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蜜
從伯利恒回耶路撒冷的班車上,看到正在祈禱的巴勒斯坦大叔
伯利恒算是游客最容易抵達的約旦河西岸的目的地了,從耶路撒冷坐班車,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達。我在路邊一下車,就被一群涌上來的人團團圍住?!耙噯??”“要住宿嗎?”他們不停地問,我也不停搖頭和揮舞雙手。其中一兩個還追了我好幾百米,直到終于在一個紅綠燈路口止住腳步,毫無成果地甩頭回去。
在走到馬槽廣場和主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之前,我還需要穿過喧囂嘈雜的舊城和集市。
舊城里石板路兩側(cè)坐落著高高低低的黃色石頭房子,陽光越過屋頂打在另一側(cè)的墻面上,明晃晃的。街邊店鋪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有衣服、小飾品、雜貨和落后的電子產(chǎn)品,最多的還是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顧客、商販和推著推車的行人都在大喊大叫,在如此擁擠狹窄的地方,還有汽車扯著喇叭,艱難地從人群中緩慢擠過去。
我正好遇到主誕教堂在整修。它的門并未如我想象中盛大,而是極其矮小,只容一人彎下腰才能通過。我以為真正的大門還在修繕,后來才知道,這個小門就是正門,它叫“謙卑之門”。人確實要低下自己的頭,才得以進入上帝的居所吧。那天有一位當?shù)厝说脑岫Y正在舉行,幾個人費了好大力氣,才把逝者的棺木從門里拖了出來。
和以色列眾多的宗教圣地一樣,這里也是混亂擁擠,充斥著各國游客。教堂內(nèi)密密麻麻掛滿了各種古老的圣畫像,晦暗的燈光下,只能隱約看見圣像頭上那圈金色的光環(huán)。各式各樣的吊燈從頭上垂落下來,裝飾華貴而繁復(fù)。
伯利恒主誕教堂的正門
伯利恒主誕教堂內(nèi)的14角銀星
我跟著人流緩慢移動,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才終于到了那個狹小、逼仄、光線朦朧、氣氛神秘的小屋里。這和《圣經(jīng)》里描述的馬槽和村莊完全不一樣,裸露的黑色拱形石壁下,在一個供奉臺下方的地面上,就是那個著名的14角銀星的位置——據(jù)說這就是耶穌誕生的地方。
人們并不在意這里是否確切是耶穌誕生的地方,也不深究銀星曾遭遇失竊,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后來補上的復(fù)制品。大家紛紛排隊俯身去觸摸和親吻它,周圍的地面被膝蓋和手掌摩得滑溜極了。工作人員不停催促朝圣者離開,因為在狹窄的空間外,還有一大撥游客在排隊等候呢。
離開主誕教堂后,我去了伯利恒城外有名的巴以隔離墻。這排高5米多的巨大的灰色墻壁如同一個怪物,沒有頭尾,固若金湯,把城市的邊界清晰地圈畫了出來。墻上還有一排約1米高的密密麻麻的高壓電網(wǎng),每隔一段距離,設(shè)有一個監(jiān)控崗。
1967年以色列占領(lǐng)約旦河西岸之后,巴勒斯坦人基本上還能自由地進入以色列,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愈演愈烈,很多自殺式襲擊者穿越約旦河西岸,進入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等地。于是,2002年9月,以色列政府做了一個決定:在西岸巴勒斯坦地區(qū)和以色列之間修筑隔離墻。
高聳的墻壁綿延七百多公里,一直到現(xiàn)在都未完全竣工。藝術(shù)家們在墻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我驚異于眼前看到的充滿了政治意味、形象生動的涂鴉,它們是這堵沉默混凝土墻壁上的吶喊,是其單調(diào)、暗沉色彩上的一抹斑斕。
天快暗下來,我沿著隔離墻走了幾百米之后返回,沒有再往前面的難民營去了?;爻搪愤^檢查站時,拿著槍的以色列軍人走上班車,檢查每個人的證件,我急忙掏出護照,他卻理都沒理,只把坐在我旁邊的巴勒斯坦大叔的證件看了又看,因為他們從西岸去耶路撒冷需要特別的許可。我問大叔能不能看下他的證件,他毫不猶豫地拿給我,希望外面的世界能知道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些事。
檢查完后,大叔匆匆下車,把墊子鋪在地上,迅速朝麥加方向磕了幾個頭,然后趕緊跑回了車里。
伯利恒的巴以隔離墻
伯利恒的熱鬧集市
在伯利恒遇到的巴勒斯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