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老師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下,要積極地拓展、發(fā)掘新的、有意義的語文課程資源。低年級學生本身年齡小,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緩慢,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只通過教科書進行教學,常常會導致學生知識面窄,學習被動,閱讀能力差。而繪本以其豐富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順應了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語文課外閱讀的有益補充。通過一階段的實踐,筆者對繪本閱讀教學有了一些心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策略。
作為一種輔助教材,用于教學或推薦閱讀的繪本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選材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在一年級新生入學的第一天,我們與學生共讀《大衛(wèi)上學去》。通過這本繪本的閱讀,學生知道了在學校要學會與別人相處,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明白上學不能遲到、上課要專心聽講、發(fā)言之前要舉手、學會排隊等待、圖書館里要保持安靜……繪本從圖到文直觀形象,讓學生明理,為學生導行。
和學生一起閱讀《一顆超級頑固的牙》,小主人公用盡一切辦法讓松動的牙齒掉出來的故事,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年齡特點和正在面對的困惑相吻合。學生被故事內(nèi)容深深地吸引,讀起來饒有趣味,產(chǎn)生了愉快的體驗,對繪本的閱讀樂此不疲。
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用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圖畫、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來呈現(xiàn)故事,將自己對繪本內(nèi)容的感悟、情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語言滋養(yǎng),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繪本的閱讀興趣。
如《逃家小兔》,故事講述的是兔媽媽與一心想離家出走的兔寶寶之間的故事,故事圍繞“如果你變成……我就變成……”這樣一段如何逃走與怎樣尋找的簡單對話展開。教師引導學生去感悟、體驗故事情感,讓學生從繪本中感覺兔媽媽對小兔子的愛,獲得情感體驗,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閱讀興趣,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課堂上甚至看到了有的學生淚光閃爍。學生們說:兔媽媽太愛小兔子了,小兔子再也不能逃走。在啟發(fā)、引導學生讀懂繪本的過程中,學生也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
在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想象,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猜想情節(jié),領悟構思,暢游一個個精彩的繪本故事,從而拓展思維。
例如,《會變顏色的小花貓》講述的是一只小花貓在玩耍過程中把自己美麗的花衣裳弄臟了,最后竟然變成一只小禿貓的故事。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猜想“小花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變成了什么”,不斷地設置懸念,讓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猜想、推理。同樣,在教學《小豬變形記》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小豬接下來又想變成什么呢,它會怎么變呢”。實踐證明,對繪本故事進行想象,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繪本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故事,畫面與文字在不同層面上互動和交織,文中有圖,圖中有文,這是藝術的生動再現(xiàn),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可以重點指導學生看圖,在看圖的同時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感知語言,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話能力。
在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我爸爸》《我媽媽》時,通過觀察“爸爸”身上的方格睡衣和“媽媽”身上的花草、愛心圖案的睡衣,在文中找到了各種變化的“爸爸”和“媽媽”,學生興奮極了,再來引導學生讀讀文字。色彩鮮明、想象豐富的畫面,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讀完繪本后,學生也有了畫畫和寫話的沖動。
繪本的價值和魅力在于:沒有一句教條,卻能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沒有一句說理,卻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沒有一點喧鬧,卻能激起學生的開懷大笑。讀完《大衛(wèi)上學去》,學生明白了上學的要求,同學之間該如何相處,什么是行為規(guī)范;讀完《弗朗索瓦與消失的時間》,學生最終懂得,生命中所有的時間都不能輕易錯過。憑借閱讀,于無痕之間,學生悟得了道理,埋下了影響終生的良好的情感。
繪本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情感、人生哲理,繪本教學站在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基點,緊貼學生的閱讀喜好,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課程內(nèi)容,期望學生從閱讀走向“悅讀”。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西平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