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社會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關注在不斷提升,融合教育也作為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正不斷的被人們所接受,它是繼“回歸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論,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方式讓班上的特殊兒童有效地融入我們的課堂成為每一位教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特殊兒童;體育課堂;個案研究
一、背景介紹
新學年伊始接手新的班級,筆者擔任該班體育老師,開學之前就從同事口中了解到我們班有一名特殊的兒童——涵涵,同事的描述讓筆者對她平添幾分好奇。
開學第一天,當筆者走進教室,第一眼就看到了她,她是一名白化病兒童,白化病的顯性特征讓涵涵在班級中顯得格外醒目,涵涵的座位在教室的后邊,筆者看到她時,她正跪坐在凳子上四處張望,當筆者在跟其他同學進行新學期上課要求講解時,涵涵卻離開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過道四處走動,筆者立刻批評了她的行為,并責令她立刻回到座位,但不管筆者怎么要求,她卻無動于衷。隨著深入的接觸,涵涵的一些習慣與特性不斷給我的課堂帶來麻煩。在體育課堂中,她總是在操場上四處走動,或者蹲在班級隊伍旁邊做自己的事情,不管筆者怎么提醒,她都無法跟著其他同學一起完成體育技能的學習與練習。
二、歸因分析
查閱有關特殊兒童的資料,我們了解到特殊兒童廣義的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可表現(xiàn)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fā)展上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fā)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fā)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
涵涵的特殊性首先是她白化病并發(fā)癥引起的弱視、光感性皮炎,當然她還存在其他方面顯著的差異與障礙,在我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協(xié)助下,我們多次與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溝通,并咨詢有關特殊兒童心理方面的專家,總結歸納出涵涵的特質還表現(xiàn)在:(1)存在言語障礙,與她交流,她總答非所問或者重復問題,并且喜歡特殊的口頭禪,還喜歡讓老師上課時候來模仿她說話。(2)存在多動傾向,她在座位上只能堅持一會兒就得離開座位走動,在教室內或者操場上上課時也都喜歡到處走動,沒有辦法集中精力聽老師上課,表現(xiàn)出強烈的坐不住、站不定習慣。(3)排他心理,自我防御意識強烈,在體育課堂中我們進行團隊型游戲,其他同學靠近她有躲避傾向。
當然我們也歸納出她性格與行為習慣中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在喜歡與親近的人接觸,并伴有情緒的表達,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喜歡接受表揚。
三、積極干預
結合對涵涵特質的分析,筆者希望能運用她的優(yōu)點,先通過與其接觸的方式獲得其親近,再通過設定不同學習目標,建立合作小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她融入到體育課堂中來,提升其運動能力。
(一)利用陪伴,主動尋求親近
考慮到涵涵喜歡與親近的人接觸,并觀察到她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重,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帶涵涵到學校的融合教室,在融合教室筆者與她一起完成拼圖,并陪同她玩一些她感興趣的玩具,以求獲取她的親近感。在每天午餐后休息時間,筆者也會主動與她接觸,說一說她感興趣的事情,利用她喜歡唱歌,喜歡別人模仿她說話的特性,筆者會給她唱一些兒歌或者讓她說一句話筆者來模仿。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堅持,筆者上課進教室涵涵經(jīng)常會主動走到筆者身邊,在課堂上筆者給她提一些要求,她也經(jīng)常能做到了,良好的開端為筆者接下來對她的干預行為提供了保障。
(二)針對特點,制定特定計劃
依據(jù)對她的情況分析,筆者確定了讓她融入體育課堂,全面提升協(xié)調性與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如何讓涵涵能先融入到體育課堂上,考慮到她對顏色的特殊感知與愛好,且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筆者利用小組穿彩色分隊服的方式,讓她首先能融入隊伍中,再通過分組的方式給她合作小組與學習的環(huán)境,讓她在小組內模仿小組成員的動作,使其初步融入我們的體育課堂。
為了提高她的運動能力與協(xié)調性,在每節(jié)課學生自主練習環(huán)節(jié)(按照授課內容,每節(jié)課會有5—10分鐘學生自主練習時間),筆者為她制定特殊的練習內容,并且抽時間陪她進行練習。由于涵涵視力不好,所以在給她設計練習內容時要避免安排需要按特定路線行進的練習內容。考慮到球類項目趣味性高且對于提升協(xié)調性的幫助,給她安排的練習內容我們以球類為主,配以一些奔跑跳躍的項目。利用二年級每周三次體育課,計劃實施期為3個月,以月計劃為主體,分月實施,下一個月的練習內容、形式依據(jù)上一個月練習的情況可以進行適當調整。下面是筆者為涵涵制定的第一個月活動計劃:
第一周我們設計籃球拍球與足球踢球游戲以及仰臥起坐,發(fā)展上下肢的協(xié)調性和提升腰腹力量。第二周我們設計籃球拍球和足球手接地滾球游戲以及蛙跳練習,發(fā)展上下肢協(xié)調的基礎上提升靈敏素質。第三周我們設計籃球拋接球和足球踩、拉球游戲,輔以跪姿俯臥撐練習,發(fā)展協(xié)調性,提升上下肢力量。第四周采用籃球運球跑與足球帶球跑游戲提升上下肢配合能力,增加柔韌性練習提升柔韌素質。
四、效果與反思
關于涵涵融入體育課堂的案例研究,讓筆者看到特殊兒童對運動的渴望,以及運動能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從涵涵一年級老師處了解到涵涵在一年級時上體育課都是脫離班級隊伍的,且?guī)缀鯖]有跟隨老師做過體育相關的練習。這三個月的研究與干預過程中,涵涵經(jīng)常能站在她所在的小隊旁且能積極模仿小組成員動作完成一些簡單的練習,這就是最大的進步。在每節(jié)課的特定計劃練習環(huán)節(jié),球類運動的趣味性讓她對運動的興趣提升,協(xié)調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當然,筆者在課堂中的陪伴也是她能保證練習計劃完成的前提,今后能否利用體育優(yōu)生代替老師在課堂中作為涵涵這類特殊學生練習計劃的組織與指導者將是筆者仍要思考的問題。
對特殊兒童來說,改變需要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在融合教育流行的當下,我們每一位教者都應該給你在班級中遇到的特殊兒童多一點陪伴與關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變得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