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斌,石東亮,李培榕
(寧波市纖維檢驗所, 浙江 寧波 315048)
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和應用。其中,我國“十一五”期間實施的“863”項目—聚3-羥基丁酸-戊酸酯(PHBV)的生物煉制技術(shù),已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生產(chǎn)[1],并且其應用開始擴展到紡織領(lǐng)域。生物基聚3-羥基丁酸-戊酸酯/聚乳酸(PHBV/PLA)共混纖維,是以3-羥基丁酸酯(HB)和3-羥基戊酸酯(HV)的共聚物PHBV和PLA共混后紡絲獲得的一種新型生物基聚酯纖維,包括長絲和短纖維。PHBV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具備完全的生物降解能力,其分子降解或灰化后,形成二氧化碳氣體,對土壤或空氣不產(chǎn)生毒害,同時有較高的生物相容性[2-3],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PLA同樣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因此,PHBV/PLA共混纖維自問世以來,獲得了業(yè)內(nèi)的高度關(guān)注。
2010年,以PHBV/PLA為主要原料生產(chǎn)的禾素纖維被列入《中國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科技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30年)路線圖》,成為我國生物基化纖領(lǐng)域重點發(fā)展的新品種之一。2015年,全球首個也是唯一個500 t/a的產(chǎn)業(yè)示范化項目已于寧波禾素纖維有限公司建成[4],PHBV/PLA共混長絲和短纖維的遠期規(guī)劃產(chǎn)能為1 000 t/a。
作為我國為數(shù)不多、自主研發(fā)的高端生物基聚酯纖維,PHBV/PLA共混纖維已在江蘇霞客環(huán)保色紡股份有限公司、寧波新大昌織造有限公司等國內(nèi)大、中型紡織企業(yè)以及一批中小型企業(yè)投入應用,該類產(chǎn)品的市場規(guī)模也在逐漸擴大。然而,針對該類產(chǎn)品中的PHBV/PLA共混纖維的鑒別方法至今仍是空白,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報道不多,且多集中于PHBV/PLA共混纖維的紡絲工藝和后續(xù)加工[5-8],這嚴重制約了該纖維的推廣和應用。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可靠、實用簡便的PHBV/PLA共混纖維鑒別方法,特別是該纖維和純PLA纖維的相互區(qū)分,顯得尤為迫切。 作者采用常用的纖維鑒別方法,如燃燒法、顯微鏡法、溶解法和紅外光譜法[9-13],對PHBV/PLA共混纖維和其他纖維進行了分析鑒別。
PHBV/PLA共混纖維:規(guī)格為1.67 dex×38 mm,寧波禾素纖維有限公司產(chǎn);硫酸、鹽酸、甲酸、乙酸、氫氧化鈉、次氯酸鈉、無水氯化鋅、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二氯甲烷:分析純, 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NICOLET iS50紅外光譜儀: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制;CU-6/DM 1000細度分析儀:北京和眾視野科技有限公司制;ME204E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制;SHA-CD數(shù)顯恒溫水浴振蕩器: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制;Y172 哈氏切片器:常州紡織儀器廠有限公司制。
按照相關(guān)標準,采用燃燒法、溶解法、顯微鏡法、紅外光譜法對PHBV/PLA纖維進行鑒別。
燃燒法:按照FZ/T 01057.2—2007[9]標準執(zhí)行。
顯微鏡法:按照FZ/T 01057.3—2007[10]標準執(zhí)行。
溶解法:按照FZ/T 01057.4—2007[11]標準執(zhí)行。
紅外光譜法:按照FZ/T 01057.8—2012[12]標準執(zhí)行。
PHBV/PLA共混纖維和其他常見化學纖維[9]的燃燒實驗現(xiàn)象見表1。
表1 PHBV/PLA共混纖維和常見化學纖維的燃燒特征Tab.1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BV/PLA blend fiber and traditional chemical fibers
由表1可見,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為:靠近火焰時熔縮,接觸火焰時有熔滴現(xiàn)象且冒白煙,離開火焰時繼續(xù)燃燒,燃燒時具有特異氣味,殘留物呈黑色硬塊狀。而滌綸、腈綸、錦綸、丙綸、PLA纖維等常見的合成纖維的燃燒特征也與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相似,這說明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不是很明顯,因此無法據(jù)此對PHBV/PLA共混纖維與常見的合成纖維之間進行準確鑒別。另外,根據(jù)FZ/T 01057.2—2007標準,棉、麻、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萊賽爾纖維等纖維素纖維區(qū)別于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是燃燒時發(fā)出紙燃味,殘留物呈絮狀或少許白色灰燼。對于動物毛絨(包括羊毛、羊絨、兔毛等)和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等),其區(qū)別于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是燃燒時發(fā)出燒毛發(fā)味,殘留物為松而脆的黑色顆?;蚪固繝睢R虼?,使用燃燒法,能夠有效將PHBV/PLA共混纖維和棉、麻、粘纖等纖維素纖維以及毛、絲等天然蛋白質(zhì)纖維相區(qū)別。
由圖1可看出,PHBV/PLA共混纖維的橫截面為近似圓形或略呈多邊形;縱面形態(tài)為表面光滑或略有不平整,未見較深溝槽。
圖1 PHBV/PLA纖維的顯微鏡照片 Fig.1 Microscopic images of PHBV/PLA blend fiber
由FZ/T01057.3—2007標準中的各種纖維橫截面和縱面的形態(tài)特征可知,滌綸、腈綸、錦綸、丙綸、PLA纖維等幾種常見合成纖維的橫截面均以圓形或近似圓形為主,縱面形態(tài)均為表面光滑,有小黑點或疤痕。對比圖1可以看出,PHBV/PLA共混纖維和滌綸、腈綸、錦綸、丙綸、PLA纖維等常見合成纖維的外觀形態(tài)差異不大,因此無法據(jù)此進行鑒別。
根據(jù)FZ/T 01057.4—2007標準,選用其中最常用的10多種試劑進行溶解法實驗,其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PHBV/PLA共混纖維的溶解性能Tab.2 Solubility of PHBV/PLA blend fibers
注:①S表示溶解;I表示不溶解。
②溶解條件:常溫為25~30℃(其溶解試劑不包括甲酸/氯化鋅),溶解5 min;煮沸時間為3 min。
③甲酸/氯化鋅為20 g質(zhì)量分數(shù)98%的無水氯化鋅和68 g無水甲酸,加水至100 g所配制。
④試劑中的百分數(shù)以質(zhì)量分數(shù)表示。
由表2可看出,PHBV/PLA共混纖維在常溫下溶于98%硫酸、二氯甲烷,70 ℃下溶于甲酸/氯化鋅溶液。根據(jù)FZ/T 01057.4—2007標準所述,棉、麻、粘膠纖維、萊賽爾纖維、莫代爾纖維等纖維素纖維常溫下均能溶于70%硫酸,動物毛絨、蠶絲常溫下能溶于1 mol/L的次氯酸鈉溶液;對于常規(guī)合成纖維,其中,滌綸常溫下不溶于70%的硫酸,也不溶于二氯甲烷,錦綸(包括錦綸6和錦綸66)常溫下可溶于88%甲酸溶液,但不溶于二氯甲烷,腈綸可溶于90~95 ℃的99%N,N-二甲基甲酰胺,但不溶于二氯甲烷,丙綸常溫下不溶于98%濃硫酸和二氯甲烷; PLA纖維能夠在常溫下部分溶于二氯甲烷。因此可以用二氯甲烷(常溫)將PHBV/PLA共混纖維和絕大多數(shù)合成纖維區(qū)分開來,但是無法使用溶解法對PHBV/PLA共混纖維和PLA纖維進行鑒別。
根據(jù)FZ/T 01057.12—2012標準,纖維素纖維(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動物毛纖維、蠶絲、腈綸、錦綸、丙綸、氯綸等合成纖維在1 700~1 800 cm-1區(qū)間均無吸收峰,僅聚酯纖維(包括滌綸)、PLA纖維在該區(qū)域附近位置有吸收峰。由于滌綸常溫下不溶于二氯甲烷,因此無需使用紅外光譜分析,則可將滌綸和PHBV/PLA共混纖維進行區(qū)分。
對PHBV/PLA共混纖維和PLA纖維的紅外吸收光譜進行分析,其譜圖分別見圖2和圖3。對圖2和圖3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1 700~1 800 cm-1區(qū)間,PLA纖維僅在1 748 cm-1處出現(xiàn)了吸收峰,PHBV/PLA 共混纖維則在1 722 cm-1和1 748 cm-1處出現(xiàn)了雙吸收峰,均屬于酯基中C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二者的紅外光譜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可以用該雙吸收特征峰作為鑒別二者的依據(jù)。從纖維組成上看,PHBV/PLA是共混纖維, 1 722 cm-1處的吸收峰對應PHBV組分的紅外吸收峰之一,兩種纖維在紅外光譜上的區(qū)別也證實了其化學組成上的差異。
圖2 PHBV/PLA共混纖維的紅外吸收光譜Fig.2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of PHBV/PLA blend fiber
圖3 PLA纖維紅外吸收光譜Fig.3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of PLA fiber
a. PHBV/PLA共混纖維的燃燒特征為:靠近火焰時熔縮,接觸火焰時有熔滴現(xiàn)象且冒白煙,離開火焰時繼續(xù)燃燒,燃燒時具有特異氣味,殘留物呈黑色硬塊狀。
b. PHBV/PLA共混纖維的橫截面形態(tài)為近似圓形或略呈多邊形;縱面形態(tài)為表面光滑或略有不平整,未見較深溝槽。
c. PHBV/PLA共混纖維在常溫下溶于98%硫酸、二氯甲烷,70 ℃下溶于甲酸/氯化鋅溶液。
d. PHBV/PLA 共混纖維在1 722 cm-1和1 748 cm-1處出現(xiàn)了雙吸收峰, PLA纖維僅在1 748 cm-1處出現(xiàn)了吸收峰,均屬于酯基中C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二者的紅外光譜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