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并崇尚美女的國度,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美女文化。
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們都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拔魇╀郊啞薄罢丫鋈薄皡尾紤蝓跸s”“貴妃醉酒”等故事深入人心,廣為流傳。但是,西施、昭君、貂蟬的美都是一種傳說中的虛泛不實之美,并沒有專門吟詠其美的詩歌具體描述,只有楊貴妃的美在盛唐詩仙李白的筆下得到最充分最飽滿的呈現(xiàn)。楊妃之美與李白之詩,在那恢宏燦爛的大唐盛世悄然相遇,既是一種歷史機緣的巧合,也是盛唐精神文明與物質(zhì)文明高度繁榮的體現(xiàn),更是長安文化的盛世基因必然要結(jié)出的碩果。換一句話說,大唐缺少詩仙或貴妃,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二者相互輝映,才能體現(xiàn)那個已經(jīng)遠去的盛世應(yīng)該有的絢麗奪目的光彩。
據(jù)晚唐五代人李濬的《松窗雜錄》記載:(天寶初)春天,百花盛開,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妃正在沉香亭邊觀賞牡丹,玄宗忽然很不滿地說:“賞名花,對妃子,怎么還唱那些陳詞舊曲呢?”于是命李龜年拿著金花箋宣諭翰林供奉李白,要求速撰新詞。李白欣然接受詔旨,盡管還處于昨晚醉酒未醒的朦朧狀態(tài),但文思勃郁,趁著酒興一揮而成,文不加點就完成了《清平調(diào)》三章。
新詞獻上后,楊妃手持頗梨七寶杯,斟上西涼州的葡萄美酒,笑容可掬,玄宗因此親自吹奏玉笛,李龜年手執(zhí)檀板一邊打節(jié)奏,一邊聲情并茂地演唱,由于歌詞精美,曲調(diào)宛轉(zhuǎn)悠揚,李龜年的表演堪稱絕唱,他說一生歌唱從來沒有達到過這樣酣暢淋漓的境界,一時傳為佳話。
考察李白在天寶元年秋天接到詔令,到達京城應(yīng)該在深秋,天寶三載春就被賜金還山了,因此這歌詞應(yīng)該寫作于天寶二年(743)春天。大唐經(jīng)過二十九年開元盛世的發(fā)展與積累,到天寶初年應(yīng)該達到了國力最充沛最繁盛的頂峰,體貌豐偉的唐玄宗雖然此時已年近花甲,但他一手締造了大唐帝國繁榮昌盛的局面,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難以計數(shù)的財富,加上剛獲得年方二十四歲的絕色佳人,可以說他正處在人生最躊躇滿志的巔峰狀態(tài)。而李白也正處于四十三歲的壯年,是詩思才華最澎湃勃郁的時期。諸多因素的偶然相聚,便促成了這三首妙絕古今歌詞的誕生。
大唐第一美人楊貴妃到底有多美呢?
其實李白構(gòu)思之前,也是頗費心力的。因為古代詩賦中有很多描繪美人的精彩篇章。如《詩經(jīng)》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碩人,宋玉賦中“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的東鄰之子,曹植筆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的洛神,要么是運用比喻直接描寫美貌,要么是通過對比虛處傳出其神采,但都不適合楊貴妃這位“肌膚微豐,纖濃合度”且富態(tài)嬌艷、儀態(tài)萬方的絕色佳人。西施在楊妃面前,多了一份村姑的寒磣,昭君則多了一份面帶風(fēng)沙的憂愁,貂蟬更多了一份妖媚,總之缺少盛世所特有的那種自信矜持和富麗堂皇。
李白采用了周漢時代流傳下來的樂府歌曲《房中曲》的絕句格式,在大唐國花牡丹與貴妃之間找到了相似點,處處將人花對照描寫,又時刻不忘用大唐恢宏盛大的背景加以烘托。
第一章首句就想象奇特,發(fā)唱驚挺。有人釋“想”為“像”,僅僅當(dāng)作比喻關(guān)系,我認為理解成擬人更佳,意謂彩云見到楊貴妃身上雍容華貴的霓裳羽衣,感覺到自己顏色單調(diào)有點寒磣,所以也想要她那樣的衣裳;而富貴嬌艷的牡丹原本就國色天香,但在楊妃驚人的美貌之前也自慚形穢,因而想要向她借一點姿色。這就不僅構(gòu)成表層的比喻關(guān)系,還有更深層的豐富復(fù)雜的心理活動對比,從而達到烘托出楊妃絕世姿容的藝術(shù)效果。通過天上云彩與地上鮮花的雙重烘托之后,還需要更進一步坐實,李白遂將自己初次見到楊妃的那種感受寫了出來,當(dāng)時肯定是一聲尖叫式的驚艷:她,絕對是從天而降的仙女!如果不是西王母昆侖玉山的閬苑奇葩,就一定是瑤臺月下的嫦娥仙子。李白以高貴雅潔的仙人來描寫楊妃世間所無而天上也僅見的容貌,用仙境來襯托大唐宏偉壯麗的宮廷,以彩云和鮮花來映襯楊妃,可以說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在一個闊大深遠、真幻交織的背景上刻畫出楊貴妃的絕世姿容。
第二章運用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的對比,進一步展現(xiàn)楊妃的美艷。楊貴妃猶如一枝怒放的紅艷牡丹,沐浴著清純的甘露,凝聚著淡雅的幽香,光彩照人,驚耀人間。既寫出楊妃正處于青春盛年的渥潤華彩,又點出她深受浩蕩皇恩的滋潤沾溉,突出了皇帝對她超乎尋常的寵愛。而這正是巫山神女惆悵的緣由,因為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她永遠無法日日夜夜陪伴在楚王的身邊,只能在幽夢中自薦枕席,而楊妃卻是“春從春游夜專夜”的專寵??!如果單從受寵的角度看,或許漢成帝寵姬趙飛燕有若干相似,她身姿矯捷、體態(tài)嬌弱如飛燕,據(jù)說能在掌上舞蹈,但她狹隘的胸襟氣度與大漢的泱泱國威難以相配,豈能與楊妃的端莊大器相比,即便就舞蹈這一點來說,飛燕也難與楊妃媲美,總之,楊妃的雍容富態(tài)與煌煌大唐是相得益彰的,從歷史的縱深角度看,楊妃絕對算得上超邁古今的后妃第一人!
第三章詩人的筆觸回到現(xiàn)實的當(dāng)下情境。將前兩章分離的人與花綰結(jié)起來,說傾國美人與嬌貴名花,既相互歡悅又相得益彰,所以君王每天賞名花對妃子,臉上永遠蕩漾著無限愛憐的笑容,大唐的盛世國富民康,蒸蒸日上,也就像這雍容富艷的牡丹,讓人深感興奮寬慰;而端莊大器艷壓群芳的楊妃,更是風(fēng)情萬種,值得你永遠握在手心里盡情地欣賞。你看她依靠在沉香亭北凝視遠方的那副悠然自若的神態(tài),多么迷人魂魄,即使有再多的惆悵憾恨,只要在春風(fēng)里欣賞楊妃的姿容,會讓你心頭的憂愁消失得無影無蹤。這里我們看到李白運用精彩絕倫的一幅剪影,從虛處傳達出楊貴妃身上特有的那種令人神遠的韻味。猶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般,空白處都被無窮無盡的情思占滿了,取得了韻味雋永的藝術(shù)效果。
李白的這三首詩,雖然是奉詔命而作,包含濃重的頌圣意味,但楊妃的美麗絕對能夠承受得起這最高等級的贊頌,因而非常相稱合拍,沒有矯揉造作、虛浮夸飾的缺陷。其實這三首贊美詩在藝術(shù)技巧上也是頗為講究的,美人與名花、美人與仙子、古代與今天、凡間與仙界的四重對比,是詩人精心的選擇,也非常貼切,更妙的是楊貴妃身上那種雍容華貴的風(fēng)采與大唐雄渾壯麗的氣象,相得益彰。楊貴妃的美艷其實就是大唐盛世的象征。
楊貴妃,大唐長安文化永恒的名片,驚耀人寰,卓絕古今。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