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
一說“細”讀,吾人可能以為是美國新批評的話語,但是,我的細讀,是對美國新批評的反撥。美國新批評的細讀(close reading)是靜止、封閉地閱讀文本,完全排斥作家經(jīng)歷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我的細讀,恰恰是把文本還原到歷史語境和作家特定心境中去的。另外,新批評的細讀,限于文學文本,而我則堅信一切文本,不管是文學性的,還是非文學性的,作為細讀之對象,是天經(jīng)地義的。
一
《典論》中之《論文》,不少論者以為這是中國文學評論的開山之作。日本學者鈴木虎雄在《中國詩論史》中說:“我認為,魏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在強調(diào)了曹丕及其此文后,采用了這個觀點。嚴格地說,這是廣義的文章皮學觀念,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后來所持的審美文學觀念。英語的“l(fā)itera-ture”,出自拉丁文“l(fā)iteratura/litteratura”,意指所有寫成文字的書,在維基百科中,就是“writing formed with letters”,至今該詞還含有“文獻”的意思。無獨有偶,敘利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科書中這樣說:
(阿拉伯)語言中“文學”的意思是邀請某人去赴宴會,稍后,意思是高貴的品德,如道德、禮貌、禮尚往來。后來又有了“教育”和以詩歌等來影響他人的意思。接下來,是“廣博的文化”的含義,包括科學知識、藝術、哲學、數(shù)學、天文、化學、醫(yī)學、信息、詩歌。直到現(xiàn)代,才有特指對情感產(chǎn)生影響的各類體裁的詩歌、散文、演講、格言、寓言、小說故事、戲劇等。
在歐洲,將“l(fā)iterature”歸結(jié)為審美價值的“文學”,是近三百年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事。縱觀《典論》所及,與早期西歐和中東所持觀念有不約而同之處。其名曰“論文”,所述為歷史及實用文體,如奏、議、書、論、銘、誄等,與詩、賦并列,詩、賦排在最后。此時尚未將審美與實用、情感與理性作基本的區(qū)分。在當時,詩、賦等文學作品與政治性實用文章相比,地位并不高。曹植《與楊德祖書》曰:“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zhí)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論文》對文章、文體、作家心理氣質(zhì)、風格之特殊性等作了大幅度的論述,文學/文章被當作一個專門論題,被賦予獨立地位,這在當時是空前的。文學皮章的綜合觀念,為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特有的觀念,在中國文論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歷史地位。
細讀此文,不但當以論文,亦應作文章觀之。
《論文》章是曹丕所撰《典論》中之一節(jié)?!兜湔摗啡珪?,內(nèi)容相當廣泛,涉及政治、社會、道德、文化等方面,大抵皆王業(yè)成敗,馭民之術??上疽沿?,《自敘》為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錄,《論文》收入《昭明文選》,得以流傳后世。
曹丕此書撰于為魏太子之時,兩年多后曹操病故,曹丕接過權(quán)柄之當年,即為其父之不敢為,干脆以魏代漢,說明為太子之兩年半時間,早已成竹在胸?!兜湔摗分鳎c文人之自我表現(xiàn)迥異。典,法也,常也?!吨芏Y·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鄭玄注:“典,常也,經(jīng)也,法也?!庇腥苏J為,曹丕此文的主旨就在“端正天下之論”。此言得之。作為太子,醞釀著建構(gòu)思想上的正統(tǒng),積累權(quán)威,顯示權(quán)位不僅憑著世襲,而且來自自身文治武功全才?!墩撐摹泛汀蹲詳ⅰ贩终撐奈?,當為全書之綱領,其得以流傳千載,而其余部分基本散失,實非偶然。在《自敘》中,夸耀自己有武功:“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長于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于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薄坝謱W擊劍,閱師多矣?!鄙踔辆唧w寫到與—個著名人物搏擊輕松取勝的故事。又說自己不但有武功,而且有過人的文化修養(yǎng):“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jīng)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边@一切都在彰顯自己的非凡才能,為未來接班、取漢立魏作精神和輿論上的準備。
《自敘》重在武功,《論文》則重在文學/文章。而“論文”之所以突出,蓋因曹丕得太子之位,曲折起伏。曹操長子為曹昂,曹丕次之,按立嫡以長之慣例,他不能流露出任何非分之想,幸運的是,曹昂死于征張繡之役。按長幼順序,繼承大位,非丕莫屬。但曹操更屬意于比他小九歲的曹沖,曾經(jīng)公開說過要傳位于沖,然沖天亡。按年齡順序,曹丕長于曹植,具有天然優(yōu)勢。從文學、文章的才智來說,曹丕遜于曹植,南朝宋的謝靈運有“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之說。曹操一度欲立曹植為太子。但是,曹植有過多文人習氣,恃才傲物,不顧細行,缺乏政治家的沉穩(wěn)內(nèi)斂。爭嫡兇險,持續(xù)多年。曹丕信用謀土,矯情自飾,臨機制變,棋高一著,終于獲得曹操信任。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十歲的曹丕正式被立為太子,其時,曹操已經(jīng)年邁體衰。曹丕軍政事務繁忙,對外,于東吳、蜀漢,軍事政治上雖有優(yōu)勢,還未能達到壓倒性;對內(nèi),組織上,用自己的核心班底,君臨各派群臣。在武功上亦有自信。至于“文”,雖然自己也頗有大志,在《與王朗書》中,說到立德之外,莫如“著篇籍”“可以不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并百余篇”,而且大權(quán)在握,但是與曹植比,有驅(qū)遣不去的心理陰影。
作為未來的君王,在“文武”兩個方面必須擁有高度權(quán)威,不能讓任何人有挑戰(zhàn)的余地。故《典論,論文》針對曹植《與楊德祖書》。何焯《義門讀書記》謂“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氣焰殊非阿兄敢望”,曹植于文壇有如此聲望,是曹丕所不甘忍受的。但是,為文運思不能盡情直遂,乃取由遠漸近、由泛論至直面之法。
二
《典論·論文》開頭:“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贝搜愿叨雀爬ǎ哂懈裱孕再|(zhì),至今膾炙人口。表面上泛論古今,但實際是綿里藏針。具體行文,針對曹植。
其時曹植二十五歲,封臨淄侯,在給親信楊德祖的信中,先說自己“好為文章”二十五年。說的是“為文章”,而不是一般的閱讀,連嬰孩時期都算進去了,明顯夸張。其次,說當時著名才智之士,漢南獨步的王粲,鷹揚于河朔的孔融,擅名于青土的徐斡,文采飛揚于海邊的劉楨,同在魏地的應場,“吾王”(應該是曹操)皆廣為羅致,但是,這些人物都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陳琳雖有才,然不長于辭賦,還自比于司馬相如,簡直是“譬畫虎不成反為狗”。顯而易見,曹植極端自負,建安七子中之五子,外加上王粲,都一筆抹殺,刻薄到用“狗”來形容,就連自己的親信楊德祖(就是那個在《三國演義》中因為露才揚己,不知韜光養(yǎng)晦而招殺身之禍的楊修)也不能幸免。曹植還洋洋自得地說自己不能稱贊人物,原因是“畏后世之嗤余”。這樣的人,作為作家,好“譏彈”文章,是正直的,但是作為諸侯,敏于見人之短,不能用人之長,乃是大忌。曹操在人才政策上難得的不拘一格,在《求賢令》中說,即使“盜嫂授金”,只要有才能,就可重用。但是在唐太宗看來,其在用人之長上,還是有所欠缺,唐太宗在祭魏主廟題詞時,批評其“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曹植傲慢到這種地步,無異于自我孤立,哪里還會談得上有什么親信、死士?與曹丕爭奪,失敗是必然的。
曹丕批判文人相輕之習。對于這個論點,曹丕提出的論據(jù)是: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p>
這個例子,舉得很含蓄而周密。一是不像曹植舉當代人為例,而舉一百多年前的人物;二是這個人物是《漢書》的作者,具有歷史的權(quán)威性;三是舉歷史人物,合于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并非當代特別現(xiàn)象;四是明明針對曹植,卻絕未點及曹植之名。泛泛而論文人相輕的普遍性,既是行文的技巧,也是客觀形勢所迫,他不得不藏鋒。畢竟在臺面上,他只是太子,曹植列侯,還是兄弟,行文含而不露,機鋒引而不發(fā)。
而要證明歷史性、普遍性,例不勝舉。曹丕改從邏輯因果上展開,分析文人相輕的原因。第一,“人善于自見”,總是容易感到、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沿著因果邏輯發(fā)展,于是有了第二,造成善于自見的原因是“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文體不同,規(guī)律不同,個人很難樣樣精通。這里暗暗針對曹植批評孔融文章雖好,辭賦卻不行。第三,進一步概括,“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是以”,仍然是因果邏輯。第四,用“里語”將之感性化:“家有敝帚,享之千金”,這是直接針對曹植的“畫虎不成反為狗”。第五,“不自見之患也”,由不自見的原因引出相輕的結(jié)果。因果邏輯,層層遞進。
邏輯層次緊密,又有“里語”相輔,論述已經(jīng)相當飽滿。再推理下去,就可能真變成泛論,離開為文之題旨。回到當下,把曹植的例證拿來一一分析。曹植說那些文士,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而曹丕則說孔融、陳琳、王粲、徐斡、阮璃、應玚、劉楨這些人,“咸以自騁驥騾于千里”,不但齊足并馳,更重要的是“以此相服”。這里比曹植所舉的文士更多,學識、文化水準極高(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反駁完了,接著是從正面說:“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睂π值芏始尚暮苤兀袨樯闲暮菔掷钡牟茇?,在理論上駁完以后,拿出兄長的姿態(tài)作正面開導。其中包含兩個層次:第一,要“審己以度人”,才是君子;第二,這不但是閱人之道,而且是自我解脫之道(免于斯累)。指出了錯誤,提供了改正的方向,應該說,提高了境界,至少在字面上不愧為太子風范。
如果文章僅僅是為了批判曹植,寫到這里,主題就完成了。但是作為太子,他的立意還要深一些,因果邏輯還要深入下去。
文人自重而輕人的心理自古而然,原因是什么呢?“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作家個性的有限和文體的多元之間的矛盾,這一點他就著曹植的例子,從反面、正面作具體分析。王粲長于辭賦,句善排比文采華贍,而徐斡則“時有齊氣”,偶爾帶有齊國文氣舒緩的不足(《文選》李善注:言齊俗文體舒緩,而徐斡亦有斯累)??煽偟膩碚f,水平不相上下,他們的成就在權(quán)威作家漢之張衡、蔡邕之上。但是,其他體裁的作品,就不在一個水平上了。
行文到這里,順便帶了一下因為不善于辭賦,被曹植貶之為“畫虎不成反為狗”的陳琳,說陳琳和阮璃在“章、表、書、記”等類文體上,于當時是最為杰出的(“今之雋也”)。以下講到應場和而不壯,而劉楨雖然壯了,但是不密??兹凇绑w氣高妙”有過人之處,但是“理不勝辭”,雜以嘲戲,固然不佳;就其所長而言,則可與漢代司馬相如、揚雄相比。所列舉的作家皆所長與所短相互交融,因為文體不同,沒有絕對優(yōu)越者。均一分為二,各有所長,亦有所不足。寫到這里,把鄴下文人群體中的王粲、陳琳、阮踽、徐斡、劉楨、應場等所有高水平的文士都舉遍了,但是,唯獨缺了一個更高水平的曹植。文章針對曹植,可又回避點到曹植,恰恰流露出曹丕用心之苦,也是運思之妙。
事實上,曹丕作為太子,先后為五官中郎將、丞相副,為了團結(jié)文士,曾經(jīng)“開館延土”。應場在《公宴詩》中這樣描寫:
巍巍主人德,佳會被四方。
開館延群士,置酒于斯堂。
辨論釋郁結(jié),援筆興文章。
曹丕以政治權(quán)力“開館延群士”,鄴下文士群體有了穩(wěn)定的組織形態(tài),主人曹丕,隆重邀宴,援筆為文,更難得的是平等“辨論”。關系似乎超出了等級,友好到打成一片。第二年,曹丕在《與吳質(zhì)書》中回憶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闭l都明白,他才二十多歲,吳質(zhì)、應場、劉楨等都比他大十多歲。雖然如此,他就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大家長。他的政治地位和未來目標,使得他不能不提高自己的精神高度,高瞻遠矚,對館中名士全面認識。難能可貴的是,還有朋友式的深厚情感?!杜c吳質(zhì)書》寫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是他接太子位的第二年。當時徐、陳、應、劉一下子都逝世了,他在文中很動情地說:“痛可言哉!”從這一點看,他似乎放下了有權(quán)則威的優(yōu)越感,更多的是文人之間互動的友情。這一點正是作為領袖的曹丕重胸懷與作為文人的曹植重個性的區(qū)別。
正因為感情相當深厚,故曹丕不可能像曹植那樣片面、刻薄。然富有感情,卻并不妨礙他對館中文士作具體分析,雖系列舉性質(zhì),但大體系統(tǒng),且富有理性。其深邃得力于邏輯層次不斷深化。第一,發(fā)展一下前面心理上的普遍規(guī)律,“不自見之患”更深層的原因,乃是“貴遠賤近”,抬高前人,貶低今人。具體來說,就是光看前人名聲,而違背實際(“向聲背實”)。第二,又推出新的邏輯因果:一味貶低同時的今人,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了不起(謂己為賢)。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