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晚期作品《旅行歲月》,是李斯特鋼琴文獻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之一,被看作李斯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鋼琴日記,記錄了作曲家在不同時期之經歷,也反映出相應的創(chuàng)作特點。這部作品共三集。第一集《瑞士游記》、第二集《意大利》、第三集《羅馬》?!栋固厍f園的噴泉》就是收錄在第三集《羅馬》中的一首作品。
【關鍵詞】李斯特;《艾斯特莊園的噴泉》;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 2020) 01-0108-01
【本文著錄格式】黃鎂珊.淺談李斯特《艾斯特莊園的噴泉》演奏分析[J].北方音樂,2020,Ol (Ol):108,121
《羅馬》創(chuàng)作于1867-1877年,屬李斯特的晚期作品。創(chuàng)作第三集《羅馬》時,李斯特已處在晚年時期,他的世界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皈依了宗教。此時的李斯特作曲技巧上比以前的傳統(tǒng)音樂有了很大突破,鋼琴作品和后來的印象派作曲家的音樂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音樂開始變得更加赤裸、更加簡樸,使用大段的單音,大量的全音和弦。明確的旋律被避免,音調經常在疑惑之中,很少有輝煌,并且常常是一種奇特的順從的氣氛占優(yōu)勢。這一曲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區(qū)別于《旅行歲月》的前兩集及李斯特的早、中期作品。從題材上看,他不再熱衷于那些大型題材,而轉向生活中小的事物;從音響上看,他不再追求宏大輝煌的音響,而是更加樸素、簡潔,是一種稀少的純凈的音樂類型,不是為大眾,而是為小眾。他試圖把他靈魂深處的印象元素放人音樂中來表達事物固有的詩意;從作品的旋律線條上看,連貫性也不如前兩集,比較散,但和聲運用更為科學先進,和聲的科學性代替了浪漫主義時期以及以往時期作品的旋律主題那么明顯的方式,而改為略帶有印象主義元素,音畫感覺更為強烈的創(chuàng)作風格。正如本采·薩波爾奇所著的《李斯特暮年》一書中對此樂曲描述那樣: “要充分了解法國印象主義,就要從李斯特的《田園歌》和《艾斯特莊園的噴泉》開始……”
一、引子(第1-39小節(jié))
這首作品是含有引子三部曲,升F大調的。引子(第1- 39小節(jié)),一開始就使用升F大調的屬七和弦分解連續(xù)重復,制造出一種流水的動態(tài)效果,讓人從彈奏的開始就進入一種夢幻世界,仿佛看到陽光下水柱反射出來的耀眼光彩,它們就像無數小精靈在快活地嬉戲。到第14小節(jié)開始與前面的節(jié)奏雖然一樣,但是音符由琶音上行變成了五度跳進,就好像噴泉池里有不同的形態(tài),最開始是噴泉頂部,到后來變成一朵朵小浪花。(見例24)
演奏這段時,不需要每一個音都彈得很清晰,要把它想象成一串音,講究的是整體和聲效果,因為這首作品具有印象主義風格。從音響上分析,此處模仿的是泉水噴涌而出時的聲音,所以彈奏要輕,制造出空靈的氛圍。從音色上看,具有明顯的色彩性,追求流水的感覺,就好像印象主義繪畫,使人感覺即模糊又清晰。整段彈奏對掌關節(jié)要求很高,掌關節(jié)要搭起一個牢固的支架,力量集中于指尖,并且僅需用到四分之三的力量,便足以營造出清脆透明、富有彈性的音響效果。
接下來的力度走勢是,從前面的pp逐漸發(fā)展到現在的漸強,仿佛是一小朵一小朵浪花濺起。從和聲上看,采用的相對靜止的和聲運動,音程、和弦同時行進,各個聲部根據相同結構的音程或和弦做同向的和聲運動,形成并列平行的線性運動,即平行進行,這是典型的印象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從技巧上看,主要是注意左右手雖然是一樣的音,但是很容易彈奏得參差不齊,因此在練習時,可以采用把原來分解的兩個五度音變成一起彈奏的雙音,后面兩個分解的五度音同樣運用這種方法練習,然后兩組雙音依次彈奏,這樣既可以聽到整體的和聲走向,也可以讓左右手更協(xié)調,以至于在整體彈奏時左右手對齊。整個引子部分以閃爍的音型、明亮的和聲、高音區(qū)清亮的音色,共同描繪了一幅艾斯特莊園噴泉的景象。
二、第一個部分(第40-143小節(jié))
同樣是以屬和弦開始的,不過伴奏音型變成了左手彈奏,右手是雙音的呈現,是主題的一個預備。從第48小節(jié)開始,左手出現了主題,是一個略帶傷感的旋律,到后來的發(fā)展逐漸看到了希望,好像是作者在呈述自己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從第112小節(jié)開始,作者似乎試圖從苦悶中走出來,左手的旋律也變成了明亮的大調和聲效果,而右手變成了雙音跳進上行,左手旋律逐漸推進進入樂曲的第一個高潮,表達了作者情緒的一種發(fā)泄,希望借此得到解脫。這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三、第二個部分(第144-219小節(jié))
在這一樂部開始前,李斯特引用了《圣經·約翰福音》中的一句詩。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里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边@是他標題音樂的體現,這句詩并不表現音樂本身,只指示音樂的情感傾向。但詩句里卻透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希望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得到永生,拋開煩惱看淡一切得以釋懷。從第144小節(jié)開始,和聲變化頻繁,非常追求色彩變化,印象風更加明顯,他大膽丟棄了原來三度疊置的和弦構造,把他的和弦建立在那時“絕對禁止”的音程基礎之上,主要使用四度疊置的和弦框架,對后來印象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四度結構的和弦有空曠、飄逸的音效特色,仿佛進入仙境,看見陽光照在水波里折射出的光打在臉上,感覺一切已經不再重要。到第158小節(jié)用柱式和弦再現了主題,這使得主題已經不再是悲傷的而是充滿了希望。
從第182小節(jié)開始轉調到了A大調,左手變成了八度級進,并且進行卡農式重復。從和聲效果上看,左手的兩個聲部依稀可見,主旋律依次出現,這是浪漫主義主調音樂的充分體現,右手是表現印象派手法,兩者相互呼應,好像在進行一場心靈對話。彈奏時其難度在于左手超過八度的雙音,建議先分聲部單獨練習再合。從情感上講,左手的主旋律好像是從內心深處發(fā)出的感懷,彈奏時力度需要更大,鍵要按到底。
四、第三部分(第220-278小節(jié))
這是對引子的一個動力再現,這時音樂到了全曲的一個制高點,作者內心情緒得到徹底宣泄,一切苦悶都化作動人的旋律得到發(fā)泄,右手低音屬長音持續(xù)奏出。第244小節(jié)是對第一部分主題的一個再現,不同的是八度的再現,左手變成了單音震音。從和聲上看,不斷地離調最終回到主調以一級和弦結束。從演奏方法看,這最后的再現是作者回歸平靜的心態(tài),感覺好像是經歷了漫長黑夜的內心掙扎最終看到了日出,內心也得到了回歸。
總之,全曲與其說是對景致生動的刻畫和描繪,倒不如說是作者晚年內心苦悶掙扎的寫照,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參考文獻
[1]王倩.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表達——以鋼琴曲《艾斯特莊園的噴泉》為例[J].大眾文藝,2015(1).
[2]杜旋李斯特《埃斯特莊園的噴泉》之分析研究[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