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Jin Xin
金鑫,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分別于2009年獲學士學位、2012年獲藝術學碩士學位,導師余鄉(xiāng)教授。同年任教于西安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導師駱芃芃先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西安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陜西國畫院院聘畫家、終南印社社員。獲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立項。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專項基金資助項目“大秦嶺中國脊梁百米山水畫卷”創(chuàng)作團隊成員。
自中國宋代、元代以來,文人繪畫逐漸興起,中國畫作品中出現(xiàn)了題款詩詞,并且多有私印或閑章鈐蓋,為繪畫藝術增添了新的內容,形成了融詩、書、畫、印為—體的作品。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發(fā)展中, “詩書畫印”之間基本是相對獨立的體系,卻又相互關聯(lián),宋元以后逐漸結合在一起,并且通過整幅畫面來呈現(xiàn)給觀者。同時,對于“詩書畫印”的兼修,也是文人們所倡導的—種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不僅反映的是一件藝術作品,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個藝術家的學識與綜合素養(yǎng)。例如書法作品需要鈐蓋印章,而繪畫作品需要題字落款,繪畫、書法、篆刻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需要有詩詞和文字的滋養(yǎng),故“詩書畫印”是融為—體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宋元以來的部分藝術家無不在其作品中體現(xiàn)著這些元素,也體現(xiàn)了藝術家具有的綜合性素養(yǎng)。這即是“詩書畫印”在歷代的—體化審美表現(xiàn)。
宋元以來,對于繪畫、書法、篆刻沒有明確的分科,從事繪畫與書法的藝術家相對較為獨立,—般是宮廷畫家從事專業(yè)的繪畫創(chuàng)作,另外則是文人士大夫參與繪畫或書法創(chuàng)作,其中就有部分藝術家在其作品中體現(xiàn)“詩書畫印”為—體化審美的作品。例如元代趙孟頫、柯九思篆寫印稿請人鐫刻印章蓋在自己的作品之上,或如王冕以花乳石刻印自用,亦包括明代的文徵明、文彭,清代以來的高鳳翰、吳昌碩、齊白石,再到近現(xiàn)代的陳師曾、李叔同、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等。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的影響,西方美術學科的概念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 “詩書畫印”之間的關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更細致化了。新中國成立后,在高等院校及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中,藝術學科體系也逐漸越分越細。而這四者的現(xiàn)狀,則是詩詞劃歸為文學體系之下,中國畫單獨成為一個專業(yè)或方向,書法篆刻也是在獨立的書法學學科下發(fā)展,它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近年來,從國家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及專業(yè)學科的發(fā)展層面來看,四者又存在著一些聯(lián)系。就“詩書畫印”—體化審美關系而言,這四者從古至今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筆者將其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 “詩書畫印”的流變關系。印從書出、書從印入、書畫同源以及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些語句都是古人對這四者之間相互關系的總結,其間存在著一些共|生與差異。目前學術界公認漢字起源于象形圖畫,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榧坠?、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草書,無論在漢文字發(fā)展的哪一個階段,其都是以“點線面”的視覺形式呈現(xiàn)給我們的。而繪畫也是如此。從我們可以見到的最早的巖畫、彩陶紋樣、青銅器紋樣、玉器紋飾,再到帛畫、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等,都是線條的藝術。隋唐以后的絹本或紙本繪畫藝術,同樣也都是“點線面”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書畫同體” “用筆同法”,說的即是書法與繪畫皆以“點線面”為表現(xiàn)形式,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至今。而古代的印章同樣也是以漢字為載體,無論是文字印章或是圖形印章,其白文、朱文都是以線條的樣式展現(xiàn),故筆者認為“書畫印”三者都是以“點線面”為主要表現(xiàn)樣式。對于詩詞而言,先秦的文學作品通過文字形式記錄在竹簡、絲帛、磚瓦之上,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江西?;韬顒①R墓出土的竹簡、魏晉文字磚等,都有文學作品或詩詞文句記載其中。亦有先秦至兩漢的文句印章,也包含著諸多文學語句。故從宏觀上來講詩詞是藝術家的文學修養(yǎng),修養(yǎng)越深所表現(xiàn)的藝術作品就越為豐富。文學修養(yǎng)雖然是屬于文化知識方面的東西,但是可以通過書法、篆刻、繪畫等載體進而充分地展現(xiàn)其所包含的文化價值。所以,從“詩書畫印”的流變關系上來講,其相互之間存在著諸多聯(lián)系。
其次, “詩書畫印”的品評鑒賞關系。古代書法與繪畫皆有前人總結的品評體系和標準,南朝謝赫《古畫品錄》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畫的品評標準“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運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又在此基礎上提出“逸、神、妙、能”四品,明代李開先《中麓畫品》又提出“六要”“四病”等品評論述。同樣,書法的品評鑒賞發(fā)端于南梁袁昂《古今書評》,之后庾肩吾在《書品》中亦有書法品評的論述。唐代張懷瑾《書斷>以“神、妙、能”三品進行品評標準的概況,至清代包世臣《國朝書品》提出“五品九等”之說。在印章方面,明代周公謹同樣把這種品評分類的方法運用到印章藝術的批評鑒賞中,明確提出“逸、神、妙、能”四品,這是古代印學理論在品評方法上的拓展。周公謹描述的印章品評鑒賞標準為“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如飛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體備諸法,錯綜變化,莫可端倪,如生龍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運,斐然成文,如萬花春谷,燦爛奪目者,妙品也。去短集長,力追古法,自足專家,如范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耙?、神、妙、能”的印章品評理論體系的構建,體現(xiàn)了印章應具備的審美標準和所包含的美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周公謹所提出的篆刻印章品評標準,影響了后代的印學品評方法,如吳讓之、甘嚦、朱簡、程遠等人皆承襲周公謹《印說》的這種品評方法。在詩詞方面,同樣也是有品評鑒賞的存在,南朝鐘嶸所撰《詩品>即是古代第—部詩論專著,其仿漢代“九品論人—而完成。在《詩品》的基礎之上,唐代司空圖撰《二十四詩品》,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jīng)典名篇。從以上“詩書畫印”四者的品評鑒賞關系來看,四者的用詞及標準都特別相似,基本以“逸、神、妙、能、佳”等詞來形容作品的高低,這種品評鑒賞的范式不排除四者之間有相互借鑒之嫌,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藝術作品的品評鑒賞或批評理念,有別于西方藝術批評體系下的美術批評。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