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標 余斌 黎浩暉 鄧征智 黃紹賢 梁顯球
【摘要】 目的 探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7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 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5例。觀察組給予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內科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患肢足背皮溫, 截肢(趾)情況。結果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3.56±0.38)分低于對照組的(4.95±0.45)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溫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患肢足背皮溫(30.84±0.58)℃高于對照組的(30.01±0.28)℃,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截肢(趾)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后, 不僅可以緩解疼痛癥狀, 還能夠提高患肢足背皮溫, 降低截肢(趾)率, 其臨床價值較顯著。
【關鍵詞】 脛骨橫向骨搬移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應用價值;Ilizarov生物學理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42
在中老年人群中,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 導致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動脈硬化[1, 2]。近年來, 在不斷加劇的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作用下, 明顯增加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fā)病幾率[3, 4]。藥物治療、腔內治療、血管移植、血管搭橋等是臨床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常見手段。然而, 因側支循環(huán)的代償能力較差, 容易使肢端壞疽情況發(fā)生?,F(xiàn)階段, 雖然大部分患者會進行多方治療, 但是依舊會面臨截肢的危險[5, 6]。因此, 為改善患者疾病預后, 必須加強對有效治療方法的積極探究。本文主要探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的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70例, 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5例。觀察組男18例, 女17例;平均年齡(46.38±10.12)歲。對照組男20例, 女15例;平均年齡(43.95±9.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7, 8] 所有存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特別是存在足趾壞死及潰瘍患者, 包括:①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AO):第一期:局部缺血期;第二期:營養(yǎng)障礙期;②動脈硬化閉塞癥(ASO);③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性病變(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分期(wagener分期法):1期和2期。
1. 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依從性好者;②無嚴重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存在下肢動脈性病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者。排除標準:①存在中大動脈閉塞或已出現(xiàn)下肢大部分壞死者;②合并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③肢體偏癱或者是肌力<Ⅳ級(肢體已無活動功能)者;④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 4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內科治療, 主要為抗凝、祛聚、擴張血管、溶栓及鎮(zhèn)痛藥物的應用。觀察組行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 由同一組醫(yī)師進行手術及由同一組醫(yī)師進行術后管理及治療, 手術時間約為1.5 h。術前準備包括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靜息痛, 疼痛時間長短, 術前患肢足背皮溫情況以及術前創(chuàng)面情況。所有患者采用硬外麻或腰硬聯(lián)合麻醉, 患者仰臥位。①先行外支架植入:患肢小腿脛前一弧形大小約切口, 切開皮膚、骨膜, 并保護骨膜及周圍軟組織, 顯露脛骨內側面, 設計骨窗大小約10 cm×2 cm, 按照計劃好的截骨范圍切開脛骨骨皮質(注意勿傷及骨髓), 形成可活動骨瓣后, 在骨瓣上下部各置入1枚4 mm Schanz針作骨橫向搬移作用(牽引針)。后在脛骨近端和遠端分別平行置入2根直徑5 mm Schanz針作外固定支架固定用, 安裝可調式外固定支架, C型臂X射線機透視確定外支架固定良好, Schanz針無松動, 沖洗后, 清點器械物品無誤后, 縫合骨膜及皮下組織, 皮膚組織, 包扎切口, 術中不使用止血帶或電刀, 以減少手術對血管的刺激各損傷。②對于足部潰瘍創(chuàng)面, 予以切除壞疽趾或潰瘍面清創(chuàng), 可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 閉式負壓引流處理創(chuàng)面。術后適當抬高患肢, 以促進淋巴及血液回流, 減輕水腫, 必要時脫水及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 并使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術后常規(guī)切口換藥, 術后第5天開始脛骨橫向骨搬移, 每天搬移游離脛骨窗1 mm, 分4次完成, 連續(xù)橫向搬移21 d, 再做相當速度反向搬移21 d(手風琴技術)。停止搬移4周后拆除骨搬移外固定支架(支架固定約10周)。潰瘍面每日換藥, 使之自然愈合, 大潰瘍面在3~4周后創(chuàng)面肉芽生出后植皮修復。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患肢足背皮溫及截肢(趾)情況。術后在開始脛骨橫向搬移過程中, 觀察患者下肢疼痛癥狀改善情況, 并對患肢足背皮溫進行測量。運用VAS對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行評定, 評分越低, 疼痛越輕。患者出院后隨訪6~12個月, 按照治療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截肢(趾), 并記錄例數(shù)。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3.56±0.38)分低于對照組的(4.95±0.45)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足背皮溫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溫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溫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患肢足背皮溫(30.84±0.58)℃高于對照組的(30.01±0.28)℃,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的截肢(趾)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截肢(趾)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3 討論
脛骨橫向骨搬移技術是在Ilizarov生物學理論基礎作出的延伸應用。根據(jù)Ilizarov研究發(fā)現(xiàn)的張應力法則, 生物組織在緩慢牽拉的張力下可刺激組織的再生和活躍生長, 形成新的血液供應循環(huán)。觀察組患者采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 在小腿脛骨通過橫向持續(xù)緩慢牽拉骨塊可以從脛骨骨髓腔內重新生成一套微血管系統(tǒng)與末端微細血管融合, 能夠改善或者重新恢復下肢血液循環(huán), 使因血管閉塞造成的組織壞死趨于緩解直至痊愈。
本文通過探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的臨床價值, 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3.56±0.38)分低于對照組的(4.95±0.45)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溫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治療后的患肢足背皮溫(30.84±0.58)℃高于對照組的(30.01±0.28)℃,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截肢(趾)率2.86%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運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后, 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癥狀, 提高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溫, 有利于促進肢體恢復, 明顯降低截肢(趾)率。
通過本項對比研究, 作者認為, 脛骨橫向骨搬運手術治療與傳統(tǒng)治療相比主要有以下優(yōu)勢:①易操作, 創(chuàng)面?。菏中g技術操作難度小, 操作方便, 手術學習曲線短;手術創(chuàng)傷小, 出血少, 術后創(chuàng)面恢復快;②病情改良快:經(jīng)術后骨搬移后, 有效促進下肢血運形成, 使?jié)兠嬗蠒r間減少, 病情恢復快;③減少截肢:能夠明顯改善患者下肢血運, 減少下肢截肢(趾)率;④減輕患者痛苦:手術易于操作, 術后患者并發(fā)癥少, 經(jīng)手術后, 患者神經(jīng)、血管逐漸恢復, 多數(shù)患者術后當天或第2天疼痛感覺就會明顯減輕;⑤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經(jīng)手術后, 患者可減少或避免截肢, 降低截肢風險, 對今后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⑥治療費用低:相對于血管成形手術費用低;⑦病情不易復發(fā):由于骨搬移手術為促進自身毛細血管形成, 故不易復發(fā), 如再發(fā)生血管閉塞, 可再次手術治療[9, 10]。脛骨橫向骨搬運手術不足之處:術前患者需具有較好的依從性。術中手術操作需十分精細, 避免過多損傷周圍組織, 避免增加血運損傷。術后患者管理方面需精細化處理, 術后創(chuàng)面需保持無菌[11, 12]。
綜上所述, 脛骨橫向骨搬運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積極意義, 值得在臨床治療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5, 95(24):1883-1896.
[2] 張東東, 葉郁青, 陳寧恒, 等. 藥物涂層球囊聯(lián)合斑塊旋切術與單純藥物涂層球囊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效果對比.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9, 35(10):1625-1629.
[3] 石曉明, 趙偉, 楊永賓, 等. HNF1A基因多態(tài)性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關系. 山東醫(yī)藥, 2019, 59(7):23-26.
[4] 安彩霞, 房輝, 楊岳, 等. 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水平與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相關性觀察.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9, 27(6):429-433.
[5] 李君, 董健, 楊茜, 等. 參芎葡萄糖注射液聯(lián)合前列地爾脂微球載體注射液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觀察.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5, (8):146-148, 151.
[6] Herrmann SM, Saad A, Textor SC.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renovascular disease afte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Ren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CORAL).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5, 30(3):366-375.
[7] 莊金滿, 李選, 李天潤, 等. 忽略股淺動脈重建在治療慢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臨床意義.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7, 17(1):33-37.
[8] 左江偉, 郭思恩, 王斌強, 等.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PECAM-1基因多態(tài)性與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關系. 山東醫(yī)藥, 2018, 58(20):91-93.
[9] 蘇少飛, 李全成, 陳林寶, 等. 抗凝聯(lián)合抗血小板預防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支架植入后再狹窄的效果觀察.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7, 25(3):218-221.
[10] 蔡華琦, 傅菲, 汪洋, 等. CT血管成像分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主-髂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狹窄的相關性.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8, 30(7):635-639.
[11] 楊大威, 紀效民, 石健, 等. 脛骨橫向骨搬移法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應用.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4, 38(2):201-202.
[12] 范則楊, 王霄英.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CTA檢查的診斷思路及結構式報告. 放射學實踐, 2017, 32(12):1300-1305.
[收稿日期: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