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摘要:相聲節(jié)目中抖包袱需要拿捏分寸,就要給觀眾再留有反應的時間,觀眾會笑的更過癮,會對節(jié)目記憶尤深.數(shù)學課堂提問更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反應、思考,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常常存在等待學生明白的分寸火候拿捏不準的現(xiàn)象.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備課時應充分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課堂提問;“差一丁點”現(xiàn)象;不平等的課堂;以生為本
東方衛(wèi)視2016-8-7期《笑傲江湖》欄目中西安電視臺主播盧鑫、王浩的陜派相聲《“崔健”、“單田芳”另類登場》很精彩,整個過程中觀眾時而跟著相聲演員的清唱擊掌打節(jié)奏,時而捧腹大笑,時而若有所思后開懷大笑……
一、“就差一丁點”
節(jié)目很精彩很受歡迎,觀眾也很樂呵,場面熱鬧非凡節(jié)目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呢?郭德綱老師在充分肯定節(jié)目的同時對捧哏、逗哏兩位演員提出建議說:“你們倆太熟了,他剛說完你就能接上來,你們沒有給觀眾一個緩沖的時間,其實有時候就差一丁點,你搶在觀眾明白之前你先明白了,這是錯的。你得比觀眾晚那么一點點,你的位置就是替觀眾傳遞情感,再把逗哏沒講明白的話再解釋清楚了,你就是在這之間來回倒騰,所以你搶著在前面明白了,我們(觀眾)就都明白不了了”。宋丹丹緊接著說:“哎呦,郭老板您真高!您說到點子上了!其實作為捧哏演員你每次的反應都要像第一次聽見他說話那樣?!彼麄兊谋硌轃o需更加賣力,只需給觀眾再留點反應的時間,那樣觀眾會笑的更過癮,會對節(jié)目記憶尤深,節(jié)目自然是受歡迎的佳作了。
二、“數(shù)學課堂提問也存在差這么一丁點的現(xiàn)象”
相聲是一門藝術(shù),在最佳時機抖“包袱”、爆“笑料”更是一門藝術(shù),火候拿捏的分寸是藝術(shù)呈現(xiàn)的關(guān)鍵之一,筆者作為教師看了此節(jié)目后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其實,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何嘗不是呢。課堂上的“情景導入、實驗演示、分析歸納、師生互動……”也是在表演“相聲”。事實上,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等待學生明白的分寸火候拿捏不準的現(xiàn)象。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提問后等待學生思考的時間上沒有把握好“火候”,常出現(xiàn)“等不及”的情況。太急于“抖包袱”了、太急于趕進度了,還沒等學生明白時就搶著自問自答式就繼續(xù)開講了,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體會,還沒明白的觀眾能笑嗎?會鼓掌嗎?結(jié)果當然是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講的洋洋得意而學生聽的垂頭喪氣的虛假繁榮景象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而教師常常還困惑、抱怨課堂上講那么透徹了學生怎么還沒掌握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方面,真應該認真體會一下郭德綱老師對兩位相聲演員的建議。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要搶在學生明白之前明白,不要為了趕進度、趕時間總是“差一丁點”,要耐心等待、舍得等待,要善于“察言觀色”了解觀眾的思維動向。
比如:已知集合,,如果,求實數(shù)m的取值范圍。
本題可以分離參數(shù)法求解,此方法講評之后不要就此結(jié)束,課堂上要留時間給學生反思歸納,并設計好追問的問題。
追問1:分類討論時最后結(jié)果有時取交集有時取并集,到底取交集還是取并集如何辨別?
課堂上要舍得讓學生思考、爭論,教師適度引導點撥。讓學生在爭論中加深理解、提升感悟。
追問2:怎樣解這道題?怎么想到這樣解?什么類型的題目這樣解?還有不同的解法嗎?引導學生善于頭腦風暴、開拓思維,謹防“差一丁點”。
三、“不平等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中為什么總是會出現(xiàn)“差這么一點”的現(xiàn)象呢?不少教師總感覺“這么簡單的問題還要講嗎”“這個問題學生應該不會有障礙的,不必浪費時間等學生明白”“啊?學生怎么會不明白這個呢”……這便是“差這么一點”的根源。教師在備課中對問題充分研究已經(jīng)很熟了,教師對知識對問題早已學習很多遍了,無論是思維上還是心理上都是所提問題的老朋友了,絲毫沒有初次見面的陌生感,自然也不需要“思索”的過程。然而學生面對教師提問的問題時卻是“初次見面”,需要點時間差去想,想明白往往最需要的恰恰是教師“知道等待、耐心等待”的時間,這樣也就不會“差這么一點”了,教師沒有搶在學生之前明白,學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課堂上的“相聲節(jié)目”自然也有精彩了。
“差這么一點”的課堂其實是“不平等”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熟悉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差這么一點”的課堂提問其實是把師生認知、思維放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公平”嗎?當然不公平,自然也就出現(xiàn)了教師總是搶在學生明白之前明白了,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要意識到這種潛在的“不平等”,教師要重視消除這種潛在的“不平等”,課堂上教師在思維層面上應該“蹲下來”與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充分等待學生思考,給學生留有想明白的時間,這樣也不會“差這么一點”了。
四、“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
“不平等”的課堂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課堂教學中缺失學生為主體、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學設計處處為學生著想的意識薄弱。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備學情,分析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預判學生會在哪些問題上思考、掙扎,預判在哪些提問之后要耐心等待學生想明白,讓思維“飛一會”,這樣的課堂就不會“差這么一點”了,這樣的課堂師生互動就充分了,這樣的課堂師生關(guān)系就更融洽了,這樣的課堂聽眾當然會“笑”,這樣的課堂聽眾自然會“鼓掌”,這樣的課堂才是“平等”的,這樣課堂才更加精彩。蘇格拉底關(guān)于求知有著獨到見解,有人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課堂提問后要教師要舍得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奮力掙扎,激起學生學習上的這股子勁兒,再加以適當?shù)囊龑?,解決這些障礙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夠做到輕裝上陣。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在提問環(huán)節(jié)要掌握好分寸,消除“差一丁點”的現(xiàn)象,讓學生在“平等”的課堂中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