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1993年5月,意大利羅馬的“遙感和輻射傳輸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在幾乎清一色白皮膚學者們的注視下,一位神情堅毅,佩戴“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的中年學者走上講壇,并用流利的英語作專題報告。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會場上提問不斷,20分鐘的規(guī)定發(fā)言時間被破例延長到40分鐘,這在整個會議中是絕無僅有的。會后,各國學者紛紛向這位來自中國的代表表示祝賀和欽佩。他就是在國際學術(shù)講壇上為國爭光的科學家,曾擔任復(fù)旦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物理教研室、電磁信息與高頻技術(shù)研究室主任的金亞秋院士。
1946年,金亞秋出生于上海,祖籍為江西婺源縣思口鎮(zhèn)。和很多孩子們“偶遇”科學夢一樣,孩提時代的金亞秋,偶然從同學的哥哥口中聽到了華人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新聞。那時的他雖不懂得“宇稱”與“宇宙”有什么區(qū)別,但卻萌生了長大成為一名中國科學家的美好夢想。正是這種遠大的志向,激發(fā)了金亞秋如饑似渴的求知熱情。
1962年,他進入遠在上海西南城郊的上海中學住讀。當時,這所中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學生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學習生活非常緊張,老師每次考試總要安排一道難度較大的附加題,以增強學生面對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過這從未難倒過金亞秋,他的各門功課成績一直都是滿分,久而久之,金亞秋錘煉了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品格。1965年9月,金亞秋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入學不到一年,他就開始自學“四大力學”、數(shù)理方程等物理系高年級課程。一年后,他的考試成績?nèi)匀皇情T門滿分,甚至在一次期末數(shù)學考試中,只用半小時就答完了試卷,為了等同伴而趴在課桌上打起盹來,使監(jiān)考老師大吃一驚。
在20世紀60年代的艱苦年月中,優(yōu)秀的求學傳統(tǒng)使得金亞秋在理想追求與文化素質(zhì)上逐漸成長。金亞秋說:“發(fā)憤圖強、為國爭光,正是那個年代有志青年特有的純真理想?!钡宦非髮W、埋頭向著夢想潛行的他,卻在1970年大學畢業(yè)后“偏航”了——他被分配到廣西山溝里的化工廠做了一名機械工人。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學習,在這座遠離科學殿堂的山村廠房里,他利用接觸一線機器設(shè)備的機會,整天待在車間里,一邊看機械原理,一邊研究機器?!皬膱D紙開始,到試制和裝配,這些工作我從頭干到尾”,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金亞秋為廠里搞了不少設(shè)備技術(shù)革新。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鞏固了大學課程,自學了英語,為今后科研上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科學的春天終于到來。1978年,中國科學院向全國招收首批研究生,金亞秋選擇了微波遙感專業(yè),并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被中科院選拔為首批100名公派出國留學的研究生。他大學時的班主任知道后,特意趕到科學院鼎力推薦:“金亞秋是個人才,放到哪就能在哪起作用!”
1980年初春,世界馳名的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接納了一位來自東方的青年人。精力充沛的金亞秋,幾乎每個晚上都要學習工作到深夜,短短5年時間,他便實現(xiàn)了“三級跳”:1982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83年獲得電氣工程師學位,1985年獲得博士學位。某一年的7月4日,波士頓美麗的查里斯河上白帆點點,岸邊如茵的草坪中氣氛熱烈,一場由波士頓交響樂團舉行的國慶演出將要在那里露天舉行。然而他深深感到,“那里的國慶是別人的國慶,歡樂并不屬于我們?!睆娏业拿褡遄宰鹦脑诮饋喦镄闹杏腿欢?,“我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工作,僅僅是給人家作幫手,即使有所成就也不過是給人家的‘花園錦上添花而已。而我們回到國內(nèi),卻可以站在世界高科技的前沿,代表中國同其他國家競爭,為中國科學興旺盡力!”于是1988年1月,金亞秋義無反顧地舉家歸國,并來到復(fù)旦大學電子工程系,著手創(chuàng)建電磁信息與高頻技術(shù)研究室。
在當時,金亞秋所從事的定量理論遙感研究是個前沿性的交叉課題,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還比較薄弱,開展試驗的條件也十分簡陋,發(fā)展科研可謂是步履維艱,比如要想觀測某個地方,需要配備比較大的雷達孔徑,從而獲得較高的分辨率,而大孔徑有賴于合成技術(shù)。但金亞秋帶領(lǐng)的團隊沒有抱怨,堅韌不拔,無論寒冬還是酷暑,都一頭鉆進深山老林和海上做試驗,很快便建立了月層輻射模型。20世紀90年代,隨著合成孔徑雷達技術(shù)的發(fā)展,又逐漸發(fā)展成一個多源多模式高分辨率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并陸續(xù)用在“嫦娥一號”“神舟”系列以及“風云”系列衛(wèi)星上,搭載多個通道的微波輻射計系統(tǒng),成功獲取月壤厚度和氦3含量。他的原創(chuàng)理論為我國在國際微波遙感基礎(chǔ)理論領(lǐng)域爭得一席之地,對我國深空探測和遙感工程有重要支撐和應(yīng)用價值。
27年來,金亞秋在復(fù)旦大學不僅承擔科研工作,還堅守在一線教學崗位,講授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幾門課程。他對自己領(lǐng)導(dǎo)的實驗室也有嚴格要求,并畫了一個基準線,要求年輕教師每年要達到完成一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參加一次國際學術(shù)會議、一次國內(nèi)學術(shù)會議的標準?!斑@不是生產(chǎn)指標,而是保持學術(shù)活躍度的一個理念。”同時,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們都要保證有充足的工作時間。“‘早九晚五不是對于科研人員制定的,”他解釋說,“時間管理并非死板,保持‘在工作中的狀態(tài),展現(xiàn)的是一個科研人員的‘活力形象?!?/p>
在金亞秋看來,成才的學生都具有認真、執(zhí)著的品格。當談到自己的學生法文哲時,他非常驕傲:“他來自西北農(nóng)村,雖然基礎(chǔ)不是最好的,但是非常努力認真。我讓他看一篇文獻,他就會去找10篇文章來看,每天學習到深夜?!苯饋喦镎J為,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小聰明”是沒有用的,需要有事業(yè)心、價值觀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他培養(yǎng)的博士生中,有的已主持國家的重點項目,獲得了國家級的科技獎勵;有的榮獲了IEEE GRSS(地球科學與遙感協(xié)會)青年職業(yè)獎;有的入選中國國家“青年千人計劃”。
從事科教工作以來,金亞秋對團隊中的年輕科學家嚴格要求、寄予厚望:“不能只追求完成任務(wù),一旦做就要做世界第一?!彼磳δ贻p人只盯著應(yīng)用型問題,而不重視基礎(chǔ)科學研究,“越年輕就越要瞄準基礎(chǔ)問題,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否則永遠無法提升?!痹趯W生們眼中,金亞秋也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恩師,他不允許研究生私自向期刊投稿,所有研究生的論文他都要親自審核過,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錯誤。金亞秋認為在學術(shù)規(guī)范方面,導(dǎo)師有很大的責任,他的學術(shù)道德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非常重要。
對于他的嚴格要求,金亞秋直言自己存在精英主義思想,在他看來,“科學家”不是一份普通的職業(yè),“我理解的精英,是能主動承擔責任,做其他人不想做、不敢做、不能做的創(chuàng)新之事”。有人曾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描繪當今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年輕人,金亞秋則從正面對青年人提出要求,他希望,“對于中國的青年學生,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一定要有理想和責任的教育,要把中國的歷史與未來講清楚。”
金亞秋在國內(nèi)開拓了學科的新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還先后發(fā)表論文80多篇,其中多數(shù)刊登在國外一流刊物上,論文被引用達40多次,還出版中英文專著3部,受到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金亞秋為此獲得了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和高教精英提名獎,以及1993年度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等。
2008年,金亞秋出任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副主編,專門負責微波遙感方面工作。IEE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學術(shù)團體,由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和無線電工程師學會于1963年合并而成。《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涵蓋可見光、紅外、微波(包括毫米波)遙感領(lǐng)域,集中反映了當代空間遙感與對地觀測的最新進展,是國際上該領(lǐng)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shù)刊物之一。多年來,他還擔任中國核學會計算物理學會理事、計算電磁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國際電磁學研究院成員等要職。然而這些光環(huán)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如今,如果沒有學術(shù)會議和教學課程,他大部分時間仍舊會在教學樓的辦公室和實驗室中埋頭工作。
由中國中央電視臺于1988年前后制作的一部謳歌我國科技知識分子的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共和國之戀》中,有這么兩句歌詞:“在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們就在你的形象里;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們就在你的淚光里……”金亞秋特別贊同和喜歡,因為他覺得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聲。他說:“愛國,就是要與為祖國切切實實做貢獻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我們整個民族都認同和弘揚這樣一種精神和觀點的話,還怕不能實現(xiàn)偉大的強國夢嗎?”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