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芮
摘要:道教神靈文昌帝君信仰在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也有傳播和發(fā)展,在當代仍然存續(xù)。以四川省內(nèi)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祭祀文昌帝君的廟堂仍然香火不絕。文昌信仰儀式多有根據(jù)地方特色作出相應性調(diào)整,具有明顯地方化、民族化的特點。
關(guān)鍵詞:文昌帝君;藏族;彝族;羌族;甘阿涼;道教信仰
中圖分類號:B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6-0133-02
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功名利祿的神祗,司科舉事業(yè)等。也有的地區(qū)和民族不講究神明的專職,有任何事情比如求子求財?shù)纫矔腊菸牟?/p>
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有“文昌祖庭”之稱。2018年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暨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在此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300余人和近3萬名海內(nèi)外游客齊聚梓潼,可見文昌信仰在當代的影響力。
一、文昌神信仰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歷史與地域分布
(一)道教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傳入歷史
道教系中國土地上產(chǎn)生的古老宗教,公元719年傳入涼山,有1280多年歷史。追溯受道教思想影響,約為2000余年。
1.西昌市道教文昌信仰歷史
涼山州政府駐地西昌市的道教,分為正一道(天師道)、全真道兩派。正一道唐代傳人,全真道元代傳人。自唐代起,西昌開始修建道教宮觀,清代境內(nèi)城鄉(xiāng)共有100余座。位于瀘山中部的文昌宮,始建于公元719年,唐時為“玄清宮”(《州志》作“玄天宮”),元末由道士晏騰英和善人鄒應鎬為首募化建為“祖師殿”?!拔幕蟾锩敝斜黄茐?,20世紀80年代由住持李誠清等募化修復,改名為“文昌宮”?,F(xiàn)有道士住廟。
2.普格縣的道教信仰傳人
境內(nèi)漢族居住地區(qū),自清代始有道教傳播進入。信徒以漢族居民為主體,計有5000余人,以玉皇宮和瑤池宮為活動場所。
3.會理縣的道教信仰傳入
道教明代即已興盛。洪武中會川指揮同知孫禧建元天觀于東街,是會理建道觀之始。清道光初年,成都青羊?qū)m道士鐘宗、李本昆、李合林、蔡合禮師徒四人游方到會理,募資修建長春觀,作云游道眾掛單棲息之所。至民國初期,城鄉(xiāng)已建有道教宮觀數(shù)十座,其中元天觀、長春觀、三清觀、玉霄宮、南華宮、三官殿等都常住有道士。道教的全真派(丹鼎派)、正一派(符箓派)都有傳承。
(二)道教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傳入歷史
1.汶川縣的道教傳入歷史
阿壩州汶川縣水磨黃龍寺,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由南京僧人宗風創(chuàng)建,1986年再次重建,內(nèi)供奉有道教神,也有佛教神,是道佛同廟的地方。據(jù)此推測,在明代萬歷年間,當?shù)貞延械澜绦叛龅膫鞑ァ?/p>
2.小金縣的道教傳人歷史
小金修建觀音廟,佛、苯、道不分,都塑有像,供人朝拜。道教信奉全真教派。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小金營盤街修建了第一座觀音廟,取名觀音閣,有男道3人、女道1人,宮觀1座。
民國25年(1936年),沃日的窄小村小水溝又建了一座青山觀音廟,附屬于云盤觀音廟。是時青山觀音廟有道姑2人,經(jīng)堂一座,整個寺院占地85平方米。
之后,撫邊、崇德、新橋等漢屯相繼建觀音廟。
光緒年間建于四方臺子的玉皇樓,供有玉皇、帝母像。建于云盤街的魁星樓,主要對不法、不廉的官員進行點化。這些都是道家廟宇。
清朝末年,云盤修了一座道觀——文昌宮,供有文昌帝君,并辦了群眾學堂。是時,士人多崇祀帝君,以為可保功名。
3.松潘縣的道教傳人歷史
秦漢時期,道家思想沿岷江河谷傳人松潘一帶。南北朝時期,道教正式傳人松潘。松潘道教受青城道教影響,屬天師道正一派??h境內(nèi)道教宮、觀很多。較早的赤松觀為明洪武年間錢塘道士顧道升所筑。明代修建的黃龍寺,規(guī)模較大,相傳為紀念黃龍真人在黃龍景區(qū)修仙成道而建。明、清兩代修建的宮觀上百座。
4.茂縣的道教傳人歷史
早在隋唐時期,境內(nèi)即有道教廟宇宮觀。清乾隆后,在縣城建有觀音閣、二仙庵、延宏觀、蓮花庵和土地堂等廟庵。至民國,境內(nèi)有大小道教廟堂30余處,幾乎遍及羌族村寨。
(1)飛虹鄉(xiāng)
明清時期,飛虹鄉(xiāng)有寺廟興起,清乾隆改土歸流后,曾建有佛教寺廟5座,寺內(nèi)塑有釋、道、儒、尊者像,設(shè)龍王殿、觀音殿、玉皇殿等,后寺廟毀于火災。
(2)土門鄉(xiāng)
明清以來,佛、道、儒、伊斯蘭教先后傳人,土門的大部分廟宇(除清真寺外)供有三教神像。多數(shù)廟中有專職和尚燒香、換水、頌黃經(jīng)。
(三)甘孜藏族自治州道教傳播歷史
《甘孜州志》“宗教”章節(jié)中,未見對道教的記載。
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昌神信仰相關(guān)宮觀及神職人員數(shù)量
根據(jù)1984年10月四川省官方統(tǒng)計,阿壩州有道觀4座,汶川縣1座、小金縣2座、茂縣1座;涼山州有道觀3座,均位于西昌市瀘山;甘孜州未有記載。
(一)涼山州
1.全州概況
1949年前,境內(nèi)有道教宮觀約100余座,西昌居首,西昌城內(nèi)慣稱九宮十八殿,分布在農(nóng)村者80%為道廟。德昌有12宮、17觀,其余分布冕寧、越西、會理、鹽源等縣的漢族聚居區(qū),共有道士100余人(歷史上最多達800人),大多數(shù)道士分散居住農(nóng)村。清末至民國時期,境內(nèi)道教徒傳布歷史悠久的西昌市,僅瀘山一處原有坤道五殿、乾道四宮。2006年,恢復登記開放宮觀15個(其中宗教活動處所4個),即西昌6個,德昌2個,會理5個(處所2個),普格2個(處所)。
2.西昌市
自唐代起,西昌開始修建道教宮觀,清代境內(nèi)城鄉(xiāng)共有100余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shù)芈鋵嶞h的宗教政策,先后修復瀘山文昌宮、瑤池宮、玉皇殿、青羊?qū)m和五祖庵。現(xiàn)有道士8名,游人、香客不斷。主要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宮作為現(xiàn)經(jīng)批準開放的宮觀之一。
(二)阿壩州
阿壩州有道教活動場所8座。13個下轄縣中,有4個開設(shè)了道教活動場所。
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昌信仰的宗教融合情況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教信徒主要是漢族群眾,有部分少數(shù)民族同胞也受到濡染,而漢族的道教信仰也與當?shù)孛褡逍叛霎a(chǎn)生了交融。
(一)涼山州
涼山全真道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有“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摟來做一家”以及“儒門釋佛道相通,三家從來一祖風”等之說。瀘山佛廟三教庵供奉孔子、倉頡、孟子、釋迦牟尼、彌勒、觀音、老子、文昌、天尊等神明。
(二)阿壩州
羌族宗教也滲有道教思想,其白石神中,有的代表玉皇大帝、火神等。所建道教廟宇中大多供奉藥王菩薩、牛王菩薩、文武夫子、福祿財神等。川主代替了始祖神,“天地君親師”位代替了“角角神”。廟會也與羌族祭山等活動融為一體。
四、少數(shù)民族文昌信仰社會功能與漢族的異同
漢族的道教神仙體系有專職,少數(shù)民族和邊遠地區(qū)的神靈崇拜有時不分職能,有事皆求。
湘西苗疆一帶,文昌信仰和民族內(nèi)部巴岱信仰和諧共存。
青海海南地區(qū),文昌廟與佛寺共存,廟中神像塑造、科儀儀軌都帶有漢藏結(jié)合的特點,求簽活動和轉(zhuǎn)經(jīng)輪并存。
藏、漢兩族在參拜過程中還有一點不同,即漢族一般不會把所求之事說出,而藏族從煨桑之時起,就大聲念念有詞,所言均為歌頌文昌、山神的儀軌文及所求之事。
藏族地區(qū)文昌傳說中,文昌帝君不僅會賜福,有時也會是降罪的兇神。
藏族信仰的虔誠度高于漢族。
我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實際情況導致了宗教文化的交融、吸收、疊加、并存。同時根據(jù)信眾們生活中的信仰需求,神明的職能也由宗教內(nèi)部或當時士大夫階層進行了調(diào)整,更能吸引香火,或者說更能滿足當?shù)匦疟妼ι衩鞯钠诖?。信眾對神明的祭拜,也會摻雜自身、本民族的習俗。因此,道教神文昌帝君信仰傳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歷史有跡可循,且當代仍然存續(xù),并和地方宗教有所交融。
作者簡介:范芮(1990-),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單位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為中國道教。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