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姚雙 繪圖|李雨 編輯 | 吳冠宇
宜昌人愛吃魚。香煎刁子魚、清蒸鱸魚、剁椒魚頭、清湯江鰱、紅燒鯉魚、黃骨頭火鍋、豆腐鯽魚湯、爆炒小雜魚……做法吃法或許不盡相同,但對吃魚的熱情絲毫不遜于長江邊的任何一座城市。
倘若從北方來的朋友,到宜昌夜市上走一圈,不難發(fā)現(xiàn)十桌客人也許有八九桌在吃魚。再往長江邊走走,看到一江平靜東流的水和成排的釣魚竿,不難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
宜昌人吃魚的歷史悠久,首先得益于魚來得容易。幾十年前,江河湖庫溝汊里到處是野生魚。小時候,每到夏天,只要天氣好,老家那小河溝里幾乎天天都有人淌水捕魚,放網(wǎng)的,在石頭縫里用撮箕撮的,筑圍堰用石灰泡的,用雷管炸的……后來覺得這些法子來魚慢了,有人隔幾天就在河的上游放藥,整條小河溝一片白,大家在驚呼這條看不起眼的小河溝竟然藏著這么多種類的魚,一窩蜂似的下河撿魚。竭澤而漁的做法勤勉了,老家那條河溝子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到多少魚了,原本熱熱鬧鬧的河流竟失去了生機。
除了魚的量大種類多,承接川渝的地理環(huán)境讓宜昌順勢吸納了川菜對魚的做法。
宜昌菜雖有“本幫菜”說法,在味道上有一些本土化的改良,追根溯源依然沒有跳出川菜的脈系。就拿吃魚來說,最原始正宗的可能是在峽江里跑船的船工們閑暇之余弄起魚來,架柴火大鐵鍋,重油,大蒜花椒辣椒下鍋炒香,加江水,煮沸,下魚燉煮。人人拿著海碗在鐵鍋邊或蹲或站,吃到過癮處端起土碗喝燒酒。
宜昌城里的人吃魚雖然精致了一點,文雅了許多,但不同師傅不同的魚,味道多少有點差別。前些年,西壩的黑子魚館門庭若市,陶朱路、九碼頭夜市攤上人頭攢動,就連我居住的中南路路口江娃魚館也紅火了好些年了。
而八河口作為一個遠離城區(qū)的小地方,烤魚出了名,不少饕客舍近求遠慕名而來。這里烤魚好吃在于它的魚好。此地屬于夷陵區(qū)樂天溪鎮(zhèn),當(dāng)?shù)厝艘恢本陀胁遏~的傳統(tǒng),有一些人至今仍在江里討生活。因在三峽大壩下方,魚群較多,幾乎每天都能有新鮮野生漁獲。
加之還有很多重慶庫區(qū)移民遷居而來,也常有過往船只在此等候過大壩上川江,南來北往的船員常下船到八河口添置物品。不同人流都帶來了家鄉(xiāng)味道,給與八河口廚師們很多改良視角。他們的烤魚有麻辣、香辣、泡椒、豆豉、酸菜等口味。不管什么口味,宰殺一定要是3斤左右活草魚,再用秘不外宣的調(diào)料腌制10至20分鐘,據(jù)說里面有樟村坪的山胡椒、鄧村的茶葉子、上洋坪的野蔥、姜家廟的大蒜。所用主料豆瓣,過細的店家還是請相熟的跑船食客從巫溪老家購買而來。與如今普遍用錫紙包裹魚身放進烤箱里烤熟的流水化的作坊不同的是,八河口的烤魚還是堅守了巫山烤魚(巫山烤魚多用鯉魚)木炭文火烤制的傳統(tǒng)做法,木炭多是從興山買來的櫟樹炭。
吃八河口的烤魚,不是從魚腮下的嫩肉嘗起,你看好吃佬們都是先把筷子伸向魚脊背上那幾塊肉,夾上一長溜趕快往嘴里送。有的人怕燙,嚼都沒嚼吞咽而下后也不忘吸口爐盤里冒出的香氣來一句:“好吃!”再喝上一大口啤酒。吃完魚喝了幾杯啤酒,突然發(fā)現(xiàn)還沒吃口飯,鍋里又只剩下一些燉焦了的洋蔥絲和魚刺了,八河口人不會覺得難堪,這是吃魚的最好狀態(tài)。飯沒吃莫得事,馬上喊老板來盤泡菜,就著泡菜下飯,爽爽脆脆,也是吃魚的一種境界。
吃完了烤魚,這個小地方?jīng)]得什么像樣的KTV瀟灑,最好的消食方式就是三五好友在街上“軋馬路”,逛不了10幾分鐘就把這個小地方走了一個來回。吃得太撐還得繼續(xù),只好順著三峽大灶臺后門的坡往下走,路過八河口武警崗?fù)?,?jīng)過三峽工程大酒店,徑直走到江邊。
江風(fēng)一吹,頓覺清爽舒服多了。朦朧醉眼,望望對面三斗坪峰巒疊嶂,江里靜水深流,江中船來船往,哪還問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