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虛擬輿論場中“磚家”的“角色斷裂”與信任重塑

2020-05-11 12:19敖路平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20年1期
關鍵詞:信任危機

摘要:學界對專家信任危機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媒介化風險社會視域下,從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范式加以闡釋。從網絡社會學視角出發(fā),運用微觀個人角色、中觀群體互動、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基本分析框架,可發(fā)現(xiàn)虛擬輿論場中專家“角色斷裂”的多層次誘因:知識權威的“角色斷裂”根源于專家自身的角色失位、“虛擬賦權”的興起與意見領袖的沖擊、資本運作下的污名化建構等。對癥下藥進行治理,可為專家信任的重塑和權威再造提供一些反思和建議。

關鍵詞:知識權威;信任危機;角色斷裂

中圖分類號:C91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1-0042-05

一、問題的提出

不知何時起,網絡平臺上的專家成了“磚家”,“知識權威”脫離了自身原有的角色定位,呈現(xiàn)出“角色斷裂”的網絡生態(tài)景觀。這股污名化熱潮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反而常態(tài)化、廣泛化,成為普羅大眾心照不宣的笑料與談資。一方面公眾需要專家為他們解讀、揭示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另一方面他們又常常對專家的言論不以為然,甚至大加嘲諷批判。公眾對專家的信任危機不僅使雙方關系日趨緊張,動搖了專家作為傳統(tǒng)道德知識權威的角色地位,還易造成網絡上輿論的斷裂與隔閡。在網絡虛擬輿論場中,“專家話語”與“大眾話語”的撕裂,不僅無助于問題的理性探討和解決,反而會加深不同階層的鴻溝,引發(fā)社會系統(tǒng)性信任危機,對公眾生活、輿情引導和社會治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專家“角色斷裂”這一現(xiàn)象究竟因何而產生,背后隱藏何種深層機制,應該如何看待和應對,目前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較為稀缺,且基本集中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多是在媒介化風險社會視域下探討這一現(xiàn)象,鮮有在社會學領域加以剖析。由于互聯(lián)網事實上已經在充當人們行為活動的重要平臺,所以,在其原有的物理屬性之上,勢必要被“疊加上”社會的和人文的屬性。① 在社會學者看來,網絡社交平臺不再是一種純粹技術層面的媒介工具和傳播手段,而是一個虛擬層面的社會活動場域,社會學對網絡用戶的定義不是新聞與傳播學意義上的“媒介人”、“網絡人”,而是“社會人”。網絡互動在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互動,不同的只是其形式而已。② 網絡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各類問題和現(xiàn)象實質上是急劇轉型的社會現(xiàn)實在虛擬空間的映射,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本文從網絡社會學視域出發(fā),立足微觀個人角色、中觀群體互動、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基本框架,揭示虛擬輿論場中專家“角色斷裂”的多元誘因,為專家信任危機的解決與和諧網絡生態(tài)的建構提供思考和啟發(fā)。

二、微觀系統(tǒng):專家自身的角色失位

從微觀層面看,專家個體自身的角色失位,一方面源于市場經濟刺激下的利欲觀對專家的“名利俘獲”,另一方面深植于“專家故事”與“大眾故事”的輿論斷裂。

(一)“名利俘獲”:從專家到“磚家”

按照人們的一般理解,專家是指專門從事某一領域研究,并深入掌握該領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專家這一社會角色與生俱來便攜有“知識權威”的屬性,網絡平臺上的專家很多時候可以和“公共知識分子”畫上等號。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尊重知識的傳統(tǒng),普羅大眾一度在情感上對專家?guī)в幸环N樸素的尊敬感和崇拜感。扮演知識權威角色的專家便被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角色期待,即大眾基于傳統(tǒng)知識分子“為民請命”的樸素價值觀,希望專家能站出來維護公眾利益。

但在具體的網絡實踐中,活躍在互聯(lián)網上的部分專家脫離了公眾的角色期待。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下,一小部分專家也不免被名利所俘獲。他們掛著琳瑯滿目的榮譽和頭銜,爭先恐后涌入互聯(lián)網,在各大網絡媒體平臺頻繁走穴、指點江山。在網絡上,他們左右逢源,使原本嚴謹?shù)膶W術染上了一層浮躁的色彩。這種網絡層面的“去魅”固然使大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學術的陌生感和敬畏感,使原本高高在上、艱深晦澀的理論和教條落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在這種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影響下,部分專家日漸“娛樂化”、“明星化”,在大眾心中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動搖。甚至一些專家為搏眼球故作驚人之語,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yè)領域外的事物和現(xiàn)象大加評議,結果牛頭不對馬嘴,貽笑大方。又有許多專家或為名、或為利,不僅不為公眾利益站臺,反而為某些利益集團鼓吹,嚴重傷害了大眾的感情和利益。專家也因此在一輪輪網絡質疑聲中,成了“磚家”。

平心而論,這股以點帶面擴散到整個專家群體的污名化浪潮無疑是有失偏頗的。必須看到,絕大部分甘坐“冷板凳”的真專家正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奮戰(zhàn)于科研第一線。他們抵御住了名利的誘惑,默默研究,為社會奉獻。因此,在專家自身層面,推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加強專家系統(tǒng)的倫理道德建設是重建專家系統(tǒng)信任的重要路徑。③

(二)分道揚鑣:“大眾故事”與“專家故事”的張力

顧名思義,專家的“?!笔侵钙湓谀稠楊I域的專業(yè)性,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專家無疑是權威的化身。針對某一社會事件或現(xiàn)象,專家往往能立足自身專業(yè)視角,從多元層面加以剖析詮釋,其視野的廣度和深度均遠遠超過未經系統(tǒng)學術訓練的普通民眾,往往能給人以全面認識和深刻啟發(fā),使人心悅誠服。然而,專業(yè)敘事固然成就和鞏固了專家所扮演的知識權威角色,使專家擁有了大批的支持者,另一方面,對事物專業(yè)、理性的分析視角也導致“專家故事”與“大眾故事”的輿論斷裂。

尤其是當某個網絡熱點事件作為導火線引爆輿論熱點時,專家解讀和大眾情緒具有天然的隔閡與張力。例如,針對2018年底我國接連發(fā)生的幾起未成年子女殺害父母案件,輿論沸沸揚揚,網絡空間一片憤怒和聲討之聲,“應該立刻把他們槍斃”等情緒化、極端化留言甚囂塵上。隨著時間的發(fā)酵,這些惡性事件逐漸引發(fā)了網絡輿論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批判與指責。部分情緒激動的網民甚至宣稱,當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際上是“未成年人渣保護法”,應該對其進行修改,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給犯罪者應有的處罰。這股公眾情緒的高漲并非空穴來風,像之前就有許多校園暴力事件給受害者身心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卻因為施暴者同樣是未成年人而不了了之。許多網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不足以平民憤,用網民的話來說,“原本應該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沒有保護受害者,卻包庇了犯罪者”。與之相反的是,大多數(shù)法律專家對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降低刑事責任持謹慎甚至極力反對的態(tài)度。法律專家普遍認為,降低刑責年齡看似痛快,卻不能從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修改相關法律應當慎之又慎,不能被某些極端案例所綁架。大量調查和數(shù)據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象的頻發(fā)更多是由于原生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所造成,采取降低刑責年齡的“一刀切”做法,不僅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標簽化、污名化、逆社會人格化等不良后果。但專家的發(fā)言很快便被公眾憤怒的情緒狂潮所淹沒,甚至激起了一片指責和質疑之聲,說專家“滿口空話、不接地氣”等。

通過對這一網絡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在針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或事件時,專家扮演的是在專業(yè)性主導下秉承價值中立的“理性人”角色,而網民更多扮演的是社會現(xiàn)實和公共情緒影響下的“社會人”角色。值得指出的是,“社會人”這一概念并非貶義,而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同時具有理性態(tài)度和感性思維的人,是經驗意義上真實的人。公眾討論雖然存在較強的情緒,但其支撐證據往往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不應該被視為非理性。④ 厘清大眾與專家雙方的角色定位,采取靈活手段彌合理性與情緒之間的溝壑,是專家系統(tǒng)信任重塑和權威再造必須要面對的困境和挑戰(zhàn)。

三、中觀系統(tǒng):“虛擬賦權”與意見領袖的崛起

從中觀層面來看,專家群體權威的衰弱與其在網絡空間中話語權力的轉移是相輔相成、相互建構的??v向來看,網絡話語權力從被一小部分知識精英階層所壟斷逐漸下沉到數(shù)量龐大的普羅大眾手中;橫向來看,專家的話語權力在平面上被意見領袖、“網絡大V”等新興群體所分解,這也客觀上形成了網絡群體的行動悖論。

(一)“虛擬賦權”與話語權力轉移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教育的普及和個人主體性意識的興起,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意見表達的線上場域。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無論用戶的職業(yè)、身份、地位等如何千差萬別,都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帶來的“虛擬賦權”有利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促進了社會民主和公平正義,但這種基于技術要素的脫域表達形式打破了知識精英的言論壟斷,不可避免地導致網絡話語權力自上而下的轉移和讓渡。網絡對普羅大眾的“虛擬賦權”沖擊了原有的話語權力體系,人們不再對專家、權威的觀點奉若神明、全盤接受。網絡信息洪流下不同理念的此消彼長與各派觀點的激烈交鋒極大開闊了廣大網民受眾的視野,也導致當前網絡平臺上去中心化、去差別化、反權威主義浪潮泛濫。

對專家群體而言,網絡層面的“虛擬賦權”無疑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專家在公開發(fā)布觀點時不能再隨心所欲,因為每一條言論都將受到大眾的監(jiān)督與評判,稍有不慎就會受到質疑指責,甚至貽笑大方。然而,只有能經受住檢驗的成果才是真正的精粹。多傾聽來自不同階層的聲音,對純化專家隊伍、提升專家自身學術水平無疑大有裨益。但隨著“磚家”污名化的定型,專家越來越成為網民情緒宣泄的靶子,只要標題上帶有專家的新聞底下往往是就是罵聲一片。在當前的虛擬社交平臺上,公眾并不信任專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卻又不得不信任的“豪豬困境”,專家則面臨著“無論說什么、無論怎么說,公眾都不信”的“專家塔西佗陷阱”。⑤ 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不甚了解、對專家“利益關聯(lián)”的懷疑憤怒以及對部分專家不負責任言論的憤怒無疑加劇了對專家的信任危機,而網絡“虛擬賦權”則使專家不得不直面公眾民意的洗禮。

專家權威衰弱和話語權力喪失的原因是多層次的,既有專家系統(tǒng)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huán)境的推波助瀾。網絡話語權力的下沉泛化固然拓寬了民意表達的渠道,但囿于教育水平和專業(yè)知識的不足,網民群體雖有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在面對夾雜倫理、道德、法律、經濟、自然科學等諸多要素的社會事件時,片面的分析視野和單薄的知識儲備難以支撐他們進行理性深入的探討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熱點新聞下面沸沸揚揚的網絡評論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情感宣泄,最后依然需要專業(yè)層面的回應和理性反思。建立健全專家與大眾良性交流機制,將理性表達和大眾情緒準確對接,是專家話語權力回歸的必經之路。

(二)意見領袖崛起與話語權力分奪

在“虛擬賦權”背景下,網民逐漸掌握了網絡社交空間的話語權力,作為傳統(tǒng)知識權威的專家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大大縮減。然而吊詭的是,網民群體打倒了原有的權威,卻又迅速拜倒在新的權威腳下,網絡意見領袖的興起便是鮮明表現(xiàn)。網絡意見領袖的崛起不僅分奪了專家群體的話語權力,更令人擔憂的是,與專家相比,意見領袖不僅同樣會受到利益的驅使和俘獲,且普遍缺乏專業(yè)性和價值中立的角色立場,其行為更加難以約束。

這絕非危言聳聽,網絡的民主性體現(xiàn)為任何人只要會上網都可以在上面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想法。但這種“表面民主”不受現(xiàn)實中“一人一票”制度的約束,理論上只要擁有足夠多的資源和金錢便可以控制輿論,將摻雜自己“私貨”的信息做大。事實上,里面有著廣泛的操作空間和利益博弈。諸多意見領袖、網絡推手借助網絡平臺消費國家體制、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民粹主義,試圖以煽動群體情緒的方式博取經濟、政治、聲望等方面的利益。例如,在某件社會熱點事件發(fā)生后,這些意見領袖不僅不會站出來理性發(fā)聲,致力于問題的恰當解決,反而會推波助瀾、渾水摸魚。影響力弱一些的意見領袖、“網絡小V”為了蹭熱度、蹭流量,往往會附和討好民眾的非理性情緒;強勢一些的意見領袖、“網絡大V”則操縱民意,消費民粹主義,擾亂網絡生態(tài),最終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許多對專家不以為然、嗤之以鼻的網民,卻對這些意見領袖奉若神明,百般信任,這也是意見領袖總是能掀起網絡輿論狂潮的原因。

勒龐早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就承認了領袖對群體具有巨大影響力,但對領袖的評價卻大多是負面的,“這些領袖往往熟諳巧言令色之道,一味追求私利,用取悅于無恥的本能來說服眾人”⑥。對群體領袖妖魔化的定義確實過于偏激,也使勒龐飽受非議,但他至少揭示了領袖對群體的影響之大??v觀近年來的一些重大網絡群體事件如“江歌案”,我們可以注意到其中都有著意見領袖的暗中推動。部分網絡意見領袖為了自身利益而對網絡輿論推波助瀾,并不在意事件的真實性,這也是近年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頻發(fā)的原因之一。

專家權威的衰弱與意見領袖的崛起其實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專家的信任危機導致話語權力的轉移和意見領袖的崛起,而意見領袖的崛起又加劇了專家權威的動搖。關鍵在于,在這場網絡話語權力的爭奪戰(zhàn)中,專家為何會敗給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和專家在針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分析時往往有著不同的立場,與大眾有著不同的角色距離。意見領袖基于“生活邏輯”、“情緒邏輯”的話語表達,往往比專家基于“專業(yè)邏輯”、“理性邏輯”的話語更符合大眾樸素的情感和價值觀,更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使大眾覺得意見領袖是站在他們一邊、為他們說話的,而專家的背后可能是錯綜復雜的利益共同體。為了避免大眾在非理性情緒下被意見領袖所操縱,防止民意被民粹主義所裹挾,在網絡空間重塑專家權威、弘揚理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宏觀系統(tǒng):媒介化風險社會視域下的角色沖突

從宏觀系統(tǒng)來看,專家的形象塑造與當前我國媒介化風險社會的大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媒介化風險社會語境下,專家的形象呈現(xiàn)與大眾媒體密切相關。專家與媒體并非固定的二元關系,雙方既合作又沖突,在互動過程形成了角色沖突的特殊格局。媒體與專家有時相互合作,各取所需,表現(xiàn)為“經濟人”與“專業(yè)人”的互補與融合;有時又互相提防、理性算計,呈現(xiàn)出“經濟人”與“理性人”的沖突與博弈。

(一)正和博弈:“經濟人”與“專業(yè)人”的互補與融合

關于專家群體的信任危機與權威衰弱,之前的研究大都歸咎于專家群體自身的行為失范,鮮有從媒體的角度探討這一現(xiàn)象。專家有走進社會、服務公眾的自我需求和社會責任⑦,而網絡媒介的發(fā)展則為專家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條重要路徑。作為公共知識分子,越來越多的專家選擇通過網絡媒介發(fā)聲,成為“媒介知識分子”,背后其實兼有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雙重考量。一方面專家可以通過媒體向大眾普及專業(yè)知識,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獲取利益,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專家與媒體的關系并非總是和睦融洽,雙方都有著自身的利益訴求和目標,這些目標有時是相同的,有時卻難以調和。

對于專家而言,借助媒體可以傳播自身的理論觀點,提高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重新掌握網絡時代的話語權力。對于媒體而言,“專家”這個標簽無疑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帶來更多的流量和經濟利益。從這個角度看,雙方的合作是一種“正和博弈”,專家與大眾媒體通過合作形成了“雙贏”的格局。專家具有“專業(yè)人”屬性,而媒體(這里主要指商業(yè)媒體)與生俱來便帶有“經濟人”屬性。在專家與媒體合作過程中,雙方優(yōu)勢互補,各取所需,實現(xiàn)了“專業(yè)人”和“經濟人”的完美融合。但這種合作方式并非一成不變,媒體的“經濟人”屬性必然導致其利益取向的行動方式,這也為媒體與專家的沖突與角力埋下了導火索。

(二)資本介入:“經濟人”與“理性人”的沖突與決裂

媒體展示給受眾的,并不是真實環(huán)境,而是一個建立在真實環(huán)境基礎上的擬態(tài)環(huán)境。⑧ 因此,網絡空間中專家的形象并非是其原生形象,而是被媒體塑造和建構出來的次級形象。在資本要素的推動下,媒體在“磚家”這一污名化形象建構過程中出力極大。為了抓住讀者眼球,吸引更多關注,部分媒體有意識地對專家的話語進行曲解、斷章取義,甚至是以訛傳訛,導致許多權威專家的正當理性言論被誤讀和錯判,從而導致“經濟人”與“理性人”的沖突與決裂。在網絡平臺上,專家被加工后的片面粗暴的言論無疑比原本中正理性的話語更能吸引大眾的關注,更能激發(fā)廣大網民同仇敵愾的感情,在網絡民意的喧囂沸騰中,媒體自然賺得盆滿缽滿,而專家卻成為了經濟利益下的犧牲品。

如果說,在專家形象的污名化過程中,專家的 “名利俘獲”是自身原因,“大眾故事”與“專家故事”是精英視角與大眾邏輯的天然張力,難以避免,那媒體對專家形象的污名化建構完全是利益取向下的“人禍”。網絡空間的“虛擬賦權”不僅僅針對網民群體自身,媒體也從中獲益,近年來各大網絡平臺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自媒體便是證明。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自媒體數(shù)量龐大、魚龍混雜,且普遍缺乏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和專業(yè)素養(yǎng),更容易被利益所蠱惑。自媒體所發(fā)布的信息真假難辨,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它們往往只關注如何吸引粉絲和流量,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行業(yè)道德感,由此滋生了一大批歪曲事實的“標題黨”。在這一過程中,具有鮮明話題性的專家也無辜“躺槍”,與“城管”、“廣場舞大媽”等群體一道成為了公眾情緒宣泄的靶子和部分無良媒體牟利的手段。

更尷尬的是,針對這種情況,當前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缺乏有效的監(jiān)控手段。顯然,僅僅從道德層面對這種行為進行批判和呼吁無疑是隔靴搔癢,有必要將其上升到法律法規(guī)層面加以監(jiān)督,才能正本清流,塑造風清氣正、和諧信任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大眾享受到健康積極的文化成果,縮小專家與大眾的隔閡與鴻溝。

五、結語與反思

從專家到“磚家”,背后是文化、觀念、利益的博弈與碰撞,是劇烈轉型的社會現(xiàn)實在虛擬空間的映射,是虛擬場域與現(xiàn)實社會的相互交織、滲透與建構。網絡的發(fā)展為個體提供了一個“虛擬賦權”、意見表達的場域,重塑了個體的行動取向和利益觀;為專家提供了一個揚名的平臺,也使專家不可避免地被權力、金錢所俘獲;使大眾傳媒迅速發(fā)展,但也造就了網絡媒體“社會公器”與“利益媒介”的矛盾性特征。在社會急劇轉型的話語背景下,專家一方面受到自下而上的公眾意識對傳統(tǒng)“道德知識權威”的角色期待和行為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到自上而下的權力壓制與利益束縛,而網絡媒介的發(fā)展則為專家的“角色斷裂”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虛擬場域。

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虛擬社區(qū)中專家與大眾的關系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勢和挑戰(zhàn)。專家信任危機和權威衰弱產生的背后是多元力量的博弈,必須要對癥施藥,彌合不同階層的裂痕,防止社會撕裂。對專家自身而言,要切斷背后的利益關聯(lián),堅持理性中立的價值立場。同時,要提升與大眾的對話能力和水平,不能僅局限于專業(yè)知識信息的發(fā)布,在發(fā)言時要考慮如何與大眾的情感和焦慮對接。對于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媒體的監(jiān)管和治理,打擊故意捏造事實的逐利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公民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能力的培育,避免大眾被一小部分意見領袖和媒體輕易地洗腦和俘獲。

注釋:

① 李一:《網絡行為:一個網絡社會學概念的簡要分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② 夏學鑾:《網絡社會學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③ 高盼、邢冬梅:《專家系統(tǒng)信任危機及其重建——基于風險社會語境的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④ 曾繁旭等:《風險傳播中的專家與公眾:PX事件的風險故事競爭》,《新聞記者》2015年第9期。

⑤ 郭喨、張學義:《“專家信任”及其重建策略:一項實證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年第4期。

⑥[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版,第85頁。

⑦ 周莉:《專家公信力:“嵌入”式信任的發(fā)生和運作機制——以食品安全事件為例》,《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1期。

⑧ 李曉洵、張苗:《媒體報道中的身份成見——李普曼〈公眾輿論〉讀后感》,《青年記者》2012年第8期。

作者簡介:敖路平,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責任編輯 ?陳 ?艾)

猜你喜歡
信任危機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研究
創(chuàng)建讓學生有安全感的教室文化環(huán)境
汽車售后市場怎樣才能擺脫“信任危機”
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表現(xiàn)及其破解策略
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是真的嗎?
家族式企業(yè)信任危機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