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功蔚
茅盾在小說《創(chuàng)造》中說:“因為他是把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齊觀的?!彼^“等量齊觀”,是指對所有人不分等級,一律同等看待。其實,這樣的“等量齊觀”是很難做到的。
一些人總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可能“等量齊觀”。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只能“等量觀之”,即選擇性地將一些人放在與自己相等的地位。
有客人來,是出門遠迎,還是不出門在屋中等待呢?人們一定會說,當然是遠遠地恭候,在排場隆重中顯示出尊重。其實,去拜訪一個人,對方越是對你隨隨便便,沒有隆重的儀式,恰好說明你在他的心目中越有地位。
劉邦會在屋里一邊洗腳,一邊接待客人。比如酈食其去拜訪劉邦時,他就洗著腳與酈食其說話。后來,酈食其成為他極為倚重的謀士,并賜給“廣野君”稱號。在給功臣分封時,酈食其雖說已經(jīng)去世,劉邦卻十分念著他。他的兒子酈疥雖說多次領(lǐng)兵打仗,軍功未至于封侯,劉邦仍破例封酈疥為高梁侯。
選擇性地“等量觀之”,離不開對人分等級。不過,這種分等級不是看對方的權(quán)勢、官位,而是依據(jù)其人品、境界。
有這樣一位禪師,一天,某位君侯不聲不響地來到寺院,禪師便坐在禪床上和他說話。說了幾句,禪師抱歉道:“請君侯見諒,我沒能下禪床,只因我從小吃素,如今年紀大了,精力有些不濟。”君侯笑笑說:“這樣不是很好嗎?”
沒過幾天,這位君侯派了一位將軍前來寺院。將軍人未到,就派侍衛(wèi)前來告知。禪師立即下禪床迎接將軍。事后,有位小和尚不解:“昨天君侯來,師父不下禪床;今天將軍來,為什么又下床迎接呢?”
禪師笑笑說:“這叫作選擇地‘等量觀之。一等人來訪,我坐在禪床上和他說話;二等人來訪,我就要下禪床迎接;三等人來訪,我得走出山門遠遠地迎候?!毙『蜕须m然覺得師父的做法有悖常理,可是將君侯稱作一等人,將軍稱作二等人,和世人的看法也并無二致。
隔日,一位大儒來到寺院,禪師也坐在禪床和他說話。一會兒,將軍又來了,禪師又是下禪床迎迓。小和尚納悶:“大儒怎么與君侯相提并論?”禪師說:“這個你不懂。”禪師的等級標準并非世俗的貧富權(quán)位,而是以境界高下為隨喜。
凡是留意排場待遇,虛文縟節(jié),計較頗多的,無論他的權(quán)勢再大,多么富有,在精神上都是末等人。中等人還不能脫俗,有些小計較,對他仍需要禮數(shù)周全,讓他覺得風光,有面子,不致心生怨恨之氣。而第一等人,只需以真心換真心,雖說隨意,卻是隨緣;雖說質(zhì)樸,卻是實誠。拘禮反失瀟灑,恭敬卻成虛蛇。讓自己與他“比肩而立”,同道而行,不存在誰高誰低,誰貴誰賤,在坦然愉快中相互更為敬重!
講究排場是假意,隆重優(yōu)遇卻輕忽。無隔無間方真情,不拘小節(jié)是尊重。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