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早期報道初探(1969—1979)

2020-05-12 09:25:46郭永虎
歷史教學問題 2020年2期
關鍵詞:列島紐約時報尖閣

郭永虎 王 夢

1969 年到1979 年這十年是中日釣魚島爭端出現(xiàn)的關鍵階段,其間先后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重要事件:1.釣魚島周邊海域發(fā)現(xiàn)巨大油氣資源引發(fā)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2.美國將釣魚島“行政管理權”非法移交日本政府;3.全球華人“保釣運動”;4.1978 年中日“釣魚島事件”。對于上述重要事件,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予以密切關注,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目前學術界對《紐約時報》涉釣報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后,而關于20 世紀70年代的研究仍是空白,目前尚未見到專題探討。1○鑒于此,本文以《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新聞報道的原始文本為依據(jù),試對這一期間涉釣報道的主要內(nèi)容、輿論導向及其局限性作一番探析。

一、《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早期報道的基本概況

《紐約時報》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關注中國釣魚島。1969年5月17日,《紐約時報》以“在中國東海發(fā)現(xiàn)石油沉積物”為標題首次報道中國釣魚島問題。2○據(jù)統(tǒng)計,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期間,《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密切相關的報道達38篇。按照欄目類別劃分,其中以新聞報道為主,共35篇,另有社論1篇、讀者來信1篇、其他欄目1篇。3○

圖表1 1969 年—1979 年《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報道數(shù)量

從20 世紀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報道數(shù)量的變動幅度和趨勢來看,一個顯著特征是每逢與之相關的重大事件前后,相關報道數(shù)量隨之增加。如上圖(圖表1)所示,很明顯《紐約時報》對中國釣魚島的報道出現(xiàn)了兩個波峰。1970—1972 年期間,《紐約時報》相關報道出現(xiàn)第一個波峰。這一階段前后,由于日本單方面派調研團隊和石油公司前往釣魚島周邊海域勘查石油儲藏情況,美國借《歸還沖繩協(xié)定》將原屬中國領土的釣魚島“行政管理權”非法交由日本管轄,以及中國抗議美日非法活動等系列事件集中出現(xiàn),其刊登的相關報道顯著增多,達28 篇。1972 年,中日正式建交,雙方同意擱置釣魚島爭議,因而之后一段時間的報道開始直線減少,并趨于平緩。1978 年,在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之前發(fā)生了“釣魚島事件”,《紐約時報》的相關報道出現(xiàn)了第二個波峰,報道數(shù)量達6 篇。由此可見,《紐約時報》涉釣報道數(shù)量與涉釣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存在密切關聯(lián)性,這反映了新聞報道數(shù)量變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二、《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早期報道的歷史文本分析

(一)日本覬覦并侵犯中國釣魚島主權權益

1968 年10 月,聯(lián)合國亞洲及遠東經(jīng)濟委員會(ECAFE)對中國東海海域進行了海底資源調查,認為釣魚島可能儲藏著巨大的海底油田。日本隨即對該地區(qū)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單方面采取了行動?!都~約時報》就此十分關注,并刊文予以報道。1969 年5月17 日,《紐約時報》刊登“在中國東海發(fā)現(xiàn)石油沉積物”的文章稱:“近年來,尖閣列島(作者按:《紐約時報》在其新聞報道中常將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稱作尖閣列島‘Senkaku Islands’而非‘Diaoyu Islands’,本文在引用文獻時保留了文本原貌)可能儲藏有大量石油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薄?月,日本政府將派日本石油開發(fā)公團等相關機構前往該地區(qū)進行廣泛調研。1○初步研究投入的預算達11 萬美元,主要集中于天氣、海流和尖閣列島方圓3英里海底地層方面?!?○因此,從6 月4 日到7 月13日一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來自于日本政府、東海大學、日本石油開發(fā)公團以及琉球政府參與海床地質調查的科學家,從海底70 處搜集樣本,進行光度和磁力測量,并且還在周圍5 平方多英里范圍內(nèi)開展了其他的海洋實驗。系列研究證實,臺灣東北約100 英里的尖閣列島,可能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藏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據(jù)此,佐藤首相辦公室代表日本官方做了相關聲明,稱下一年的財政預算日本政府將會撥出28 萬美元開展深入勘測和資源開發(fā)。3○

日本對該地區(qū)表現(xiàn)出極大關注以及采取實際行動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因素。1969年8月27日,《紐約時報》從歷史、經(jīng)濟、軍事等多維視角就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報道稱:“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日本來說是一個恩賜,因為日本幾乎沒有什么石油資源,是世界上石油進口最大的國家?,F(xiàn)在,它每年的石油進口額近10億美元。由于日本全部的石油基本上都來自于中東地區(qū),所以其非常關心當?shù)鼐o張的政治和軍事局勢,而且承擔長途運輸?shù)挠洼営直仨毬方?jīng)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狹窄的馬六甲海峽。這樣一來,保護其重要資源進口必經(jīng)的漫長海洋通道則成為日本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討論必不可少的方面。因而,石油資源的發(fā)現(xiàn)會對日本的軍事計劃產(chǎn)生深遠影響?!?○從《紐約時報》關于日本方面采取行動及原因的報道來看,其想當然地將釣魚島渲染為日本之領土,認為儲藏有石油的釣魚島是對長期以來日本資源短缺的饋贈,這種媒體導向對當時國際涉釣輿論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日本為進一步奪取釣魚島的主權,正“合法”開發(fā)石油資源之名。1970 年8 月31 日,琉球立法院起草了《關于申請尖閣列島領土防衛(wèi)的決定》,這是日本方面在爭奪釣魚島主權中首次公開主張對該群島擁有主權。1○緊接著,琉球政府在立法院的影響下,于同年9 月10 日、9 月17 日先后發(fā)表《關于尖閣列島主權及大陸架資源開發(fā)權的主張》和《關于尖閣列島主權》的聲明,進一步強調其對這個列島擁有主權。通過這一過程,日本炮制出它是釣魚島主權的所有者。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表示對釣魚島擁有主權,并授權美國石油公司前往釣魚島大陸架區(qū)域開展資源勘探和開采。日本則提出抗議,建議應進行共同開發(fā)。對此,《紐約時報》刊登來自日本政府的消息稱:“關于尖閣列島的主權問題,我們不會和任何國家進行討論。但是,大陸架則可另當別論。因為國際法關于大陸架所有權尚不明確,這就促使相關方可以一起商量,解決爭議?!?○1970 年12 月21日,日本、中國臺灣地區(qū)等成立聯(lián)合委員會,宣稱從1971 年開始將共同開發(fā)中國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毗鄰中國淺海地區(qū)的海底石油。由此可見,日本在當時尚未加入《大陸架公約》,國際上還沒通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情況下,欲把島嶼主權與東海大陸架資源開發(fā)問題分開考慮,折射出其既希望爭得釣魚島的主權,又急于著手該地區(qū)石油資源開發(fā)的心態(tài)。

1971 年6 月17 日,借同美國簽署《歸還沖繩協(xié)定》,日本獲得了對中國領土釣魚島等島嶼的“施政權”,并據(jù)此主張該島屬于沖繩縣的一部分,將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劃入日本自衛(wèi)隊的“防空識別圈”內(nèi)。對此,《紐約時報》也予以了關注,并在1972 年4月13 日刊登文章稱:“外務大臣福田糾夫許諾,尖閣列島歸還后,日本海岸警衛(wèi)隊會在該區(qū)域巡邏以阻止他國侵入?!?○1979 年5 月23 日,《紐約時報》刊登來自東京的消息稱,“交通運輸部長森山欽司透露日本已經(jīng)派出一支工程隊到有爭議的尖閣列島上修建直升飛機場”,4○等等。

(二)美國政府關于釣魚島的政策

20 世紀60 年代末至70 年代,美國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tài)度與中日釣魚島爭端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1971 年6 月17 日,美日簽署《歸還沖繩協(xié)定》,美國以日本擁有“施政權”為由,把聯(lián)合國交付其托管的琉球行政權交予日本管理。同時,還錯誤地將原屬中國領土的釣魚島納入琉球群島管轄區(qū)域內(nèi)。關于美國政府在此前后對釣魚島的政策,《紐約時報》進行了報道和分析。1969 年8 月28 日《紐約時報》刊文指出:“自二戰(zhàn)以來,尖閣列島被作為琉球群島的一部分一直由美國管轄,但很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nèi),將歸還給日本?!?○該文顯然是對釣魚島主權認識的歪曲解讀。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羅伯特·麥克羅斯基聲明,美國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保持中立。但事實并非如此,1970年12月6日,《紐約時報》進一步解讀了美國在釣魚島歸屬問題上的立場,文章稱:“作為1972年之前琉球群島的管轄者,美國贊成日本關于尖閣列島是琉球群島一部分的聲明。”6○1971年1月30日,《紐約時報》又刊文稱:“美國不是爭議方之一,但其讓琉球政府的巡邏船驅逐臺灣漁民以及拔掉了一面插在釣魚島上的中國國民政府旗幟,這些行為已經(jīng)顯示出美國間接贊成日本政府的聲明?!薄懊绹试S琉球當?shù)卣诿恳粋€島上做標記,擅自闖入者將會被起訴?!?○

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偏袒日本的行為激起了中國政府和海外華人的強烈抗議,促使其在立場上做出澄清。1971 年4 月12 日,《紐約時報》對此報道稱,美國政府強調施政權和主權是兩碼事,并表示“任何關于該島具有沖突性的主張都需要相關方共同商榷解決”。8○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對覬覦釣魚島周邊海域油氣資源的美國石油公司進行了風險警告。正如《紐約時報》所報道:“美國警告幾家石油公司,如果它們繼續(xù)在中國大陸外有爭議的地方開發(fā)石油資源,那么其船只就會有被沒收的風險?!薄昂苊黠@,尼克松政府要求石油公司暫停他們的開采業(yè)務,是為了避免同北京方面產(chǎn)生摩擦。因為美國政府近兩年正在努力改善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關系,并且今天美國國務院的官員私底下還說他們不會讓石油資源的爭議問題影響其已取得的努力。”“為響應美國政府的警告,昨天太平洋海灣石油公司的艦船已從爭議地區(qū)撤離?!?○

通過梳理和分析《紐約時報》的報道不難看出,這一期間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的切實利益,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上的政策及態(tài)度有所微調,即從最初對日本的明顯偏袒到之后不愿明確表達立場的“模糊式中立”,美國更為關心的是美國石油公司在釣魚島海域附近進行勘探等活動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三)中國政府及海外華人維護釣魚島主權的活動

美國政府單方面將釣魚島所謂行政管理權非法“歸還”給日本的行為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海外華人的強烈反響。一方面,中國政府和官方媒體通過發(fā)表聲明、評論等方式紛紛給予回應與譴責,不承認美國將釣魚島管理權私授予日本;另一方面,海外以學生為主要代表的華人掀起保釣運動,有力揭批了美日非法侵犯中國釣魚島權益的行為。對此,《紐約時報》給予了大篇幅的報道。

針對日本覬覦中國釣魚島及其石油資源的早期活動,中國政府和官方媒體不斷發(fā)聲,捍衛(wèi)主權。1970 年12 月6 日,《紐約時報》刊登消息稱:“中國共產(chǎn)黨聲明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其與國民黨都認為該島嶼隸屬于臺灣,并進一步聲稱它和臺灣都是中國管轄的范圍,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京官方媒體新華社對最近日本、韓國和臺灣國民黨當局之間建立的開采聯(lián)合委員會進行了譴責,稱這個聯(lián)合委員會實質上就是同美帝國主義進行反動聯(lián)盟的核心機構,與美國長期以來的東北亞同盟戰(zhàn)略相一致?!?○緊接著,12 月30 日的《紐約時報》發(fā)表文章稱“中國共產(chǎn)黨重申了月初發(fā)表的聲明。北京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也對日本、韓國準備開發(fā)近海石油的計劃進行了譴責。”“中國共產(chǎn)黨強調這些島嶼底部和海床儲藏的資源以及毗鄰中國地區(qū)的淺海全部屬于中國,從來不允許其他國家將魔爪伸向它們。”3○針對美國在《歸還沖繩協(xié)定》中以擁有“施政權”名義把中國領土釣魚島劃入到“歸還”范圍內(nèi)的伎倆,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中國新聞媒體對這一實質進行揭露,1971 年6 月21 日的《紐約時報》刊登報道稱:“今天,北京方面的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指出,美日之間關于《歸還沖繩協(xié)定》是一個‘欺騙’,這是美國在新形勢下加強其在沖繩軍事基地的舉措?!薄白蛱欤本┕俜綀蠹垺度嗣袢請蟆返囊黄缯撘矓嘌?,該協(xié)定加強了美日之間的軍事關系。”4○12月30 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表聲明指出,釣魚島是中國臺灣的附屬島嶼,而不屬于琉球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沖繩,美國政府片面宣布對這些島嶼擁有所謂“施政權”,這本身就是非法的。5○在外交部發(fā)表聲明的同時,《人民日報》社論又列舉出相關歷史依據(jù)以顯示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6○

與中國政府發(fā)表聲明和媒體進行譴責相呼應,以學生為主的海外華人組織了數(shù)次保釣運動。比如,1971 年1 月30 日,中國留學生聚集在美國紐約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活動,表示抗議。1 月31 日,《紐約時報》刊文對此進行報道稱,“昨天,來自東海岸城市的1000 多名中國學生集聚到這里,抗議日本關于臺灣東北部潛在含油區(qū)——尖閣列島的聲明”?!霸S多游行者群情激昂,他們從哈馬舍爾德廣場穿過聯(lián)合國大樓到位于第二大道附近的42 街區(qū)的日本總領事館時,都高喊標語、高唱中國歌曲”?!安粌H游行組織者譴責日軍20 世紀30 年代對中國的侵略,而且游行者還高喊‘悲劇絕不能重演’的口號”。7○1971年4 月10 日,美國華盛頓也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游行活動。據(jù)4 月12 日《紐約時報》的消息稱:“來自唐人街各個階層的代表2000 多人參加了這次游行。為配合華盛頓大游行,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芝加哥和休斯敦等地方也分別舉行游行示威活動。關于這次運動的影響,到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東京大學教授干支進吉認為中國學生在美國進行的示威游行引起了日本政府的焦慮。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中國史的傅因徹教授之前是美國國務院的一名官員,他認為這次抗議活動與美國警告石油公司不要繼續(xù)在該地區(qū)進行勘探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游行活動之外,為維護國家主權,促使美國尊重事實,多位華裔大學教授和中國留學生還聯(lián)合署名致尼克松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公開信。1971 年5 月31 日,《紐約時報》全文刊登該信,信中從歷史的維度證明了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要求美國尊重事實,譴責日本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2○

(四)1978 年中日“釣魚島事件”

1978 年是中日釣魚島爭端比較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4 月12 日,中國百余艘漁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捕魚,日本海上保安廳進行了有組織的攔截。日本巡邏船以中國漁船進入所謂的日本“領海12 海里內(nèi)”為由,要求中國漁船退出。而中國漁民則在木板上寫出“這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有權在此作業(yè)”等字樣進行抗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晚上8 點鐘。這就是“釣魚島事件”。3○該事件是中日雙方圍繞釣魚島問題第一次發(fā)生的直接沖突,也是20 世紀70年代中日關系史上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對于1978 年“釣魚島事件”的主要經(jīng)過及其影響,《紐約時報》也給予了密切的關注。

1978 年4 月14 日、15 日,《紐約時報》對“釣魚島事件”的經(jīng)過作了如下報道:“4 月12 日,不知什么原因,38 艘中國漁船,其中一些還配有機關槍,進入到尖閣列島附近的海域,并停泊下來。據(jù)目擊者說,他們并不是捕魚,船上的員工高呼,并舉出標語支持中國關于領土的聲明。多艘日本巡邏艦和數(shù)架飛機將中國漁船圍住,并用喇叭命令他們趕緊離開?!?○4月13日,“據(jù)來自東京的消息,日本外務省稱,今天武裝有機槍的32艘中國漁船拒絕離開位于沖繩西南250英里處的尖閣列島……外務省進一步指出,另68艘中國漁船行駛在尖閣列島附近,但是位于12海里范圍之外。日本巡邏艦命令12海里范圍內(nèi)的中國漁船離開該區(qū)域,然而絲毫不起作用”。5○事件發(fā)生之后,《紐約時報》還刊登和剖析了中日雙方的反應、事件的影響及原因。據(jù)4 月15 日的《紐約時報》報道稱:“日本駐華公使堂脅光朗正式向中國外交部提出抗議,要求撤走那些船只?!薄案L锸紫嘣谝淮蝺?nèi)閣會議上稱,他非常關心這個事件,計劃開展進一步的政治協(xié)商。外相園田直告訴議會,‘不處理該問題,日本不會重啟條約談判’?!?○針對日本的抗議,中國在當天晚些時候做出回應,“中國駐東京大使館的發(fā)言人稱,‘正如中國外交部1971 年10 月31 日聲明,這些島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此時此刻,我們所能表達的所有觀點’”。7○無論如何,“釣魚島事件”的發(fā)生以及中日的主權爭論,對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此,《紐約時報》分析道,“這次海洋主權爭論造成的外交后果顯然具有破壞性,至少是當前,它暫緩了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亞洲經(jīng)濟最強的國家——日本雙方恢復《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的進程”。8○另外,《紐約時報》還揣測了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稱“漁船事件是為了報復日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前往臺灣地區(qū)出席已故蔣介石的紀念儀式”。9○這顯然是無所根據(jù)的推斷與報道,關于“釣魚島事件”,中國方面曾明確聲明“這只是一個偶然性的事情”。10○

三、《紐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早期報道的特征分析

(一)報道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應當指出,20 世紀60 年代末至70 年代正值中美經(jīng)歷由關系正?;秸浇ń坏年P鍵階段,此時的《紐約時報》與50 年代的涉華報道相比,反華意識形態(tài)色彩有所淡化?!都~約時報》關于中國釣魚島一些重要事件基本能夠較為客觀地進行報道。譬如,在列舉中國和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主張時,《紐約時報》就承認中國的主張更有說服力:每個國家都提出自己的論據(jù)去證明他們的主張,比如歷史的聲明、領土的聲明、大陸架理論、甚至新群島理論。中方的聲明最為簡單,最具有說服性。中方稱,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因此其主權必然延伸到大陸架的邊緣。日本的情況是最復雜的,作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漁業(yè)國家之一,長期以來,日本極力反對將領海界限延伸至他們現(xiàn)在認可的范圍之外?,F(xiàn)在日本也開始支持大陸架理論,但是其認為要進行修改,因為在大陸架的地方有爭議,所以應該在有爭議的地方畫一條中間線,而且這條中間線要位于中國和尖閣列島各距一半的位置。1○又如,該報在此期間全文刊登了海外留學華人給尼克松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的一封公開信:“來信要求美國:(1)否認任何宣稱釣魚臺島嶼是美國管轄的琉球群島或南西諸島一部分的主張。(2)承認中國對這些島嶼的主權。(3)譴責日本和琉球政府侵犯中國主權行為,以及他們試圖通過使用武力解決這一問題的嘗試。呼吁美國應發(fā)揮主動性,并運用道義威信確保中國人民的合法權益不會成為國際政治的犧牲品。美國在這件事情上的所作所為將會改善太平洋地區(qū)的和平前景。這對引導輿論正確認知釣魚島主權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二)報道具有“選擇性”歧視

作為美國傳統(tǒng)主流媒體,這一期間《紐約時報》在報道釣魚島問題上仍不可避免地沿用了大量的冷戰(zhàn)稱謂指代,字里行間充滿著對中國的偏見,表現(xiàn)出了較為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比如,《紐約時報》在報道釣魚島爭端時往往習慣于將中國政府稱作“共產(chǎn)黨中國(Communist China)”或“紅色中國(Red China)”。在對釣魚島的稱謂上,《紐約時報》使用“Senkaku Islands(尖閣列島)”的頻率非常高,而“Diaoyu Islands(釣魚島)”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明顯比較少。眾所周知,“尖閣列島”是日本對中國釣魚島的慣用稱謂。很顯然,《紐約時報》在釣魚島的稱謂上是與日本提法相一致的,說明其在稱謂釣魚島方面具有偏袒日本的傾向?!都~約時報》甚至還認為“被日本稱為尖閣列島和中國稱為釣魚臺島嶼基本上沒有什么價值。爭議的問題是位于臺灣北120 海里海床上的大陸架”。3○這不僅對評價釣魚島問題沒有什么價值,也混淆了釣魚島在大陸與臺灣當局的不同稱謂,因為大陸稱作釣魚島,而臺灣當局則稱作釣魚臺。

總體上看,20 世紀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紐約時報》的涉釣報道還沒有擺脫冷戰(zhàn)時期下美日同盟的窠臼,在涉釣報道立場傾向上很難做到客觀公正。正如美國政府對中國釣魚島的政策也并未做到真正的客觀中立。在這個意義說,《紐約時報》涉釣輿論立場與美國國家利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這一特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猜你喜歡
列島紐約時報尖閣
日本列島封土石室墓的展開與連云港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
舟山風物志
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辽源市| 景东| 义乌市| 禹城市| 嘉荫县| 阿克苏市| 贺州市| 客服| 弋阳县| 隆林| 怀仁县| 海宁市| 府谷县| 凉山| 望奎县| 东源县| 金阳县| 兰州市| 贵定县| 思茅市| 罗山县| 清苑县| 壤塘县| 长垣县| 新竹县| 沾化县| 峨边| 浦城县| 马公市| 射阳县| 美姑县| 离岛区| 通城县| 班戈县| 科技| 浑源县| 商都县| 赤城县| 盐山县| 萨迦县|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