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清,55歲,自1990年開始從事河蟹養(yǎng)殖和一齡蟹種培育,至今已30年,積累了豐富的養(yǎng)殖經驗。2018年被評為“江蘇十大金牌扣蟹培育師”,2019年被中國漁業(yè)協會河蟹分會評為“中國河蟹產業(yè)杰出貢獻人物”。2018年在江蘇省現代農業(yè)(河蟹)產業(yè)技術體系泗洪推廣示范基地負責技術管理,該基地2018年開展“長江1號”河蟹池塘生態(tài)健康養(yǎng)殖示范400畝,共10口池塘。單塘面積40畝,為環(huán)溝型池塘,畝均放養(yǎng)規(guī)格為110~170只/千克的蟹種900~1200只,收獲雄蟹平均規(guī)格為238克/只、雌蟹平均規(guī)格為167克/只、總重5.25萬千克,畝均131.25千克,畝利潤1.35萬元?;貙崿F當年新建、當年投產、當年盈利。針對泗洪地區(qū)河蟹成熟晚、放養(yǎng)密度偏高、水草管理難度大、養(yǎng)殖早期特別是第一次蛻殼死亡率高、翻倍率低等河蟹養(yǎng)殖技術管理薄弱環(huán)節(jié),筆者曾多次向其請教、進行探討,現將養(yǎng)蟹達人劉四清2018年在該基地的相關管理經驗整理分享如下。
影響河蟹蛻殼生長的主要因素有光照、營養(yǎng)積累,因此若要河蟹早成熟,實現早上市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加強補鈣 正常每次蛻殼補3次鈣,當發(fā)現有1只蟹蛻殼時補1次,蛻殼高峰期補1次,蛻殼1周后補1次葡萄糖酸鈣(離子鈣),特別是最后1次蛻殼時。
2.及時控草 第4次蛻殼時開始做準備工作,池塘水草不能太多。水草越多、光照越弱,河蟹成熟越遲、上市就越遲。如想河蟹早上市,就要及時稀疏水草,第4次蛻殼完成后,保持池內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第5次蛻殼完成后,把溝邊靠岸及青坎上的水草全部撈除,創(chuàng)造空間讓成熟的蟹“跑步”。成熟的河蟹有沿岸活動的習性(生殖洄游習性),餌料、水質調控同時跟上,經常打水,加大打水頻率,促使成熟蟹活動,促進營養(yǎng)轉換與積累。
3.加強投喂 后期投喂高蛋白質飼料或餌料魚,為促進河蟹成熟,可適當添加煮熟的黃豆投喂3~5天,但應注意喂過黃豆的成蟹不適宜長期暫養(yǎng)。
早期餌料投喂和肥水管理直接影響河蟹第1次蛻殼的翻倍率。
1.加強投喂 早期一定要喂好,保證河蟹充足的營養(yǎng),投喂45%的高蛋白質顆粒料,甚至南美白對蝦料。
2.注重肥水、解毒 采用黃腐酸鉀(可促進水草生長)+腐植酸鈉+氨基酸肥水膏,早期肥水相對較難,第1次加量用,比如正??捎?0畝那就用6畝,第二次起正常用量即可。同時,縮短肥水時間,增加肥水頻率,如正常每10~15天用1次,縮短到每7~8天用1次;必須定期肥水,以維持水體相對穩(wěn)定的藻相和菌相,正常每月肥水3~4次。肥水前一般需對水體進行解毒,即先解毒、后肥水。早期解毒要勤些,因為前期不管用漂白粉、敵百蟲、敵殺死等殺菌、殺蟲,多多少少都有殘留。解毒產品可選有機酸(降解藻毒素)或大蘇打(硫代硫酸鈉降解農藥),兩者不能同時使用,否則會增加底泥中硫化物的含量。
環(huán)溝塘一般青坎寬5米、環(huán)溝上口寬10米、溝深0.6~0.7米。距離溝邊5米灘面插隔離圍網,圍網內面積占池塘面積的40%~60%。圍網外栽伊樂藻,圍網內栽種以輪葉黑藻和苦草為主、少栽或不栽伊樂藻。
1.伊樂藻移栽方法 對于環(huán)溝塘,伊樂藻栽植采取同塘分批移栽的方法。第1批在3月栽種,栽于環(huán)溝內和溝邊。株行距根據畝均放養(yǎng)蟹種密度確定,如畝放蟹種800~1000只,株行距為4~5米;畝放1500只,株行距為3米;畝放1500只以上,株行距1.5米。第2批在4月底第2次蛻殼前栽種,從環(huán)溝內移出部分伊樂藻栽于網圍外的灘面上,株距3.5~4米。第3批在5月栽種,從網圍的水草中移出部分栽到網圍內。草簇直徑30厘米左右,兩行間應以“品”字形交錯栽植,利于通風和水體交換。移取伊樂藻時應連根挖取草團中心活力好的嫩草,栽植前事先挖好直徑30厘米左右、深度為8~10厘米、坡平緩的淺坑;栽時將草在坑內鋪開用土壓,盡量增加草與泥土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草生根;同時視池塘底泥肥度適量在草坑中施黃腐酸鉀或其他壯根肥。最好不用腳踩或叉插的方式栽草,以防草莖、草根受損。
2.圍區(qū)內水草栽種方法 灘面網圍內可栽種3種草,按東西走向(當地季風方向),兩邊各栽4行伊樂藻、中間栽輪葉黑藻、苦草全網圍區(qū)遍撒,保證網圍內至少保證有一種水草成為優(yōu)勢。
(1)苦草種植:清明節(jié)前池塘水位加到圍區(qū)灘面水深2~3厘米,在圍區(qū)內遍撒苦草種,畝均1~1.5千克,5~10天等苦草發(fā)芽扎根后,再上水至圍區(qū)灘面水深10厘米??嗖莘N播種前應曬干,越干越好,然后充分揉搓,把草籽搓揉出來再干撒。也可將種子分裝于袋(飼料包裝袋)內,每袋不超過5千克,置于網箱內浸泡,待外殼完全腐爛后即可播撒,和水浸泡處理的種子一旦發(fā)出白芽必須及時播種。
(2)輪葉黑藻栽種:先挖好草坑,株行距2米×2米,條帶狀布局,每5行為一條帶,每條帶間隔6~8米。若播種芽苞,可于苦草播種后5~10天點播于草坑,每3~5顆芽苞用少量土覆蓋;播種時最好頂風點播,避免攪動的渾水遮擋住草坑;如果是移栽“把子草”,5-6月均可移栽。
3.水草管護
(1)及時割草頭、撈草稀疏。伊樂藻必須在5月10日前割1次草頭,促進扎根。割草頭需分批次、分片交錯割。割草頭后不急著上水,讓草扎根;用塘泥壓草心,利于草莖接觸地面生根的同時控制水草高度,防止水草漂浮。同時,伊樂藻保持團簇狀、不封行、不連片。養(yǎng)大規(guī)格蟹,于第3次蛻殼后把環(huán)溝內的伊樂藻全部清除。苦草為高溫水草,到7-8月生長旺盛,當水草長出水面時應及時割草1~2次(留根部20厘米左右),同樣要分條塊交替割。
(2)常用EM菌調水質,防止水中懸浮的有機碎屑、死亡的藻類等附著在水草葉面上使水草“掛臟”,如果水草“掛臟”可用黃腐酸鉀+腐植酸鈉+EM合劑,直接灑在草頭上,不需要滿塘灑。
(3)控制水位,始終保持水草在水面下20~30厘米,不出水面。
(4)定期補充碳源,結合肥水,可施用葡萄糖離子鈣等。
主要措施是抗應激、消毒、改底、調水。
1.抗應激 蟹種放養(yǎng)前1小時或提前半天全池用Vc或葡萄糖等抗應激產品,養(yǎng)殖過程中如遇降溫、大風、暴雨等天氣變化應提前做好抗應激工作。
2.消毒 蟹種下塘3~5天全池用碘制劑消毒,養(yǎng)殖全程每10~15天用碘制劑消毒1次。
3.改底 第1~2次蛻殼,蟹在環(huán)溝內,灘面未上水,每15~20天用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改底1次。第3次蛻殼,水位加至灘面30~40厘米,每7~10天改底1次。后期視情況3~5天改底1次。
4.有益菌調水 使用乳酸菌、芽孢桿菌、EM等有益微生物調節(jié)水質,每3~5天選擇晴好天氣交替使用1次,不可與消毒劑、殺蟲劑同時使用。
5.內服免疫增強劑,提高河蟹免疫能力 可全程使用黃芪多糖拌料內服,6-8月餌料投喂高峰期同時拌三黃粉和大蒜素,每隔1周連續(xù)喂1周或3~4天。
6.加強補鈣 每次蛻殼水體都需補充鈣離子,正常蛻殼前、蛻殼高峰期、蛻殼后1周內分別補1次,特別是第5次蛻殼可增加補鈣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