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許多不良習慣,如不會主動學習語文,不會自行歸納知識點,不善于獨立思考,不懂得完整答題。高中生的這些不良習慣是源于沒有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而在日常的教學中,廣大的一線教師對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并沒有特別的重視和點撥,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欠缺自學能力。因此,在全國卷的考查背景下,隨著試題的變化與難度的加深,高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與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策略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36-01
【本文著錄格式】梁淑賢.高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與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13):36,38.
在全國卷考查的指揮大棒下,深感全國卷的試題難度比以往的廣東卷難,而且它更注重考查學生的自主能力,更著力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死讀書”是拿不了高分的,學生必須會運用知識。但目前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許多不良習慣,如不會主動學習語文,不會自行歸納知識點,不善于獨立思考,不懂得完整答題。高中生的這些不良習慣是源于沒有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而在日常的教學中,廣大一線教師對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并沒有特別的重視和點撥,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欠缺自學能力。因此,在全國卷的考查背景下,隨著試題的變化與難度的加深,高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與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回顧新課程后的教學改革,尤其是語文教學課堂的改革,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來的仍是不盡人意。君不見,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熱鬧非凡,師問生答,看似氛圍濃厚,但一節(jié)課下來真正的有效提問并不多,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很少,這樣的課堂欠缺高效性。再者,如轟轟烈烈的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早已湮沒在時間和一些一線教師的抨擊之下;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掀起的是效仿的導學案教學,但也未能在全國推廣開來。由此可見,教學改革仍在摸索中進行,而新一輪的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新課程改革即將轟轟烈烈地到來,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與研究,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就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應對策略。
一、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高高中生語文的學習能力
何為“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已有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于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能力。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學生自己去解決。而我們的現(xiàn)實狀況堪憂,一是教師不敢放手,滿堂灌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二是學生不愿動腦動手,像嗷嗷待哺的小鳥,等著喂食。這樣的效果真的好嗎?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這樣一段引人發(fā)笑的視頻:一個小女孩在學算數(shù),算著算著又亂了,永遠算不出來3乘以5是多少,視頻很好笑,對吧?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的學生也正如小女孩一樣呢?3×5=15,我們教過;翻譯、詩歌,我們教過方法;傳記,我們教過答題規(guī)范,甚至作文,我們也是手把手教過。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勞心勞力,盡職盡責,但學生不領情啊,他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對我們說,語文不知道學些啥,語文題不會做,作文不會寫。往往臨考前一天,還要跑過來跟你說:老師,語文怎么復習?所以,我們?nèi)绻粡膶W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入手,只指望著課堂上老師灌進去的那一點,學生沒有絲毫的自學能力,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不會強,語文成績也不會好。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倡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觀念,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當作教學的一個專門的獨立的任務來完成,這樣才能實現(xiàn)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
二、小組合作探究,促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發(fā)展
人是有惰性的,學生也是這樣。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進行自主學習呢?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小組合作探究。20世紀初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就開始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研究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近年來,順德區(qū)尤其是順德一中的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已走到了全國的前列,我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后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
小組合作探究,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即是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一起討論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我認為,這種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合作學習、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動腦思考、動筆解答、自由交流、主動展示匯報等。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被灌接受到現(xiàn)在的主動學習,這樣學生才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才會真正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授文言文的翻譯知識點時,由于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大,一般來說課堂上是采用傳統(tǒng)的老師講授學生跟學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學生就是聽不進或者是聽了也不明白。如果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效果是明顯好轉(zhuǎn)。上課前可先發(fā)學案,讓學生領取任務,分小組合作討論,課堂展示研究成果,最后教師點撥總結。這樣,翻譯的重點、難點會在學生的共同學習中得到落實和解決,可一舉解決文言文翻譯的老大難問題。
三、活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思維導圖又叫思維地圖,同時又被譯為腦圖、心智地圖,是英國學者東尼·博贊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思維工具或思考方式。它用 “畫”的方法來記錄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一種組織結構性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是當前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活用思維導圖策略,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與課后預復習中起到更好的自主作用。
(一)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可以利用圖式框架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它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完善知識體系。教師創(chuàng)設的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直觀認識老師的授課思路。學生自行總結的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的思考過程可視化,既可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歸納知識點,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思維導圖的繪制,需學生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因此要繪制思維導圖,必然要促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學習。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整個專題知識的“思維導圖”,若長期能有這樣的系統(tǒng)訓練,學生既能整體理解和把握專題知識,也可大大提升個人的自學能力。
如詩歌鑒賞,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語文卷上的難點,完成題目有三個步驟:讀懂詩歌,審對題,組織好答案。讀懂詩歌是難中之難,因而讀懂詩歌也就成了解讀詩歌題的關鍵。如果學生對詩歌題材不熟悉,手法掌握得不好,那肯定丟分!就詩歌而言,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老師的指導肯定是需要的,但我認為更為關鍵的是學生要主動學。對詩歌題材的熟悉,對各考點的清楚認識,規(guī)范答題,這些是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自主記憶的。如果學生能把所有的考點和知識點繪制成思維導圖,一目了然,那這道題何愁不拿分?
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中指出:“如果是由你去指點他,老是由你告訴他‘來呀,去呀,休息呀,做這個,不做那個呀,結果,你用這個辦法的確會使他變成一個傻子的。如果你的頭腦常常去指揮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頭腦就會變得沒有用?!睂W生的學習也是這樣,我們應該大力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文自學能力,這也是適應新課程改革和新考綱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