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辰
殷越是一名羊毛氈手藝人,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幫大家安度居家時光,掌握新技能,獲得穩(wěn)定的力量,她利用線上教學,讓許多人放下手中的鍵盤和鼠標,拿起戳針和羊毛,和她一起把羊毛戳成可愛的藝術(shù)品。人們感嘆:原來戳羊毛比“薅羊毛”更有趣。
潛心戳羊毛
出生在江蘇的殷越是一名85后,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yè),她也是國內(nèi)最早開始羊毛氈創(chuàng)作手藝人之一。
2009年的一天,殷越在網(wǎng)上看到日本手作大師鈴木千晶的一件羊毛氈作品時,心里一動,便到處查找資料、研究它的制作原理。鈴木千晶的作品就是用前端有細小鉤狀的戳針鉤住羊毛后,經(jīng)過不斷穿刺的動作,將羊毛纖維穿引在一起,使原本蓬松的羊毛變得糾結(jié)密實,最終成為想要的形狀。
當時羊毛氈在國內(nèi)并不普及,殷越花了很大功夫才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家店,買了一些粗糙的毛紗和工具,開始自學著做。她先畫好草稿,再按草稿塑形,做調(diào)整,最后再細化。憑著扎實的美術(shù)功底,殷越花了一個下午做成了一只穿格子背心、戴領(lǐng)結(jié)的兔子紳士,她很有成就感。
創(chuàng)作的熱情一旦被開啟,殷越便一頭扎入其間樂此不疲。她開始做各種風格的玩偶:小猴子、烏鴉、松鼠、貓咪、小熊……一個個都像童話世界里走出來的角色,軟萌可愛。
殷越每天醒來就是趴在桌前戳戳戳,工作12到16個小時是常事,偶爾有事耽誤了也會在第二天補上。制作羊毛氈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作品都是一針一針地戳出來、用時間堆砌上去的。尤其是細化表面的時候,要拿針不停歇地往上面扎。頻繁穿刺動作造成了殷越胳膊和肩膀的酸疼,還患上了腱鞘炎,一不小心,鋒利的戳針還會劃破手指。天長日久,殷越的手格外粗糙,朋友們開玩笑說她是一個有“糙手(操守)”的作者。
如何把玩偶角色的氣質(zhì)塑造出來是最難的,一個作品構(gòu)思加制作按難易程度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都不等。最初殷越做的都是一些軟萌、討喜的作品,后來她慢慢把對生活的感觸融入作品。她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可以是小朋友的玩伴,更能成為大朋友的伙伴。
要想讓每個角色用眼睛說話可不是件易事。眼球的反光度、眼皮的厚度、眼眶皺褶的多少,都要仔細斟酌。她用小支釘固定好黑色眼珠,再通過毛氈來調(diào)整眼白的范圍。如此,作品在形似外更添一份神似,從而有了各自的性格和靈魂。
用蘑菇的視野打量世界
2015年深秋,一趟莫斯科旅行開啟了殷越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莫斯科住地,殷越發(fā)現(xiàn)了許多從未見過的花式蘑菇。一向愛吃蘑菇的殷越特別興奮,在她眼里,蘑菇是一種神奇的物種,陽光一照就萎了,雨一下又成蓬蓬勃勃一大叢,看上去脆弱,實則生命力頑強。最后她以1:1的比例用羊毛氈還原出了頗具生命感的蘑菇,與真蘑菇混在一起后毫無二致。她的蘑菇作品一問世立即引來了大量粉絲關(guān)注。
仿真蘑菇做多了之后,殷越開始用蘑菇的視野重新打量世界,想象它們的群居生活。如同人類一樣,“蘑菇人”有人上班,有人看書,有人耕種,有人奔跑……生機盎然、妙趣橫生。殷越把“蘑菇人”們組合在一起,做成了《蘑菇的逃離》和《蘑菇的詩》這兩個系列。
2016年夏天,通過朋友介紹,殷越認識了一位日本的策展人。對方看過殷越的作品之后,就問她:“愿不愿一起做一個展覽?”殷越聽了很開心。當年12月,殷越的首個展覽《指尖造物》就在東京代關(guān)山開幕了,她也成為第一個在日本舉辦個展的中國羊毛纖維手作作者。
展覽上來了很多喜歡蘑菇的人,有專注拍攝蘑菇的攝影師,有專門做蘑菇烹飪的大廚,還有位白發(fā)老人,買了一組胖蘑菇和牛肝菌的作品,說回去要放在他的臥室里,因為“它們讓他感到平靜”。對于害羞、靦腆的殷越來說,作品能被大家讀懂并帶去力量,她很開心,并感受到了堅持創(chuàng)作的意義。
我們一起戳羊毛
殷越做的羊毛氈玩偶可以隨時變化動作:小猴的手臂可以前后擺動,購買者能按照喜好自行調(diào)節(jié)小猴的手勢;嗑瓜子的松鼠除了手捧葡萄,還可以變成拿著枕頭去睡覺的樣子;眼巴巴等著熊爸爸帶回蜂蜜的小熊一家子,也能夠通過調(diào)整它們的服裝、位置,實現(xiàn)不同的造型。她的作品,從造型、細節(jié)到作品名都非常有故事感,比如小熊一家叫作《等待爸爸和蜂蜜》,穿著婚禮服的烏鴉兩口子叫《紀念日》……
隨著羊毛氈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殷越利用周五、周六開設線下課程,帶著大家從基礎知識到整體塑形,慢慢感受羊毛塑形的神奇感覺。報名學習的人大部分是零基礎,除了北京本地的還有從天津趕過來上課的。有個13歲的小姑娘也參加了,戳得又自信又快。
2018年底家人生病,那段時間殷越過得非常糾結(jié)而苦悶。敏感、悲傷和脆弱交織在一起,她一邊勇敢面對,一邊在作品里釋放情緒。
從早期生動可愛的蘑菇小人,到最近幾年的大型毛氈雕塑作品,殷越的作品辨識度極高。創(chuàng)作小象時,恰逢殷越辦理暫住證。那段時間除了照顧家人,一直處于奔波中,很沒有歸屬感。在辦證的路上,殷越聽了一段比較憂傷的旋律,所有情緒匯集成一幅作品畫面浮現(xiàn)在腦海。殷越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她不想再考慮觀者的感受,而是完全遵從內(nèi)心的想法去創(chuàng)作。結(jié)果當她做完后才發(fā)現(xiàn),小象跟自己以往做的作品很不一樣,它的形象突破了從前的可愛、稚趣,像個委屈、怯懦的孩子,抱著膝蓋坐在角落。她把它輕輕抱在懷里,給了它一個溫柔的擁抱。
“每一件展品都被賦予了純凈的靈魂”,殷越的作品受到了大人、小孩的追捧。2018年在北京辦展覽時,有個90歲的奶奶走的時候特意和殷越打招呼:“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我也是一個90后!”有一個女孩,她進展廳后也沒看作品,直接走到殷越面前說:“我可以擁抱你一下嗎?”說著都快哭了。原來她在網(wǎng)上看了殷越的作品后,也開始全職做手作。想不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影響到了別人的選擇,殷越心里非常感動。孩子們特別鐘情于小象,看到縮著兩只前腳直立的小象,會不由自主地上前撫摸。有個被媽媽抱在懷中的小朋友一再探出身子要去與小象握手。
2019年秋,殷越再次在北京開展,受到了大量粉絲的追捧。奇異的蘑菇人張開小腿奔跑、怯懦的小象在角落瑟縮發(fā)抖、猴子門童舉著旗幟精靈古怪……一百多件作品,幾小時就售罄。
“當世界不夠溫柔時,就讓自己成為溫柔?!?020年疫情隔離期間,為了幫助大家化解焦慮情緒,殷越開設線上課程,教大家做一些日常生活小物件。她一邊教授戳羊毛技巧,一邊解答許多新手遇到的問題。
針氈羊毛就像一款養(yǎng)成游戲,面對同一個模型,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扎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羊毛氈作品的優(yōu)點就在于,可以隨時填補。如果覺得瘦了,那就多加點毛;胖了,就再使勁戳戳。
不知不覺,殷越潛心羊毛氈藝術(shù)已有11年之久。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guān)注她,但不管外界如何聚焦自己身上,她始終潛心創(chuàng)作。她覺得,豐盈的人生,就是找到一種表達自己的最佳方式,投入其間,最終變成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