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基于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效果,文章采用團體輔導的方法對11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6次連續(xù)的干預,結果顯示,經(jīng)過團體輔導后的大學生,社交焦慮和消極反芻思維明顯下降,積極反芻思維明顯提高。證明了積極反芻思維訓練可以幫助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傾向,提高他們在社交時的積極感受,降低其消極思維和焦慮水平。
關鍵詞:積極反芻思維;社交焦慮;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社交焦慮是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其基本表現(xiàn)是:害怕與別人對視,害怕被注視,怕自己在人前有丟面子的言談舉止等(Gillian,2001)。社交焦慮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工作,還影響著個人的社交互動和生活質量,使其在就業(yè)、學業(yè)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社交焦慮會誘發(fā)個體的抑郁及孤獨感,可導致個體發(fā)展出更多的軀體變形障礙,社交焦慮還會導致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形成手機依賴。
社交焦慮的認知理論認為,社交焦慮者普遍存在注意偏向和解釋偏差等認知偏差,他們常以消極的方式對積極的社交信息進行解釋。因此,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積極加工,能有效改變社交焦慮者的焦慮癥狀及解釋偏差。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心理的缺失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培養(yǎng)積極心理,提高幸福水平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徑。在研究反芻思維的過程中,F(xiàn)eldman(2008)等提出了積極反芻思維,將其定義為個體因反復思索自身正面的品質、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積極情緒狀態(tài)的傾向。曾贏、張弛(2018)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反芻思維訓練能有效降低學齡前兒童母親的焦慮、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筆者在某高校公眾號公開招募自愿改善社交情況的大學生,并以交往焦慮量表(IAS)、貝克抑郁量表(BDI)和訪談形式,篩選出存在交往焦慮的大學生,同時排除存在自殺風險和精神障礙的人員。
(二)研究工具
1.交往焦慮量表(IAS)
交往焦慮量表(IAS)Leary(1982)依據(jù)臨床經(jīng)驗編制,用于評定個體焦慮主觀體驗傾向。量表含15個項目,均為自陳條目,采用Likert式5點計。個體總評分值越高,表明其社交焦慮程度越高。
2.積極和消極反芻思維量表(PANRS)
積極和消極反芻思維量表由王中等于2016年編制,共23個條目,包括積極反芻和消極反芻兩個維度。其中,積極反芻包括積極應對和享受快樂兩個一階因子,消極反芻包括消極歸因、抑制快樂和否定自我三個一階因子。量表使用萊克特四級評分法(1=從不;2=有時;3=經(jīng)常;4=總是),總分越高,表明積極或消極反芻思維的程度越高。
3. 研究過程
(1)前測
在進行團輔活動前,對所有參與者使用研究量表進行社交交往和反芻思維水平的評估,統(tǒng)一施測。
(2)團體輔導過程
前測后對參與活動的11名學生開展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為主的團體輔導。輔導方案共6個單元,每周一次,每次1.5~2個小時。
(3)后測
活動結束時,使用交往焦慮量表和積極消極反芻思維量表對所有參與者施測,并自編團輔活動效果問卷,了解參與者對活動的感受以及評價。
根據(jù)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綜合楊宏飛對于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已有探索,本團輔方案的目標和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成員的積極認知,主要是積極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積極反芻思維的核心技術是“享受快樂”和“積極應對”。利用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輔助技術提高訓練效果:好事抽象化,壞事具體化;好事主體化,壞事客體化;問題解決;接納與寬容。
二、結果
(一)團體輔導活動前后測結果比較
從表2和表3來看,經(jīng)過團體輔導活動的干預,參與者的交往焦慮水平和消極反芻結果有顯著下降,而積極反芻思維的結果有顯著提高??梢?,成員們的總體感覺變得更積極了。
(二)團體輔導效果自評
從成員們對團體輔導效果的反饋表中可以看出,成員們從團體輔導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積極感受,學到了積極的思維方式。有成員用“溫暖、有趣、包容性強”“有意義”“快樂”形容自己的整體感受;學習到的內容上,有成員總結自己“學會溝通,學會接納”“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在目標的獲得上,有成員總結到“對陌生的事物不會再有很明顯的害怕,慌張和不安”“可以在多人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面對事情,會從樂觀的角度去考慮”等。
三、討論
根據(jù)研究結果分析,積極心理模式下的團體輔導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認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優(yōu)勢。積極情緒能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總結出幾點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認知的方法:對正面的表現(xiàn)多以概括性的方式肯定自己,負面的表現(xiàn)多以具體分析的方式反省。對正面表現(xiàn)學會自我激勵,負面的表現(xiàn)以第三者視角分析自己。遇到不能改變或不必改變的事情,學會接納和寬容。學會以“問題解決”的方式面對困境,多以“我可以具體做些什么”的思維應對。
此外,調查發(fā)現(xiàn),理工科學生更易網(wǎng)絡成癮,本研究的背景,正是以理工科為主、男性居多、學業(yè)困難比例較高的職業(yè)院校。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模式下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的手機成癮有戒斷作用。
參考文獻:
[1]方杰,孫雅文.孤獨感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8,11(1):77-82.
[2]丁玉麗.社交焦慮對高中生手機依賴的影響機制及其干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余紅玉,錢銘怡,姚泥沙.積極關注對社交焦慮者焦慮及認知偏差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6):1124-1128.
[4]楊宏飛.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jù)和方法初探[J].應用心理學,2018.
編輯∕姜雯
作者簡介:馬燕麗(1981-),女,漢族,浙江臺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18年課堂改革研究項目“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創(chuàng)新模式的實證研究”(xkg20181233);
2018年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策略”(2018YB07);浙江省教科規(guī)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中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策略”(2018SCG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