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真的沒有事件義嗎?

2020-05-26 14:14李強
辭書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模糊多義義項

摘 要 合成類名詞的語義性質(zhì)比較豐富,用法特點比較復雜,這給詞典釋義帶來了不少問題和挑戰(zhàn)。文章討論“事件·物質(zhì)”類合成名詞,認為該類名詞的事件義是獨立的,謂詞隱含并不能否定這類名詞包含事件義解讀方式。詞語多義和模糊現(xiàn)象的區(qū)分直接影響到詞典的義項設立?!笆录の镔|(zhì)”類合成名詞在不同的語境下產(chǎn)生多種語義解讀的可能性,有的是詞語的多義性造成的,有的則屬于詞義的模糊現(xiàn)象。詞語的多義性對應多義項,而詞義的模糊性對應多義面。合成類名詞的詞典釋義需要建立在對詞語具體的語法語義性質(zhì)進行考察分析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 合成類名詞 謂詞隱含 多義 模糊 義項 義面

Pustejovsky(2001)根據(jù)名詞所負載的語義性質(zhì)將名詞劃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 自然類、人造類和合成類。其中,合成類名詞尤為特殊,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語義內(nèi)容構成的。在生成詞庫論(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的描寫框架下,因為常用加點的辦法把不同的語義內(nèi)容連接起來,所以它又被稱為“點對象”(dot object)。英語中常見的合成類名詞包括(引自Pustejovsky 2001):

a. phys_obj·info: book, record

b. event·info: lecture, play, seminar, exam, quiz, test

c. event·phys_obj: lunch, breakfast, dinner, tea

d. event·(info·sound): concert, sonata, song, symphony

例如,book是物質(zhì)實體和信息內(nèi)容的合成類,既可以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表物質(zhì)實體的書,也可以表示抽象的內(nèi)容信息,如“這本書很好看”中的“書”通常指的就是書的內(nèi)容;lecture是事件和信息的合成類,既可以指講座這個事件本身,也可以指講座所傳遞的內(nèi)容信息;lunch是事件和物質(zhì)的合成類,既可以指吃午飯這個事件,也可以指午飯所吃的食物。

由此可見,合成類名詞是名詞范疇下面一個較為復雜的次類類型(subtype),且具有相當普遍的類型學特征,它在語義類的構成、語義組合過程中的意義實現(xiàn)及詞典釋義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因而近年來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關注。有關漢語合成類名詞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文獻成果。如: Ahrens等(1998)探討了漢語名詞的意義表征問題,區(qū)分了詞義(sense)和義面(meaning facet)兩個平面的概念,對于解釋詞語在動態(tài)語境中的意義變化和用法特點十分有啟發(fā);黃居仁等(2010)研究了中文詞義的區(qū)分與詞義間關系的表征問題,指出合成類名詞的詞義判準和內(nèi)容描述是中文詞匯網(wǎng)絡構建和應用的基礎;李強、袁毓林(2016)在生成詞庫論框架下討論了合成類名詞的詞典釋義問題,并結合物性結構描述方法確立了詞義義項分立的必要性;尚簡(2017)和鄧雙軍、萬藝玲(2018)對合成類名詞的義項分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前者認為義項遇到分不清、分不盡的情況,能不分盡量不分,這樣更能反映詞義的復雜性,后者認為“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的事件義并不單獨存在,因此也沒有必要分化出該類名詞的事件義義項;李強(2018)則對其2016年的文章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兼答了尚簡(2017)的部分疑問,同時指出對合成類名詞的詞義進行準確的描寫和刻畫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總而言之,上述對于漢語合成類名詞的研究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它還有繼續(xù)深入討論的空間和必要性,各家觀點之間的相互碰撞對于深化研究也不無裨益。在上述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文沿著李強、袁毓林(2016)和李強(2018)的相關分析思路,繼續(xù)對合成類名詞的語義性質(zhì)和詞典釋義問題做一些思考,以求教于各位同行學者。

一、 “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的事件義是獨立存在的

鄧雙軍、萬藝玲(2018)認為“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的事件義不能獨立于該詞事物義之外而存在,(指出)該類名詞之所以在組合中呈現(xiàn)出事件義,是因為其前很有可能隱含了一個謂詞,事件義是其與隱含謂詞組合形成的及物述謂結構帶來的。例如:

(1) [V]早飯的時間到了,從食堂到梁老家的路上,有人拎了個飯盒。(吃)

那一天在[V]午飯的餐桌上,他與母親發(fā)生了口角。(吃)

兩天前開始[V]的那場雪還在下。(下)

頻繁的[V]雪/雨。(下)

[V]漫長的午飯/早飯。(拖得)

基于例(1)中這些句子可以補充謂詞的語言事實,他們指出“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的事件義并不是名詞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隱含謂詞[V]+NP整個結構所帶來的?!拔镔|(zhì)義”是詞語的基本意義,而“事件義”則由結構帶來。

我們認為,通過謂詞隱含來否定名詞自身具有事件義的觀點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按照鄧、萬文的看法,可補謂詞的出現(xiàn)說明“早飯、午飯、雨、雪”在上面這些語境下都表示物質(zhì)義;那么,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為什么這些名詞可以和一些具有時間指示功能的詞語搭配,而另外一些表示物質(zhì)義的名詞卻不可以?例如:

(2) *[彈]鋼琴的時間到了。

頻繁的*[寫]論文

*[做]蛋炒飯之前,他特意上網(wǎng)查了一下做法。

花一個禮拜*[畫]這幅畫

李強、袁毓林(2016)利用規(guī)約化屬性特征已經(jīng)說明“鋼琴、論文、蛋炒飯、畫”等名詞是典型的物質(zhì)義名詞,自身不包含事件義。這是因為“彈鋼琴、寫論文、炒蛋炒飯、畫畫”等并不是每個人日常行為中必不可少、固定化、規(guī)約化的動作行為,相應的動詞很難融入名詞詞義之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同樣都是物質(zhì)義名詞,如果謂詞隱含可以解釋例(1)的情況,那就需要問為什么例(2)中隱含謂詞的結構形式都不成立,而必須要讓謂詞出現(xiàn)于結構表層?可見,謂詞隱含的說法本身并不能充分地證明“早飯、雨”等名詞不包含事件義。通過例(1)和例(2)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鋼琴、論文”類名詞和“早飯、雨”類名詞在語義性質(zhì)上顯然存在差異。下面,我們通過事件名詞的鑒別框架來對這類名詞加以驗證。

韓蕾(2018)為事件名詞設定了如下三組共6種鑒別框架,并分別賦予了相應的判定權值(weight):

Ⅰ組 量限定結構

Ⅰa 一+動量詞+N (30分)

Ⅰb 一+時量詞+的+N (15分)

Ⅱ組 方位結構

Ⅱa ?N+前(之前、以前)/后(之后、以后) (25分)

Ⅱb ?N+中(之中、時、期間) (10分)

Ⅲ組 體謂詞結構

Ⅲa ?N+正在+虛義動詞。 (15分)

Ⅲb ?主語+正在+虛義動詞+N。 (5分)

“早飯、雨”類名詞進入三種框架中的情況如下:

(3) Ⅰa: √ 一頓早飯 Ⅰb: √ 一個小時的早飯

√ 一場雨 √ 三個小時的雨

Ⅱa: √ 早飯前/后 Ⅱb: √ 早飯期間

√ 雨前/后 √ 雨中

Ⅲa: √ 早餐正在進行中。 Ⅲb: × 他正在吃早飯。

√ 雨正在下。 √ 外面正在下雨。

統(tǒng)計可知,“早飯”的得分是95分,“雨”的得分是100分,它們都屬于典型的事件名詞?!颁撉佟⒄撐摹鳖惷~進入三種框架中的情況如下:

(4) Ⅰa: × 一架鋼琴 Ⅰb: *√ [練]一個小時的鋼琴

× 一篇論文*√ [寫]三個小時的論文

Ⅱa: × 鋼琴前/后Ⅱb: × 鋼琴期間

× 論文前/后× 論文中

Ⅲa: × 鋼琴正在彈。Ⅲb: × 他正在彈鋼琴。

× 論文正在寫?!?他正在寫論文。

可見,“鋼琴、論文”即使勉強可以進入Ⅰb時量詞的鑒定框架中,總得分也只有15分,依此可判定它們都不是事件名詞。

此外,可供參考的是英語詞典對相關詞語的釋義情況。查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以下簡稱《牛津高階》)可知,對于piano、thesis的釋義均只有名詞用法,沒有動詞用法;而對于breakfast、rain的釋義處理是將它們分化為兩個不同的義項,名詞對應于物質(zhì)義項,動詞對應于事件義項,其詞性、語義性質(zhì)和用法特點匹配得十分規(guī)整。這里把《牛津高階》對于breakfast、rain的部分釋義摘抄如下:

breakfast: [noun] the first meal of the day 早餐;早飯

[verb] ~ (on sth) (formal) to eat breakfast 吃早飯;用早餐

rain: [noun] water that falls from the sky in separate drops 雨;雨水

[verb] when it rains, water falls from the sky in drops 下雨

綜上,我們認為諸如“早飯、午飯、雨、雪”類名詞在進入相關語法結構時所表現(xiàn)出的事件義特征是其自身語義性質(zhì)具備的,并非由隱含謂詞和名詞構成的及物性述謂結構帶來。

二、 多義Vs.模糊和義項Vs.義面

自然語言的意義系統(tǒng)是非常復雜的,而某些元語言(metalanguage)的概念內(nèi)涵又呈現(xiàn)出復雜的交疊狀態(tài)。歧義(ambiguity)、多義(polysemy)和模糊(vagueness)就是這樣一組各有特定內(nèi)涵、同時彼此也存在一定聯(lián)系的元語言概念。本節(jié)主要討論與詞典釋義相關的后兩個概念: 多義和模糊,它們對應于詞語意義的分合問題,也是詞典劃分義項的理論根據(jù)。

一個詞語具有多個意義,這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由于歷史、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單義詞的詞義通過隱喻、轉喻、類推、重新分析及語用推理等認知語用機制派生出不同的意義,新生意義與原始意義相比,其詞義可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引申、擴大、縮小、轉移、虛化等。這一方面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新鮮事物和現(xiàn)象層出不窮,促使需要內(nèi)涵意義更為豐富復雜的語言符號來對其進行概念表征;另一方面也是語言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完善,讓有限的語言符號承擔多種概念意義,體現(xiàn)出語言的經(jīng)濟性。單義詞意義的衍生、延伸及比喻意義的產(chǎn)生并不是隨意的,是由原始的、單一的中心意義(proto sense)不斷向外擴散進而形成一個輻射狀的詞義網(wǎng)絡,不同意義之間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相互關聯(lián)聚合構成網(wǎng)狀的詞義結構模型。

模糊同樣也是語言的一種自然屬性,在語言中十分普遍。這是由客觀對象的復雜性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局限性之間的不對稱狀況造成的??陀^世界中,從一個對象到另外一個對象中間存在著連接過渡階段,彼此之間很難劃分出一條清晰明確的界限;這就導致了人類在認識這些客觀對象時也存在不確定、不準確的認知狀態(tài),反映在語言表達系統(tǒng)中就會生成許多帶有模糊性的概念表征符號。這些概念與詞語有很大的概括性,一般來說,概括的范圍越廣、程度越高,其模糊性也就越高,進而使得詞語的概念意義出現(xiàn)不確定性。比如,good在“He is a good student”這個句子中的意義就是模糊不確定的,可以指行為端正、彬彬有禮,可以指學習好,又可以指很有才華,還可以指有教養(yǎng),等等。除非存在明確的語境條件,否則good的具體語義信息是模糊的。

由此可見,多義和模糊的性質(zhì)并不相同。多義是指一個詞語具有多個義項,不同義項雖存在關聯(lián)但仍有足夠的區(qū)別,且在特定的句子或語境中所表達的義項概念是明確的;而模糊是指詞語所表達事物或?qū)ο蟮母拍钔庋硬幻鞔_、所指范圍不具體、界限不清晰,在特定語境條件下雖然可以明確其語義信息,但該語義信息和詞語的基本意義不足以構成顯著的差別。

上述多義和模糊現(xiàn)象的區(qū)分能夠在詞典釋義中反映出來。一個詞語若是多義詞,那么該詞語的多個意義會在詞典中分別羅列出來成為義項(sense)。詞典分列義項的原則是義項之間和而不同,存在聯(lián)系但也有比較顯著的差異,這符合多義詞的詞義特性。而對于模糊詞,其不同的概念范圍和外延并不能作為獨立的不同義項,詞典也只是給出一個大致的所指概念范圍,其下還可以包含不同的義面(meaning facet),表示所凸顯(highlight)的語義側面。仍以good為例,作為形容詞,《牛津高階》為它設置了20個義項提示,包括“高質(zhì)量、令人愉快、合情理、熟練、合乎道德”,等等。不同的義項雖然都具有積極性特征,但概念意義卻是不同的。在每一個義項下面都還包括一些具體的描述性內(nèi)容,構成了該義項的不同義面,如“高質(zhì)量”包括“好的、優(yōu)質(zhì)的、符合標準的、可接受的”,“令人愉快”下面有“令人愉快的、令人滿意的”,“合乎道德”下面有“符合道德的、正派的、高尚的”。有意思的是,good有一個義項提示是CHILD,表示用來描述孩子的語境條件,具體內(nèi)容包括“溫順的、乖的、有禮貌的”?;蛟S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義面很難總結歸納為一個統(tǒng)一的義項,所以詞典用CHILD作為該義項的提示成分。

綜上所述,自然語言中詞語的多義和模糊現(xiàn)象的區(qū)分直接影響到詞典的義項設立。詞典一般為多義詞分別設立多個相關而不同的義項,為模糊詞設立一個概括性的義項但可同時附加若干個具體性的義面。

此外,值得提到的是,義項和義面的對立實際上可以追溯至詞語多義(polysemy)和單義(monosemy)的區(qū)分問題。表面上看,多義和單義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前者是指一個詞形能夠表示多個意義,而后者是指一個詞形只能表示一個意義。但是,對于實際語言現(xiàn)象的討論遠比定義概念要復雜。一個比較有名的爭論是Jackendoff(1992)和Fodor(1998)關于英語動詞keep意義的不同看法。Jackendoff認為keep一定是多義的,因為它在keep the money,keep the car in the garage和keep the crowd happy中的意義都不相同;而Fodor則認為keep的意義只有一個,不同語境下看似不同的意義只不過是一種假象。此外,Zwicky和Saddock(1975)提出利用連接測試法來鑒別多義和單義。某個詞語是多義的,只有當它進入特定的語境下才會產(chǎn)生共軛(zeugma)現(xiàn)象。比如,動詞expire有“到期失效”和“死亡”兩個意義,所以句子“Arthur and his driving license expired yesterday”就會產(chǎn)生一語雙關的效果。但是,Geeraerts(1993)也指出連接測試并不能給多義和單義的區(qū)分帶來清晰的判定結果。例如: (轉引自Norrick1981)

(5) a. ? Judys dissertation is thought provoking though yellowed with age.

b. Judys dissertation is still thought provoking though yellowed with age.

例(5)a出現(xiàn)了共軛現(xiàn)象,thought provoking表明dissertation指的是信息內(nèi)容,而yellowed with age表明dissertation指的是物質(zhì)實體。這兩個意思不能共現(xiàn),由此得出dissertation是多義詞。但是如例(5)b所示,只要添加副詞still就不會出現(xiàn)共軛現(xiàn)象,句子就變得語義上完全正常,這又說明dissertation具有單義性??梢?,連接測試法在判定多義單義問題上作用有限。

“義面”這一概念在Pustejovsky(1995)倡導的生成詞庫理論中得到了較為有力的使用和推廣。生成詞庫提出合成詞的概念,并認為在不同的語境下合成詞之所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是因為詞語物性結構中的不同方面(aspect or facet)分別得以凸顯,這也會產(chǎn)生共軛現(xiàn)象。比如,book是“physical object”+“information”類合成詞,因此“That book with the gorgeous cover is really good”中的book就有兩種語義解讀的方式。其中,物質(zhì)實體義是物性結構中形式角色(formal role)的凸顯,而信息內(nèi)容義是物性結構中構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的凸顯。生成詞庫理論認為詞語不同的義面相互關聯(lián)共同構成了詞語的概念義項。

三、 合成類名詞的詞典釋義

多義和模糊及義項和義面的區(qū)分為本文討論的合成類名詞的詞典釋義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啟發(fā)。李強、袁毓林(2016)曾以“事件·物質(zhì)”“物質(zhì)·信息”“事件·信息”等三種合成類詞語為例,討論了詞典關于它們的義項設立問題。其中,對于屬于“物質(zhì)·信息”類合成詞的“書”,該文利用物性角色搭配作為形式證據(jù)建議詞典應該為它單獨設立一個表示“內(nèi)容信息”的義項。從上節(jié)討論的多義、模糊及義項、義面的區(qū)分來看,為“書”單獨設立內(nèi)容義項的建議做法現(xiàn)在看來可能不妥?!皶痹诓煌Z境下所產(chǎn)生的意義變化并不是因為“書”是多義詞,而是由于“書”的詞義是模糊不確定的,不同語境下“書”所凸顯的語義側面有所不同。比如,漢語里的“書”可以凸顯信息義面和物質(zhì)義面,如例(6)所示;而英語里的“book”除了凸顯信息和物質(zhì)義面外,還可以凸顯事件和文本義面,如例(7)所示(轉引自Evans2015)。

(6)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書。 (信息)

這是一本厚書。 (物質(zhì))

(7) a. Thats a heavy book. (物質(zhì))

b. That antiquarian book is illegible. (文本)

c. Thats a boring book. (信息)

d. Thats a long book. (事件)

例(6)、例(7)幾個義面都是“書”表示“裝訂成冊的著作”這一詞匯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所凸顯的不同側面,它們之間并不構成顯著不同的義項。

那么,同為“物質(zhì)·信息”類合成詞的“電視、電話”,詞典該為它們分別設立物質(zhì)和信息義項,還是將物質(zhì)和信息合并為一個義項?《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簡稱《現(xiàn)漢》)的處理是單獨設立兩個義項: 1. 具有某種用途的設備裝置;2. 通過設備發(fā)出的圖案、聲音、文字等信息。前一個義項表示物質(zhì),后一個義項表示信息。我們認為這種處理是較為合理的,與“書、雜志”等合成詞的信息義和物質(zhì)義不可分割這一點明顯不同,“電視、電話”的物質(zhì)義和信息義是可分離的。電視沒有圖像仍是電視,電話沒有通話仍是電話;但是,沒有文字的書卻不是書,沒有圖畫的雜志卻不是雜志。因此,從是否分離這個屬性看,“電視、電話”應該設立兩個獨立的義項。

黃居仁等(2010)把是否可以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下作為標準來判定兩個意義是屬于不同的詞義(義項),還是同一詞義的不同義面。在實際操作上,如果能夠找出同時帶有兩個意義的語境(句子),則為單一詞義、雙義面;如果不能,則屬兩個詞義。這條判定標準與本節(jié)提出的“是否分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如果一個詞語的兩個意義的所指對象不能分離,說明該詞語可以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句子)中;那么,這兩個意義就是不同的義面。比如上文的“書、雜志”,它們的物質(zhì)義和信息義可以同時體現(xiàn)在“他正在看書/雜志”這個句子中,“看書/雜志”既是“看物質(zhì)”,也是“看信息”,“看”都是“視線接觸”的意思,這說明物質(zhì)義和信息義是不同的義面。而“電視、電話”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八诳措娨暋敝械摹半娨暋敝傅氖恰半娨暪?jié)目”,雖然電視節(jié)目是通過電視機顯示出來的,但如果“看電視”中的“電視”也指“電視機”的話,“看”的意思就發(fā)生了改變,不再是“視線接觸/觀看”,而表示“挑選”。也就是說,“看電視”并不同時帶有“看物質(zhì)”和“看信息”兩種意義,它是一個歧義結構,只要有足夠的語境補充,歧義就會消解。而“電話”所包含的“電話機”義和“電話信息”義則不能同時出現(xiàn)于同一個語境(句子)中。

類似應該設立兩個義項的還有“屏幕”?!冬F(xiàn)漢》只為“屏幕”設立了物質(zhì)義項: 泛指供投射或顯示文字、圖像的裝置。而《牛津高階》對screen的釋義則是: (1) the flat surface at the front of a television, computer, or other electronic device, on which you see pictures or information 屏幕;熒光屏;熒屏;(2) the data or images shown on a computer screen(電腦屏幕上)一屏的內(nèi)容;畫面。

還有“唱片”,物質(zhì)信息不可分離,并且可以共現(xiàn)于同一個語境(句子),如“他正在選唱片”;因此,從這兩個角度看應該設立一個義項?!冬F(xiàn)漢》也是這樣處理的,對它的釋義為“用蟲膠、塑料等制成的圓盤,表面有記錄聲音變化的螺旋槽紋,可以用唱機把所錄的聲音重放出來”。而《牛津高階》則為它設立了兩個義項: (1) a thin round piece of plastic on which music, etc. is recorded 唱片;(2) a piece or collection of music released as a record, or on CD, the Internet, etc. 唱片;專輯。

此外,“報紙”在《現(xiàn)漢》中有兩個不同的義項: ① 以國內(nèi)外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新聞為主要內(nèi)容的散頁的定期出版物,如日報、晚報等: ② 紙張的一種,用來印報或一般書刊。也叫白報紙或新聞紙?!杜=蚋唠A》也為newspaper區(qū)分了兩個義項: ① a set of large printed sheets of paper containing news, articles, advertisements, etc. and published every day or every week 報紙;報;② paper taken from old newspapers 舊報紙。可見,《現(xiàn)漢》和《牛津高階》的處理是較為一致的。但是,黃居仁等(2010)為“報紙”設置了以下兩個義項: ① 定期出版,報道新聞、提供各式訊息的出版品。② 定期出版,報道新聞、提供各式訊息出版品的組織。因為“出版品”和“組織”兩個義項雖有語義關聯(lián)但存在明顯的對立,所以該文處理為兩個義項。其中,第一個義項還包括兩個不同的義面: a. 刊物的內(nèi)容部分;b. 定期出版,報道新聞、提供各式訊息的紙張本身。

我們認為,“出版品”和“組織”的區(qū)分并無必要,因為這兩個意義可以共現(xiàn)于一個語境(句子)當中。比如,“當時這件事情全國一百多家報紙登了”這個句子中,“報紙”的語義表現(xiàn)十分有意思,受量詞“家”修飾表明它是組織機構,而謂詞“登”又說明它是“報紙”,因而是一種共軛現(xiàn)象(zeugma),其語義實為“報社出版的報紙”。而真正表示組織結構意義的“報紙”,如“幾家報紙在財政上正陷于困境”,實際上是一種認知轉喻(cognitive metonymy)現(xiàn)象,是在“產(chǎn)品—生產(chǎn)機構”認知框架下用“報紙”轉指“報社”,并不能認定“報紙”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組織機構的意義。因此,為它設立組織機構的義項可能不太妥當。值得注意的是,Ahrens等(1998)就為意義和用法相近的“雜志”設立了三個義面: 物質(zhì)實體、信息內(nèi)容和組織機構,并沒有將“組織機構”獨立為義項;并且認為“組織機構”義面是由“信息內(nèi)容”義面經(jīng)過施成化(agentivization)這種轉喻引申(metonymic extension)方式產(chǎn)生的。這種處理與本文的看法是比較接近的。

由上述討論可見,這些合成詞確實給詞典釋義帶來了問題和挑戰(zhàn),因為缺少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或者處理策略各有不同,不同詞典在義項分化上難免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

那么,諸如“早飯、雨”等“事件·物質(zhì)”類合成詞,是應該像鄧、萬文所主張的只設立一個義項,還是像李、袁文所建議的設立兩個義項?在這個問題上,《現(xiàn)漢》和《牛津高階》的處理又不太一樣,《現(xiàn)漢》只列舉了它們作為名詞的物質(zhì)義項,而《牛津高階》同時列舉了它們作為名詞的物質(zhì)義項和作為動詞的事件義項。我們的觀點是: 雖然漢語中的“早飯、雨”只能作為名詞,但它們既能表示物質(zhì)義,也能表示事件義,并且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是互相對立的,因此可以看成兩個不同的義項。

“早飯”的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區(qū)分近似于“野餐”,而《現(xiàn)漢》為“野餐”分別設立了作為名詞的物質(zhì)義和作為動詞的事件義。例如:

野餐[動]帶了食物到野外去吃。

[名]帶到野外去吃的食物。

即使都是作為名詞用法,《現(xiàn)漢》也有分別設立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情況。比如“飲食”:

飲食[名]吃的和喝的東西: 注意~衛(wèi)生。

[名]指吃東西和喝東西: ~起居。

“雨”的意義區(qū)分近似于“降水”,《現(xiàn)漢》也為它分別設立了作為名詞和動詞兩種意義。例如:

降水[名]從大氣中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或固態(tài)的水,主要有雨、雪、霰、雹等。

[動]下雨或下雪等: 人工~。

以上的釋義顯示,對于一些詞,《現(xiàn)漢》也注意到了其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差別,拋去作為劃分義項的名詞和動詞的詞類依據(jù),說明《現(xiàn)漢》也認可意義對立是劃分義項的重要標準,所以才會將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區(qū)分開來。

韓蕾(2018)指出漢語事件名詞與事物名詞的兼類類型包括結果名詞、工具名詞、處所名詞和施事名詞等四種情況。根據(jù)本節(jié)的討論,如果將“早飯、雨”劃分出獨立的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這就應該是第五種情況,即事件名詞與受事名詞兼類。

四、 小結

尚簡(2017)指出按照詞語的搭配頻率來確定是否增加義項也許可行和有用,鄧雙軍、萬藝玲(2018)也認為根據(jù)名詞在實際運用中“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出現(xiàn)頻率可以確定是否應該列出相關義項。我們認可通過搭配頻率和出現(xiàn)頻率來確定義項的做法。只不過,如果鄧、萬文中的表1所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準確的話,那么“籃球、象棋”類名詞似乎只應該設立事件義,因為它們的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比例分別是“1∶497”和“0∶496”,但《現(xiàn)漢》為這類名詞分別設立了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相反,“早飯、晚飯”類名詞的物質(zhì)義和事件義的比例分別是“422∶74”和“354∶141”,事件義解讀的情況還不在少數(shù),按理說這類名詞應該獨立出作為事件義的義項,而《現(xiàn)漢》只為它們設立了物質(zhì)義義項。

鄧、萬文通過謂詞隱含來解釋“早飯、晚飯”類名詞的事件義用法,但本文認為漢語“事件·物質(zhì)”類合成名詞中的事件義是顯性的、獨立的。謂詞隱含的說法雖能夠解釋這類名詞在特定的句子中表現(xiàn)出動作行為義的特征,但該說法不具有統(tǒng)一普遍的解釋效力,尤其是無法說明那些真正地表示物質(zhì)義的名詞如“鋼琴、畫”等為什么不能產(chǎn)生事件義的解讀。

自然語言中詞語的多義和模糊現(xiàn)象的區(qū)分直接影響到詞典的義項設立?!笆录の镔|(zhì)”類合成名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產(chǎn)生多種語義解讀的可能性,有的是詞語的多義性造成的,有的則屬于詞語的模糊義現(xiàn)象。本文區(qū)分這兩種情況所憑借的依據(jù)是看事件義和物質(zhì)義是否能夠分離。如果一個詞語的兩個意義的所指對象不能分離,說明該詞語可以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句子)中;那么,這兩個意義就屬于詞義的模糊現(xiàn)象,是詞語的不同義面,如“書、雜志”等。如果兩個意義的所指對象可以分離,說明該詞語不會出現(xiàn)在同一語境(句子)中;那么,這兩個意義就屬于詞義的多義現(xiàn)象,是詞語的不同義項,如“電視、屏幕”等。

總之,合成類名詞的語義性質(zhì)比較豐富,用法特點比較復雜,這給詞典釋義帶來了不少問題和挑戰(zhàn)。不同的處理方法策略可能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每一個詞語的語法語義表現(xiàn)做具體性的考察和分析,并與國外詞典編纂的經(jīng)驗做法進行對比聯(lián)結,綜合利弊得失找出詞典義項設立的最優(yōu)方案。

參考文獻

1. 鄧雙軍,萬藝玲.“事件·物質(zhì)”類名詞的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18(1): 42-48.

2. 韓蕾.現(xiàn)代漢語事件名詞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 黃居仁等.中文詞匯網(wǎng)絡: 跨語言知識處理基礎架構的設計理念與實踐.中文信息學報,2010(2): 14-23.

4. 李強.《從生成詞庫論看名詞的詞典釋義》補議.辭書研究,2018(1): 34-41.

5. 李強,袁毓林.從生成詞庫論看名詞的詞典釋義.辭書研究,2016(4): 12-26.

6. 尚簡.《從生成詞庫論看名詞的詞典釋義》一文商榷.辭書研究,2017(2): 20-25.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6.

8.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4.

9. Ahrens K. et al. Meaning Representation and Meaning Instantiation for Chinese Nominal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1998,3(1): 45-60.

10. Evans V. A Unified Account of Polysemy within LCCM Theory. Lingua, 2015(157): 100-123.

11. Fodor J A. Concepts: Where Cognitive Science Went Wro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 Geeraerts D. Vaguenesss Puzzles, Polysemys Vagarie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3): 223-272.

13. Jackendoff R. What Is a Concept, That a Person May Grasp It?∥Jackendaff R. (ed.) Languages of the Mind: Essays on Mental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2: 2-52.

14. Norrick N R. Semiotic Principles in Semantic Theor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as, 1981: 115.

15. Pustejovsky J. The Generative Lexic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5.

16. Pustejovsky J. Type Construction and the Logic of Concepts.∥Bouillon P, Busa F. (eds.) The Language of Word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91-123.

17. Zwicky A, Sadock J. Ambiguity Test and How to Fail Them.∥Kimball P J. (ed.) Syntax and Semamtics (Vol. 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36.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上海 200444)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模糊多義義項
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網(wǎng)絡受損狀態(tài)評估的設計與實現(xiàn)
從心理邊界剖析曾奇峰的《中國家庭的十種界限不清》
葛浩文的“模糊” 翻譯
淺析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汽車輪軸松曠間隙檢測中的應用
維吾爾語動詞“t∫iqmap”多義范疇的語義延伸機制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一個所謂多義句式的本來面目
多車道自由流技術在多義路徑識別領域的應用
俄語動詞隱喻的語義解讀*——兼動詞多義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