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慧
作為與實拍攝錄形成區(qū)隔性的影像樣態(tài),動畫電影采用抽象化表達復現客觀物象、同時又注重營造陌生化效果,由此生成了普遍蘊含幻覺色彩、詩化意味的審美情境。這種源自生活原型、同時又有別于紀實美學的呈現,也令動畫藝術成為既負載想象、又隱喻現實的“飛地式”媒介。而隨著人類學深刻介入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電影工業(yè)系統(tǒng)、顯現出觀照個體生命經驗與各類現實議題的迫近性,注重復刻現實情境、再現文化記憶、描摹社會圖景的紀實美學,得以通過與之建立話語聯結、復歸動畫電影的博大場域之中。在此基礎上建構的“民族志”影像系統(tǒng)及其敘事機制,則借助對于民族記憶圖符的再解碼、打造意義豐贍的民族圖譜景觀以及延展民族文化符碼邊界等形式,清晰顯影出撒播民族文化價值理念、凸顯族群文化主體性的話語訴求,從而使動畫電影紀實美學在釋放強化民族身份認同的巨大動能的同時,也成為勾連歷史記憶、現實情境以及未來圖景的耦合性載體。
一、作為民族記憶圖符復現載體的動畫影像
從人類學、歷史學的交互視角看,個體記憶往往是窺視民族演進歷程的有效切入點之一,其通過聚焦個人生命經驗、書寫個體記憶觀照族群歷史的方式,能夠從不同維度去再現民族歷史情境之中的寓言意味、史詩色彩乃至神話意涵[1]。而借助動畫電影這一大眾文化表現形式去建構歷史話語,投射具備激勵性、亦或創(chuàng)傷性的記憶能指,使觀眾獲取審美經驗、由情感生成延展至價值投向顯現,則使動畫影像的媒介功能得以凸顯文化厚度、人文內涵、社會現實意義。而紀實性的動畫美學影像樣式,則從“非虛構表達”的視點切入,通過對客觀物象進行寫實的視覺描述,使其聚合為強調還原真實、復刻現實的意象系統(tǒng)、人物群像以及敘述機制,促使觀眾進入其所營造的沉浸式體驗氛圍之中,經由表層的“語言表述”“經驗感知”躍遷至反身省思的深層的精神意識范疇,從而進一步在記憶復歸與現實場域之間,構筑起想象與真實并置的歷史情境。
在早期的歐美動畫電影紀實美學的書寫范式中,關于民族記憶圖符的呈現,普遍會選擇若干在本民族的生產生活形態(tài)之中、具備辨識度與代表性的物象與事件,進行真實復現的意象形塑與互文轉述。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后,假借民間神話軀殼、抒寫個人生活經驗、召喚民族歷史記憶中的史詩情結,成為這一時期歐美動畫紀實美學表達的突出表征之一。比如講述少年亞瑟王從打雜學徒到拔劍封王這一傳奇經歷的《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1963)、講述數名平民英雄制衡六族紛爭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1977)與《指環(huán)王》(The Lord of the Rings,1978),就通過將馬匹、教堂、城堡、農事勞作、宗教活動、抵抗侵略、重建正義等視覺原型和社會活動進行如實復現,營造古樸、悠緩而又富有張力的觀感,釋放出久遠、宏闊、壯麗的歷史意味,去重新描摹漸次被現代主義剝蝕的民族傳統(tǒng)與族群精神的原初圖景。同時,諸如隱喻、轉喻、象征等多種修辭在該類影片中的廣泛運用,也豐富了文本中寫實性影像的深層表意,清晰勾勒出普遍認知下的西方民族文化主體的基本輪廓,從而引導觀眾去獲取深層的審美經驗,使其對于西方民族文化形成更為明確的認知標識。
而在現代語境與全球化情境下,動畫電影紀實美學對于民族記憶的表達面向,則不再單一強調在色彩、線條、物象復刻等顯性形式上的“真切”與“擬真”,而是更為側重敘事的人文觀照指向,使紀實表達更能投射生活、指涉現實[2]。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側重極簡主義的影像樣式,與觀照現代情境與傳統(tǒng)接續(xù)的敘事,開始集中出現在動畫電影文本之中。其通過觀照本民族的自我文化與他者文明之間的碰撞,對現實議題進行了跨文化意義上的表達。譬如《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2007),借助簡潔的線條勾勒、強調對比性的黑白色彩去形塑影像,生成陰冷、暗淡、壓抑的“非常態(tài)”的視覺情境。在此基礎上,其以女性視角敘述攜帶著戰(zhàn)爭記憶(伊斯蘭革命與兩伊戰(zhàn)爭)的個人生命經驗——女主人公離開動亂的伊朗進入歐洲生活,在介入異文明、遭遇情感挫折以及文化沖突之后返回故鄉(xiāng),然而由于自身性格、價值取向無法融入當下的伊朗社會,最終不得不選擇再次折返歐洲。在該片中,戰(zhàn)爭、流浪、放逐等話語碎片成為解構沉重的民族歷史記憶的負向符碼,其從個體經驗視角去復刻了苦難、悲壯的族群歷史記憶,以個人遭遇投射民族歷史中的多個重大事件、民族文化信仰在全球化情境下所面臨的漸次“失語”的現實困境,由此書寫了負載巨大的現實痛感、同時又始終堅守獨立生存信念的民族寓言。而《生命之書》(The Book of Life,2014)則以墨西哥亡靈節(jié)去標識族群文化意象、構建人物關系以及推動敘事,使已然褪色的民族記憶重新介入當下的現實語境之中,進而顯現出關于傳統(tǒng)傳承與文化認同等深層議題。影片通過“愛情歸屬交由神靈裁決”這一具有戲謔意味與宿命色彩的表述,詩化呈現了在拉丁美洲族群中廣泛流行的亡靈文化,以其中所蘊含的超脫、豁達的生命觀,去觀照愛、善以及希望,使聚焦現代個體在情感、生活經驗上的差異化思索,與顯影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語境中的接續(xù)危機,能夠和融入奇幻元素的敘事并行呈現,傳達出以文化想象轉喻現實、強化族群認同意識、尋找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的理想性解決途徑等的紀實美學話語。
二、景觀構筑:“民族圖譜”的動畫視覺傳播與意義指涉
(一)復刻:視覺符號和文化記憶的交互再現
在柏拉圖的美學理念之中,“符號”這一媒介指稱著對于客觀物象“本質”的復刻,而“符號”及其所攜帶的深層的文化信息,則構成了關于記憶的人文主體,進而生成出族群意識。在動畫電影紀實美學的視覺文化場域之中,“作者”“語境”“作品”以及“讀者”等要素共同構成了闡釋視覺符號涵義與文化記憶的關鍵載體,其通過將現實原型與文化信息進行重新編碼、解碼,由此產生了人類文化活動的表象[3]。從某種程度上看,紀實美學這一表達方式則負載著生產視覺符號、顯現文化信息的“作者”的功能,其通過“建立語境”“展示作品”以及“引導觀眾”,從而令經驗記憶能夠聚合為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想象共同體,使之能夠與“復刻”歷史的符號建立言語對接,進而通過對于視覺內容本體的描述、視覺圖像的解讀以及視覺情境的再建構,使觀眾能夠借由自身的普遍經驗,去確認這些符號裝置在深層所指涉的民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價值導向等文化能指。例如,在影片《瘋狂動物城》(Zootopia,2016)中,擬人化的動物均在隱性層面對應著人類社群中的差異化的人格符號,因此也建立了一種攜帶隱喻色彩、象征意味的語境。例如該片中的超級巨星“羚羊”,就被形塑為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其自信、活潑而又不失理性,追求新奇、充實、詩化的生活體驗,投射出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西方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這可視作是影片中雖不占據展示主場、卻不可忽視的一個“作品”。而在影片結尾,羚羊登臺獻唱歌曲“Try Everything”(嘗試一切),引發(fā)了臺下動物們的動情合唱,營造出熱烈的集體狂歡式的視覺景觀。影片結尾處這種充滿狂歡意味的場景與敘事,很容易使當下置身懷舊消費情境中的觀眾聯想到搖滾樂。而搖滾樂作為激蕩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的流行文化潮流、一種大眾文化符號,又與反戰(zhàn)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嬉皮士運動等歷史文化記憶緊密聯結。而上述社會運動中所蘊含的反對主流價值、顛覆傳統(tǒng)秩序、追求社會變革等的革命話語,又和無畏、樂觀、犧牲等民族情感與精神相互融合,使一度被遺忘、試圖被埋葬的文化記憶,重現于當下由消費主義占據主場位置的文化語境之中。于是,通過“引導觀眾”進入其所構建的話語情境,影片也令民族圖譜中本真、正向的人文信碼再度明晰呈現,凸顯出其在心靈療愈、精神撫慰、凝聚共識等方面的價值。
(二)重組:視覺傳播樣式、文化經驗的對接
視覺信息作為視覺傳播機制所直接作用的主體,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普遍性、長期性的、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共知共享功能的編碼,同時也構成了聯結視覺傳播樣式與文化經驗的關鍵模因。在動畫電影文本之中,視覺信息具體指涉著諸如運動畫面的代入感、鏡頭感、角色行為、空間關系以及情境氛圍等要素,這些要素經由“共享”的符號意義組成文化能指,以引導觀眾對自身現有的文化經驗進行主觀同一性的確認,從而使其能夠突破文本語言固定表意的限制、在共情中獲取普遍意義上的文化經驗認知。而動畫電影紀實美學的視覺傳播樣式,由于其既在影像呈現上注重一種寫實性、強調對于“默會知識”的表達,又在敘事上借助“陌生化”效果去構建游離于想象與現實之間的浸入式情境,也會將視覺符號進行重新的“深描”,以與由語言文字認知系統(tǒng)所建立的“同質性描述"形成區(qū)隔,從而使視覺傳播樣式與文化經驗完成“異質性描述”的“重組”。比如在《蜘蛛俠:平行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2018)中,包括賽博朋克(Cyberpunk)、故障藝術(GlitchArt)、波普藝術(PopArt)、黑白素描(Black and white sketch)以及日系動漫(Anime Manga)等不同歷史時段、具有差異化文化背景的視覺文化元素,被共同融入同一視覺裝置系統(tǒng)之中,生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瑰麗景觀。而這些在西方世界長期流播的文化藝術,又從不同維度投射出族群文化的審美取向、價值流變。因此,該片借助意象拼貼與媒介置換的技法整合以上文化藝術元素,以復刻經典、抒寫潮流的表達,不僅使視覺傳播樣式具有了跨界性、顛覆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后現代表征,而且也在深層上,令這些具備清晰、明確的族群文化屬性標識的符號,在被消費主義消解其表層意義的同時,又通過“雜糅”的形式去再度完成了對于文化經驗的“深描”——在保持本民族精神基質與價值內核的基礎上,自我文化可以通過與“他者”文化進行融合,衍生出更為多元的表現形式。于是,在新媒體、網絡化、全球化彼此交融的時代語境下,歐美電影工業(yè)借助紀實美學的全新演繹,將視覺傳播樣式、文化經驗進行對接表達,由此也讓民族圖譜完成了更為充分的在地性表達與跨文化傳播。
三、文化符碼重構:“跨維”建構的“民族志”動畫電影
近年以來,“民族志”這一通過“田野調查”實踐重新挖掘文化風俗價值的書寫樣式,使關于民族主體性的描述,更加顯現出文化傳承、社會建構之間的聯結,同時,因其自身兼具藝術探索、商業(yè)實踐、文化傳播等多重功能,由此也在當下的電影工業(yè)系統(tǒng)之中占據了愈發(fā)重要的位置。而在歐美動畫電影紀實美學的場域之中,“民族志”影像與敘述,則不斷呈現出“跨維”演進的趨勢,即打破既有的藝術、學科、行業(yè)等之間的各自邊界,以跨文化為牽引力,實現跨越式、交互式的質素再整合,從而重構民族文化的符碼系統(tǒng),以強化其主體在場性與話語權能。而具體到當前歐美動畫電影紀實美學對于“民族志”書寫的“跨維”建構,其則主要涉及以下兩個面向:
一方面,打破時空維度進行鏡像化意象的重塑。通過創(chuàng)造第三維度的視覺幻象,動畫電影以一種抽象化的表達樣式生成意象,進而由意象群的組建去構筑描摹關于現實世界的視覺文化圖景。這種基于現實生活原貌、同時利用視覺“轉描”而形成的意象群落,又因其在轉化過程之中普遍發(fā)生了“能指漂移”,因此也可視作是既能夠映射真實、同時又攜帶虛幻意味的鏡像。與實錄拍攝的電影文本不同,動畫電影紀實美學所營造的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物理限制、可以容納無盡想象的博大場域,則使其能夠將囊括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內的民族文化符碼,不再局限于對于某一特定時空內的人物、事件進行視覺描述,而是可以在“回到現場”與“書寫當下”兩種場域之間自由跳轉,使不同歷史時段、地域空間的意象,均能在同一境域之中并置呈現,組合為投射個體情感、復現生活原質、指涉社會問題等的多面鏡像,接著再被拆解、再造以及重構,構筑起能夠引導觀眾獲取共鳴經驗、審視現實情境、舒展未來想象的“共情之鏡”。在此基礎上,去全方位詮釋民族文化符碼之中所蘊含的本真、成長、和解等主題,以超越性的價值言說方式重構紀實美學的人文能指,從而嘗試覆蓋不同年齡、知識層次受眾,進而在愈發(fā)頻繁、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樣態(tài)之中,尋求本民族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另一方面,借助多種表達范式的融合書寫。在人類學全面介入、后現代轉向愈發(fā)明顯的情境下,動畫電影紀實美學對于民族志的書寫,也開始重新定位文化認識、經驗描述、信息交流、話語傳達等一系列議題之間的交互關系,由此也與邏輯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關聯學科建立了更為緊密的互涉關系,進而通過交叉性、共存式的呈現,去容納深層審美、思想交流、社會思辨等人文理念的碰撞與對接。這種打破學科分類限制、尋求交互融合的無極化表達,令動畫電影紀實美學能夠將關于民族文化遺產、族群傳統(tǒng)的口頭描述、民族精神理念的展現等而生成的情境、經驗以及知識等符碼,經由“陌生化”意象的形塑與間離化敘事的推動,更為全面地進行呈現,并在此基礎上開辟出促使差異化的文化藝術表達樣式打破邊界、實現多元聚合的新路徑。因此,在當下的歐美動畫電影文本之中,諸如修辭化、恰當的間距化、“小說化”以及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一系列新媒體技術而建立的敘事樣式,都開始頻繁地被整合到紀實美學場域之中,使電影文本基于互文的敘述,得以呈現出戲劇蘊涵、詩學意蘊以及文學意味,使愈發(fā)碎片化的文化符碼再被重新聚合、有力凸顯民族文化主體性與在場性的同時,也與當下的文化潮流、社會的未來演進趨勢形成明晰映照。
結語
正是通過個體記憶的視角去構筑符號景觀、演繹民族志影像及其敘事,進而彰顯民族文化主體的在地性,動畫電影紀實美學得以充分發(fā)揮了在復現民族歷史情境、展現族群文明樣態(tài)、傳播文化價值理念等向度上的助益作用,由此也釋放了鮮活、強勁的文化建構活力與價值生產潛力。而在全球化背景與跨文化語境下,進一步挖掘動畫電影紀實美學的藝術意蘊、人文內涵以及社會潛能,助力文化工業(yè)運作機制優(yōu)化、民族國家的傳播話語范式拓新,也成為電影產業(yè)實現變革的可行導向與關鍵課題。
參考文獻:
[1]龔念,劉丹亞.文化自覺與視覺表述:穆斯塔法·阿拉薩內與讓·魯什的動畫實踐[ J ].當代電影,2019(09):31-34.
[2]羅亦扉.從物的工具回到人的本身:安娜·格里姆肖的人類學“觀看”[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05):118-126.
[3]彭流螢.他者的真實:電影“民族志”的族群生態(tài)與文化自救[ J ].電影評介,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