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強 鐘旭華 鄧銘光 梁開明 肖捷 潘俊峰 胡香玉 黃勝 黃農榮*
(1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510640;2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州510640;3 湛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 湛江 524094;*通訊作者:13533385913@163.com)
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國以稻米為主食的人口超過了60%[1-2]。因此,水稻生產對解決國家口糧饑荒、保障糧食健康供給具有重要意義。廣東省是我國13 個糧食主產區(qū)之一,據最新(數據更新至2017年)國家統(tǒng)計局(http://data.stats.gov.cn)數據表明,廣東省的水稻種植面積(180.5 萬hm2)與稻谷產量(1 046.34萬t)均位居全國第8。湛江市是廣東省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qū),年均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0 萬hm2,約占廣東省水稻種植面積的10%左右,糧食總產量為110.97萬t,素有“粵西糧倉”之稱[3]。2017 年廣東省的稻谷和大米進口量為203.63 萬t,出口大米量僅為1.26 萬t,貿易逆差達63.09 億元人民幣(2018 年廣東統(tǒng)計年鑒)。因此,促進湛江水稻產業(yè)發(fā)展對提高廣東糧食自給率具有重要意義。湛江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栽培方式和種植模式獨特(直播稻面積達50%左右[4-5]),是廣東地區(qū)最具特色的糧食主產區(qū)[6],但有關湛江水稻產業(yè)發(fā)展狀況鮮有報道。據此,作者查閱了中國統(tǒng)計年鑒、廣東省統(tǒng)計年鑒、廣東省農村統(tǒng)計年鑒、湛江統(tǒng)計年鑒以及中央氣象臺等相關資料,并結合本地區(qū)糧食主產區(qū)的生產調研數據,從氣候條件、水稻播種面積、稻谷單產和總產、農業(yè)機械化程度、稻谷加工和深加工等方面著手,分析目前湛江水稻產業(yè)發(fā)展現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湛江水稻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1.1.1 氣溫高,日照時間長,具備水稻高產的潛力
研究表明,溫度是水稻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最重要因子之一,增加溫度和日照時數能顯著增加稻谷產量[7-9]。從圖1 可以看出,1997—2016 年,廣東省年平均氣溫存在明顯的不均勻性分布,表現為粵北最低,粵西最高,粵東和粵中居中,粵西的年平均氣溫比粵東高3℃左右;日照時間表現為粵東和粵西最大,分別為2 009.7 h 和1 881.8 h,粵北和粵中最小,分別為1 628.2 h 和1 553.9 h;年平均降雨量呈周年波動性變化,粵中的降雨量大于其他地區(qū),粵東和粵西的降雨量最低。湛江地處粵西,地勢平坦,多為平原和臺地,光溫資源豐富,但降雨量較少,總體而言,已具備水稻高產的外在潛力。
1.1.2 三面臨海,臺風等惡劣天氣發(fā)生頻率較高
受熱帶氣旋的影響,臺風常常會伴隨著大風、暴雨、風暴潮等次生災害,是影響南方雙季稻區(qū)水稻產量最嚴重的自然災害[10]。有研究報道,臺風造成水稻等糧食的產量損失高達29.3%,嚴重影響農戶種糧的積極性[11]。據中央氣象臺統(tǒng)計,1949—2017 年,在廣東登陸的臺風共有269 次,平均每年登陸約4 個。其中,在湛江市(含徐聞、湛江城區(qū)、吳川、雷州、遂溪和廉江)登陸的次數高達81 次,占廣東省總登陸次數的30.1%,表明湛江遭受臺風天氣的頻率非常高。
圖1 廣東省不同水稻生態(tài)亞區(qū)歷年的年平均氣溫、降雨量和日照時間(來源于廣東統(tǒng)計年鑒)
圖2 2016 年廣東省各市的水稻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
圖3 2016 年湛江各地水稻播種面積和稻谷產量情況(來源于湛江統(tǒng)計年鑒)
1.2.1 單位面積稻谷產量有待提高
從圖2 可知,廣東省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qū)為湛江市(20.9 萬hm2),但稻谷平均單產湛江市卻排在汕頭市、云浮市、潮州市、韶關市之后。由此可見,提高單產是湛江地區(qū)水稻生產的主要目標。
1.2.2 增加單產是提高湛江市稻谷總產量的重要因素
據湛江統(tǒng)計年鑒資料,1949—2016 年,湛江的水稻播種面積出現了2 個高峰期,即1952—1958 年和1960—1984 年,達到 30~35 hm2,其他時段基本保持在20 萬hm2左右。盡管稻谷播種面積銳減,但稻谷總產量也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從最初的31.3 萬t 增加到2016 年的111.0 萬t,總產量增加了2.54 倍。主要原因是稻谷平均單產逐漸增加,已從1949 年的85 kg/667 m2增加到 2016 年的 353 kg/667 m2,增加了 3.15 倍。因此,單位面積稻谷產量提高是湛江市稻谷總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1.2.3 雷州和廉江是湛江市的主要糧倉,遂溪和吳川次之
從圖3 可知,湛江市水稻種植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廉江、雷州、遂溪、吳川等地。其中,廉江是2016 年湛江水稻全年播種面積最大的縣,達6.01 萬hm2,其次是雷州(5.46 萬 hm2)、遂溪(3.21 萬 hm2)、吳川(2.48 萬 hm2)。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地區(qū)晚季的播種面積明顯大于早季,可能原因是晚季米質好,糧價較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高。就稻谷單產而言,早季要大于晚季,可能與湛江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有關。
湛江市是農業(yè)大市,97%是平原,適宜大型機械農機作業(yè)。據調查,截止至2018 年底,全市農業(yè)機械總動力達到416 萬千瓦,育秧設備15 套,大中型拖拉機約5.3 萬臺,插秧機940 臺,水稻收割機3 414 臺,烘干設備26 套。從水稻育秧-整地-插秧-收割-烘干等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來看,湛江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高達73.32%,農業(yè)機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其中,雷州東西洋連片水田面積達1.47 萬hm2左右,總產量達26.30 萬t,號稱“廣東第一田”,且地勢平坦,極大地促進了該市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發(fā)展。其次,廉江市2017 年早晚兩季水稻播種面積達6 萬多hm2,年產糧40 多萬t,是湛江地區(qū)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級市。生產調研結果顯示,截止2017 年底,廉江市有農機合作社86 家,遍布良垌、吉水、橫山等鄉(xiāng)鎮(zhèn),占湛江市農機合作社的50%左右,擁有拖拉機配套農具9 620 臺,耕整地機械13 670 臺,插秧機339 臺,水稻收割機396 臺,谷物烘干機22 臺。該市農業(yè)機械總動力約80 萬千瓦,尤其是水稻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73.05%,其中機耕水平98.00%,機收水平97.00%,機械化程度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實現了從耕地、播種、插秧、殺蟲、施肥、收割、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一條龍服務,確保了廉江多年來保持全省種糧大縣的地位。
湛江地區(qū)稻米加工企業(yè)眾多,其中,廣東省源泰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市霞山糧食企業(yè)集團公司和廣東正茂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是廣東省重點農業(yè)龍頭企業(yè)。近年來,由廣東源泰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星優(yōu)712、幼苗一號、紅米一號、韶優(yōu)766、龍優(yōu)665、華優(yōu)665等稻米,湛江市霞山糧食企業(yè)集團公司生產的“象牙米”和“三餐壹號米”,廣東正茂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萬有引力鋅米”等多次參加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被譽為廣東名米。除了上述3 家稻谷加工企業(yè),還有遂溪縣嶺北銀豐糧食加工廠生產的嶺北農家天然色彩糙米,湛江市廣南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廣恒有機大米以及廣東遂溪三寶文化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海紅米。此外,廣東安康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稻谷,其基地廉江市良垌鎮(zhèn)東橋村、湛江市坡頭區(qū)南三鎮(zhèn)燈塔村生產的稻米被認定為有機食品。在首屆廣東好大米評選中,雷州市東西洋產區(qū)被評為首屆廣東好大米特色產區(qū),廣東源泰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源泰稻米(源泰絲苗)被評為首屆“廣東好大米”十大品牌之一。
圖4 2016 年粵東和粵西地區(qū)實際稻谷單產調查
湛江是廣東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地區(qū),素有“粵西糧倉”之稱。直播稻種植面積達50%左右[4-5],播種量大,最高達8~10 kg/667 m2。廣東省每年出臺許多農業(yè)主推技術,但主要在移栽稻中推廣應用,直播稻中應用較少。因此,湛江的水稻栽培技術主要采用當地傳統(tǒng)的施肥管理技術,該技術高肥高水,病蟲害嚴重,產量低。針對湛江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2 個市區(qū)(雷州、廉江)開展的水稻生產調研發(fā)現,不少農戶的氮肥(純氮)施用量高達250 kg/hm2,超過目前廣東省水稻主推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施氮量(150 kg/hm2)的 66.7%[4],增加肥料成本折合500 元/hm2,產量僅350 kg/667 m2左右。其次,人工勞動力成本增加,很多小農戶在直播、追肥、打藥、曬谷等環(huán)節(jié)仍采用人工操作,種糧成本高嚴重影響了種糧農戶的積極性。
2016 年實地調查了粵東(梅州:梅縣、興寧)262戶,粵西(湛江:雷州)156 戶種田農民的早、晚季水稻產量情況。如圖4 所示,早季平均產量高于晚季,與圖3 的結果相似。梅州早、晚季各有幾個異常值,呈現右偏態(tài),產量分布比較集中;湛江水稻早、晚季產量分布比較分散,低產農戶數較多,稻谷產量差異跨度較大,適合當地的優(yōu)良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有待進一步挖掘,同時也說明粵西水稻產量潛力可能高于粵東地區(qū)。就平均單產而言,梅州早季單產為397.2 kg/667 m2、晚季為380.0 kg/667 m2,湛江早季單產為379.4 kg/667 m2、晚季為 361.2 kg/667 m2。
隨著直播稻、免耕稻等的迅速推廣,雜草稻已成為栽培稻減產最嚴重的雜草[12]。主要原因是,雜草稻形態(tài)與栽培稻相似,早期在田間很難識別;其次,雜草稻萌發(fā)和出苗較早,苗期生長迅速,抗逆性強,與栽培稻爭奪養(yǎng)分、水分、光照和其它生長資源;最重要的是,雜草稻成熟早、粒數少,且具有邊成熟邊落粒的特性,嚴重影響稻谷產量[6,13]。有研究表明,雜草稻密度在 2~9 株/m2之間,可使栽培稻減產8.3%~82.3%[14]。湛江是廣東省直播稻面積最大的地區(qū),雜草稻泛濫已成為該地區(qū)水稻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湛江三面環(huán)海,是廣東省臺風登陸最多的地區(qū),每年約有4~5 個臺風影響湛江,6—9 月是湛江地區(qū)的臺風季,同時也是早季水稻抽穗、成熟的季節(jié),臺風登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災害,嚴重影響稻谷產量[15]。此外,強臺風的頻繁發(fā)生,引發(fā)暴雨和大暴雨,有利于水稻兩遷害蟲(褐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暴發(fā)[16]。湛江氣候具有高溫多雨的特征,是水稻病蟲害高發(fā)區(qū)。近年來,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等水稻病蟲害每年都呈中等偏重程度發(fā)生。
近年來,廣東省每年審定的水稻品種約70 個,主導品種約15 個,其余大部分品種播種面積不大,米質和食味各異,很難形成地方品牌(數據來源于廣東省農業(yè)農村廳)。稻米加工企業(yè)很多,但掌握優(yōu)質深加工技術的企業(yè)極少,且加工設備陳舊,沒有相關的技術和品牌標準。湛江稻谷主要作為國家的儲備糧,品牌效應有待提升。
經在湛江各地走訪調查發(fā)現,農村勞動力緊缺,且人工成本貴,從之前的80~100 元/人·日,到現在的120~150 元/人·日,農資、農機農具等雖有部分政府補貼,但成本依然較高。受傳統(tǒng)生產和種植模式影響,其種稻方式依然陳舊,先進的栽培技術如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等普及不夠,栽培技術水平較低,稻谷單產不高,農民的收益明顯降低,極大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很多地方甚至出現稻田丟荒現象,急需采取多種方式和措施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一要加強政府、相關農業(yè)部門、技術專家的正確引導,以農村土地流轉為契機,鼓勵有能力、有技術、有實力的本土企業(yè)或合作社從事水稻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實行政府引導、企業(yè)或合作社主導、農民參與的模式,建立水稻高產高效示范推廣基地,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生產模式,提高水稻產業(yè)活力。二要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及相關農業(yè)部門應從科研項目、科技人才等方面全力配合和支持企業(yè)或合作社,提高企業(yè)和合作社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降低種稻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三要加快省工節(jié)本、綠色高效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fā)適宜湛江地區(qū)的機械化、直播等輕簡化生產的水稻新品種,研發(fā)與集成推廣適宜直播稻生產、省工省力、減肥減藥、高產高效、綠色生態(tài)等栽培技術。四要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加強對機插秧社會化服務的市場培育與引導;積極示范推廣農用航空植保機、縱軸流聯合收獲機、谷物烘干機等新型裝備技術,帶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yè)水平提高與技術升級;以鎮(zhèn)、村為中心,以專業(yè)合作社、種糧大戶為依托,建設育插秧、烘干等機械化示范基地,促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化水平取得突破性進展。
雜草稻是湛江地區(qū)稻谷減產的重要因素。主要防治措施如下:一是人工拔除;二是使用純凈的水稻種子;三是改變耕作方式;四是在栽培稻種植前,通過一定方法使雜草稻先萌發(fā),然后對其進行化學和機械控制;五是使用專用除草劑[17]。有研究報道,改變耕作,在連續(xù)幾季直播稻中穿插1~2 季拋秧或機插秧,能有效降低雜草稻的發(fā)生[18]。最新報道顯示,由鄧興旺團隊研發(fā)的潔田技術,采用多種新型非轉基因抗除草劑水稻為核心防控雜草稻,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19],可作為雜草稻防治的重要手段。
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為害嚴重影響稻谷產量、品質和效益,每年可對水稻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水稻病蟲害的監(jiān)測、預報和預警,能及時指導和防治病蟲,保障稻谷產量。因此,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蟲害,加強水稻病蟲害田間調查,搞好病蟲測報,對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加速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興旺,具有重要意義。1)引進先進的病蟲害數字監(jiān)測和管理系統(tǒng),建立分析病蟲害專家系統(tǒng),提高病蟲分析、檢測和決策水平;2)在湛江地區(qū)水稻種植的典型區(qū)域設置水稻病蟲害監(jiān)測點,通過遠程遙控和監(jiān)測,及時了解和掌握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3)每個典型區(qū)域配備1 名經驗豐富的植保員,不定期取樣和調查水稻各生長期的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做到提前預防、預報,最大限度減少稻谷損失。
指導成立一批大米生產的本土龍頭企業(yè),不斷提高大米生產、加工的科技含量,優(yōu)化大米生產品種。重點放在稻米的深度開發(fā)及多元應用上,對米制品進行多級開發(fā),對稻米副產品進行綜合利用,如米酒、米餅、米粉、米糕、速煮米、方便米飯、冷凍米飯,調味品等,及高純度米淀粉、大米高蛋白產品、用米糠生產的高強度材料等,提高稻谷綜合利用水平,增加水稻產業(yè)的綜合利用效益。制訂稻米產業(yè)地方標準、行業(yè)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打造湛江稻米品牌效應,使湛江大米加工業(yè)逐步走向品牌化和國際化,促進稻米產業(yè)健康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