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紛雜繁重的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家長的工作。家長工作做得好,班主任工作順理成章;家長工作做得不好,班主任工作就亂象叢生,麻煩多多。從教三十年,帶過無數個班,見識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深深感悟到:班主任工作的堅強后盾是家長。
關鍵詞: 班主任;家長;溝通;信任
家長形形色色,有的好溝通好說話,有的不好溝通很難聯(lián)系,如何將這些不同的家長拿下,讓他們和教師一起教育好孩子,這是我一直致力的工作。注重家長的感受,注意傾聽,正確引導,讓家長和教師做到一條心。那么如何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后盾作用呢?
一、 要努力建立家長和教師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其尊重和信任
對于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家長來說,尊師重教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不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崇拜。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眾多,有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從而導致大部分家長對教師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使本來作為合作伙伴的家長失去了作為教師堅強后盾的作用,導致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不夠融洽。所以,學校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須建立家校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家校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必須以教師和家長互相尊重和信任為前提。
首先,教師要學會以弱示強。我們要讓家長明白,教師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只靠教師是無法圓滿完成對孩子的教育的。這樣,既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教師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又讓家長明白了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職責所在,是無法推卸的責任,從而增強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意識。家長一旦行動起來,教師就有了堅強的后盾。一旦家長感受到了來自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就會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師,這種尊重和信任就是真誠的、發(fā)自內心的。
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通信手段,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都想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們就要利用手機微信,拍發(fā)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活動情況等,用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讓家長直接看到真實的場景,在比較中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缺點,就會與教師聯(lián)系。當家長主動與教師聯(lián)系時,表明教育的時機已經成熟,教師這時就可以暢所欲言,把有對家長說的話和盤托出,家長則會虛心聽取,哪有不接受的理由???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此形成。
再次,要給家長創(chuàng)造走進校園、走進教室的機會。正常情況下,我們和家長分工明確,學校的事教師管,家里的事家長管,這樣管的結果是,家長只知道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只知道管一個孩子的不易,只能想象教師是怎樣管一個班的情形。如果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教室親自管理班級,只要偶爾幾個家長,偶爾幾次,家長就會切身體會到不易,教師的“神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可以讓家長幫著打掃衛(wèi)生,讓家長幫著組織學生整理書包、穿好衣服、排好隊等,就這些日常的,教師天天都要做的事,就足以讓家長頭皮發(fā)麻、腦袋變大。這樣的體驗,怎能讓家長不由衷地尊重和信任教師呢?
二、 要努力構建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在活動中讓家長切實體驗到教師工作的辛勞和家長影響的重要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這就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努力。贏得部分家長的支持和信任容易,而要讓每個家長都行動起來,就要發(fā)揮家長會的作用,要讓家長會綻放異彩,具體做法是:
(一)改變家長會只有教師和家長參加的模式為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
以往開家長會可能經常是教師和家長開會,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學生并不能參與其中,我們無法得知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樣就導致教師和家長有很多事不清楚、不理解或誤會學生,這就導致了不少的矛盾和隔閡。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我便嘗試了幾次學生在場的家長會,家長和學生在一起,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問學生,讓學生有可以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這樣就解決了不少的誤解,改變了家長會是學生的告狀會,會后家長就責怪質問學生的情況,讓學生也不再那么恐懼家長會,這樣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二)改空洞的說教為具體行動的再現
我們教師經常教導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要身體力行,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可是這樣空洞的說教并不能產生太大實質性的效果,并不能讓孩子有具體的行為概念。所以我就故意設計了一些情境,讓孩子們不自覺的身處其中,然后不斷地給她們提示,最終讓他們真正地有所行動。比如,當家長會進行到一半時,我先讓孩子們到教室外面去,沒說做什么,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掃把扔在了過道里,并告訴家長們我的用意。等我走出教室時,看到孩子們有的在站隊,有的跑回了教室,有的干脆去玩了。用了好長時間才整好隊,重新回到會場。當時,我有意識地觀察了家長們的神態(tài),可以看出,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點站隊進教室,能把掃把撿起來??山Y果沒有一個人撿。等我再提醒的時候,有幾個孩子似乎意識到了什么,爭著去撿,大部分孩子還是無動于衷。
(三)改籠統(tǒng)地提意見或建議為問卷調查
平時讓家長們提意見,家長們一般都比較敷衍,不會認真地思考和提建議。而教師將問題和情況總結好,將意見問卷做好調查和設計,問卷發(fā)下去后,你會發(fā)現,家長們答得特別用心,完全沒有了平常的那種應付的現象。而且,從家長的答卷中,我看到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肯定、支持,也看到了他們對教師們的理解、期待。這大大增加了教師的信心,以及穩(wěn)固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問卷調查可能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工作,教師自身要做許多的調查和準備,要摸清很多孩子的情況和問題,對于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但是這些做完之后,你會發(fā)現效果很好,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四)讓家長會成為孩子與家長心靈互動的平臺
我們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在某些方面格外疼愛,這也不讓做,那也不敢做,其實是家長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們在某些方面的潛力。怎樣讓家長發(fā)現這一點呢?走出校園,組織活動,一切的一切,家長會盡收眼底。去年六月份,我壯著膽子,頂著壓力,帶著三年級的孩子,爬了一次懸臂長城。交通工具是私家車。有車家的孩子,都熱情地爭著邀請沒車坐的孩子和家長坐自家的車,那情景必自家的親人還親。爬長城的過程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照應,一個個就跟小大人一樣。有的孩子還反過來照顧家長呢。最終,就連體質最弱、膽子最小的孩子也沒有落隊。孩子們的表現,大大出乎家長的預料,同時,也意識到是自己平時包辦代替太多造成的。一次活動組織過后,孩子們得到了鍛煉、快樂,家長們得到了啟示,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師的付出和家庭教育的薄弱之處。組織活動辛苦,但教師得到的卻是家長的理解、體諒、信任……
三、 要及時抓住能夠使家長受到教育的機會,使家長深切感悟到作為家長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
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呢。家長也一樣,大部分都是通人情、明事理的,但也有極個別的人,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除了教育學生外,還擔負著教育家長的義務。怎么教育?那就是抓住機會。
孩子們天天在一起,磕磕碰碰的事是經常發(fā)生的,而且,今天是這家的孩子碰著了,明天有可能是那家的孩子磕著了。出現了這種事,有的家長就不依不饒,每次都非要弄出個“理”來,把人家孩子的家長訓得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讓人恨不得有個地縫兒鉆進去。教師去勸,她的理比教師的多多了,弄得教師也很無奈。機會終于來了。有一天,她家的孩子玩時,不小心把別的孩子的臉摔成了大花臉,她見了也嚇了一跳,一個勁兒地安撫被摔的孩子,心情忐忑地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暴風雨”。沒想到那位家長來后,只看了一眼“花臉”的孩子,就無所謂地說:“沒事,玩嘛,磕磕碰碰是常事,這樣才長得快??爝M去上課吧!”邊說邊把孩子推進了教室。轉過身笑著說:“我以為摔成啥樣了,沒事,我去上班了?!边€沒等這位家長反應過來,人家已經走出去好遠了。我看看那位家長,定在那里,發(fā)現她的臉紅到了脖子根。我也被剛才的一切弄得不知說什么好了。從那以后,那位家長可能是長了見識,可能是心靈受到了震撼,再也沒有那么較真了,再也不那么得理不饒人了。這個例子,我在好多次家長會上都講過,意在提醒更多的家長,要注意用自己一顆善良、寬容的心去影響、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效果還真不錯,再沒有出現這么較真的家長。教師也因此省了好些麻煩。
理解和溝通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金貴,不能有一點點的坑碰,被其他孩子打了推了就大發(fā)雷霆,而有的家長就十分通情達理,小孩子之間是沒有仇的,都是一起玩的好朋友,之間有個擦碰也很正常,不會和其他家長太過計較。通常這樣大度和善解人意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十分活潑和乖巧,和誰都能玩到一起。而那些經常發(fā)火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十分蠻橫,總是欺負其他小朋友。其實家長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教師,對人謙和或對人刻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學在身上,這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為了教育好孩子,這些脾氣比較大的家長,教師一定要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遠,自己所感悟到的僅僅是這條長河中的一個浪花。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去探索、不斷去發(fā)現、不斷去總結,一定會發(fā)現更多的精髓。讓我們與家長攜手同行,為孩子們鋪設出一條條健康的、充滿陽光的前進道路。
參考文獻:
[1]申發(fā)香.淺析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級[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
[2]彭燕霞.班主任要講究溝通藝術[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
[3]楊坤.我的班主任心路歷程[J].現代教育科學,2014(4).
[4]彭興華.家校共育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1).
作者簡介:
陳佩蓮,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迎賓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