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葉萍
佐藤學認為,教育研究如同用眼睛觀察世界,不同的眼睛代表不同的研究視角。其中,“螞蟻之眼”雖所見有限,卻精確細致。的確,“一切教育問題都可以在教育現(xiàn)場尋找答案”。然而,很多一線教育者在聽課時,往往只對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學生的行為做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無法觸及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成長過程。教師如果能真正走進課堂,長時間關注學生,全身心投入,嘗試尋找學生在完整的學習歷程中,經歷過的對學習事實有重要闡釋和表征作用的各種關鍵事件,構建證據鏈,深度剖析、內化,就能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優(yōu)化教學邏輯,實現(xiàn)語文課堂深度學習。
基于此,近一年來,筆者立足“班級”與“個體”兩個視角,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課堂的傾聽者,傾聽兒童的話語,傾聽課堂上每一個微妙的聲響,以螞蟻對待泥土的專注精神,搜集課堂實證,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提高學習的質量。
每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各不相同。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大體上都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于是常常會出現(xiàn)“信息崩盤”的狀況。
2019年3月12日,青年教師借班執(zhí)教《普羅米修斯》。
課上,教師布置了一道思考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普羅米修斯?”
小組討論后,學生輪流分享觀點。
第一組的小A順著小組內討論的思路零散地表達觀點。接著,組內三個同學輪番講述,唯獨小B不發(fā)言。小A拉了一下小B的衣角提醒他。小B瞟了一眼,低頭看書,假裝沒察覺。教師站在一邊不干預。
第二組的發(fā)言又是沒有條理的“觀點轟炸”。小B把下巴擱在桌面上,開始玩手指,咬鉛筆,時不時瞟一眼周圍的同學,看到教師的眼睛后,佯裝正在傾聽發(fā)言。教師依然袖手旁觀。
第三組再一次出現(xiàn)“信息轟炸”。許多觀點是重復的。很多學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小C漲紅了臉。教師仍一言不發(fā)。
新的一組開始發(fā)言了。學生完全處于想盡辦法發(fā)表觀點的自救狀態(tài)。教師總算叫停了。
回到教室后,筆者訪談了學生。小C說:“他們不斷補充發(fā)言,我想輪到我們時估計沒話講了,好尷尬?!边吷系膶W生也紛紛表示:“我已經不知道該講什么了,只知道他們講了很多重復的話?!薄坝悬c亂糟糟的。我不管了,就講我自己的想法?!?/p>
輪流分享觀點,是課堂深度學習時保障每一個學生學習公平權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但沒想到,一上來就是“信息轟炸”,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對于傾聽的挑戰(zhàn)。
小B顯然放棄了努力。小C本身是一個學習自覺性不強的學生,面對這樣的信息量,早已“崩盤”。他只有兩條路:一是努力聽;二是放棄。越到后面,學生的壓力越大。這種課堂上的不安感,讓他們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也沒能力循著對方的話題接著往下講,傾聽自然無法形成。唯一自救的辦法就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鬧哄哄的課堂表象下,發(fā)言似乎非常積極。仔細聽,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僅止于發(fā)表觀點。當個體思維走向集體研討時,還需要有一個回顧整理的過程。這樣才能推動學生的思維走向高階。教師需要及時進行串聯(lián)和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通過對話慢慢聚焦、深化。不然,學生只管發(fā)表觀點,互相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無法讓學習真實而有深度。這樣的課堂,其實對教師的傾聽能力、臨時應變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這樣的分析,筆者讓學生一起想辦法:“面對巨大信息量的狂轟濫炸,如何學會有效傾聽?”通過交流,梳理出以下幾招。
1.深入探討:找到某一個觀點,思考同伴剛剛講的跟自己的觀點有什么相似之處。想一想,自己有新的思考嗎?
2.提出質疑:從大量信息中提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總結觀點:隨文批注,補充觀點,把同伴的觀點做個有效總結。
第二天上《夜鶯的歌聲》,筆者設計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讀了課文,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疑問?”
小組輪流發(fā)表觀點,又是一次“信息大爆炸”。當?shù)谝唤M講述完后,第二組的小D一開口就說:“我順著小A剛才的話題繼續(xù)講……”接著小E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小F總結了各組的觀點,小G回答了小E的問題……與同伴的對話,與文本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就在這一刻形成。漸漸地,課堂由一個開放的問題聚焦到了“夜鶯的巧妙應對是否提前有準備”上。同樣是面對“信息轟炸”,這一次,學生實現(xiàn)了有效傾聽,思維走向了深層次。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習慣給學生分類。如學困生、學優(yōu)生,發(fā)言積極、沉默寡言,等等。隨著觀察的深入,筆者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此瞥尸F(xiàn)出同樣的外部表征,如走神、出錯,其實學生的內部原因大相徑庭。
2019年4月18日,臺灣王圣昌老師執(zhí)教《骰子管理》。
筆者有幸進入數(shù)學課堂,近距離觀察學生的學習。很自然地,目光聚焦到了兩個“調皮”的學生身上——小Y和小N。
小Y:在畏難中主動放棄
一進課堂,小Y就說:“啊,圖形!”聽得出他很失落。課上,教師布置任務:“為什么形成立方體沒有那么多種可能性?”大家用學具驗證。小Y把所有的學具全部拆開,自言自語道:“啊,好難,假若我的空間想象力強一點就好了?!?/p>
小組匯報時,他擠眉弄眼,假裝在聽。當教師要給小組獎勵時,他興奮地幫大家選擇。
二十多分鐘后,教師出示第三個討論議題:“老師可能會問什么?”小Y捂著耳朵,不聽、不看、不動。同伴小L問:“你懂嗎?”“我不懂!”小Y回答得干脆利落。
“等一下我們讓小Y去發(fā)言?”“不行,我不去!”“小Y絕對不能去,我們小組會倒霉的!”組長也反對。小Y長舒一口氣。
后來,小L試圖跟小Y交流。他蒙住眼睛,不耐煩地說:“我不懂,別管我,不要跟我講話!”
小N:在游離中回歸課堂
一上課,小N的眼里只有學具,無視規(guī)則。課上,他的重大發(fā)現(xiàn)被教師及時抓住。教師邀請他上臺講述。他講得頭頭是道,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他的注意力從學具轉移到了教師的問題上。接著,他竟然主動猜測教師接下來要問的問題,一語中的。教師建議所有聽課老師都為他的大膽猜測鼓掌。
這一刻起,小N就像開了掛。一節(jié)課,一個多小時,他沒有一刻逃離課堂!
學習規(guī)則意識不強,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這是大多數(shù)教師對小Y和小N的評價。深入觀察兩人的整個學習歷程,小Y一進課堂就沒自信。在如此艱難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他還得不到小組同學的關照,最后在不斷被無視中,選擇了放棄自己??梢?,一個學生在遭遇學習困難的情況下,小組內的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是多么可貴。正是因為缺失這樣的氛圍,最終小Y走向了放棄和逃避。
小N在這節(jié)課里如魚得水,得益于學習活動具有挑戰(zhàn)性。他喜歡在活動中挑戰(zhàn)自我,又在不斷地被認可中推動了學習進程。
相似的“走神”,小N屬于“引力不足型”走神,小Y則屬于“畏難型”走神,這在后來的觀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小N在小組交流時,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就沒有耐心聽同學啰唆了。小Y在閱讀時,經常因為篇幅太長而封閉自己,放棄學習。
兩個“逃離常客”在相似的課堂表征下卻有著不同的“內在”。筆者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對待。
對于小N,筆者盡量給予機會,讓他多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發(fā)聲;小組交流多聽取他的意見,鼓勵他主持大局。這樣一來,課堂上驚喜不斷:學《蝙蝠和雷達》一文時,他指出了大家的一個認知錯誤——雷達不是根據蝙蝠發(fā)明的;學《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一課時,他用一張魚骨圖清楚地整理了所有信息。
對于小Y,每一次進行獨立學習的時候,教師都會走到他的身邊,必要時“出手相救”;小組分享時,鼓勵同伴聽取他的想法,并不斷關照他的感受。在一次數(shù)學圖形課上,他竟幫組內的數(shù)學高手小H指出了他的重復思考;學《月跡》時,他發(fā)現(xiàn)了作業(yè)本中的一個錯誤,打開了大家的學習思路。
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安心、充分地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理解學生的學習事實,越能體諒學生的學習?!苯處熤挥型ㄟ^細致、深入地觀察,帶著解決學生真實問題的心態(tài)去梳理和追問,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看透學習的本質,從而有機會去重構課堂,呈現(xiàn)更理想的課堂學習生態(tài)。
如此,即使是失敗的學習經驗也昭示著成功的可能。這可能就是課堂深度學習重要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