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段 睿
關(guān)鍵詞:明代文學(xué);石珤;《熊峰集》;年譜
石珤(1465—1528),字邦彥,號熊峰,世稱“熊峰先生”,直隸真定府藁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qū))人。明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茶陵派代表作家,有《熊峰集》傳世。石珤的詩文或雍容典雅、平正通達,或清新婉麗、沖澹自然,或沉雄古峭、諷諭多致,或沉鬱感傷、凄楚幽怨,無論思想內(nèi)容或藝術(shù)風(fēng)格,都突破了臺閣體的牢籠,體現(xiàn)出軼宋窺唐的創(chuàng)作旨趣。文壇盟主李東陽稱贊石珤“詩詞皆中規(guī)度,而七言古詩尤超脫凡近,衆(zhòng)所不及”(1)(明)楊一清:《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506冊《畿輔通志》,第614頁。,且以“後進可托以柄斯文者”(2)《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相期。《四庫全書總目》認(rèn)爲(wèi)石珤“當(dāng)北地、信陽駸駸代興之日”,“獨堅守師説,屢典文衡,皆力斥浮誇,使粹然一出于正”(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495頁。,是茶陵派的殿軍。自明嘉靖年間以降,王世貞、俞憲、錢謙益、朱彝尊、紀(jì)昀、沈德潛、陳田、司馬周、周寅賓、劉萬川、曹向華、周亭宇等古今學(xué)者,對石珤其人其文多有探討(4)自明嘉靖年間迄於清末,王世貞、錢謙益、朱彝尊、紀(jì)昀、沈德潛、陳田等對石珤其人其文均有不同程度地探討,但其觀點屬于傳統(tǒng)感悟式批評。現(xiàn)代意義的研究始于21世紀(jì)初,參見司馬周《茶陵派研究》,南京師範(fàn)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3年;周寅賓《李東陽與茶陵派》,長沙:湖南師範(fàn)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270—279頁;劉萬川、曹向華《茶陵派石珤詩文簡論》,《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3期,第52—54頁;周亭宇《石珤詩文研究》,西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7年。,然石珤年譜至今付諸闕如。故筆者不揣謭陋,借點校石珤《熊峰集》之機,就管見所及,草成此譜,供治明代政治史、文學(xué)史者參考。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乙酉 一歲
是年公生,其家世居藁城。
楊一清《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下稱《神道碑》):“公生成化乙酉?!?5)《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5頁。
李東陽《明故贈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石公墓表》(下稱《石公墓表》):“石氏爲(wèi)真定藁城世族,其先有長卿、漢卿、才卿者,并以直義聞于鄉(xiāng)里,人至今稱爲(wèi)‘三石家’?!?6)(明)李東陽:《李東陽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1150頁。
高祖石永,曾祖石友智,生平無考。按,此即李東陽《石公墓表》“世有隱德”(7)《李東陽集》,第1150頁。之意。公作《先祖贈監(jiān)察御史府君墓表》(下稱《墓表》),稱二人“俱以令德著于鄉(xiāng)里”(8)(明)石珤:《熊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259冊,第603頁。按,本文引《熊峰集》,凡未加特殊説明,均同此本,文前亦不加“石珤”二字。,蓋追美先人也。
祖父石麟(1405—1436),“幼警敏,平曠明爽,不爲(wèi)容飾,而潛有大志”(9)《熊峰集》,第603頁。。永樂二十一年(1423),未弱冠,即舉順天府鄉(xiāng)貢。次年(1424)會試,中禮部乙科,授山西臨晉縣學(xué)教諭。後署臨晉知縣,坐逸死囚,罪謫廣東韶州英德河泊所大使,期年卒官。(10)同上,第603頁。按《墓表》、李東陽《石公墓表》均未明言石麟生卒年,然合觀二表,知石麟享年三十二,其續(xù)娶之徐氏卒于成化三年(1467),享年五十七(11)同上,第604頁。,且二十六歲時喪夫(12)同上,第604頁。,然則石麟當(dāng)生于永樂三年(1405)無疑。
父石玉(1436—1498),字大器,爲(wèi)石麟卒後三月徐氏所生遺腹子。天順三年(1459)舉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自成化二年(1466)起,歷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山西按察使司僉事、山西按察副使等職,纍官至山西按察使。後以雲(yún)南按察副使致仕,歸藁城,家居而卒(13)同上,第603—604頁;《李東陽集》,第1221頁。。
兄石玠(1463—1521),字邦秀,成化二十三年(1484)進士,歷任河南汜水知縣、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山西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都察院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纍官至戶部尚書。正德十四年(1519),石玠諫武宗南巡,忤旨,被責(zé)令致仕,家居二年而卒,贈太子少傅。著有《東滹漫稿》,未刊行(14)(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050頁。。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丁亥 三歲
祖母徐氏卒于京師。
李東陽《石公墓表》:“繼孺人徐氏,廣信上饒人?!苫纾h上其節(jié),詔旌爲(wèi)貞節(jié)之門。丁亥,卒于京師,年五十有七。”(15)《李東陽集》,第1150—1151頁。
《墓表》:“祖妣益苦節(jié),脫簪珥以供之無斁。天順甲申間,家君舉進士,喜且悲。……縣大夫聞其詳,以上于郡,郡以奏之天子。……天子若曰……事下以聞,祖妣凄然曰:‘吾以酬吾志而已,而顧蒙寵命,俾有今日,歸報于地下,宜無憾矣?!髂?,卒于京師,享年五十有七?!?16)《熊峰集》,第604頁。
徐氏(1411—1467),廣信上饒人,石麟繼室,石玉生母。石麟卒于廣東韶州英德河泊所任上後,徐氏力主歸葬,并生下遺腹子石玉,且在此後二十餘年間全力供給石玉讀書,是石氏家族崛起過程中的關(guān)鍵人物。成化二年(1466),被旌表爲(wèi)節(jié)婦。公曾于《墓表》《述始》《貞節(jié)四詠》等多篇詩文中追美祖母之嘉言懿行。(17)同上,第528、603—604、606頁。
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乙酉 四歲
是年已知閲讀儒家典籍。
《碌碌何足道》:“四歲知詩書?!?18)同上,第611頁。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 八歲
是年通灑掃之禮。
《碌碌何足道》:“八歲勤灑掃。”(19)同上,第611頁。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 十三歲
公少聰穎,是年已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文章。
《碌碌何足道》:“十三爲(wèi)文章,光澤春雨膏?!?20)同上,第611頁。
《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南雍志》:“石珤……少博雅穎悟?!?21)(明)焦竑:《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109冊,第536頁。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 十九歲
公年未弱冠,即有文名,與兄石玠以文章干謁楊一清,一清甚奇之。
《碌碌何足道》:“十九學(xué)漸富,士林有稱號?!?22)《熊峰集》,第611頁。
楊一清《神道碑》:“其爲(wèi)諸生時,年未冠,與其兄故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致仕東滹公邦秀俱有文學(xué)名,常以其父憲使公之命來謁余,以文爲(wèi)贄。比予出分外憲,越九年,以公務(wù)入京,時公已入翰林爲(wèi)檢討?!?23)《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過庭訓(xùn)《本朝分省人物考》(下稱《人物考》):“珤自幼穎異莊重,弱冠爲(wèi)諸生,即與兄尚書公玠俱有文學(xué)名,謁楊文襄公,以文爲(wèi)贄,文襄甚奇之?!?24)(明)過庭訓(xùn):《本朝分省人物考》,《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129冊,第708頁。
按,楊一清是年任中書舍人,史稱其任內(nèi)“結(jié)交海內(nèi)名士,文章日益有名,從學(xué)者日衆(zhòng)”(25)(明)李贄:《太保楊文襄公》,《續(xù)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69頁。,宜乎公兄弟以父執(zhí)禮干謁之。又按,成化二十一年(1485),楊一清回雲(yún)南祭掃祖塋,此後數(shù)年輾轉(zhuǎn)于雲(yún)南、江蘇、陝西等地(26)孫秋克:《楊一清年譜》,《明代雲(yún)南文學(xué)家年譜》,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70—72頁。。弘治四年(1491),楊氏赴京師拜陝西提學(xué)僉事之命,離京時李東陽攜公等相送(27)《李東陽集》,第140—141頁;《熊峰集》,第490頁。,時公爲(wèi)翰林檢討,距二人初見已逾九年,故《神道碑》云“越九年,以公務(wù)入京,時公已入翰林爲(wèi)檢討”?!度宋锟肌范ㄊ捀芍]楊氏在“弱冠”時,與《神道碑》相差一歲,不知何據(jù),茲從當(dāng)事人楊一清説。
楊一清(1454—1530),字應(yīng)寧,號邃庵,別號石淙,人稱石淙先生,祖籍雲(yún)南安寧。成化八年(1472)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按察使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陝西巡撫、戶部尚書等職。嘉靖初,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任內(nèi)閣首輔。卒謚文襄,贈太子太保,有《石淙詩稿》《關(guān)中奏議》《宸翰録》等多部著作傳世。(28)《明史》,第5225—5231頁。
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 二十二歲
是年八月,公舉順天府鄉(xiāng)試《易》科魁首,座主李東陽,二人三十年之交誼自此始。
楊一清《神道碑》:“公舉成化丙午鄉(xiāng)試。”(29)《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李東陽《送石邦彥檢討序》:“藁城石邦彥,吾同年雲(yún)南按察副使大器公之子也。其于予始未通問。及予典試京闈,得《易》卷甚佳,遂以魁學(xué)《易》者。既揭榜,詢而知其人?!?30)《李東陽集》,第482頁。
李東陽《順天府鄉(xiāng)試録序》:“皇上臨御之二十有二年,爲(wèi)成化丙午?!饲锇嗽拢瑢嵦煜锣l(xiāng)試之期。”(31)同上,第465—466頁。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進士,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史稱其“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32)《明史》,第4820—4825頁。。卒贈太師,謚文正,有《懷麓堂集》傳世。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 二十三歲
公與兄石玠同登殿試金榜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33)(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269冊,第645頁。,時人譽爲(wèi)“二鳳”。
石珤《墓表》:“子長曰玠,舉成化丁未進士……珤亦偕兄舉。”(34)《熊峰集》,第604頁。
《國朝獻徵録》卷二九引《戶部尚書石公玠傳》:“玠與弟珤奉教惟勤,同登成化丁未進士?!?35)《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10冊,第370頁。
《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南雍志》:“石珤……與兄玠齊名?!苫∥矗愕沁M士第,時稱二鳳。”(36)《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09冊,第536頁。
三月,公被簡爲(wèi)翰林院庶吉士。公任庶吉士期間,成績優(yōu)異,頗得李東陽賞識。
楊一清《神道碑》:“丁未,登進士,被簡爲(wèi)翰林庶吉士?!?3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憲宗實録》卷二八八:“(成化二十三年三月)丁卯,授……石珤……三十人改爲(wèi)翰林院庶吉士讀書,命右春坊右庶子汪諧、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檢討傅瀚教之?!?38)黃彰健??保骸睹鲬椬趯嶅h》,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4875頁。
李東陽《送石邦彥檢討序》:“後被簡入翰林,爲(wèi)庶吉士,凡預(yù)閣試,輒在優(yōu)等。予用是愛且重之?!?39)《李東陽集》,第482頁。
八月,明憲宗崩。九月,明孝宗即位。
《明史·孝宗本紀(jì)》:“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40)《明史》,第183頁。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己酉 二十五歲
是年,公任翰林院檢討,參編《大明會典》,協(xié)同主持禮部會試。
楊一清《神道碑》:“弘治己酉,授檢討,與修《大明會典》,同考禮部會試?!?41)《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與座師李東陽相交甚契。
李東陽《送石邦彥檢討序》:“及受秩爲(wèi)檢討,朝夕相與,處義加密。而邦彥視予,若弟子之于師,坐立稱謂,匪惟不爲(wèi)抗,又若有過焉者?!?42)《李東陽集》,第482—483頁。
又頗負(fù)文學(xué)名,任檢討期間,翰林院諸人多願與公交游。
《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弇州別記》:“石珤……授檢討,以文學(xué)名,諸先生多願就交?!?43)《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09冊,第536頁。
羅欽順《送南京少宰石公入爲(wèi)少宗伯序》:“欽順初入翰林,則獲從熊峰先生石公游。時公文名已日起,後數(shù)載……著述益富。”(44)(明)羅欽順:《整庵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261冊,第75頁。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江西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南京太常少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莊,有《困知記》《整庵存稿》傳世(45)《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10冊,第194—195頁。。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 二十六歲
公作《庚戌元夜》詩?!夺彡柡蜆琴x》當(dāng)作于是年或稍後。
《後陽和樓賦》:“惟此樓之橫跨兮,當(dāng)定鼎之季年。逾十紀(jì)而更新兮,借寇君之晏然?!?46)《熊峰集》,第554頁。按,“定鼎之季年”即洪武三年(1370),“逾十紀(jì)”則爲(wèi)今年。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辛亥 二十七歲
楊一清赴陝西任提學(xué)僉事,公作《送楊提學(xué)應(yīng)寧》爲(wèi)其餞行。
石珤《送楊提學(xué)應(yīng)寧》:“蚤聞伯起譽,亦欲摳吾衣。長風(fēng)振郊壑,雲(yún)龍忽分飛。仰止徒高山,而勢不能依?!﹪傧喾辏柞粲叙N威。一展疇昔願,清論聆霏霏。……晨星本易散,流雲(yún)亦易微。溯彼西北風(fēng),茲懷良不違。”(47)同上,第490頁。按,該詩編年理由已詳“明憲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條。此處“長風(fēng)振郊壑,雲(yún)龍忽分飛”“京國再相逢,蹲豸有餘威。一展疇昔願,清論聆霏霏”云云,即楊一清《神道碑》“比予出分外憲,越九年,以公務(wù)入京,時公已入翰林爲(wèi)檢討”(48)《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之意。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壬子 二十八歲
公據(jù)父口述爲(wèi)祖父石麟作《墓表》,縣尹穆侯琢石刻辭。五月,又代父作《告塋文》追思先人。
《墓表》:“珤侍家君二十年,雖顯融聞望,未嘗有德色,固知有罔極之思焉。他日乃謂珤曰:‘女祖邁種德,乃及後昆,流風(fēng)在予,罔敢失墜,以有今日。爵爲(wèi)大夫……未嘗有曾參一日之養(yǎng)……銜哀負(fù)隱,五十餘年,竊懼潛德之耀,世遠而弗傳焉,女其念哉!’珤用是悚惕,謹(jǐn)敷家君稱述之辭,刻茲石表?!h尹穆侯濟之聞之……乃相與琢石刻辭,用昭遺德云。”(49)《熊峰集》,第603—605頁。按,自公“八歲勤灑掃”(50)同上,第611頁。數(shù)起,至今恰二十年,此“侍家君二十年”之意。是年,石玉五十六歲,因其爲(wèi)遺腹子,故云“銜哀負(fù)隱,五十餘年”。
《告塋文》:“維弘治五年,歲在壬子,五月庚午朔日,嗣子某爰建墓碑一通、敕命碑一通。既成,謹(jǐn)具牲禮之儀,昭告于皇考贈監(jiān)察御史府君、皇妣孺人之墓?!?51)(明)石珤:《熊峰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第78冊,第49頁。按,本文引《熊峰先生文集》,凡未加特殊説明,均同此本。按,石珤《墓表》云:“祖妣……卒于京師,享年五十有七。時家君爲(wèi)御史,監(jiān)察廣東道,乃以喪歸,袝于先祖。逾三年,復(fù)起爲(wèi)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皇帝敕曰:‘國家寵任事之臣,必有推恩之典。其贈御史玉父麟如其官,母徐氏爲(wèi)孺人?!?52)《熊峰集》,第604頁。李東陽《石公墓表》云:“又三年,玉以考最,贈公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孺人亦被封命?!?53)《李東陽集》,第1151頁。然則石麟及其妻徐氏獲封贈遠在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年,石玉以致仕多暇日,又兼年近耳順,“懼潛德之耀,世遠而弗傳”(54)《熊峰集》,第603頁。,思光顯父母,故始建墓碑、敕命碑。
《貞節(jié)四詠》或亦作于是年。
《貞節(jié)四詠》:“先祖母貞節(jié)事已在別録,其艱苦萬狀,卒收成功,古之忠臣烈士,殆不能過也。愧未能紀(jì)述以詔萬世,謹(jǐn)撮其大概,詠爲(wèi)四詩,告我後人永念無斁?!?55)同上,第528頁。按,《墓表》載“祖母貞節(jié)事”頗詳,細玩《貞節(jié)四詠》序文之意,似當(dāng)與《墓表》作于一時,姑置于此備考。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癸丑 二十九歲
是年,公因病告歸。李東陽作《送石邦彥檢討序》,公答以《得西涯先生手教》。八月,公病愈回京,官復(fù)原職。
《藁城穆侯考績序》:“弘治六年,予請告歸?!?56)同上,第666頁。
李東陽《送石邦彥檢討序》:“邦彥之歸省于其鄉(xiāng)也,謂予曰:‘何以教珤?’予方感于邦彥之知,又重其以規(guī)請,故以後所云者贈之,且望其來重相與講焉?!?57)《李東陽集》,第483頁。
《得西涯先生手教》:“多少英豪望後塵,清風(fēng)長播玉堂春。斗星麟鳳光天下,韓柳蘇黃合一人。附驥慚非千里翼,登龍敢負(fù)十年身。青雲(yún)仰止情何限,會逐鳴環(huán)上紫宸?!?58)《熊峰集》,第542頁。按,是年距公登進士第不足十年,作“十年身”者,蓋以上聯(lián)云“千里翼”,爲(wèi)求工對,故概言之。
《明孝宗實録》卷七九:“(弘治六年八月)戊寅,翰林院檢討石珤病痊至京,復(fù)除原職。”(59)《明孝宗實録》,第1515頁。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甲寅 三十歲
公作《李侍御考績序》。
《李侍御考績序》:“允德亦按蜀,比還,再逾歲爲(wèi)甲寅,適宗元已有河南按察之命,旦暮戒行李。其僚復(fù)迎謂曰:‘子尚念亦有三年之賀于宗元乎?史猶闕文,吾子其思將補之?!实聫?fù)以命珤?!?60)《熊峰集》,第669頁。
《滹沱河記》最早作于是年秋。
《滹沱河記》:“弘治六年,太守張君淑始開新河于郡南,費以萬計,未再逾夏,水大入,復(fù)趨故道,功竟不成?!?61)《熊峰集》,第566頁。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乙卯 三十一歲
公作《贈山東張?zhí)珔⑿颉贰端湍蠘吠醮笠颉贰?/p>
《贈山東張?zhí)珔⑿颉罚骸凹饶撕胫我颐悦骺兩现熳?,陟參東藩?!?62)同上,第584頁。
《送南樂王大尹序》:“弘治乙卯,天子既行春令國中,念天下郡縣容有不蒙其澤者,乃命冢宰簡進士三十餘人,補牧民官。于是錫山王君汝昭得大名之南樂,吾友邵地官國賢過以告予。”(63)同上,第591頁。
《藁城穆侯考績序》至遲作于是年。
《藁城穆侯考績序》:“予初謁侯京旅,磊磊然豪丈夫。既聽縣政,里人踵至,多以慈祥聞?wù)?,予未之深信也。弘治六年,予請告歸,入吾郡,郡人稱其廉;入吾里,里人頌其仁?!顮?wèi)吾邑三年,循良之澤,人人所被,而邑中師儒,尤樂與之朝夕。于其考,遙願一言以爲(wèi)侯賀?!?64)同上,第666—667頁。據(jù)《墓表》,弘治五年(1492)五月穆侯已爲(wèi)藁城縣尹,據(jù)三載考績之期推算,本文至遲作於今年。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丙辰 三十二歲
公擔(dān)任禮部會試《春秋》科考官。
《送劉進士奉使序》:“弘治九載,珤濫竽分考天下士之在禮部者,得江西劉君持慶焉。君明《春秋》學(xué),深得《胡氏傳》旨,旁通《公》《穀》《左氏》。……于時,今相木齋謝公學(xué)士、守溪王公實主考試遴選?!思鞠模馓珒W卿錢公卒于江東,訃聞當(dāng)寧,命營其域,而劉君乃以次奉冬官檄,往蒞其事。”(65)同上,第588頁。按,是年春闈,主考官爲(wèi)謝遷、王鏊,公僅分考《春秋》學(xué)。
是年,作《送劉進士奉使序》《壬辰同年會詩得見字代陳天澤作》《送蔡秋官詩序》《送廖君從盛還海南序》。
《壬辰同年會詩得見字代陳天澤作》:“二十四回春草生,昔人那似今人面?”(66)同上,第626頁。按,陳天澤與壬辰同年相聚,公代作此詩。壬辰爲(wèi)成化八年(1472),二十四年後即今年。
《送蔡秋官詩序》:“乃今年弘治丙辰,在職既逾七年,得擢署南京刑部員外郎。……各賦詩以見意?!?67)同上,第673—674頁。
《送廖君從盛還海南序》:“乃弘治丙辰,從盛長益賢?!笋{舟乘風(fēng)省于東光,又友其弟于官署。居再逾月,起處言笑,藹然骨肉之誼?!捈扰c考工游,又感其合散之有禮,用序其略,內(nèi)于歸舟。”(68)《熊峰集》,第583—584頁。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丁巳 三十三歲
公作《碌碌何足道》《昭信校尉神武右衛(wèi)百戶王公墓表》《送僉憲郝君序》《送張節(jié)判還莒州序》。
《碌碌何足道》:“爲(wèi)學(xué)二十年,聞善思允蹈。四歲知詩書,八歲勤灑掃。十三爲(wèi)文章,光澤春雨膏。十九學(xué)漸富,士林有稱號。瀛洲名濫入,君親思未報。高步望登堂,爝火求就燥。迨今又十載,不覺壯夫到。彬彬猶未能,碌碌何足道?”(69)同上,第611頁。按“爲(wèi)學(xué)二十年”者,蓋自“十三爲(wèi)文章”算起。公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登進士第(即所謂“瀛洲名濫入”),至今十年,故有“迨今又十載”之嘆。
《昭信校尉神武右衛(wèi)百戶王公墓表》:“弘治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卒,享年六十有七?!?70)同上,第684頁。
《送僉憲郝君序》:“弘治九年,大理寺右寺副郝君性之以公卿薦,受詔審録京畿諸郡刑獄,……稱旨。明年,遂擢爲(wèi)浙江按察司僉事,職屯田焉?!?71)同上,第585頁。
《送張節(jié)判還莒州序》:“又逾年,爲(wèi)今年弘治十年,乃書政最于考部?!?72)同上,第590頁。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 三十四歲
公作《汝寜府預(yù)備倉記》。
《汝寜府預(yù)備倉記》:“蓋經(jīng)始于弘治十一年春三月,逾四月而功告成矣。”(73)同上,第661頁。
父石玉卒,李東陽受公兄石玠所托作《明故中憲大夫雲(yún)南按察司副使致仕石公墓志銘》(下稱《石公墓志銘》)。
李東陽《石公墓志銘》:“公,吾同年進士也,以按察副使卒于家,吾聞而悲之。其子監(jiān)察御史玠、翰林檢討珤皆歸襄事,奉白侍讀秉德狀請予銘。……公生某,卒某,年六十有三,某月日葬宜安社徐村之原?!?74)《李東陽集》,第1221—1222頁。
公作《讀沈東山老先生所寄先君挽章》。
《讀沈東山老先生所寄先君挽章》:“不見東山翁,荏苒二十霜。幾杖日已遠,寤寐恒未忘。尚憶垂髫年,兩親俱在堂。進有師友樂,退得父母將。歲徂事倏變,拱木森墓傍。”(75)《熊峰集》,第520—521頁。
公丁憂哀毀過禮,爆發(fā)目疾,作《睹青天文》以自寬。
《睹青天文》:“石子葬其親于宜安之南里,長號訴空,五內(nèi)崩潰,逾十日而疾作。血脈憤興,貫瞳決眥,雲(yún)曀萋靉,遠不能視。禱于神,弗應(yīng);醫(yī)藥療之,弗克。乃支之夜,焚香布楮,明水載酌,自籲于庭?!?76)《熊峰集》,第573頁。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 三十五歲
在家守制。公目疾遷延逾年,是年春作《病士》《病言》《病目雜言》記其事,又作《眇士贊》《感雙雁賦》《雙雁傷翮育于庭中有感》以自譬。
《病士》序:“余既病目逾年,竊自痛悼,乃憶古之賢士亦屢抱屙,漫作《病士》。諸詠雖與靖節(jié)詞旨不同,質(zhì)之原思,亦復(fù)慚負(fù),讀者體其情耳?!?77)同上,第613頁。按,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四“疾病類”小序云:“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白樂天有云‘劉公幹臥病漳浦,謝康樂臥病臨川,咸有篇章,蓋娛憂紓怨,尤足以見士君子之操焉’?!?78)(元)方回撰,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75頁。誠哉斯言!公所患疾病與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關(guān)繫,筆者擬專文論述,茲不贅。
《病言》:“多病欲無言,凄風(fēng)感心曲。十年侍明光,群書校天祿。”(79)《熊峰集》,第614頁。按公云“十年侍明光,群書校天祿”,蓋自弘治二年(1489)任翰林檢討數(shù)起也。
《病目雜言》:“抱病疏檽下,經(jīng)秋又及春。色沿衰绖慘,愁入鬢華新?!?80)《熊峰先生文集》,第19頁。
《眇士贊》序:“某遭親之喪,葬甫十日而目疾大作,矇矓且逾年。每一展書,不及數(shù)十行,輒掩卷垂泣。予既自痛矣,仰思古人疾吾之疾者,不知其當(dāng)愴怳感憤之情,亦有如予之今日者乎,而何其垂芳于不朽也?乃作《眇士贊》以自譬。”(81)《熊峰集》,第679頁。
《感雙雁賦》:“己未歲,或餽予雙雁,育于庭中,問其從來,曰:‘弋人獲之也,雖復(fù)窮蹙,雅有高志,蕭然獨立,若賢士君子,罹困侮,遭播越,而耿介絶俗,固將終身也。’予既悲之,而惜其未能即去,乃作《感雙雁賦》?!?82)同上,第654頁。按“雖復(fù)窮蹙,雅有高志,蕭然獨立”云云,實夫子自道也。
《雙雁傷翮育于庭中有感》:“自是排雲(yún)侶,秋聲被網(wǎng)羅。耦行猶作字,長恨不成歌。北望燕山月,南思楚水波。忽驚樓外影,愁絶定如何?”(83)同上,第524—525頁。
六月,真定知府重修陽和樓成,公作《重修陽和樓記》《聞太守新修陽和樓成,寄題壁上,待病愈一登,尚當(dāng)繼作》以志其事。
《重修陽和樓記》:“今太守南昌熊公,既下車之明年,興滯補敝,百物薦舉。……乃遍召郡民之有秩者,播告于庭,諭以大法,俾葺而新之?!w經(jīng)始于弘治己未之三月,不十旬而功告成矣?!?84)《熊峰集》,第567頁。
六月末,作《明故吳母李氏墓志銘》
《明故吳母李氏墓志銘》:“子孫滿前,福樂方未艾,乃弘治己未六月二十二日以疾卒。……將以今年九月某日葬于郡城西北隅,啓公之壙祔焉。”(85)同上,第683頁。
初秋,公目疾漸除,作《秋日遣興》。
《秋日遣興》:“旭日戒僮夫,駕言適東野。市朝垢心境,廣莫快一寫。況值目疾除,秋色尚可假。豈徒望封龍,巖壑翠堪把?!?86)同上,第490頁。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 三十六歲
在家守制。正月,甥女周德貞卒,公與兄石玠葬其于藁城城西,作《故甥趙婦周氏壙記》。
楊一清《神道碑》:“姊氏適周姓者,既卒,子孤弱不能立,公撫之于成?!?8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5頁。
《故甥趙婦周氏壙記》:“弘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監(jiān)察御史石某與弟翰林檢討某,葬其甥女周氏德貞于藁城之城西。……是年正月三日卒,距其生于成化戊戌四月二十九日,年裁二十有三耳,悲夫!”(88)《熊峰集》,第659—660頁。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 三十七歲
服除,公以翰林檢討充經(jīng)筵展書官。
楊一清《神道碑》:“辛酉,充經(jīng)筵展書官?!?89)《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作《送憲副王君元善序》。
《送憲副王君元善序》:“君爲(wèi)御史幾九載?!撕胫问哪辏谏綎|按察司副使?!?90)《熊峰集》,第676頁。
座師李東陽之子李兆先卒,公作《傷徵伯》吊之,李東陽答以《次石檢討邦彥韻三首》。
李東陽《兒子兆先墓志銘》:“兆先之冠,今宗伯體齋傅先生爲(wèi)賓,字之曰徵伯。其生以成化乙未六月二十一日,沒以弘治辛酉閏七月二十五日。”(91)《李東陽集》,第1253頁。按,李東陽次子兆同已殤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92)同上,第794頁。,至今年,李兆先亦夭(93)同上,第1592、1596頁。,故東陽《次石檢討邦彥韻三首》深嘆“中歲意不適,衰病相侵陵。還思後生人,命薄如春冰”;“由來生死同朝夕,轉(zhuǎn)使歡娛成悼惜。方將一髮引千鈞,空教二子埋雙璧”(94)《李東陽集》,第1476—1477頁。。然觀東陽詩云“每逢故舊人,宛作骨肉看”;“無人解和白雪調(diào),有土不酹黃金杯。石郎惟子可語此,君看宿草生蒼苔”(95)同上。;復(fù)考楊一清《神道碑》云:“予友少師李文正公每謂予曰:‘諸後進可托以柄斯文者,其石氏季方乎!’”(96)《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則李東陽對公之期許可想而知。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 三十八歲
五月,與喬希大、張進之、劉用熙、劉允中諸友同游南溪,途中遇雨,作《游南溪記》《南溪雨歸》。後公追懷此事,復(fù)作《憶游南溪》。
《游南溪記》:“壬戌夏五月六日,喬選部希大同游南溪?!握撸簭埧疾窟M之,劉稽勛用熙,劉中舍允中。”(97)《熊峰集》,第662頁。
是年,公母趙氏卒。
李東陽《石公墓志銘》:“公……配趙氏,封孺人,以珤恩進封恭人?!?98)《李東陽集》,第1222頁。
楊一清《神道碑》:“妣趙氏??家陨暇阋怨F?!憷n贈一品夫人?!?99)《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5頁。按《石公墓志銘》《神道碑》俱未言公母趙氏生卒年,繫年據(jù)《孝宗實録》所載公丁憂服闕之期反推,詳“明孝宗弘治十八年”條。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癸亥 三十九歲
在家守制。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四十歲
在家守制。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己丑 四十一歲
四月,服闋,官復(fù)原職。
《明孝宗實録》卷二二三:“(弘治十八年四月)己丑……翰林院檢討石珤丁憂服闋,復(fù)除原職?!?100)《明孝宗實録》,第4222頁。
五月,明孝宗崩,明武宗即位。
《明史·武宗本紀(jì)》:“十八年五月,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101)《明史》,第199頁。
六月,翰林檢討任職期滿,援例升翰林院修撰,與修《孝宗實録》。
《明武宗實録》卷二:“(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陞翰林院侍講張澯爲(wèi)侍讀學(xué)士,檢討石珤爲(wèi)修撰,俱以九年任滿也。”(102)《明武宗實録》,第39頁。
楊一清《神道碑》:“乙丑,滿九載,遷修撰?!?103)《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丙寅 四十二歲
公得與修《明孝宗實録》,作《正德丙寅二月九日與修〈孝宗皇帝實録〉恭述以詩》紀(jì)其事。
楊一清《神道碑》:“同修《孝宗實録》?!?104)同上。
充任經(jīng)筵講官,獲賞賜。公有感于士風(fēng)日漓,作《媒説》以諷。九月,遷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
楊一清《神道碑》:“正德丙寅,武宗初開經(jīng)筵,充講官,賜宴及銀幣,尋遷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105)同上。
《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南雍志》:“以纂修功陞修撰,侍經(jīng)筵講讀,賜金帶四品服。正德初,士風(fēng)漸漓于前,類多巧宦,珤憤世嫉邪,作《媒説》以諷。陞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106)《國朝獻徵録》,第536頁。詳玩文意,此“正德初”即正德元年(1506)。
《明武宗實録》卷一七:“(正德元年九月)戊子,陞翰林院修撰石珤爲(wèi)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107)《明武宗實録》,第511頁。
公將便道歸省墓,李東陽作《明故贈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石公墓表》以全舊諾,又作《石學(xué)士珤之任南京》爲(wèi)公踐行。
李東陽《石公墓表》:“予每檢故篋,見同年按察副使石君大器所著其父文林公行狀,蓋徵予爲(wèi)表墓者。復(fù)十餘年,君之墓木已拱矣,而舊諾尚闕,未嘗不憮然感之。比其……仲子珤自講筵擢南京翰林侍讀學(xué)士,將道歸省墓,則須此以行。嗚呼,是安可負(fù)哉!”(108)《李東陽集》,第1150頁。
李東陽《石學(xué)士珤之任南京》:“黃金臺上玉爲(wèi)堂,剛送羅生又石郎。四海豪英唐意氣,兩都風(fēng)物漢文章。舊傳衣缽吾空老,世業(yè)箕裘子最良??烧Z與人今漸少,不勝南望立斜陽?!?109)同上,第886頁。按,“羅生”即羅玘(1447—1519),字景鳴,號圭峰,世稱圭峰先生,江西南城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舉人,次年(148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南京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職。正德十四年(1519)卒,嘉靖初追贈禮部尚書,謚文肅,有《圭峰集》傳世(110)《明史》,第7344—7345頁。。羅玘于是年(1506)九月陞南京太常寺少卿(111)《明武宗實録》,第509頁。,故東陽詩云“剛送羅生又石郎”。東陽每謂楊一清“諸後進可托以柄斯文者,其石氏季方乎”(112)《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舊傳衣缽吾空老,世業(yè)箕裘子最良”,亦此意。又據(jù)《明史·文苑二·羅玘傳》:“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少卿。劉瑾亂政,李東陽依違其間。玘,東陽所舉士也,貽書責(zé)以大義,且請削門生之籍?!?113)《明史》,第7345頁。然則公與羅玘雖俱爲(wèi)東陽門生,但羅玘與東陽政治分歧端倪已現(xiàn),故《石學(xué)士珤之任南京》以“可語與人今漸少,不勝南望立斜陽”作結(jié)。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丁卯 四十三歲
正月,作《丁卯元夜立春後七日始雪》《送吉安任太守序》。
《丁卯元夜立春後七日始雪》:“燈火已春夕,風(fēng)日亦暄妍。望雪意久倦,桂屑忽翩翩?!?114)《熊峰集》,第622頁。
《送吉安任太守序》:“正德丁卯春正月,石阡太守任君象之以制終入覲,改知江西之吉安?!瑾毧种T君但知任君之望也,故相與樂道其實云?!?115)同上,第587頁。
二月,抵南京赴任。四月,作《送呂太??伎冃颉?。
《同陳宗之諸同年飲鷄鳴山憑虛閣,時羅太常景鳴作倡二首》:“二月到金陵,秋山始一行?!?116)同上,第536頁。繫年理由詳下文。
是年孟秋,公與陳鎬、羅玘等同年宴飲于南京鷄鳴山憑虛閣,作《同陳宗之諸同年飲鷄鳴山憑虛閣,時羅太常景鳴作倡二首》《同年會分得是字》,又作《送陳宗之采録江西因得過省》。
《同陳宗之諸同年飲鷄鳴山憑虛閣,時羅太常景鳴作倡二首》其二:“二月到金陵,秋山始一行。人間無此地,坐上得清卿。痛飲平生侶,高樓萬古情。蓬萊在何處?縹緲暮聞笙。”(119)《熊峰集》,第526頁。按“羅太常景鳴”即前揭羅玘,是年任南京太常寺少卿。陳宗之即陳鎬(?—1512)。鎬字宗之,浙江會稽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與公及羅玘爲(wèi)同年,歷任禮部主事、南吏部郎中、山東按察司提學(xué)副使、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湖廣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等職,正德七年(1512)卒官,有《矩庵漫稿》《金陵人物志》傳世(120)《本朝分省人物考》,《明代傳記叢刊》,第130冊,第175—776頁。。考《明武宗實録》卷二六:“(正德二年五月)甲寅……陞山東按察司副使陳鎬爲(wèi)江西布政司右參政?!?121)《明武宗實録》,第690頁。復(fù)參公《送陳宗之采録江西因得過省》云:“金縢昨夜啓承明,問野還勞秘省行。一點帆青春水闊,萬重雲(yún)白故山橫。閣中帝子思王勃,橋上居人識馬卿。遙想高堂稱壽罷,對床經(jīng)史夜深評。”(122)《熊峰集》,第536頁??芍愭€將赴江西上任,道經(jīng)江蘇南京,故得與公及羅玘相會。
《同年會分得是字》:“憶昔同陞日,黑髮俱相似。荏苒二十年,頗覺疏舊齒?!?123)同上,第621頁。按“同年”即羅玘、陳鎬等人。公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入仕,迄今二十年,故云“荏苒二十年”,下文“黽勉二十年”“從仕二十載”亦然。
《自惜二首》《移居太僕街》《送盧君文淵知岳州序》亦作于是年。
《自惜二首》其一:“淵潛夙知名,霄舉頗負(fù)志。誓探東觀書,仰作尚友士。黽勉二十年,十事九失意。中遭家造艱,屢爲(wèi)積疴制。壯顔忽改色,修途更垂翅。”(124)同上,第619頁。
《移居太僕街》:“從仕二十載,卜居亦六七。身世任蓬轉(zhuǎn),無問喧與僻?!?125)同上,第621頁。
《送盧君文淵知岳州序》:“維揚盧君文淵以進士爲(wèi)監(jiān)察御史且八載,乃今年正德丁卯,受吏部薦,得知湖之岳州。”(126)同上,第678頁。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己巳 四十五歲
六月,由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楊一清《神道碑》:“己巳,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12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卷五一:“(正德四年六月)庚辰,升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石珤爲(wèi)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128)《明武宗實録》,第1173頁。
九月,作《送程君德和知泉州序》
《送程君德和知泉州序》:“正德己巳秋九月,受詔知福之泉州。”(129)《熊峰集》,第589頁。
是年,王鏊致仕,公作《送王司徒分韻得五字》。
《送王司徒分韻得五字》:“二疏辭漢榮,季鷹懷吳土。司徒志亦然,百世殆同矩。辛勤三十年,出身事清主?!?130)《熊峰集》,第494頁。按王司徒即王鏊(1450—1524),字濟之,南直隸吳縣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太子少詹事、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等職。正德四年(1509),劉瑾用事,王鏊屢乞致仕,獲允。嘉靖三年(1524)卒,贈太傅,謚文恪,有《姑蘇志》《震澤集》傳世。(131)《明史》,第4825—4827頁。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庚午 四十六歲
二月,作《送大司寇吳公致政序》。
《送大司寇吳公致政序》:“正德庚午春二月,刑部尚書姑蘇吳公致政歸,公卿以下祖之東門外,又重夫離合之不常也,屬珤爲(wèi)序?!?132)《熊峰集》,第582頁。
九月,由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改任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楊一清《神道碑》:“庚午,改北監(jiān)。”(133)《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卷六七:“(正德五年九月)甲子,調(diào)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石珤爲(wèi)國子監(jiān)祭酒?!?134)《明武宗實録》,第1478頁。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癸酉 四十九歲
七月,公上疏奏請整飭國子監(jiān)生員撥補制度。
《明武宗實録》卷一○二:“(正德八年七月)庚寅……國子監(jiān)祭酒石珤奏:‘國家建學(xué)育才,以端治本,規(guī)摹條貫,一準(zhǔn)唐虞三代之法,我祖宗朝太學(xué)生員坐班至十餘年。……乞照先年事例……仍申嚴(yán)復(fù)班限期,不使冒送問之法,杜絶官醫(yī)保結(jié),不使長欺僞之風(fēng),則士有定志,人得專業(yè),既無欲速之弊,亦消見利之心,六館不致于乏才,諸司亦可以濟事矣?!?135)同上,第2115—2116頁。
八月,由國子監(jiān)祭酒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明武宗實録》卷一○三:“(正德八年八月)丙辰,升國子監(jiān)祭酒石珤爲(wèi)南京吏部右侍郎?!?136)同上,第2131頁。
九月,公于赴任前拜別座師李東陽,東陽以《石邦彥少宰告別,席間用所賦壽詩韻以贈》《邦彥將宿乃兄邦秀少司馬,留之不得,再贈一首》二詩相贈。
《李東陽集》以時間排序,《石邦彥少宰告別,席間用所賦壽詩韻以贈》《邦彥將宿乃兄邦秀少司馬,留之不得,再贈一首》二詩在《九日登高不果,與趙生》《望前一日西莊觀稼,次前韻》後,《正德癸酉十月四日夜歸,夢觀先父畫像,痛而有述》前(137)(明)李東陽:《李東陽集續(xù)集》,長沙:嶽麓書社,2008年,第24、25、27頁。,故繫于此。
九月中旬,公得便道歸省墓。
《乞恩祭掃疏》:“臣于正德八年九月十七日,由國子監(jiān)祭酒荷蒙聖恩陞南吏部右侍郎,辭闕赴任,路出真定,得便道一省先臣丘墓?!?138)《熊峰集》,第560頁。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乙亥 五十一歲
四月,作《送大司馬涇川張公致政序》。
《送大司馬涇川張公致政序》:“乃今年正德乙亥春正月即上疏乞解政務(wù),詔輒勉留,凡三往返,至于夏四月,竟得允?!?139)同上,第581頁。
五月,由南京吏部右侍郎陞禮部右侍郎。
《明武宗實録》卷一二五:“(正德十年五月)戊戌……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石珤爲(wèi)禮部右侍郎。”(140)《明武宗實録》,第2504頁。
楊一清《神道碑》:“乙亥,改禮部?!?141)《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六月,王守仁爲(wèi)公送行,作《六月五章》。
王守仁《六月五章》序 :“六月乙亥,南都熊峰少宰石公以少宗伯召?!柮髯铀刂诠藬⑵涫?,爲(wèi)賦《六月》,庸以贈公之行?!?142)(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879—880頁。按,時王守仁任南京鴻臚寺卿,與公爲(wèi)同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陽明心學(xué)”開創(chuàng)者。隆慶時追謚文成,萬曆年間從祀孔廟,有《王文成公全書》行世。(143)《明史》,第5159—5169頁。
羅欽順作《送南京少宰石公入爲(wèi)少宗伯序》。
羅欽順《送南京少宰石公入爲(wèi)少宗伯序》:“欽順初入翰林,則獲從熊峰先生石公游?!澅缓喢?,入爲(wèi)少宗伯,南京士夫莫不欣然以喜。”(144)《整庵存稿》,第75—76頁。按,羅欽順是年由太常寺少卿陞任南京吏部右侍郎(145)(明)雷禮:《國朝列卿紀(jì)》卷二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93冊,第108頁。,爲(wèi)公之繼任者,故有此序。欽順生平已詳“明孝宗弘治二年”條。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 五十二歲
五月,作《自劾不職疏》,乞退休以弭災(zāi)異,有詔不允。
《明武宗實録》卷一三七:“(正德十一年五月)辛卯,禮部右侍郎石珤上疏言‘去冬以來,四郊無雪。一月之間,兩明繼食?!瓰?zāi)異不息,咎實在臣,乞賜歸田里’。詔曰:‘珤學(xué)行老成,不允辭?!?146)《明武宗實録》,第2704頁。
七月,座師李東陽卒。
楊一清《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贈太師謚文正李公東陽墓志銘》:“丙子年六月,公卿大夫士奉觴獻壽者彌月不止,積勞與熱,病臥不能興,至七月二十日,終于正寢?!?147)《李東陽集》,第1538頁。
九月,由禮部右侍郎轉(zhuǎn)爲(wèi)禮部左侍郎。
楊一清《神道碑》:“丙子,轉(zhuǎn)左?!?148)《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卷一四一:“(正德十一年九月)壬寅……陞禮部右侍郎石珤爲(wèi)本部左侍郎?!?149)《明武宗實録》,第2782頁。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五十三歲
是年,武宗始游宣府(150)《明史》,第209頁。,公上疏力諫,不報(151)同上,第5047頁。。六月,以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授庶吉士業(yè)。
楊一清《神道碑》:“丁丑,命兼翰林學(xué)士,掌院事,授庶吉士業(yè)?!?152)《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一五○:“(正德十二年六月)丙辰……命禮部左侍郎石珤兼翰林院學(xué)士,教庶吉士?!?153)《明武宗實録》,第2918頁。
七月,作《送大宗伯李公歸曲沃序》。
《送大宗伯李公歸曲沃序》:“正德丁丑夏六月望日,禮部尚書掌通政司事曲沃李公復(fù)上疏乞解政務(wù)?!魅?,公服峨冠、公服、大帶、搢笏陛謝。又二十餘日,安車已駕國門,入陛辭?!?154)《熊峰集》,第579頁。按,“六月望日”後二十餘日,已入七月。
八月,作《劉母姬氏墓志銘》。
《劉母姬氏墓志銘》:“蓋又再逾歲而卒,正德丁丑八月二日也?!瓕⒁允悄昃旁率蝗?,合葬于宣武關(guān)南白紙坊棗園之塋?!?155)同上,第602—603頁。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 五十四歲
三月,公上疏乞休,優(yōu)詔不允。
《明武宗實録》:(正德十三年三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xué)士石珤上疏乞休曰:‘臣年五十有四,抱疾有年矣?!}慈,俯念愚臣委不堪用,放歸田里……御恩九原,死宜不朽?!弥迹骸拰W(xué)行素著,宜盡心職業(yè),以副委任,不允所辭?!?156)《明武宗實録》,第3098—3099頁。
七月,作《〈送少宗伯王公奉使歸省詩〉序》《封徵仕郎戶科給事中朱公墓志銘》。
《〈送少宗伯王公奉使歸省詩〉序》:“正德戊寅秋七月……禮部左侍郎甌濱王公思獻當(dāng)之益府?!瓐D便道歸省焉??N紳……各爲(wèi)歌詩以歆艷之。既成帙,屬予爲(wèi)序?!?157)《熊峰集》,第594頁。
《封徵仕郎戶科給事中朱公墓志銘》:“正德戊寅……秋七月,命方下,而豫庵之訃至矣。都諌……以狀泣請餘銘?!?158)同上,第601頁。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乙卯 五十五歲
三月,明武宗南巡之爭爆發(fā)(159)《明史》,第 210頁。,公上疏營救進諫大臣。
《明史·石珤傳》:“廷臣諫南巡,禍將不測,珤疏救之?!?160)同上,第5047頁。
十月,公作《乞恩祭掃疏》乞歸省墓,不允。
《乞恩祭掃疏》:“奏爲(wèi)乞恩祭掃事:臣于正德八年九月十七日……辭闕赴任,路出真定,得便道一省先臣丘墓,今又歷五年矣?!缑煞}慈,容臣給假,暫回原籍,一省先墓,則日月餘光,賁及宰木,幽明感佩,實無窮已?!?161)《熊峰集》,第560頁。
《明武宗實録》卷一七九:“(正德十四年冬十月)甲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乞歸省墓,不允?!?162)《明武宗實録》,第3495頁。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五十六歲
二月,任禮部會試主考官。
楊一清《神道碑》:“庚辰,主考會試,又主武舉事。”(163)《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 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卷一八二:“(正德十五年二月)丙寅,以禮部會試,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李廷相爲(wèi)考試官?!?164)《明武宗實録》,第3534頁。
六月,公上疏乞休,優(yōu)詔不允。
《明武宗實録》卷一八七:“(正德十五年六月)壬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以衰病乞休,詔曰:‘珤學(xué)行俱優(yōu),士論推服,其照舊供職,不允辭。’”(165)《明武宗實録》,第3566頁。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 五十七歲
正月,由禮部左侍郎陞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
楊一清《神道碑》:“辛巳,擢禮部尚書,仍兼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166)《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武宗實録》卷一九五:“(正德十六年正月)庚申,陞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爲(wèi)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167)《明武宗實録》,第3646頁。
二月,兄石玠卒。
《明武宗實録》卷一九六:“(正德十六年二月)己丑……致仕戶部尚書石玠卒。”(168)同上,第3661頁。
三月,公以兄喪之故上疏乞歸葬,不許。
《明武宗實録》卷一九七:“(正德十六年三月)丙辰……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以兄戶部尚書玠之喪,上疏乞歸葬?!辉S?!?169)同上,第3675頁。
楊一清《神道碑》云:“性孝友,東滹公沒于家,疏請歸治喪葬不得。比數(shù)年,言及猶泣下,撫其子如子?!?170)《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5頁。公之孝悌可見一斑。
三月,明武宗崩。四月,明世宗即位。
《明史·世宗本紀(jì)》:“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襲封。丙寅,武宗崩?!乃脑鹿镂础椿实畚??!?171)《明史》,第215—216頁。
五月,改任吏部尚書。公在吏部謝絶請托,登賢汰冗,引起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不滿。七月,改公爲(wèi)東閣大學(xué)士,專管誥敕。公上《陳情疏》乞致仕,世宗慰留不允。
《明世宗實録》卷二:“(正德十六年五月)丙辰……改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石珤爲(wèi)吏部尚書?!?172)《明世宗實録》,第74頁。
《明史·七卿年表一》:“石珤五月任。七月改東閣誥敕?!?173)《明史》,第3445頁。
楊一清《神道碑》:“今上入嗣大統(tǒng),會吏部缺尚書,廷議首以公名,上報可。是時輔臣有不悅公者,托詞以請命,乃兼學(xué)士,在內(nèi)閣專管誥敕,實奪之權(quán)也?!湓诶舨浚腥盒「`柄之餘,政以賄成,官以意授,士習(xí)靡然,日趨于壞。屬考察京官,諸凡清議有干者,多見屏黜,登賢汰冗,不及究所施而遷去?!?174)《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614頁。按,《明史·石珤傳》云:“珤剛方,謝請托,諸犯清議者多見黜,時望大孚,而內(nèi)閣楊廷和有所不悅。甫二月,復(fù)改掌詹事府,典誥敕?!?175)《明史》,第5048頁。然則《神道碑》所言“輔臣有不悅公者”,即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
《陳情疏》:“臣伏乞退休,纍蒙恩旨賜留,且感且懼,不知臣之當(dāng)何以仰報聖德也。臣入仕途三十餘年……惟茲吏部之任,乃宏才碩德、廣博無方之士所宜居者,臣……誠恐不識大體,誤用人才,有負(fù)皇上用臣之初志。故臣力欲求去,冀得賢者輔佐升平?!?176)《熊峰集》,第560頁。
《明世宗實録》卷四:“(正德十六年七月)甲寅……吏部尚書石珤上疏乞致仕,上以珤舊臣,清謹(jǐn)爲(wèi)士論所服,且考察公明,特慰留之?!?177)《明世宗實録》,第167頁。
十一月,修《明孝宗實録》,爲(wèi)副總裁官。
《明世宗實録》卷八:“(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己酉……《實録》其以……掌詹事府事、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石珤……爲(wèi)副總裁。”(178)同上,第285頁。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壬午 五十八歲
是年,公奉使代祀闕里、東岳及少昊陵,董玘作《送熊峰石先生代祀闕里兼岱岳》以紀(jì)其事。
楊一清《神道碑》:“壬午,遣祀闕里及東岳、少昊陵?!?179)《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董玘《送熊峰石先生代祀闕里兼岱岳》:“東祀由來屬重臣,龍飛況值紀(jì)年新。地親玉署仍兼職,名覆金甌更幾人?漢代規(guī)摹猶過魯,《虞書》望秩不緣秦。石渠青史須專筆,計日旋軺覲紫宸?!?180)(明)董玘:《中峰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09頁。
董玘(1483—1546),字文玉,號中峰,人稱中峰先生,浙江會稽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成安縣令、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隆慶元年追贈禮部尚書,謚文簡,有《大易傳稿》《繫辭圖解》《中峰集》傳世。(181)《中峰集》,第1—19頁。
自四月至八月,公屢乞致仕,世宗皆優(yōu)詔褒答,不許其退,至命保定巡撫親詣其家慰留?!稇┢蚯K始疏》作于此時。
楊一清《神道碑》:“其遣祀事竣,便道歸藁城,以疾請老。上優(yōu)詔褒答,吏部遣官促之,臺諫亦疏論公不宜許退。上命撫臣親詣其家,以禮敦勸,不得已,力疾至京?!?182)《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4頁。按,《明世宗實録》,嘉靖元年(1522)四月公“以奉使闕里祭告,遇疾乞休,不允”(183)《明世宗實録》,第460頁。;五月“三疏乞休,上溫旨褒答,命亟來勿固辭”(184)同上,第479頁。;及至八月“保定巡撫周季鳳爲(wèi)之代陳病狀,上仍溫旨勉留,遂命巡撫官親詣其家,以禮敦勸,趣其就道”(185)同上,第527頁。。
《懇乞曲全終始疏》:“臣昧死再乞休致,荷蒙溫詔俯留,責(zé)臣以盡忠報國,仍敕吏部差官催促前來。臣……恭遇聖明龍飛五位,萬物咸睹,首擢臣掌管銓事,旋復(fù)進臣專管誥敕?!瓫r臣自奉使回還,眩暈、健忘、痿痹等病,委的是實?!}慈憐憫衰廢……許臣休致。”(186)《熊峰集》,第562—563頁。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癸未 五十九歲
二月,任禮部會試主考官,作《〈會試録〉後序》。
楊一清《神道碑》:“既還朝,復(fù)主癸未會試事?!?18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會試録〉後序》:“惟我皇上嗣統(tǒng)立極,萬邦咸休,彰善癉惡,與民更化。乃嘉靖紀(jì)元……禮部先期,以會試請,上命臣冕、臣珤爲(wèi)考試官,主試事,既遵定制,取中式者三百名,録其文以獻?!?188)《熊峰集》,第578頁。
四月,作《壽孫母封夫人七十序》。
《壽孫母封夫人七十序》:“嘉靖二年,吏部尚書致仕德興孫公配封夫人張壽登七帙。夏四月二十五日,實惟初度之辰,今少保大學(xué)士鵝湖費公夫人,封夫人之子也,故公圖爲(wèi)壽,以予嘗從太宰公後,且太宰公先子所薦士也,屬爲(wèi)序?!?189)同上,第596頁。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甲申 六十歲
是年,“大禮議”事件矛盾激化,大學(xué)士楊廷和、蔣冕相繼致仕。五月,公奉手敕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與機務(wù)。世宗欲爲(wèi)生父建觀德殿,祭如太廟之禮,又欲去“本生”號,稱生父爲(wèi)“皇考恭穆獻皇帝”,稱孝宗爲(wèi)“皇伯考”,公皆抗疏言其非禮。七月,大學(xué)士毛紀(jì)致仕,公仍直言進諫,世宗不悅。
楊一清《神道碑》:“甲申,奉手敕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入典機務(wù)?!?190)《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史·世宗本紀(jì)》:“三年春正月……丙戌,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請改稱孝宗皇伯考,下廷臣議?!卤?,楊廷和致仕?!乃脑隆锍螅纷鹋d獻帝爲(wèi)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大赦?!逶乱页?,蔣冕致仕?!好?,吏部尚書石珤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預(yù)機務(wù)。……秋七月乙亥,更定章聖皇太后尊號,去本生之稱。戊寅,廷臣伏闕固爭,下員外郎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錦衣衞獄。癸未,杖馬理等于廷,死者十有六人?!撼?,毛紀(jì)致仕。”(191)《明史》,第218—219頁。
《明史·鄭岳傳》:“時大禮未定。岳言若以兩考爲(wèi)嫌,第稱孝宗廟號,毋稱伯考,以稍存正統(tǒng)。大學(xué)士石珤請從之。帝切責(zé)珤,奪岳俸兩月?!?192)同上,第5353頁。
《明史·毛紀(jì)傳》:“帝欲去本生之稱,紀(jì)與石珤合疏爭之?!?193)同上,第5045頁。
《明史·石珤傳》:“帝欲以奉先殿側(cè)別建一室祀獻帝,珤抗疏言其非禮。及廷臣伏闕泣爭,珤與毛紀(jì)助之。無何,‘大禮’議定,紀(jì)去位。珤復(fù)諫曰……帝得奏不悅,戒勿復(fù)言?!?194)同上,第5048頁。
八月,奉使致祭孔子。
《明世宗實録》卷四二:“(嘉靖三年八月)丁酉,致祭先師孔子,遣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石珤行禮?!?195)《明世宗實録》,第1090頁。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 六十一歲
是年,《武宗實録》撰成,加公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賜白金、鞍馬、玉帶、蟒衣等物。
楊一清《神道碑》:“乙酉,《武宗實録》成,賜宴禮部,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賜白金八十兩、衣四襲、鞍馬一具,尋賜玉帶、蟒衣?!?196)《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七月,公上疏乞休,不允。
《明世宗實録》卷五三:“(嘉靖四年七月)丁卯,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石珤上疏乞休,不允?!?197)《明世宗實録》,第1317頁。
八月,奉使致祭孔子。
《明世宗實録》卷五四:“(嘉靖四年八月)丁酉……遣大學(xué)士石珤祭先師孔子?!?198)同上,第1331頁。
十月,公上疏極諫改廟街及毀神宮監(jiān)諸事,世宗弗聽。
《明世宗實録》卷五六:“(嘉靖四年十月)癸丑,大學(xué)士石珤亦言:‘連日議改廟街,若欲毀及神公監(jiān)者,諸臣皆謂不可……臣斷以爲(wèi)不可?!?199)同上,第1369頁。
《明史·石珤傳》:“明年,建世廟于太廟東,帝欲從何淵言,毀神宮監(jiān),伐林木,以通輦道?!拸?fù)抗章,極言不可,弗聽?!?200)《明史》,第5048頁。
十一月,公稱病乞休,優(yōu)詔不允。
《明世宗實録》卷五七:“(嘉靖四年十一月)戊辰……大學(xué)士石珤引疾求去,上優(yōu)詔留之?!?201)《明世宗實録》,第1381頁。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丙戌 六十二歲
二月,奉使致祭孔子。
《明世宗實録》卷六一:“(嘉靖五年二月)丁巳,遣大學(xué)士石珤祭先師孔子。”(202)同上,第1427頁。
六月,世宗御平臺,賜公詩作,與公議章聖太后、皇后謁太廟儀等事。
楊一清《神道碑》:“丙戌,上常御平臺,召內(nèi)閣四臣面諭,各賜詩一章,于公稱許尤至。”(203)《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頁。
《明世宗實録》卷六五:“(嘉靖五年六月)甲子,上御平臺,召大學(xué)士費宏、楊一清、石珤、賈詠入見。宏、珤、詠先入,上諭之曰:‘卿等昨和朕詩,朕亦爲(wèi)卿等各作一詩相勖,其用心輔導(dǎo)?!艘栽娛质诤甑取!?204)《明世宗實録》,第1495頁。按,考《明史·毛紀(jì)傳》言嘉靖三年“帝欲去本生之稱,紀(jì)與石珤合疏爭之。帝召見平臺,委曲諭意,紀(jì)終不從”(205)《明史》,第5046頁。,復(fù)考項篤壽《今獻備遺》卷四十云“時時召對平臺暖閣,議廟樂,再議廟衢,又議章聖太后、皇后謁太廟儀”(206)(明)項篤壽:《今獻備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53冊,第711頁。,可知世宗遣公代祭孔子,“時時召對”及賜詩均旨在懷柔重臣,以換取其對“大禮議”後續(xù)事宜的支持。
七月,公作《進實録表》,進《獻皇帝實録》,詔加公少保。公旋以災(zāi)異自劾祈免,不允。
楊一清《神道碑》:“進《恭睿獻皇帝實録》,加少保,宴賜如前。以災(zāi)異自劾祈免,不允。……其在內(nèi)閣有所論列,多觸忌諱,上優(yōu)容之。再求退,不允?!?20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614頁。
《明世宗實録》卷六六:“(嘉靖五年七月)癸未,以《皇考恭穆獻皇帝實録》成,敕加……石珤、賈詠少保,餘官各如故。”(208)《明世宗實録》,第1509頁。
《進實録表》:“協(xié)重華而陳五事,親承孝廟之褒嘉;捐千金以犒六師,深荷毅皇之尊禮?!?209)《熊峰集》,第559頁。
九月,世宗欲奉章聖皇太后謁世廟,公上疏極言不可,世宗大怒。
《明世宗實録》卷六八:“(嘉靖五年九月)丙戌……大學(xué)士石珤上疏曰:‘臣伏睹御劄及傳諭,欲于世廟安主後奉太后謁祭。……伏望聖明思乾坤陰陽之義,畏祖宗創(chuàng)建之法,謹(jǐn)天下萬世之防務(wù),抑其情以合于道,所有謁廟儀注,速賜停止,以成大孝?!?210)《明世宗實録》,第1551—1553頁。
《明史·石珤傳》:“及世廟成,帝欲奉章聖皇太后謁見?!捘松鲜柙唬骸菹掠罨侍笾]見世廟,臣竊以爲(wèi)從令固孝,而孝有大于從令者?!钾M不知君命當(dāng)承,第恐上累聖德,是以不敢順旨曲從,以成君父之過,負(fù)覆載之德也?!嗳?,帝大慍?!?211)《明史》,第5048—5049頁。按《明史·石珤傳》:“‘議大禮’時,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據(jù)禮爭,持論堅確,失帝意?!?212)同上,第5049頁。項篤壽《今獻備遺》亦云:“上謂珤非通儒,珤又三封內(nèi)批,忤旨?!?213)《今獻備疑》,第711頁。蓋自正德十六年以降,明世宗圍繞“大禮議”事件與以楊廷和爲(wèi)首之文官集團展開政治角力,爲(wèi)壯大自身,世宗對部分前朝老臣展開拉攏。職是之故,公在嘉靖朝歷任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等要職,加太子太保兼少保,代祀泰山,榮寵備至。不過,儘管世宗多方優(yōu)待,公于“廟樂”“廟衢”“章聖太后謁廟”等事仍偏向遵守祖宗家法,這令世宗大失所望。諫章聖皇太后謁世廟後,公與世宗在政治上徹底決裂。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丁亥 六十三歲
正月,詔開館纂修《大禮全書》,命公與費宏等爲(wèi)總裁官。同月二十九日,公爲(wèi)錦衣衛(wèi)百戶王邦奇所誣。
《明世宗實録》卷七二:“(嘉靖六年正月)庚子,詔開館纂修《大禮全書》?!裉孛鼱柡昱c……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石珤……爲(wèi)總裁官?!?214)《明世宗實録》,第1636—1637頁。
楊一清《論王邦奇指斥大臣奏對(二)》:“臣于本年正月二十九日,因錦衣衛(wèi)百戶王邦奇奏開稱:‘本月二十日,大學(xué)士費宏、石珤夜到臣家,商議伊本內(nèi)事情?!?215)《楊一清集》,第828頁。
二月,隨從承差、皂隸等受到嚴(yán)刑鞫問。公旋即上疏乞致仕,世宗乘機準(zhǔn)允,并責(zé)公歸怨朝廷,一切恩典皆不予。公僦民車歸家,時人哀之,門生張治作《哀熊峰閣老》紀(jì)其事。
楊一清《論王邦奇指斥大臣奏對(二)》:“後聞連日內(nèi)官于午門前用刑鞫問,其事情虛實,臣俱不得與知。但又聞將費宏、石珤本月十九日、二十日跟隨承差、皂隸人等嚴(yán)刑鞫問,未審曾否問出何情?!?216)《楊一清集》,第828頁。
楊一清《神道碑》:“明年丁亥,公得謝致仕去?!『?,錦衣官有構(gòu)飛語詰輔臣者,并中傷公。……公不自白,唯求去。疏再上,許之。既入謝,僦民車歸私第,自是閉門不出。”(217)《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614頁。
《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弇州別記》:“珤爲(wèi)相位第三,不能有所可否,居恒悒悒思歸,而會有飛語中傷者,因請罷,報可。”(218)《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09冊,第536頁。按,公與世宗嫌隙已深,俱如前述,此次又對其隨從人員“嚴(yán)刑鞫問”,故去志益決。
《明世宗實録》卷七三:“(嘉靖六年二月)癸亥,大學(xué)士……石珤乞致仕,許之。上曰:‘石珤學(xué)行朕所素知,擢居內(nèi)閣,委任匪輕,乃以人言內(nèi)不自安,欲求引避,卻又歸怨朝廷,謂朕有疑,非人臣事君之體,令致仕。’”(219)《明世宗實録》,第1648頁。按,公致仕時間,《明世宗實録》《明史·世宗本紀(jì)》《明史·張璁傳》繫于二月(220)《明實録》,第1803頁;《明史》,第221、5176頁。,《明史·宰輔年表二》則謂八月致仕(221)《明史》,第3353頁。,夏燮《明通鑒》考異言年表“八”字偶誤,當(dāng)據(jù)《明世宗實録》《明史·世宗本紀(jì)》改正(222)(清)夏燮:《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版,第1803頁。,是也。又按,自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以降,公屢乞致仕,世宗每優(yōu)詔不允。此次不僅不予挽留,且“一切恩典皆不予”(223)《明史》,第5049頁。,史稱“自來宰臣去國”(224)同上,第5049頁。無此例,蓋公“三封內(nèi)批,忤旨”(225)《今獻備疑》,第711頁。,世宗深憾之也。
張治《哀熊峰閣老》:“黃閣勛名兩鬢稀,碧山貧病一軺歸。先憂十載安危繫,直道平生伎倆微。冀北星霜猶問訊,博陵風(fēng)雨倍沾衣。無端趨走傷心地,獨立寒雲(yún)悵夕暉?!?226)(明)張治:《張龍湖集》,長沙:嶽麓書社,2009年,第225頁。
張治(1448—1550),字文邦,號龍湖,湖廣茶陵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右諭德、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等職。卒贈少保,謚文隱,有《龍湖文集》傳世(227)(明)王世貞:《師生同賜下謚及改謚》,《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28頁;《張龍湖集》,第7—15頁。。按,張治爲(wèi)公會試所取第一人,卒後亦賜謚文隱,非偶然也。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戊子 六十四歲
公于是年閏十月二十二日憂憤而卒,葬于藁城西南徐村之新阡。崔桐作《雪夜聞石熊峰閣老訃》。訃聞于上,明世宗親定謚號曰“文隱”。隆慶元年,改謚“文介”。
楊一清《神道碑》:“又明年戊子而公亡,閏十月二十二日也。訃聞,上輟視朝一日,論祭九壇,賜謚‘文隱’,而葬事則戒有司治之?!苫矣?,得年六十有四,墓在邑西南徐村之新阡?!?228)《大學(xué)士石公神道碑》,第613、615頁。按,公之賜謚,《國朝獻徵録》卷一五引《南雍志》云:“珤嘗以大禮定議爲(wèi)是,而言或時有從遠,門生有當(dāng)柄者,每謂其懷情不盡。已而罷歸,卒于家。上特贈少保謚‘文隱’以此?!?229)《國朝獻徵録》,《明代傳記叢刊》,第109冊,第536—537頁。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則云:“大學(xué)士石珤卒,上親定謚曰文隱,取‘勤學(xué)好問,違拂不成’爲(wèi)義也?!?230)《師生同賜下謚及改謚》,《弇山堂別集》,第328頁。復(fù)考《明世宗實録》卷一○七“嘉靖八年十一月”條,劉世揚言大學(xué)士石珤有清節(jié)而未能得謚,世宗對以“石珤有謚已久,乃言無謚”(231)《明世宗實録》,第2532頁。,并謫世揚爲(wèi)江西布政司,則世宗對公之怨懟可見一斑。
崔桐《雪夜聞石熊峰閣老訃》:“柱石悲遺老,俄成變古今。蓬瀛清望在,蒿里白雲(yún)深。海岳收英氣,冰霜感歲陰。九原那可作,翹首幾沾襟。”(232)(明)崔桐:《崔東洲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72冊,第625頁。
崔桐(1478—1556),字來鳳,江蘇海門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湖廣右參議、福建參政、南京太僕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卿、國子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等職,嘉靖三十五年(1556)病故。有《東洲集》傳世。(233)《明史》,第4762頁。
《明穆宗實録》卷七:“(隆慶元年四月)甲寅,詔追贈……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石珤爲(wèi)少保,改謚文介?!?234)《明世宗實録》,第218—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