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杭 孟醒
【摘 要】《影》是張藝謀執(zhí)導的武俠動作片,于2018年9月6日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同年的9月30日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該片講述的是一個從小便被當成傀儡培養(yǎng)的小人物,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尋回自己的人性的故事。琴瑟和鳴從影片開頭便出現(xiàn),且貫穿整部影片,筆者欲借助此文對《影》中琴瑟和鳴的運用進行分析與解讀。
【關鍵詞】琴瑟和鳴;影;電影;運用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078-02
張藝謀的電影《影》,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古代替身的故事。這個替身如果想要在人世間活下去,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這無疑是一個悲愴的故事。我們回想起張藝謀導演的成長經(jīng)歷,或許能明白這種因身份困擾而導致的身不由己。而這種身不由己在電影《影》中被無限放大、分離,最終成為一個關于“替身”的故事。替身終歸是替身,是一個無家可歸、被人利用的傀儡。筆者認為,貫穿全片的琴瑟和鳴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電影《影》簡介
(一)《影》導演介紹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近現(xiàn)代電影界的先驅。1978年,張藝謀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廣西電影制片廠。1984年,張藝謀首次擔任電影《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并通過此片獲得了中國電影優(yōu)秀攝影師獎。《影》是張藝謀于2017年執(zhí)導的武俠動作片,憑借該片,張藝謀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二)《影》劇情介紹
《影》于2018年9月6日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同年的9月30日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這部影片自上映以來熱評不斷,大多數(shù)影迷都給予這部影片很高的評價,更有觀者稱贊《影》是“銀幕必看,獨具匠心”。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替身的故事,沛國大都督子虞被敵國楊蒼重傷后,一直無法恢復,便讓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的“影子”境州代替自己,為自己行走于朝堂和戰(zhàn)場上。同時沛國國君沛良與都督子虞相互算計,而作為“影子”存在的境州在這些權謀算計中苦苦掙扎,只為活下去,歷經(jīng)種種似乎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人格。都督的妻子小艾與都督以及替身之間的三角關系,是本片的一大看點,同時也是筆者分析片中琴瑟和鳴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二、琴瑟和鳴在電影中的運用
(一)琴、瑟簡介
古琴原稱琴、七弦琴,因歷史悠久,唐、宋以來被稱為古琴。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尚書》。古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發(fā)展為七弦。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后盛行于民間。
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彈撥樂器,共有25根琴弦。最早的瑟有50根弦,故瑟又被稱為五十弦。瑟是我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南北朝時常與琴一起作為相和歌的伴奏,唐朝的時候瑟比較常見,后世漸漸不常使用。在我國古籍記載中,琴、瑟總是相伴出現(xiàn),所以現(xiàn)在,人們常常以“琴瑟和鳴”來比喻夫妻關系和睦,感情融洽。小艾與都督子虞夫妻二人一人彈琴,一人奏瑟,本應夫妻和睦,琴瑟和諧,相得益彰。但影片中的琴瑟之音似乎充滿了戾氣,與人們平常所聽到的琴瑟之音有著很大的差別,影射了各種各樣的斗爭,這也使琴瑟和鳴在本片中有著別樣的美感。
(二)琴、瑟運用
真假、陰陽、虛實、黑白。被太極圖囊括進去的一切,構成了電影《影》的全部。琴音是典樸曠遠的,而瑟音清麗,聲如流珠。琴與瑟相得益彰,如同松風逐流水。一者不在的時候,另一者固然可以獨奏,固然也很悅耳,但終究略顯單薄。就拿瑟來說,它有五十根弦,偏偏少了那么七根,發(fā)不出琴一般的蒼涼慨嘆。筆者一直不懂李商隱詩句中的“錦瑟無端五十弦”究竟想要表達什么,但通過這部影片,筆者似乎明白了些許。也許李商隱想要表達的是:瑟,你為何會有那么多根弦;人,你為何要有那么多心緒。其實五十根弦也是不夠的吧,哪怕心緒放在這五十根弦上,也無從說起。片中無論是“影子”境州還是都督子虞,都有彈奏古琴的片段,可發(fā)出的聲音完全不同,一個細膩委婉,一個張揚跋扈,從他們的琴聲中,可以分辨二人性格以及心境的不同。
琴瑟和鳴從影片一開始,便被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子虞前來與沛王講了欲要收復鏡州且與楊蒼約戰(zhàn)之事,沛王表現(xiàn)得十分慌亂,他表示要遵守停戰(zhàn)聯(lián)盟,以保沛國。而子虞不卑不亢,問沛王欲降何罪,沛王卻話鋒一轉,讓子虞與夫人小艾合奏一曲,小艾搬出斷指之誓拒絕合奏,奈何沛王咄咄相逼,最后以子虞斷發(fā)結束?,F(xiàn)在回味這一段,筆者感覺到沛王大概這個時候便開始懷疑子虞是“影子”境州。畢竟子虞被楊蒼所傷,而片中提及被楊蒼所傷是極難恢復的,子虞卻如無事一般,氣色極好。這一段中雖只有瑟的獨奏,但此時瑟所演奏的旋律,給人的感覺是緊張且壓抑的,這使后面“影子”身份曝光時,讓觀眾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影子就是影子,不會琴,又如何與小艾琴瑟和鳴呢?
琴瑟和鳴第二次出現(xiàn),是都督子虞在逼仄的暗室窺視境州與小艾練習合奏。這一段“琴瑟和鳴”旋律如流水般,沒有開場瑟獨奏那么張揚,而是一種淺淺的、淡淡的柔美旋律。琴的低沉典雅與瑟的清麗歡脫交融在一起,讓觀眾似乎感覺不到影片中的暗潮涌動,但又讓人覺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曲中似乎又多了一些凄涼。子虞一心想要收復鏡州城,哪怕讓心愛的女子與他人琴瑟和鳴,也依舊在隱忍,這一段柔美溫和的琴聲,也為接下來小艾密室中與子虞斗琴埋下了伏筆。
琴瑟和鳴第三次出現(xiàn),便是子虞發(fā)現(xiàn)了小艾的背叛。小艾在密室中要求與子虞合奏一曲,沒想到這是兩人最后一次合奏,與其說是合奏,不如說是斗琴,兩人誰都不服對方,琴聲中充滿了戾氣。劇情發(fā)展到這里,小艾對都督子虞的情感似乎發(fā)生了轉變。面對一個不知何時變得陰鷙殘忍的夫君,她的內(nèi)心十分糾結,又恨又懼。影子境州的悲慘命運使她心生憐憫。與都督子虞在太極圖上斗琴的小艾,琴聲里道出了對子虞的怨與恨。這個片段中琴瑟和鳴從一開始便是暴戾的,甚至有種嘈雜的感覺。這邊在琴瑟和鳴,那邊是“影子”境州與楊蒼決斗,琴瑟聲中除了怨恨,似乎還夾雜著一點無奈與不忍。都督子虞與小艾心里都明白,在這場決斗中,“影子”境州怕是兇多吉少。緊張跋扈的琴瑟和鳴,陰陽對立的八卦圖,渾身染血的“影子”,聲畫同一,情景交融,將這部電影推向了高潮。琴瑟和鳴在影片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實早在電影開篇就已說明,琴瑟和鳴需要夫妻二人心意相通,而都督子虞與小艾的琴瑟和鳴堪稱天下一絕,電影中為兩人的琴瑟和鳴鋪墊了很多,自然是要為觀眾展現(xiàn)一番的,同時也為這部影片增加了別樣的美感。
東方哲學的相生相克浩瀚無垠,文臣與武將、剛烈與晦暗、衰朽與陽剛、真實與虛假、矛盾與統(tǒng)一、戰(zhàn)爭與和平,是這部影片里全部的題眼,對仗整齊。在《影》當中,君主、勛貴、公主、權臣、高手、誥命夫人、亡命之徒,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弱者,但每個人都是色厲內(nèi)荏。例如片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影子”境州。影片開頭,境州不會彈琴,無法與夫人心意相通,若非夫人以斷手相逼,怕是早就泄露了自己的“影子”身份。后來,境州雖與夫人一起學琴,但影子終究是影子,無法在真正意義上與夫人心意相通,琴瑟之音略顯青澀。而夫人小艾對境州的情感究竟是愛還是心疼,也讓觀眾想破了腦袋。筆者認為,夫人小艾對影子只有愧疚和可憐之情,而對都督子虞的濃烈情感在二人于密室中琴瑟和鳴時,完全表達出來,或許由愛生恨,但兩人默契依舊,琴瑟和鳴需二人心意相通,琴音交匯,淋漓精致。對子虞的是愛,那么對“影子”的,應該是可憐與心疼了。影片最后,“影子”殺掉了都督子虞,也殺掉了國君沛公,好似找回了自己的人格,不再是別人的替身,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但他依舊是可憐且令人心疼的,他已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又一個被權利迷了眼的“都督”。
琴瑟和鳴的典雅之音,是其他樂器無法替代的,且琴、瑟在古代最初便是士大夫及以上級別的王權貴族的娛樂樂器,這兩種樂器的組合有著別樣的氣質,而這種氣質與《影》中所展現(xiàn)的水墨色彩是非常貼合的,影片中水墨點染和紅色點絳交織的畫面唯美且韻味十足,婉轉悠揚的琴瑟之聲,加上淺顯易懂的劇情以及張藝謀導演慣用的電影留白技巧,使得觀眾在觀影時視聽感受深切,觀影后對片中的留白產(chǎn)生無限的思索與遐想。
在電影《影》的背后,張藝謀導演傾注了很深的情感,“影子”境州與都督子虞原本是兩個不同的人,因為時常扮演對方,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我,人前人后及命運的選擇,其實就是看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當一個人靜下來慢慢回憶過往,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墒?,當欲望被釋放,或許自己都分不清哪一個“我”才是自己,或許這也是“你”的心魔。
三、結語
張藝謀的電影《影》無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這部電影無論是海報還是色調(diào),都符合中國美學,在視覺上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效果,涇渭分明。除了畫面具有震撼感外,在配樂上采用了中國古典樂器,琴、瑟、竹笛、笙等。中國古典樂器的特點比較鮮明,通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回旋、激蕩、余味無窮。音色古樸純正,輕柔細膩,圓潤質樸,表現(xiàn)力豐富,演奏風格多含蓄委婉。這與《影》這部電影的色調(diào)可以說是非常貼合的。
片中出現(xiàn)了三次琴瑟和鳴的場景,可以說是電影較為出彩的地方。第一次琴瑟和鳴,引出了“影子”的真實身份。第二次琴瑟和鳴,表現(xiàn)了“影子”境州與小艾之間滋生出不尋常的感情,而都督子虞在一旁默默隱忍。第三次琴瑟和鳴,是都督子虞與夫人小艾在密室中斗琴,仿佛是在確認兩人之間的情感是否依舊存在,又仿佛是在與遠在鏡州與楊蒼決戰(zhàn)的“影子”訣別,同時也是這部電影中唯一一次都督與夫人琴瑟和鳴,互表衷腸。
琴瑟和鳴在張藝謀電影《影》中的作用,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對電影整體風格的搭配也是一致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韻味,從來就是特別的。筆者對琴瑟和鳴在影片中的作用進行了簡單分析,對張藝謀導演的這部電影的寓意也進行了一個片面的解讀。
參考文獻:
[1]楊靜.電影《功夫》中古箏樂曲的視聽體驗研究[J].電影評介,2015,118-120.
[2]劉暢,何方方.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多元化應用——以趙季平20世紀90年代三部代表作品為例[J].名作欣賞,2018,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