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平
摘 要 日本的唐話資料研究歷史已有半個多世紀,且依然活躍。目前看來,對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現(xiàn)狀及其特征的整體介紹尚有不足。因此,這是一個具有嘗試必要性的課題。通過概述日本在唐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語言研究及代表性研究者的研究現(xiàn)狀等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唐話資料研究在文獻開發(fā)的廣度、研究方法多樣化、語料基礎性研究的細致程度等方面成果豐富,特色明顯。不過,日本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熱點集中,不少研究領(lǐng)域尚待拓展等。厘清這些問題或許可以為我們今后開展中日唐話資料研究現(xiàn)狀的比較工作,提供一些參考或啟示。
關(guān)鍵詞 唐話資料 日本現(xiàn)狀 成果領(lǐng)域 問題 啟示
一、 前言
開展唐話教育的日本江戶時期作為日本漢語教育史上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之一[1],其相關(guān)研究在中國和日本都早有開展。正如張西平(2009)在論述“國別漢語教育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時所指出的,“對各國漢語教育的歷史、人物、教材和研究著作作系統(tǒng)的研究是世界漢語教育史的重要和基本的研究內(nèi)容”,各國、各時期的漢語教材等資料是漢語及漢語教育相關(guān)研究的重要材料。日本唐話研究也是如此。目前,中日兩國從發(fā)掘整理、編撰考證、內(nèi)容分析、文獻對比等多角度進行了唐話資料的研究,而厘清中日兩國唐話資料的研究狀況及其在成果上的具體差異,更有助于我們拓展和深化漢語及國別教育研究。
關(guān)于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的整體狀況,我們可以從岡田袈裟男(2005)這一較早的研究中有所窺探。
從事日語與漢語交流研究的學者雖不多,但是成果卻不少。作為先行研究,在1945年之前,青木正兒、中山久四郎、石崎又造等專家在“唐話學”方面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石崎又造貢獻尤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關(guān)于“唐話學”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多,但20世紀50年代,鳥居久靖在天理大學圖書館詳細研究了一些唐話詞典,60年代又有長澤規(guī)矩(筆者按: 長澤規(guī)矩也)編刊了《唐話詞匯類集》(筆者按: 《唐話辭書類集》)20卷。這些研究為該領(lǐng)域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雖然這個領(lǐng)域的研究人員并不多,但研究條件和環(huán)境還是很優(yōu)越的。
雖然岡田袈裟男(2005)的這一認識距今已有十數(shù)年之久,且日本的唐話研究在此期間發(fā)展迅速,但它所反映的學界研究特征的今昔變化似乎不大。也就是說,日本此方面研究仍然呈現(xiàn)出研究者少卻成果豐碩的鮮明特征。因此,我們對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的解說將既著眼于成果集中的代表性領(lǐng)域,也從代表性研究者的成果介紹入手。另外,1945年以前,以青木正兒、中山久四郎、石崎又造等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者多是從史學角度開展日本唐話教育的整體性研究,且并未有唐話資料專門研究的豐富成果;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之后,日本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唐話資料研究。所以,對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的整理以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成果為主。
二、 唐話資料研究成果顯著的方向
日本唐話資料研究涉及的領(lǐng)域眾多,但其成果分布領(lǐng)域的集中傾向較為明顯。整體來看,唐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唐話實態(tài)分析、語言要素分析是成果較為集中的研究方向。
(一) 唐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
漢語教學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是國別漢語教育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張西平2009),日本這方面的工作開展較早,成果豐富。首先,較早的成果是在岡田袈裟男(2005)中提到的鳥居久靖的《日本における中國語學遺産の整理について》(1957)和1969年至1977年由日本古典研究會編輯、長澤規(guī)矩也解題、汲古書院出版的叢書《唐話辭書類集》。鳥居久靖(1957)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分類總結(jié)了許多日本的漢語教育資料整理的研究成果,并按年代順序列舉了詞匯類資料,詳細介紹了譯解類和辭書類資料的編纂信息。它既對文獻整理性研究做了介紹,也對唐話資料進行了發(fā)掘性整理,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早期研究成果?!短圃掁o書類集》作為專門的文獻集成性資料,共分二十集(另有別卷一部)收錄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唐話教科書、學習類辭書等六十三種,這在文獻整理方面是非常突出的成果。它所收集整理的唐話原始資料為后來唐話研究提供了材料上的基礎依據(jù)。不過,該叢書雖說卷帙浩繁,卻并沒有對唐話資料做分類收集整理。這是有別于鳥居久靖(1957)的特點。
其后,六角恒廣的編著《中國語教本類集成》(1991—1998)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漢語教科書類的資料整理成果。該集成共分兩期十集[2],外加一補集[3],共四十卷。其中,第一集第一卷收錄了部分唐話教科書,比如《小孩兒》《鬧理鬧》《官話纂》《漢語跬步》等,補集《江戶時代唐話篇》(1998)專門收錄了《唐話纂要》《唐譯便覽》《唐語便用》《唐音雅俗語類》《唐詩選唐音》《經(jīng)學字海便覽》等6種唐話教科書。整體來看,《中國語教本類集成》主要收錄的是北京官話教育資料,且相較于《唐話辭書類集》,其中的唐話資料種類較少。但是,就資料收集的針對性特點而言,《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所收唐話資料的代表性和時代性更為鮮明。最近的整理研究可見于根據(jù)關(guān)西大學圖書館長澤文庫所藏版本、奧村佳代子整理編著的《唐話課本五編》(2011)。它對《小孩兒》《長短話》《請客人》《小學生》《鬧里鬧》等5種唐話資料進行編排,“將五編綴為一冊的情況卻是前所少有。因此,這個寫本不但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而且讓我們得以窺見唐通事漢語教育的實況”(蔣春紅2016)。
另外,對唐話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的研究也多有出現(xiàn)。比如,中村幸彥編著《近世白話小說翻譯集》(1984—1987)、岡田袈裟男(2003)等有文集中整理了翻譯性質(zhì)的唐話資料。除小說外,唐話戲曲翻譯資料的整理研究成果也有出現(xiàn),比如岡崎由美(2014)在將日本人對漢語文獻的解讀方式分為“國譯”“通俗”“翻案”三種后,總結(jié)認為江戶時期真正翻譯意義上的“通俗”中國戲曲現(xiàn)存僅有《琵琶記》《水滸記》和 《蜃中樓》三種。還有一類成果形式是對唐話資料研究進行整理的論文。比如,神林裕子(1997)圍繞著《語錄釋義》的文獻成書史,既提到了與其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大量文獻和眾多參考文獻,還涉及了許多唐話研究者(比如石崎又造、鳥居久靖等)的成果。它雖然是個體唐話資料的研究論文,但介紹了豐富的唐話資料及其研究信息,因此可作為唐話資料整理研究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
從近期的日本唐話資料收集整理研究情況來看,以少數(shù)資料為中心、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比較突出;資料搜集與發(fā)掘研究都有成果,但規(guī)模較小,程度不高;唐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開展歷史較早,成果突出,備受關(guān)注,但近期發(fā)展緩慢;其整理方法和形式較為單一;研究方向有待擴展,唐話資料研究仍有分類整理和發(fā)掘研究的空間,比如,黃檗宗唐音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正成為關(guān)注點。
(二) 唐話實態(tài)分析
通過資料的內(nèi)容分析,從整體上把握日本在江戶時期漢語教育中所接受的唐話實態(tài),是日本唐話資料研究中常見的角度。
從黃檗宗的唐話和唐通事的唐話來了解唐話實態(tài),是唐話資料研究的基本狀態(tài)。尤其是語音方面的研究更為普遍。張升余(2000)有一篇研究唐話語音的博士論文[4]。其中所使用的唐話資料有黃檗宗唐音資料和唐通事唐音資料兩種,對資料所反映出的唐音音韻特征從黃檗宗唐音和唐通事唐音兩個方面做了實態(tài)分析及比較研究。其中主要使用了6種黃檗宗唐音資料(《禪林課誦》《弘戒法儀》《黃檗清規(guī)》《慈悲水懺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慈悲道場懺法》)和19種唐通事唐音資料(比如《唐話纂要》《唐譯便覽》等)。同樣是博士論文,楊春宇(2007)以清時的中外對音文獻為研究對象,對當時的漢語音韻特征進行了考察。在對清代漢語和日本江戶時期的近世唐話的對音情況論述時指出,日本的近世唐音通常分黃檗宗僧侶使用的唐音和長崎的唐通事及商人使用的唐音。其中所采用的黃檗宗唐話資料有《黃檗清規(guī)》《慈悲水懺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等共12種,采用的唐通事唐話資料有《唐話纂要》《唐譯便覽》等共7種。這些文本與張升余(2000)所采用的資料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此后的楊春宇(2008)通過黃檗宗唐音和唐通事唐音的比較研究考來察唐話特征,在考察視域上,和張升余(2000)存在近似性。如上所述,唐話資料的唐音實態(tài)分析研究多是以散論的形式,出現(xiàn)在諸多的相關(guān)論文(論著)中,專題論文或者專題整理研究欠缺。
另外,唐話資料的語言形態(tài)相關(guān)考察主要圍繞以岡島冠山編寫的唐話教科書為代表的資料,從章節(jié)設置的“字話”數(shù)來開展。如上文提到的神林裕子(1997),它通過比較《語錄釋義》及其參考書目(《唐話纂要》《字海便覽》《語錄解義》)在俗語注解方式上的異同,來分析《語錄釋義》的編寫方法和形式等體例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唐話實態(tài)特征。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由“二字話”到“多字話”、再由詞組到“常言”“長短話”的唐話形態(tài)、給詞條加發(fā)音標記(文字或符號)或者解說語(日文或者漢文)的注解方式等使用情況在唐話資料之間既有承襲表現(xiàn),也有資料個體的差異,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唐話實態(tài)的整體特征。在結(jié)論中,神林裕子(1997)認為《語錄釋義》在辭書形態(tài)上對《唐話纂要》和《字海便覽》的承襲并非以“技術(shù)”習得為目的,而是為了服務于理解朱子理學。其實,對唐話形態(tài)的相關(guān)考察內(nèi)容可見于大部分的唐話資料研究,尤其是在有關(guān)岡島冠山系列教材的編寫研究中更為常見,成果非常豐富。此外還有村上雅孝(1995)的《唐話資料「語録解義」の二字漢語》、何曉麗(2007)的《唐話資料における句読法—冠山の唐話辭書を中心に》、武內(nèi)真弓(2010)的《『唐話類纂』語彙索引(1)二字話「態(tài)蕓」門》、木津祐子(2012a,2012b)的《「官話」の現(xiàn)地化: 長崎通事書の二重他動詞「把」と琉球通事書の処置文》《琉球·長琦の通事書研究: 「官話」の渡?!贰⒋髰u吉郎(2017)的《『唐話纂要』の「常言」》等[5]。這些成果主要是對特定形態(tài)的唐話語言要素展開分析的。
概觀唐話資料的語言實態(tài)分析情況可知,有關(guān)唐話實態(tài)的專門性、體系性的研究成果很少,但唐話種類、形態(tài)和注解方式等相關(guān)研究內(nèi)容卻非常多見。究其原因,唐話實態(tài)特征可以說是唐話資料的基礎性研究內(nèi)容,故凡涉及唐話文本的分析多會介紹這一方面,以致呈現(xiàn)研究分散的現(xiàn)狀。但是,從資料范圍來說,現(xiàn)在仍有許多唐話資料的語言實態(tài)未被整理介紹。也就是說,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摸清當時的唐話資料究竟采用了多少種方法或形式記錄唐話實態(tài),并開展唐話教育等一系列的問題。
(三) 語言要素分析
語言學向來是日本漢語教育資料研究的重點方向,也是中日漢語教育資料研究成果最為豐富集中的領(lǐng)域。唐話資料的情況也是如此。對于唐話資料的語言要素分析,日本在詞匯、語音、語法方面都有開展,但以詞匯為主的特征相對突出。
1. 詞匯方面
專書以詞匯研究為主要形式,熱點文本較為固定,尤其是岡島冠山編寫的多本教科書備受關(guān)注,比如《唐話纂要》《唐譯便覽》《唐語便用》《唐音雅俗語類》《唐詩選唐音》《經(jīng)學字海便覽》等。關(guān)于岡島冠山編寫的第一本唐話教科書《唐話纂要》的研究,方環(huán)海、黃莉萍(2017)介紹了中日兩國的一些相關(guān)成果。其中提到的日本相關(guān)研究較少,有岡田袈裟男(2003)、巖本真理(2004)、奧村佳代子(2007)等。岡田(2003)和奧村(2007)的研究重點分別是語音和語法方面,而非詞義辨析或者詞類歸納等詞匯研究方向。不過,岡田(2003)在對《唐話纂要》的 “二字話”詞匯索引整理上,論述細致而全面,具有參考意義,而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可見于武內(nèi)真弓(2010)。巖本(2004)開展了具體的詞匯研究,對《唐話纂要》和《南山俗語考》各卷中的詞條按詞性、組詞字數(shù)、詞義領(lǐng)域的綜合對應分布情況進行了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了它們的詞條分布傾向。該論文指出動詞詞組在不同字數(shù)詞匯中的分布傾向、以名詞詞組為中心的編寫傾向等在兩書中都有體現(xiàn)。也就是說,《唐話纂要》和《南山俗語考》所收詞匯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似,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詞匯繼承關(guān)系。(巖本真理2004)奧村佳代子作為唐話資料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在其近四十余篇相關(guān)論文中有不少是關(guān)于岡島冠山編寫的教科書的。其他的專書研究對象還有《海外奇談》《南山俗語考》和《水滸傳》的相關(guān)辭書及翻譯小說類資料。比如,巖本(1989,1998,2000,2001)發(fā)表了關(guān)于《南山俗語考》詞匯歸納分析的專書系列研究,喜多田久仁彥(1996,1997,1998)發(fā)表了關(guān)于《養(yǎng)兒子》的研究論文。其他唐話資料的專書研究成果整體較少,且內(nèi)容很不全面。
從內(nèi)容上來看,唐話資料的詞匯分類整理及比較研究、詞義歷史特征及文本差異分析是詞匯研究的重要方向。竹越孝(2010)為了說明朝鮮最早的漢語辭書《語錄解》對日本的唐話教育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對比了《語錄解》和日本最早的唐話辭書《語錄釋義》的詞匯(詞義)差異,并指出這兩個文本的詞匯存在詞義上的類似性。另外,與上述巖本(2004)這一專書詞匯分類整理研究不同,張海燕(2014)開展了基于多種資料的唐話詞匯接受史研究,利用鈴木丹士郎的唐話分期法,對《古今奇談英草紙》中的83個唐話詞匯進行分類,提取其中的21個為例,結(jié)合中日代表性辭書的釋義,加以其他唐話資料中的用例佐證,具體論證這些詞匯的使用及接受情況。同樣是對《古今奇談英草紙》的詞匯研究,張海燕(2016)專門考察特定文獻的詞匯接受特征,與張海燕(2014)的語料相近,但分析角度不同。張海燕(2017)以博士論文內(nèi)容為主體的論著是對這本唐話資料的詞匯構(gòu)造和性質(zhì)進行綜合深入分析的專題研究成果,在分類整理出了1300余個唐話詞匯的基礎上,對其中的88個詞例從漢語史和日本語史的角度展開了其在近世日本漢語教育中的使用變化情況研究??梢哉f,這一成果在日本唐話資料研究領(lǐng)域是一個較為系統(tǒng)化的新成果。
其實,尤其是像《唐話纂要》《唐譯便覽》《唐語便用》等熱點唐話資料的詞匯整理和詞義分析研究開展得相對充分。不過,在多數(shù)相關(guān)研究中,那些內(nèi)容多作為語料素材用于其他多方面的研究。所以,從詞類詞義等角度,對“字話”形式的唐話資料進行詞匯專門研究還可以繼續(xù)補充擴展。
2. 語音方面
日本的唐話資料語音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張升余(2007)對日本相關(guān)成果進行了大體的整理。那些研究成果以語音研究論著為主[6],其研究對象不針對且不限于固定的唐話資料。而且,相關(guān)論文也比較多。所以,具體的唐話資料的研究情況分散在研究成果中。下面僅介紹一些具有明顯研究特色的成果。其中有像日本關(guān)西大學博士論文《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唐話の研究》(奧村佳代子2003a)這樣綜合性的研究,其唐話語音的內(nèi)容分析也是圍繞著代表性的唐話資料來進行的。其實,唐話資料中的語音現(xiàn)象研究角度也呈現(xiàn)了多樣化的特點。比如,以唐話的內(nèi)部方言特征為研究目標,高松政雄(1985)討論了南京音和浙江音在唐話資料中的表現(xiàn);矢野準(1978)分析了唐話注音假名的特征及其與唐話語音的關(guān)系;岡島昭浩(1992) 通過分析唐話資料所反映的近世唐音的清濁現(xiàn)象來揭示唐話語音特征的一面。這些研究中的大多數(shù)雖然不是以特定的唐話資料為對象,而是針對特定語音現(xiàn)象列舉了多種文獻,但多以“唐話五種”[7]等少數(shù)資料為主。其中,對唐話標音符號的研究中,中村雅之(2015)對唐話注音假名音韻特征件的簡析,以及柯愛霞(2016/2017)探討特殊標音符號在唐音實踐中的特征和意義,都是圍繞《唐話纂要》進行的。
張升余(1996,2000)[8]與楊春宇(2006,2008)作為唐話語音方向的專題研究成果,都既使用了“唐話五種”等傳統(tǒng)熱點資料,也涉及了大量的黃檗宗唐音資料。在使用的唐話資料規(guī)模和語音研究的系統(tǒng)性上,是張升余(2000)和楊春宇(2006)都具有顯著的參考意義。
唐話資料所反映的語音特點研究情況不同于詞匯整理或者詞義分析的研究。因為相較而言,語音特征很難具有明顯的文本特殊性,而它的研究對文本的語言性質(zhì)要求較高。所以,具有代表性的唐話資料就成了相關(guān)研究的熱點材料。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語音研究的資料開發(fā)方向基本明確,切入點也已大體摸清,只是唐話資料的整體語音體系還需要細分資料后加以研究整理。
3. 語法方面
從筆者的考察來看,這方面的專題研究相對較少。何曉麗(2007)和劉繼紅(2008)[9]都是針對岡島冠山唐話教材的研究,前者從唐話資料的斷句讀法展開討論,后者定性定量考察了《唐話纂要》里的“把”字句和“將”字句并分析其作為處置介詞的特點和用法。這兩項成果僅是從不同的點展開了對唐話資料的個案研究,并概觀多種唐話資料的相關(guān)特點。除此之外,較為突出的研究并不多見。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日本這方面的研究稀少。因為在唐話詞匯語用方面的諸多研究中,語法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也多有涉及。不過,整體來看,在資料規(guī)模、語法角度、專題化程度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的唐話資料語法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
(四) 其他方面的研究狀況
如前所述,通過譯解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而成的唐話資料也有不少。所以,對唐話教育中的中國文學和戲曲接受研究、唐話資料的翻譯文學研究等也是唐話資料研究被關(guān)注的方面。(若木太一2005)但是,無論是其從成果數(shù)量還是研究范圍來看,現(xiàn)有研究仍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
三、 代表性研究者的成果評述
(一) 奧村佳代子
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現(xiàn)狀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一批專注于唐話資料研究且成果突出的代表性研究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奧村佳代子。
在奧村佳代子的近四十篇唐話相關(guān)論文中,有二十余篇是關(guān)于特定唐話資料的研究。其中涉及的唐話資料除了有岡島冠山系列教材外,還有《唐韻三字話》《南山俗語考》《海外奇談》《遊焉社常談》《小孩兒》《譯家必備》《太平記演義》等。論述的方向主要是語言特征分析及在其基礎上的文獻繼承關(guān)系考證等。
奧村佳代子的唐話語言方向考察主要在詞匯方面。首先,通過唐話資料的詞匯研究,來認識唐話的語言特征,這類研究較為常見。如,除了方環(huán)海、黃莉萍(2018)介紹的奧村佳代子(2017)《有關(guān)〈唐話纂要〉詞匯整理分析的研究》外,奧村佳代子(2001b)對《唐話纂要》一冊的詞句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整理,并分析總結(jié)認為《唐話纂要》的語言是“專門書等出版物中的唐話”,而非“唐通事代代相傳的唐話”。奧村佳代子(2010)也做了詞匯的專門整理研究。不過,該文針對性地整理分析了《唐話便用》中表達疑問、命令、請求的詞例,既做了詞義方面的解說,也從語法角度進行了論述,由此探討“日本知識分子的唐話觀念以及他們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這方面的論文有奧村佳代子(1996,1997,2009)關(guān)于《唐話纂要》的文章等,還有關(guān)于《譯家必備》《太平記演義》的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詞匯研究的唐話資料文獻關(guān)系考察也比較多。比如,奧村佳代子(2014a)將《唐韻三字話》《唐話纂要》和《南山俗語考》中的“三字話”(三字詞、短語或者句子)進行整理比較,分析具有不同詞匯分類方法中教材中的詞匯特征。此研究指出《唐韻三字話》和《南山俗語考》在內(nèi)容構(gòu)成和體裁上存在諸多不同點,雖然在詞匯排列順序上看不出《唐韻三字話》對《南山俗語考》的參照關(guān)系,但在詞匯分類上存在前者對后者的承襲可能。以同樣的研究方法,奧村佳代子(2014b)論述了《游焉社常談》與《唐韻三字話》《南山俗語考》的文獻關(guān)系,另外,奧村佳代子(2015) 由《海外奇談》的成書歷程入手,比較了它與《忠臣蔵演義》《小說字匯》所收詞句的異同,以此肯定了他們之間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內(nèi)容沿襲關(guān)系。上述三個研究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通過語言特征比較分析,來探究多種唐話資料在編寫歷史上的繼承參照關(guān)系。在奧村佳代子的唐話資料研究中,這種基于語言特征分析的文獻考證研究占比明顯,方法適用普遍,涉及的唐話資料眾多,是可以繼續(xù)擴展的研究領(lǐng)域。
語法方面專題研究相對較少,除奧村佳代子(2010)外,還有奧村佳代子(2011)從語法角度論述《小孩兒》的唐話(官話)資料性質(zhì)的文章,奧村佳代子(2013)從《海外奇談》的底本《忠臣蔵》中“又”的用法(涉及語法)闡釋江戶時期日本的漢語白話意識。此外,從語法類型、材料規(guī)模等角度來看,此方面的研究仍有需要擴展的空間。
奧村佳代子對唐話資料的考察,不僅有專書專題形式,還有基于多種唐話資料的唐話概況綜合研究形式。比如,以岡島冠山的系列唐話教材為對象,奧村佳代子(2003a)將唐話資料分為三類[10],主要分析其中的唐通事資料和岡島冠山資料的語言特征,指出這些資料在反映唐話性質(zhì)和唐話的發(fā)展變化歷史上的文獻價值;同樣以岡島冠山唐話資料為主,奧村佳代子(2003b,2018)通過詞句短文的解說,說明唐話的對話性質(zhì)(口語)和讀寫性質(zhì)(書面語)、早期中期晚期的分期情況,論述了唐話資料在唐話變化過程中的角色與作用。
最后,奧村佳代子的論著《江戶時代の唐話に関する基礎研究》可以說是唐話資料研究成果的突出代表。它主要對岡島冠山的唐話教材進行了語料整理、語言概貌分析等,材料豐富,內(nèi)容詳實,考察細致,體系較為完整,且對唐話研究成果做了多角度的目錄式總結(jié),作為基礎性研究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整體來看,奧村佳代子的唐話資料研究語言(詞匯語法)專題性強,以語言分析與文獻考察為主要考察方向,對唐話資料的內(nèi)容歸納整理較為細致全面,基于語料實證分析研究方法的體系化研究特色明顯。所以,在利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其方法,來開展唐話資料研究工作,是一項值得嘗試的工作。
(二) 于增輝、田袈裟男等
在日留學期間,于增輝發(fā)表了一系列的唐話資料研究論文(十余篇)。這些論文主要以《海外奇談》及與《水滸傳》相關(guān)的唐話辭書類資料[11]為研究對象,考察唐話語言特征,分析日本唐話教育對漢語詞匯的接受狀況。于增輝的博士論文《近世日本語における唐話受容の研究——漢文小説、唐話辭書及び読本類を中心に》比較分析了《海外奇談》《水滸傳譯解》《忠義水滸傳鈔譯》等與《水滸傳》的詞匯特征差異后,說明了漢語“白話”詞匯在日本唐話資料中的接受狀況。通過中日資料對照研究,來看唐話在日本的傳播接受情況,是于增輝唐話資料研究的獨特之處。進一步來看,中日語言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唐話資料研究具有可廣泛開展的可能性。
另外,日本唐話學研究者的岡田袈裟男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著眼于唐話的語言現(xiàn)象研究的過程中,也開展了對多種唐話資料的探究。岡田袈裟男的唐話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并且在唐話的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參考價值。他的研究多以唐話的特定語言現(xiàn)象為中心,側(cè)重中日語言文化交流方向,對特定唐話資料語言考察的系統(tǒng)性相對較弱。所以,本文不再對岡田袈裟男的研究情況做詳細介紹。
四、 總結(jié)
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唐話資料研究,在文獻收集與分類整理、文獻成書過程考證、語言現(xiàn)象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步。如,研究內(nèi)容較為深入細致,語料的統(tǒng)計與實例分析等基礎性研究最為常見;研究視角靈活多樣,涉及唐話資料的各研究領(lǐng)域,研究力量和隊伍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專業(yè)化特點。
不過,日本唐話資料研究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如研究熱點較為集中,尚待拓展的領(lǐng)域還有不少等。比如,語言方向的研究集中在詞匯方面,而語法方面所涉及的唐話資料規(guī)模、唐話研究角度等都還有所欠缺;雖然唐話資料已經(jīng)成了中日語言接觸研究的對象,但它的文化價值還未得到充分開發(fā)和重視,語言的文化含義還未被徹底闡明。
通過弄清日本唐話資料研究現(xiàn)狀,找出中日兩國研究現(xiàn)狀的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學習其研究方法,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獲得新的研究啟示,以期為我國今后的唐話資料研究帶來一些幫助。
附 注
[1]另外一個時期是近代日本(1867—1945)的北京官話教育。
[2]其中前5集各集分4卷,后5集各集分3卷。
[3]補集復刻版分了5卷。
[4]張升余的博士論文《近世唐音の研究》是于2000年在日本關(guān)西大學留學期間完成的,后于2007年以論著的形式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著作名為《日語語音研究——近世唐音》。
[5]本文將專門介紹唐話資料研究的代表性學者的成果,奧村佳代子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因此,在本文其他部分不再列舉和介紹相關(guān)學者的一些研究成果。
[6]未必全是這種情況。比如,《唐話辭書類集》是一部唐話資料整理的成果,而非唐話的語音研究文獻。
[7]魯寶元(2009)對岡島冠山編寫的《唐話纂要》《唐譯便覽》《唐語便用》《經(jīng)學字海便覽》《唐音雅俗語類》的總稱。
[8]其中,張升余(1996)的《黃檗宗経典に於ける近世唐音の考察》僅對黃檗宗唐音進行了考察。
[9]劉繼紅(2008)最初發(fā)表于《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后來收錄于魯寶元、吳麗君(2009)中。
[10]分別是唐通事的唐話資料、唐通事岡島冠山編寫的唐話資料、唐通事以外的日本人編寫的唐話資料。
[11]如《水滸傳譯解》《忠義水滸傳鈔譯》等。
參考文獻
1. 奧村佳代子.岡島冠山『唐話纂要』考.関西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1996(17): 99-113.
2. 奧村佳代子.『唐話纂要』編纂の意図.中國語學,1997(244): 104-113.
3. 奧村佳代子.近世日本における中國語受容の一端——岡島冠山によって紹介された「唐話」.中國語學,2001a(248): 290-306.
4. 奧村佳代子.『唐話纂要』の言葉——岡島冠山の伝えた「唐話」その1.或問,2001b(2): 31-46.
5. 奧村佳代子.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唐話の研究.関西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a.
6. 奧村佳代子.唐通事資料に見られる唐話の変化.中國語研究,2003b(45): 127-139.
7. 奧村佳代子.江戸時代の唐話に関する基礎研究.∥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編.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研究叢刊28.大阪: 関西大學出版部,2007.
8. 奧村佳代子.「唐話類纂」考——他資料との関係から.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4): 251-261.
9. 奧村佳代子.『唐語便用』の會話文における語彙と語法——疑問、命令、依頼の表現(xiàn)を中心に.関西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2010(2): 23-38.
10. 奧村佳代子.唐話課本五編: 関西大學図書館長澤文庫所蔵.∥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編.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資料集刊30.大阪: 関西大學出版部,2011.
11. 奧村佳代子.「忠臣蔵」中國語訳における「又」の用法.∥國語語彙史研究會編.國語語彙史の研究32.大阪: 和泉書院,2013.
12. 奧村佳代子.唐話資料史における『唐韻三字話』——『唐話纂要』及び『南山俗語考』の三字話との比較.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紀要,2014a(47): 1-17.
13. 奧村佳代子.『遊焉社常談』の構(gòu)成: 江戸中期唐話資料の研究.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014b(7): 53-64.
14. 奧村佳代子.『海外奇談』の語句の來歴と翻訳者.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紀要,2015(48): 29-42.
15. 奧村佳代子.『唐話纂要』の「三字話」.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紀要,2017(50): 3-18.
16. 奧村佳代子.唐話の伝播と変化: 岡島冠山の果たした役割(東アジアの言語と表象).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018(11): 65-78.
17. 波多野太郎.中國語學資料叢刊.東京: 不二出版社,1984—1987.
18. 村上雅孝.唐話資料「語録解義」の二字漢語.文蕓研究,1995(139): 64-73.
19. 大島吉郎.『唐話纂要』の「常言」.中國言語文化學研究,2017(6): 49-68.
20. 方環(huán)海,黃莉萍.《唐話纂要》中“話”的性質(zhì)及其韻律結(jié)構(gòu)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5): 1-11.
21. 岡島昭浩.近世唐音の清濁.訓點語と訓點資料,1992(88): 95-104.
22. 岡崎由美.江戶時代日本翻譯的中國戲曲文本——《水滸記》《蜃中樓》《琵琶記》的日譯本.文化遺產(chǎn),2014(4): 100-108.
23. 岡田袈裟男.江戸の翻訳文體と談話性——蘭語·唐話の翻訳から生れた表現(xiàn)を見る.國文學51 (古典文法をみなおす〈特集〉),1986(8): 129-134.
24. 岡田袈裟男.江戸の翻訳文體と人稱の表現(xiàn)——唐話によって江戸の表現(xiàn)機構(gòu)をみつめる.國文學52(名詞·代名詞の諸相〈特集〉),1987(2): 139-146.
25. 岡田袈裟男.『唐話纂要』〈二字話〉部の語彙構(gòu)造——ピンイン順索引·唐音別単漢字音表.立正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1999(15): 77-115.
26. 岡田袈裟男.唐話の受容と江戸の言語文化.國語學54,2003(3): 44-54.
27. 岡田袈裟男.唐話辭書(近代日本語研究;近代語研究辭書).日本語學23 (臨増), 2004(12): 252-258.
28. 岡田袈裟男.江戶時代的對外語言交流與文化.∥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研究論集(0).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26-240.
29. 高松政雄.近世的唐音の音體系——江南浙北音としての.國語國文(54),1985(7): 20-39.
30. 何曉麗.唐話資料における句読法——冠山の唐話辭書を中心に.岡山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紀要,2007(24): 1-15.
31. 蔣春紅.從“唐話課本五編”管窺唐通事的漢語教育.現(xiàn)代語文,2016(7): 123-127.
32. 柯愛霞.『唐話纂要』における圏點の使用実態(tài)について.言語文化研究科紀要,2016(2): 25-50.
33. 柯愛霞.『唐話纂要』における「ヽ」について.中國語研究,2017(59): 47-66.
34. 劉繼紅.『唐話纂要』等唐話教材中的處置式分析.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2008(34): 213-220.
35. 六角恒広編,解題.中國語教本類集成(補集)江戶時代唐話篇.東京: 不二出版社,1998.
36. 六角恒広.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東京: 不二出版社,1991—1998.
37. 魯寶元,吳麗君.日本漢語教育史研究: 江戶時代唐話五種.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8. 木津祐子.「官話」の現(xiàn)地化: 長琦通事書の二重他動詞「把」と琉球通事書の処置文.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2012a(51): 129-147.
39. 木津祐子.琉球·長琦の通事書研究: 「官話」の渡海.京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b.
40. 內(nèi)田慶市.近代における東西言語文化接觸の研究.大阪: 関西大學出版部,2001.
41. 鳥居久靖.日本における中國語學遺産の整理について.中國語學,1957(61): 8-11.
42. 日本古典研究會編,長澤規(guī)矩也解題.唐話辭書類集.東京: 汲古書院,1969—1977.
43. 若木太一.唐話會と江戸文學(特集江戸文學と異國情報).江戸文學,2005(32): 40-53.
44. 神林裕子.江戸時代における中國近世語の受容: 留守希斎撰『語録訳義』を通じて.∥大阪大學中國學會編.中國研究集刊(19).大阪: 大阪大學中國學會,1997: 90-135.
45. 石崎又造.近世日本に於ける支那俗語文學史.東京: 清水弘文堂書房,1967.
46. 矢野準.戯作の唐音かな表記.∥文獻探究編集部編.文獻探究(2),1978: 17-30.
47. 武內(nèi)真弓.『唐話類纂』語彙索引(1)二字話「態(tài)蕓」門.∥広島大學中國古典文學プロジェクト研究センター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広島大學中國古典文學プロジェクト研究センター研究成果報告書(8).東京: 白帝社,2010: 9-55.
48. 喜多田久仁彥.唐通事の教本『養(yǎng)児子』(1).∥京都外國語短期大學機関誌編集委員會編.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47).京都: 京都外國語大學國際言語平和研究所,1996: 188-199.
49. 喜多田久仁彥.唐通事の教本『養(yǎng)児子』(2).∥京都外國語短期大學機関誌編集委員會編.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49).京都: 京都外國語大學國際言語平和研究所,1997: 254-266.
50. 喜多田久仁彥.唐通事の教本『養(yǎng)児子』(3).∥京都外國語短期大學機関誌編集委員會編.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51).京都: 京都外國語大學國際言語平和研究所,1998: 278-292.
51. 巖本真理.「南山俗語考」のことば.鹿児島経大論集30,1989a(1): 81-107.
52. 巖本真理.「南山俗語考」の語彙的特徵.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41,1989b(5): 279-291.
53. 巖本真理.現(xiàn)存する「南山俗語考」數(shù)種について.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50,1998(8): 563-575.
54. 巖本真理.筑波大學図書館蔵『南山考講記』について(1).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52,2000(4): 421-432.
55. 巖本真理.筑波大學図書館蔵『南山考講記』について(2).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53,2001(4): 19-31.
56. 巖本真理.唐話辭書収録語彙の一側(cè)面——『唐話纂要』と『南山俗語考』の見出し語の比較を通じて.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55,2004(4): 21-45.
57. 楊春宇.社會言語學の視點からの清代漢語と他言語の対音研究: 日本近世唐音資料·満州語資料·ローマ字資料を中心に.北九州市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8. 楊春宇.黃檗宗唐音と唐通事唐音の異同についての管見.中國語研究,2008(50): 63-73.
59. 于增輝.中日言語におけるテクストの結(jié)束性について——パラグラフの統(tǒng)一性を中心に.語學教育研究論叢,2011(28): 323-343.
60. 于增輝.江戸時代における中國白話語彙の流入とその受容.日本言語文化學·応用日本語學論究,2012(9): 223-232.
61. 于增輝.近世日本語における唐話受容の研究——漢文小説、唐話辭書及び読本類を中心に.大東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62. 張海燕.『古今奇談英草紙』に表現(xiàn)された白話語彙の研究.立正大學大學院年報,2014(31): 67-83.
63. 張海燕.江戸中期小説にみられる白話語彙の受容: 『古今奇談英草紙』を例として.アジア文化研究,2016(2): 93-115.
64. 張海燕.『古今奇談英草紙』と白話語彙.東京: 勉誠出版社,2017.
65. 張升余.黃檗宗経典に於ける近世唐音の考察.∥黃檗文化研究所編.黃檗文華(116).京都: 黃檗山萬福寺文華殿,1996: 184-145.
66. 張升余.近世唐音の研究.關(guān)西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
67. 張升余.日語語音研究——近世唐音.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68. 張西平.導論: 世界漢語教育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魯寶元,吳麗君.日本漢語教育史研究: 江戶時代唐話五種.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1-17.
69. 中村綾.近世日本白話小説受容の研究.東京: 汲古書院,2011.
70. 中村幸彥.近世白話小説翻訳集.東京: 汲古書院,1984—1987.
71. 中村雅之.唐話纂要の仮名音注について.KOTONOHA,2015(156): 28-29.
72. 竹越孝.『語録解義』と『語録解』(一字語の部)(佐藤晴彥教授記念號).神戶外大論叢61,2010(2): 17-37.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 213001)
(責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