱惑,擊碎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歷史學習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之上形成科學的人生價值觀。這才是在進入歷史情境之后真正意義上達到了高于情境的出境狀態(tài),此時學生把所學所感所知轉化為內在精神靈魂的一部分,經(jīng)過不斷的心理暗示最終可以成為他們?yōu)槿颂幨赖幕驹瓌t。歷史情境與歷史啟思已經(jīng)交融,二者和諧共振,生成智慧,奏出優(yōu)美的思想樂曲,歷史教學最初和最重要的目的——立德樹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漸入佳境。
四、結論
在備戰(zhàn)高考的過程中,“一核四層四翼”是我們要時刻遵循的理念和法則。情智共生的課堂可以較好地把一核和四層四翼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通過有效情境的設計與教學運用實現(xiàn)情與智的合圍,直至高考試題命制的內核,對今后日常歷史教學啟迪頗深。
【注釋】
[1]劉?。骸犊箲?zhàn)期間錢穆所致力的“新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6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