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之間關系的好壞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我們做教師的,只有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引導學生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那么教育活動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接受性。
關鍵詞:師生溝通、聆聽、同理心、真誠、愛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思想的啟迪者,是道德的引導者,是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師。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數(shù)量約為3.3億,這樣龐大的群體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先得步入學校接受教育,在求學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經常會面對一些困惑:教師自認為是在向學生熱情地傳遞知識、價值觀和各種要求,但是部分學生卻毫無興趣。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抗拒現(xiàn)象,學習動機低下,注意力很不集中、甚至對上學產生厭惡等現(xiàn)象,甚至是直接的反對。作為教師的我們內心也常常會感到很不平衡,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苦口婆心,換來的卻是:“這個老師真煩”、“上學真沒意思”、“看見你就惡心”等等。久而久之,導致師生關系的惡化。
所以師生之間關系的好壞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我們做教師的,只有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引導學生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那么教育活動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接受性。
下面就師生之間如何溝通,我談一下個人的見解:
一.“聆聽”————師生溝通的前提
醫(yī)生看病講究個“望聞問切”,那么師生溝通中,教師應首先扮演好一個聆聽者的角色。
教師在聆聽過程中,切忌只聽表面,只是做出了一種聽的姿態(tài),實際上可能在想自己的事,使“聆聽”浮于表面,或者在對對方的穿著打扮評頭論足。這樣子很容易導致溝通失敗,因為學生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甚至會對教師產生反感,這種狀態(tài)不僅不能聽到有用的信息,而且會影響雙方的關系。這種影響可能是長期的,甚至對以后的交流都會造成不好的印象。那么我們教師在“聆聽”過程中要怎么做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有感情的聆聽
教師在溝通過程中有情感表露,能夠接納對方所有情緒的反應,而且表現(xiàn)出對對方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理解。這種狀態(tài)下,說者會受到感染,因而比較愿意自在地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處理學生打架時,學生情緒一般較為激動,嚴重時甚至可能失控,作為教師應該審時度勢,先安撫學生情緒,再心平氣和的交流。若一開始時就不分青紅皂白,先對兩位學生一頓臭罵,不照顧學生的感受,那會直接導致溝通的失敗。
2.積極關注的聆聽
教師在溝通過程中要將自己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自己所說的話很有意思,因此會繼續(xù)傾訴下去。在溝通過程中,切忌消極的聆聽,雖然接收了對方提供的信息,但由于沒有給對方積極的回應,說話者會感到自己說的話沒意思,因而失去繼續(xù)談話的興致和信心。
二.真誠——師生溝通的手段
談戀愛要講“真心,做生意要講“誠信”,師生溝通過程中更要講“真誠”。
師生交往中的真誠是什么?是教師對學生的真心、真情和誠信的表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對于他們發(fā)自內心的關愛,使學生卸下偽裝,勇敢的學習,以最真實的姿態(tài)進行交流。師生溝通中的真誠,我有以下幾點見解:
1.師生溝通中真誠是一種信念
在師生相處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人與人之接的交流,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關心和溫暖,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經說過:“當人際關系缺乏真誠的時候,就無可避免地會產生疾病”。在師生溝通過程中,如果學生或教師不能坦誠相待,缺乏信任感,那么師生間就會產生隔閡,這種隔閡會自己和他人帶來破壞力,使溝通難以為繼。如果人們不能真誠相交,或處于一個虛偽的面具下,彼此之間會有很多評判和相互防衛(wèi),師生之間就缺少相互的理解和寬容。這樣子的后果就是人人帶上假面具,并花大量的時間去維護自己的面具,這樣必然耗費大量的精力,以至于教師沒有足夠精力再去展開后續(xù)工作。
2. 師生溝通中真誠是一種力量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學生并不會全部接受,而是會選擇性的接收。而至于學生能接受教育的程度則取決對學生對教師個人的喜好程度。師生溝通過程中,如果學生能感受到自己被信任,感受教師的真誠,觸動他內心的波瀾,才會喜歡上老師,才會愿意更多的與教師溝通交流,才會打開心扉,讓教師進入她的內心,甚至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愛上他的課。擁有一個言行一致,懇誠相待的老師,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她不必擔心教師會情緒化變更班級規(guī)章制度,不必擔心教師要求前后不一致,教師的言行感染身邊的每一個學生,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才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對人真誠。
三.愛——師生溝通中永恒的旋律
愛是什么?是無私的付出,是默默無聞的耕耘,是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教師對學生的愛,可以是一次小小感動,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杯暖暖的咖啡。
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由于某些學生特別難以管教,作業(yè)不做,上課老是影響同學,紀律特別差,成了班級的害群之馬。會導致教師的愛會偏向于表現(xiàn)好的同學,尤其是班級學習上的狀元,教師往往表現(xiàn)出特殊的關注及關愛,這樣極易引起班級其他同學的不滿,很多學生背后也是敢怒不敢言。當愛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勢必會造成一方的坍塌。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要做到對學生處事的公平公正,切不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要努力發(fā)現(xiàn)后進生的閃光點。上帝為你關上門的同時,肯定也會為你開扇窗,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愛可以有多種形式,但必須要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只有公平的愛才能俘獲每位學生的芳心。
我相信,每一位教師只要用心聆聽,換位思考,真誠待人,用愛去感染每一位學生,那么師生之間的溝通將會是非常融洽的一件事情。師生的關系得到升華,不僅促進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學生的品格也會的到大的提升,教育也將是和諧快樂的事情。在師生其樂融融中,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想。
參考文獻
[1] ?《師生溝通的藝術》教育科學出版社——袁振國主編,屠榮生、唐思群編著
[2] ?《教師怎么說話才有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李進成
[3] ?《師生溝通的技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迪斯.A.迪爾奧
作者簡介:李巖(1985-),男,浙江臨海,漢族,中學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