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芹 趙娟 孟凡星 董雅潔 李瑞香 李穎 崔海鵬 劉凱
摘要:目的:將微課程和?雨課堂結合教學模式應用于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中,探討其應用的可行性和應用效果。方法:將我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2015級(130人)、2016級(135人)本科學生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學生授課方法為傳統(tǒng)式教師為主,結合PPT的講授法,實驗組學生在教師授課中采用微課程和雨課堂結合式方法教學。觀察兩組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學生期末考試總成績及病例分析題成績較對照組學生均有提高(P<0.05),問卷調(diào)查顯示學生對微課程和雨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較高(P<0.05)。結論: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采用微課程結合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病理生理學;微課程;雨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293-02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將線上優(yōu)秀教育教學資源與線下教師理論授課進行有效合理的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促進醫(yī)學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本研究通過結合微課程和雨課堂各自優(yōu)點形成新的教學方式,并在病理生理學課堂教學進行應用,課堂教學效果較好,受到學生的認可。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將我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2015級(130人)、2016級(135人)本科學生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學生授課方法傳統(tǒng)式教師為主結合PPT的講授法,實驗組學生在教師傳統(tǒng)授課基礎上采用微課程和雨課堂結合式方法教學。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實驗組在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微課程和雨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理論課講授,分別在授課前,授課過程中,以及授課結束后三個階段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課前教師通過關注雨課堂公眾號創(chuàng)建授課班級,利用雨課堂通過手機制作預習課件,并將預習資料向?qū)W生推送,學生進行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比如:鉀代謝紊亂章節(jié)中,涉及較多的生理學基礎知識,機制較為抽象、復雜,并且受到授課學時的限制,課程內(nèi)容往往不能在課堂上完成講授。因此,課前將基礎知識制作成手機課件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預習。
課中,教師依據(jù)學生在雨課堂的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并通過雨課堂將授課PPT同步到學生的手機終端,學生課上對于不懂得PPT頁面可以直接標記為“不懂”,同時學生還可以對PPT進行“收藏”。這部分數(shù)據(jù)可以同步到教師的手機端,幫助教師了解課堂教學效果。
授課結束后,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情況的反饋,有針對性地推送課后習題及相關微課程視頻。微課視頻內(nèi)容主要針對學生標記“不懂”較多的及習題中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課程時長約10min左右,幫助和引導學生對重、難知識進行鞏固學習。
(三)效果評價
教師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通過設計調(diào)查問卷了解雨課堂和微課程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并將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比較。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 版軟件進行分析,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考試成績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三、討論
雨課堂是一款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開發(fā)的將教師授課常用的PPT和微信功能相互結合的免費教學軟件。其功能強大且操作簡單,教師和學生容易接受,使課前—課中—課后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溝通更為便捷、及時[1]。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向?qū)W生推送預習任務和相關資料,學生在線完成課程相關內(nèi)容的預習,并記錄預習過程中不懂或者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可通過雨課堂手機終端查看學生預習瀏覽情況。課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調(diào)整課堂進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另外,教師根據(jù)病理生理學的學科特點將雨課堂結合臨床病例“以問題為導向”,分小組進行問題的討論。授課結束后,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饋,推送疑難知識的微課程視頻,便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2]。將雨課堂引入病理生理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主動地學習,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微課程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環(huán)節(jié)而設計制作的一種“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資源。微課的制作形式多樣,其內(nèi)容一般主要針對重點、難點知識及學生疑問較多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3]。由于微課視頻支持多種學習方式,針對性強,同時制作技術要求不高、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在病理生理學授課過程中,我們將學生在雨課堂中點擊“不懂”較多的知識點及重、難知識點制作成為微課視頻,便于學生的課后反復學習。然而,微課并不是完整的在線課程,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有效合理地利用在線教學資源。
本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基于微課程和雨課堂兩種在線教學方式優(yōu)點而設計實施的。從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反饋和考試成績上看,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利用網(wǎng)絡資源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大部分學生認為與教師的互動、溝通環(huán)節(jié)更為方便,通過微課的反復觀看,能更好地進行課程的回顧,課程考試成績有所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在線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根據(jù)病理生理學的課程特點合理安排各種教學活動,努力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寧,王順,楊菁,等.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生物化學脂代謝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8,20(6):491-493.
[2]孫笑微.“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雨課堂”在課程中的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6(1):92-96.
[3]馬海濤.微課和雨課堂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8,36(21):49-50.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and Rain-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XIE Ya-qin, ZHAO Juan, MENG Fan-xing, DONG Ya-jie, LI Rui-xiang, LI Ying, CUI Hai-peng, LIU Kai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applying the micro-lecture and Rain-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this study selects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2015 (130 students) and 2016 (135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in our school and takes them respectively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aught by tradition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PP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aught by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lecture and Rain-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scores of the final examination and the scores of the case analysis ques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mproved (P<0.05).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s tha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mode that combines micro-lecture and Rain-classroom (P<0.05).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and Rain-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Key words: Pathophysiology; micro-lecture; Rain-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