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筠筠
摘 要: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主要任務,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fā)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今后進行各方面學習的必備能力。文章圍繞著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展開論述,結合一些案例,表述作者自己的觀點,希望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語文閱讀 能力培養(yǎng)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04
在新課改新時代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格外重要,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教育應該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教師通過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以達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一、閱讀對小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閱讀對小學高年級的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一般年紀偏小,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很容易被外界干擾,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有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再者,小學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最好階段,要在小學時期多做積累,才能為日后學習和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之路添磚加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會成為一個人的養(yǎng)分,當書讀到一定境界時所謂的文學素養(yǎng)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古代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蔽覀兺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無知,走出我們的狹隘,又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當前小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沉溺于題海戰(zhàn)術,很多小學生養(yǎng)成了內向沉默的性格,也很少有時間去圖書館和閱覽室,導致部分小學生語言積累匱乏,而當學生閱讀了大量的優(yōu)秀書籍,就可以對相關的語文知識進行大量的積累。小學語文的閱讀內容中包含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這些文化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例如,現(xiàn)在大力弘揚的愛國主義教育,閱讀中有很多優(yōu)秀作品,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反思,使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點能夠更好地理解,在這過程中了解自身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針對這一結果,讓學生能夠對閱讀方法進行自我調節(jié)以及改正閱讀習慣,進而使學生能夠有效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反思以及反饋的能力,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鍛煉,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進行自主思考,然后再公布正確答案,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當中結合正確答案,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閱讀習慣。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使學生養(yǎng)成愛反思、愛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
二、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夯實基礎,注重字詞句的學習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課堂當中的語文閱讀理解一般只是教師在那里教授,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并不知道,學習也同樣需要學生的自主進行,只有當學生能夠真正地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才能夠進行高效地閱讀學習,提高自身的閱讀綜合水平,能夠有效避免閱讀效率的低下。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突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通過觀察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這對于學生閱讀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此,教師應當應新課程改革要求進一步改變自身的教育模式,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能夠有效進行自主閱讀,逐步的使學生能夠形成層次分明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要在這一過程當中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逐步鞏固語文的知識內容。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信息化已經(jīng)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傳統(tǒng)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網(wǎng)絡作為高科技的產(chǎn)物、現(xiàn)代文明的結晶和信息傳播的載體,其重要性已經(jīng)日益顯現(xiàn)。網(wǎng)絡文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小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也左右著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網(wǎng)上部分不健康、不文明的內容已經(jīng)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致使中小學生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淡化。同時,信息的豐富伴隨信息的污染,網(wǎng)絡上流動的各種冗余信息成為干擾中小學生選擇有用信息的“噪聲”,而且計算機網(wǎng)絡擠占了中小學生閱讀書本、思考問題的時間,對中小學生的學業(yè)有極大影響。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對九省市自治區(qū)4845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40%的學生除了課本以外基本沒有藏書,藏書50冊的學生只占36%,藏書500冊以上的學生只有2%。閱讀量的減少,不僅影響了中小學生知識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極大地破壞了他們的文字應用能力。許多中小學生上網(wǎng)很熟練,卻寫不出漂亮的漢字、流暢的作文,文章中錯字、病句隨處可見,這種現(xiàn)象不能不令人擔憂。
2.加強對學生的漢字教育
常言道“得語文者得天下”,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中高考,語文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更是尤其重要。小學階段是學習母語的最佳年齡段,而低年級又是其中的黃金時段,孩子聽、說、讀、寫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的關鍵,便在這一時期。學好語文,會對學生的涵養(yǎng)有很大的影響,無形中對學生養(yǎng)成人生經(jīng)驗、提升文化品位有很大的幫助。小學是學習漢字的關鍵階段,更是啟蒙孩子探索中華文化的重要開端。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漢字的學習是難點也是痛點,機械式的反復記憶讓漢字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學習效果與預期相比更是大打折扣。漢字不是無序隨機的組合,點、橫、撇、捺之間都充滿理性思考和邏輯思維,讓學生從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中掌握規(guī)律、摸清邏輯,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漢字學習變得系統(tǒng)而高效。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聯(lián)想,訓練學生的思維。生動的圖像聯(lián)想記憶,豐富的漢字起源故事,有趣的歷史民俗知識,讓學生輕輕松松牢記每個漢字,形成從“圖像加工”到“邏輯處理”的完整記憶鏈,幫助學生識字。教師還需講漢字故事,2000多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深挖漢字的故事。用故事講述每個漢字的來龍去脈,并用圖畫、字形、結構、字義、詞語相對照的方式,從圖畫中領悟意蘊,用故事內化記憶。
3.跳出課堂,開拓課外閱讀之路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室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課本之中,課內的文章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提升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需要學生跳出課堂跳出課本,積極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作業(yè)很少,閱讀是有效的知識鞏固方式。現(xiàn)在中小學一直強調給學生減負,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是沒有課后作業(yè)的,除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內容,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用來鞏固掌握的知識體系的方式,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教材很簡單,翻來覆去就那些內容,讓學生反復地看也會覺得沒有興趣,這種時候,通過閱讀有一定趣味性的學習報,有助于學生增強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時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小學生正處于知識體系的初步建立時期,不同于學齡前兒童讀物的多樣性和低幼化,也不同于成年人讀物的專業(yè)性和多學科混合特性,小學生需要開始建立分學科的知識學習體系和概念體系,尤其是語文、數(shù)學的分科,涉及的知識有了明顯的差異,如果仍然僅僅依靠跟學校知識體系相關度低的課外書籍來輔助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升,顯然是不夠的。
綜上所述,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重要且漫長的過程。教師應當重視閱讀教學作用,運用科學的方法展開閱讀訓練。
參考文獻:
[1] 王寧《如何培養(yǎng)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學周刊》2019年第26期。
[2] 陳雷云《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效性》,《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