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調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的視角出發(fā),利用系統(tǒng)GMM方法實證檢驗了地方政府干預對區(qū)域性銀行風險的影響。本文研究發(fā)現: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會扭曲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直接導致銀行風險的上升,特別是對未設立省外分行的區(qū)域性銀行;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和財政收入占比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能力較強;法治水平落后的地區(qū),行政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地方政府更容易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流動性較高的銀行,更容易成為地方政府的干預目標;地方政府干預加劇產能過剩、財政缺口和地區(qū)腐敗,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地方政府在當前階段不是通過股東身份從內部干預區(qū)域性銀行,而是利用行政命令和經濟手段進行外部干預。為降低區(qū)域性銀行金融風險,本文建議地方政府減少對區(qū)域性銀行干預,區(qū)域性銀行應提高信貸獨立性,監(jiān)管部門應將地方政府對區(qū)域性銀行干預納入監(jiān)督考核內容。
關鍵詞:銀行風險;地方政府干預;異質性影響;城商行;農商行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5.002
中圖分類號:F8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0)05-0013-14
一、引言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復雜階段,受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陣痛和潛在突發(fā)因素的影響,金融領域也開始進入風險高發(fā)易發(fā)期。為了維護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將防控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列為現階段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務。2019年,“金融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需要正確把握金融的本質,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實際效果;另一方面,需要精準有效的處置重點領域風險,既要著力化解重點領域的“灰犀牛”風險,也要著力防范金融市場的異常波動風險。總體來看,“金融供給側改革”不僅強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還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銀行業(yè)作為金融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chuàng)造的職能,還是貨幣政策傳導的樞紐,其破產、倒閉不僅影響著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還會對經濟社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維護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銀行業(yè)是重中之重,不容有失。
一方面,隨著去產能和去杠桿的推進、僵尸企業(yè)出清,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些違約和壞賬;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以制造業(yè)為主的親周期行業(yè)經營狀況不佳,間接導致銀行業(yè)信貸資產質量下滑。此外,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科技的沖擊,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環(huán)境也面臨著顛覆性變化。與此同時,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代表的區(qū)域性銀行,深耕地方經濟、廣泛服務民眾,已成為中國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業(yè)務的區(qū)域集中度高,使得區(qū)域性銀行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異常敏感,體量較小,又嚴重限制了區(qū)域性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因此,區(qū)域性銀行的風險尤其值得警惕。區(qū)域性銀行能否做好風險防控、保持穩(wěn)健經營,不僅關系著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還直接影響著中國“金融安全工作”與“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中國地方政府在行政職能上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對于當地企業(yè)的影響不容忽視,區(qū)域性銀行也不例外。地方政府的一些行為,影響甚至直接決定了區(qū)域性銀行的發(fā)展??傮w來看,區(qū)域性銀行能否做好風險防控、保持穩(wěn)健經營,從而助力中國“金融安全工作”與“金融供給側改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
二、文獻回顧
關于銀行風險的影響因素,現有文獻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了研究:
一是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Rajan(2005)最早指出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導致銀行承擔更多的風險,提出銀行逐利動機導致的利益追逐效應。Borio&Zhu(2008)提出了“風險承擔渠道”理論,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影響銀行的信貸決策和風險偏好,從而導致銀行承擔更多的風險,提出央銀行的溝通反饋效應。Adrian&Shin(2009)則對上述傳導機制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提出風險模型的估值效應。Delis&Kouretas(2011)提出了是銀行目標收益率引起的競爭效應。Borio&Zhu(2008)提出了被稱為“格林斯潘賣權”的保險效應??傮w來看,在現有文獻當中,關于貨幣政策影響銀行風險的研究,最為系統(tǒng)和全面,結論也基本一致。
二是金融監(jiān)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Laeven&Levine(2009)的研究顯示,金融監(jiān)管加劇了銀行風險;成潔(2014)的研究顯示,金融監(jiān)管對銀行風險沒有顯著影響;羅晶、朱新蓉和李虹含(2015)的研究顯示,金融監(jiān)管降低了銀行風險。可以看出,關于金融監(jiān)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現有文獻存在較大的分歧,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
三是內外部因素對銀行風險的影響。除了常見的財務指標和監(jiān)管指標,內部因素主要研究了跨區(qū)域經營、貸款集中度、股權集中度和收入多元化等。外部因素則包括法律保護水平、市場利率、利率市場化、金融創(chuàng)新、互聯網金融、地區(qū)腐敗、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經濟波動等。
地方政府干預也屬于典型的外部影響因素。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地方政府對區(qū)域性銀行的影響不容忽視。現有文獻關于“地方政府影響銀行風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類結論:一是地方政府干預加劇了銀行風險。曹廷求、張光利(2011)發(fā)現,市場機制并沒有起到約束銀行風險的作用,地方政府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場機制,并顯著加劇了銀行風險。王倩、李穎華(2012)也發(fā)現,地方政府干預會顯著加劇銀行風險,而且外部環(huán)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這種“風險效應”。位華、陳麗萍(2012)發(fā)現,由于中國存在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和市場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干預會顯著加劇銀行風險。二是地方政府干預降低了銀行風險。王曉嬈、王奎倩(2016)的研究顯示,地方政府干預存在抑制銀行風險的作用。尹威、劉曉星(2017)也發(fā)現,地方政府干預具有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作用。三是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沒有影響。王連軍(2011)發(fā)現,政府干預會帶來銀行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但政府干預并沒有加劇銀行信貸風險。劉新平(2016)則發(fā)現地方政府干預可能會改變銀行信貸結構,但地方政府干預并非導致銀行信貸風險的主因。
總體來看,關于“地方政府影響銀行風險”的研究,現有文獻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本文認為可能的原因:一方面,相關文獻選取的銀行較少,且集中在少數幾個省份,這導致研究結果只對少數幾個省份具有代表性,因而得到的結論不一致;另一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區(qū)域特征和銀行特征的調節(jié)效應,地方政府的干預程度可能與這些特征因素相關聯,因而對銀行風險存在異質性影響。此外,地方政府干預可能通過一些中介變量間接影響銀行風險,相關的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為了彌補現有文獻的缺憾,本文將從調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的視角出發(fā),研究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為了滿足經濟增長的政績目標,地方政府會積極推動當地的投資活動,進而對金融資源產生強烈的訴求。由于城商行和農商行植根地方,區(qū)域性的特點使其無法逃避地方政府的影響,地方政府會干預當地銀行的信貸決策,要求銀行為其扶持的項目和企業(yè)提供資金支持,其中往往包含一些回收周期長、還款能力弱的項目,亦或是效率低下、質量不達標的企業(yè)。這種不當干預行為,扭曲了信貸資源的配置,不利于銀行的市場化經營,損害了信貸資產的質量,加劇銀行的風險積累?;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1:地方政府干預會直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一)調節(jié)效應的視角研究假設
本文從地方政府干預的“動機”、“能力”、“約束”和“偏好”四個方面出發(fā),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設:
1.“動機”的調節(jié)效應。長期以來,中國地方政府的政績考評都是以經濟增長為主,因此,經濟增長壓力是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動機。如果當地GDP增長率較低,地方政府就面臨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地方政府會更加積極地上馬大型項目、推動當地企業(yè)投資,并要求銀行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因此,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動機”較強,更容易導致銀行風險的積累?;诖耍疚奶岢鋈缦录僭O“H2: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加嚴重”。
2.“能力”的調節(jié)效應。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一方面依賴其行政權力,另一方面則依賴其經濟手段。地方財政收入占當地GDP的比重越大,地方政府掌握的經濟資源就越龐大,越容易通過經濟手段展開干預活動。此外,地方財政收入占當地GDP的比重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規(guī)模,政府規(guī)模的膨脹會帶來政府職能和行政權力的擴張。因此,財政收入占比較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能力”較強,因而更容易導致銀行風險的積累?;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3:財政收入占比越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越嚴重”。
3.“約束”的調節(jié)效應。法制化可以有效規(guī)范行政權力的界限,從而對地方政府濫用權力的行為形成制約。因此,法制建設是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的重要制約。法制水平較高的地區(qū),行政權力面臨較多的制約,地方政府很難濫用權力,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難度較大。相反的,法治水平落后的地區(qū),行政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因而地方政府更容易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加劇銀行風險的積累?;诖耍疚奶岢鋈缦录僭O“H4:法治水平落后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加嚴重”。
4.“偏好”的調節(jié)效應。地方政府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根本目的是為其扶持的項目和企業(yè)爭取資金支持。這一過程中,銀行能否遵照地方政府的意愿發(fā)放貸款,主要取決于銀行可用于放貸的資金是否充裕。對于流動性比較緊張的銀行,即使信貸決策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也很難對外提供資金支持。因此,流動性比較充裕的銀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偏好”,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干預目標,其信貸資源配置會受到更嚴重的扭曲,不良資產也更容易進入其資產端。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5:流動性較高的銀行,受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較大”。
(二)基于中介效應的視角假設
本文從產能過剩、財政缺口和地區(qū)腐敗三個方面出發(fā),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設:
1.產能過剩的中介效應。面對政績考核的壓力,地方政府會盲目的追求GDP增長,積極地通過行政權力和經濟手段干預當地投資活動,引導資金進行產能投資。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區(qū)域產業(yè)結構趨同,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存貨積壓和設備閑置,嚴重惡化企業(yè)的經營狀況、削弱企業(yè)的償債能力。企業(yè)一旦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就會形成違約,最終導致銀行風險的上升?;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6: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產能過剩,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2.財政缺口的中介效應。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主要的經濟手段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市政建設、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A設施投資、市政建設和財政補貼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稅收減免則減少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的積極性越高,越容易加劇當地的財政缺口。隨著財政缺口的擴大,地方政府會更加迫切的尋求金融資源支持,一方面,地方政府會將區(qū)域性銀行當做“準財政工具”,直接向區(qū)域性銀行進行融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會大量發(fā)行地方債,并要求區(qū)域性銀行進行增持。這種行為最終導致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轉嫁給了區(qū)域性銀行?;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7: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財政缺口,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3.地區(qū)腐敗的中介效應。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涉及的行政審批、政府管制、計劃分配、政策執(zhí)行和公款支出,都可能給尋租貪腐提供空間。此外,政府經手的大量經濟資源,也會給腐敗活動提供更多機會。因此,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活動的干預越嚴重,越容易加劇當地的腐敗活動。進一步,地區(qū)腐敗作為經濟社會的負面因素,則會導致銀行風險上升:一方面,銀行在日常經營中,面對貪腐份子的設租行為,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和人力,直接干擾了銀行的經營效率;另一方面,信用狀況不達標的客戶,可能通過賄賂的方式通過貸前檢查,直接導致劣質貸款進入銀行的資產端,而客戶在獲得貸款后,又可能通過賄賂的方式規(guī)避貸后審查,導致銀行無法及時有效的監(jiān)控、化解風險,這都會加劇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8: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地區(qū)腐敗,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四、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參考代軍勛、陶春喜(2016)的研究,本文選擇加權風險資產比例作為銀行風險(Risk)的代理變量。
2.解釋變量。王小魯等(2017)發(fā)布了《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參考王玨、駱力前、郭琦(2015)的研究,本文選取“政府與市場關系”評分的倒數作為地方政府干預的代理變量(Intervene),數值越高表示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的干預程度越大;數值越低表示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的干預程度越小。考慮到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具有滯后性,為避免銀行風險反向影響地方政府行為,本文對其代理變量進行了滯后一期的處理。
3.控制變量。為了有效識別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本文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銀行風險的因素。參考徐明東、陳學彬(2012)和史永東、王龑(2017)的研究,本文選取控制變量如下:資產規(guī)模(Size),即銀行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總資產收益率(ROA),即銀行的凈利潤除以總資產;自有資本占比(Capital),即銀行權益除以總資產;貸存比(SLR),即銀行的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資本充足率(CAR);經濟狀況(GDP),即各省GDP的增長率;貨幣因素(CPI),即各省CPI指數的增長率;金融環(huán)境(Finance),即各省金融業(yè)產值占GDP比重。
4.調節(jié)變量。定義經濟增長壓力(Pressure)為虛擬變量,當本省GDP增長率低于全國GDP增長率時,取值為1,即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當本省GDP增長率高于全國GDP增長率時,取值為0,即經濟增長壓力較小。定義財政收入占比(Revenue)為各省財政收入除以GDP。用《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中的“法律制度環(huán)境”評分反映各省的法治水平(Legal)。貸存比(SLR)是商業(yè)銀行重要的流動性指標,中國在2015年之前對貸存比設定了75%的上限,因此:貸存比越低,銀行可用于放貸的資金就越多;貸存比越高,可用于放貸的資金就越少,因而本文用貸存比反映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5.中介變量。參考孫光林、王海軍、艾永芳(2017)用各省總資產周轉率的倒數作為產能過剩程度(Excess)的代理變量。定義財政缺口(Deficit)為各省財政支出減去財政收入再除以其GDP。參考王曉嬈、王奎倩(2016)用各省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數作為地區(qū)腐敗程度(Corruption)的代理變量。
本文的研究樣本是中國145家城商行和農商行2009—2015年的面板數據①。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中,西藏和海南沒有樣本銀行入選,其他省市自治區(qū)至少有一家樣本銀行入選。本文的銀行數據來自來國泰安CSMAR數據庫和各銀行的年報。
(二)模型設定
本文的實證檢驗包括三個步驟:
第一步,檢驗地方政府干預(Intervene)對銀行風險(Risk)的綜合影響??紤]到銀行風險具有明顯的持續(xù)性,本文將模型設定為動態(tài)面板形式:
其中,Control為控制變量,vi為各銀行不可觀測的個體異質性,ui,t為殘差項。
第二步,基于調節(jié)效應的視角,在式(1)中引入調節(jié)變量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檢驗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異質性影響。
其中,Moderate是調節(jié)變量,分別為經濟增長壓力(Pressure)、財政收入占比(Revenue)、法治水平(Legal)和貸存比(SLR)。
所謂調節(jié)效應,指銀行風險(Risk)與地方政府干預(Intervene)之間的關系是關于調節(jié)變量(Moderate)的函數。通過對式(2)進行數學運算可得?墜Risk/?墜Intervene=λ+ω·Moderate,如果?棕和?姿的正負號相同,說明調節(jié)變量會增強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如果?棕和?姿的正負號相反,說明調節(jié)變量會抑制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
第三步,基于中介效應的視角,采用逐步回歸法,檢驗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間接影響。相應的,本文構建遞歸模型如下:
其中,Mediate是中介變量,分別為產能過剩(Excess)、財政缺口(Deficit)和地區(qū)腐?。–orruption)。
所謂中介效應,指地方政府干預(Intervene)可以影響中介變量(Mediate),中介變量進而會影響銀行風險(Risk)。根據逐步回歸法:式(3)是第一階段,用于檢驗地方政府干預對中介變量的影響;式(4)是第二階段,用于檢驗中介變量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系數λ代表了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直接影響;系數α和系數β的乘積(αβ)則代表了中介效應。當然,要確認中介效應是否顯著,還需要根據Sobel檢驗進行判定,原假設為“H0:αβ=0”,對應的檢驗統(tǒng)計量為:
其中,α為式(3)中Intervene的系數,Sα是α的標準誤差;?茁為式(4)中Mediate的系數,S?茁是?茁的標準誤差。
五、實證分析
本文的模型為動態(tài)面板形式,因而采用系統(tǒng)GMM方法進行估計。考慮到銀行風險與自身的微觀變量之間存在很強的內生關系,本文在模型中將Size、ROA、Capital、SLR、CAR設定為內生變量。當然,防控金融風險也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銀行風險很可能反向影響地方政府行為。本文參考已有文獻,將地方政府干預(Intervene)的代理變量滯后了一期,從而解決了上述“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因為第t期的銀行風險不可能影響到第t-1期的地方政府行為。Sargan檢驗與二階序列自相關檢驗的P值均大于0.1,說明不存在工具變量過度識別和干擾項序列自相關問題,滿足系統(tǒng)GMM方法的要求。
(一)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綜合影響
表1中,模型(1)中僅控制了宏觀變量,模型(2)中僅控制了微觀變量,模型(3)-(5)則逐步加入控制變量。模型(1)-(5)中,地方政府干預(Intervene)的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說明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對銀行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確實會扭曲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導致銀行風險的加劇。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1:地方政府干預會直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進一步,本文還將樣本劃分為“未設立省外分行”的分組和“設立省外分行”的分組,并進行分組檢驗。結果顯示,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對于未設立省外分行的銀行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于設立省外分行的銀行則沒有顯著影響。地方政府干預對未設立省外分行的銀行影響更為明顯,可能的原因是:省外設立分行可實現跨區(qū)域經營,可以降低區(qū)域性銀行對本省經濟的依賴程度,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當地政府的干預;跨區(qū)域經營的銀行,通常屬于區(qū)域性系統(tǒng)重要性機構,其信貸決策受到不當干預,很容易引起監(jiān)管部門的警覺,因而地方政府干預其信貸決策的難度更大。
(二)調節(jié)效應的實證結果
調節(jié)效應的檢驗結果見表2,本文將模型(5)的結果也列入了表2,作為基準回歸。
模型(6)主要檢驗“動機”的調節(jié)效應,引入了經濟增長壓力及其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Pressure*Intervene)。引入交互項之后,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依然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經濟增長壓力加劇了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當本省GDP增長率低于全國GDP增長率時,地方政府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干預經濟的“動機”會明顯加強,因而會更加積極地開啟新項目、推動新投資,并要求銀行在資金方面給與支持,這會導致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受到更加嚴重的扭曲。相反的,當本省GDP增長率高于全國GDP增長率時,地方政府的政績壓力很小,干預經濟的“動機”就會弱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較小。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2: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加嚴重”。
模型(7)主要檢驗“能力”的調節(jié)效應,引入了財政收入占比及其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Revenue*Intervene)。引入交互項之后,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財政收入占比加劇了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當地方財政收入占當地GDP的比重越高,地方政府掌握的財政資源就越多,行政權力和政府職能也越大,因而具備更強的“能力”干預當地經濟活動,可以輕而易舉地介入銀行的信貸決策。這種情況下,信貸資金主要遵循地方政府的意愿進行投放,很容易進入那些回收周期長、還款能力弱的項目中,亦或是效率低下、質量不達標的企業(yè),嚴重降低了銀行的資產質量。相反的,地方財政收入占當地GDP的比重越低,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經濟活動的“能力”就越弱,因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越小。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3:財政收入占比越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越嚴重”。
模型(8)主要檢驗“約束”的調節(jié)效應,引入了法治水平及其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Legal*Intervene)。引入交互項之后,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負,這說明法治水平較高的地區(qū),行政權力受到的“約束”較大,地方政府難以隨心所欲的濫用權力,因而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難度較大。這種情況下,銀行的信貸決策相對獨立,可以對項目和企業(yè)進行客觀、審慎、合理的評判,充分根據區(qū)域經濟、產業(yè)發(fā)展的走勢進行信貸布局,有效避免低質量資產入表。相反的,法治水平較低的地區(qū),行政權力缺乏制約,地方政府濫用權力的可能性較大,更容易扭曲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因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較大。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4:法治水平落后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加嚴重”。
模型(9)主要檢驗“偏好”的調節(jié)效應,引入了貸存比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SLR*Intervene)。引入交互項之后,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負,這說明貸存比抑制了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貸存比是流動性的負向指標,貸存比越低,意味著銀行的流動性越強,銀行可用于放貸的資金越充裕,越容易成為地方政府的干預對象,因而此類銀行難以獨立、審慎的進行信貸決策,其信貸資金會大量流入那些回收周期長、還款能力弱的項目,亦或是效率低下、質量不達標的企業(yè),最終導致風險水平大幅上升。相反的,銀行的貸存比越高,可用于放貸的資金就越緊張,很難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提供資金支持,因而受到的影響較小。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5:流動性較高的銀行,受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較大”。
模型(10)中,本文將四個交互項同時引入了模型。結果顯示,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依然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四個交互項的結果依然顯著,且影響方向沒有變化。
(三)中介效應的實證結果
根據逐步回歸法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關鍵變量的結果見表3?,F有文獻大都選擇“單獨檢驗每一個中介渠道”,本文則采取了更加嚴苛的方法,即在模型(14)中同時引入三個渠道變量,這可以確保結果更加可靠。
模型(11)和(14)共同檢驗了產能過剩(Excess)的中介效應:模型(11)顯示,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對產能過剩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14)顯示,產能過剩對銀行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能過剩的中介效應為0.0179,Sobel檢驗在5%的水平上顯著??傮w來看,確實存在“地方政府干預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進而加劇銀行風險”的間接影響渠道。地方政府為了拉動經濟,往往熱衷于產能投資,盲目的產能擴張會導致區(qū)域產業(yè)結構趨同,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這種情況下,企業(yè)的經營會日益艱難,存貨積壓、設備閑置嚴重損害了企業(yè)的償債能力,甚至形成違約,最終導致銀行風險的大幅攀升。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6: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產能過剩,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模型(12)和(14)共同檢驗了財政缺口(Deficit)的中介效應①:模型(12)顯示,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對財政缺口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14)顯示,財政缺口對銀行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財政缺口的中介效應為0.0260,Sobel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傮w來看,確實存在“地方政府干預加劇財政缺口,財政缺口進而加劇銀行風險”的間接影響渠道。從常見的干預手段來看,基礎設施投資、市政建設和財政補貼會加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稅收減免則會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越熱衷于干預當地經濟,其財政缺口往往越大。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會千方百計的尋求金融資源的支持,區(qū)域性銀行也會淪為“準財政工具”。通過直接向區(qū)域性銀行融資或要求區(qū)域性銀行增持地方債,地方政府最終將債務風險轉嫁給了區(qū)域性銀行。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7: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財政缺口,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模型(13)和(14)共同檢驗了地區(qū)腐?。–orruption)的中介效應:模型(13)顯示,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對地區(qū)腐敗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14)顯示,地區(qū)腐敗對銀行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地區(qū)腐敗的中介效應為0.0172,Sobel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傮w來看,確實存在“地方政府干預加劇地區(qū)腐敗,地區(qū)腐敗進而加劇銀行風險”的間接影響渠道。地方政府依靠其掌握的行政權力和掌握的經濟資源干預當地經濟,二者都會給尋租腐敗活動提供生存空間。地方政府越是濫用權力和資源去干預經濟,當地的腐敗活動就會越猖獗。在腐敗猖獗的環(huán)境中:銀行需要付出更多成本和人力應對貪腐份子的設租行為,分散了防控風險的精力;信用狀況不合格的客戶,很容易利用賄賂的手段通過貸前檢查,導致劣質貸款進入銀行的資產端,加劇“逆向選擇”問題;貸款發(fā)放后,客戶也可能采用賄賂的手段欺瞞貸后檢查,甚至將資金挪作他用,加劇“道德風險”問題,最終導致銀行風險的大幅攀升。該結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8: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地區(qū)腐敗,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四)穩(wěn)健性與進一步分析
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穩(wěn)健可靠,本文還將銀行風險的代理變量替換為不良貸款率,結果不會發(fā)生實質性變化。因此,可以認為本文的結果是穩(wěn)健可靠的。
另外,本文還分析了地方政府持股比例的影響。地方政府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既可以通過行政命令和經濟手段進行外部干預,也可以利用股東身份進行內部干預。那么,地方政府持有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股份,是否會加劇其影響程度?王倩和李穎華(2012)曾經基于80家區(qū)域性銀行2006—2009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發(fā)現地方政府持股比例上升會加劇地方政府干預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本文也嘗試在模型中引入地方政府持股比例,及其與地方政府干預的交互項,發(fā)現結果并不顯著,這說明地方政府的持股比例并沒有影響地方政府干預和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這意味著在本文研究的時間區(qū)間上,地方政府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已經不再是通過股東身份進行內部干預,而是通過行政命令和經濟手段進行外部干預??赡艿脑蛟谟冢?010年起,銀監(jiān)會明確提出了“公平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yè)”。根據《中國銀監(jiān)會年報》的顯示:2010年,民營資本在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總體持股比例為42.59%和77.70%;2015年,民營資本在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總體持股比例達到了53%和83%。此外,銀監(jiān)會還規(guī)定,對于中小銀行,單一股東及其關聯企業(yè)持股比例原則上不超過20%。因此,在本文研究的時間區(qū)間上,城商行和農商行普遍屬于民營資本、地方政府、國有企業(yè)共同控股,董事會內部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并非由地方政府一家獨大。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很難通過股東身份進行內部干預,只能利用行政命令和經濟手段進行外部干預。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從調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的視角出發(fā),利用系統(tǒng)GMM方法實證檢驗了地方政府干預對區(qū)域性銀行風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地方政府干預會扭曲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直接導致銀行風險的上升。此外,對于未設立省外分行的區(qū)域性銀行,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更為明顯。
2.經濟增長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動機較強,因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嚴重。
3.財政收入占比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決策的能力較強,因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嚴重。
4.法治水平落后的地區(qū),行政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地方政府更容易干預銀行的信貸決策,因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更嚴重。
5.流動性較高的銀行,更容易成為地方政府的干預目標,因而受到的影響更大。
6.地方政府干預可以通過加劇產能過剩、加劇財政缺口和加劇地區(qū)腐敗的途徑,間接導致銀行風險上升。
7.地方政府在當前階段不是通過股東身份從內部干預區(qū)域性銀行,而是利用行政命令和經濟手段進行外部干預。
(二)政策建議
為促進區(qū)域性銀行優(yōu)化信貸資源配置、改善信貸資產質量,助力中國“金融安全工作”與“金融供給側改革”,地方政府、區(qū)域性銀行和監(jiān)管部門三方需共同努力。
1.地方政府。一是當主動減少對區(qū)域性銀行的不當干預,保證區(qū)域性銀行信貸決策的獨立性,避免將區(qū)域性銀行當做“準財政工具”,這樣才有利于區(qū)域性銀行優(yōu)化信貸資源配置、改善信貸資產質量。二是需要堅定不移的淘汰落后產能、出清僵尸企業(yè),避免區(qū)域性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入低水平、低質量、低效率的領域。三是改革現有的政績考核機制,將核心從經濟增長轉向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四是堅持和貫徹“反腐倡廉”,通過建設透明財政、強化監(jiān)督機制,減少尋租腐敗的空間。五是加強當地法制建設,尤其需要加強對地方政府權力的約束,通過規(guī)范干預手段、明確法律責任的方式,推動地方政府干預向適度化、合理化和程序化轉變。
2.區(qū)域性銀行。一是區(qū)域性銀行需要加強信貸決策的獨立性,嚴格執(zhí)行盡職調查,客觀、審慎的對項目和企業(yè)進行評估,不能因為行政干預而放松貸款標準,要堅決避免向不達標的項目和企業(yè)放款。二是應當加快“混改、引戰(zhàn)”的步伐,這既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緩解補充資本壓力,也可以進一步推動股權的多元化和均衡化,起到制衡地方政府不當干預的作用。三是強化對區(qū)域經濟、產業(yè)前景的預判能力,通過制定“前瞻性”的信貸策略,科學的進行信貸投放。
3.監(jiān)管部門。一是應當把“地方政府干預區(qū)域性銀行信貸決策”列為重點監(jiān)督內容,定期檢查、整治,亦或主動與地方政府展開溝通,協(xié)助區(qū)域性銀行抵制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二是督促區(qū)域性銀行,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將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作為一種風險因素納入到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三是可以適度放松監(jiān)管標準,對于一些優(yōu)質的區(qū)域性銀行,可以放松跨區(qū)域經營的限制,這既有利于其進一步做強做大,也有利于其抵制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