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攮?/p>
摘 要: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有多種《唐詩鼓吹》,有元刊本和清刊本,分屬三個版本系統(tǒng),這些版本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版本特征。文章對這些版本進行描述,揭示其版本特征,以期有裨于學(xué)林。
關(guān)鍵詞:《唐詩鼓吹》;版本;敘錄
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有多種版本的《唐詩鼓吹》,有元刊本和清刊本,分屬三個版本系統(tǒng):一是元刊郝天挺注本,二是清初錢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陸貽典四人箋注本,三是清朱東巖評定本。
1 《注唐詩鼓吹》十卷(典藏號:NC5570.4/1147.41)
至大元年(1308)浙省儒司刻本(所閱為膠卷)。
卷端題名“注唐詩鼓吹卷第一,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版式為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版心下有刻工姓名。卷中刻字精美,字體稍大,并非是當(dāng)時流行的趙體字。書前依次有趙孟頫序、武乙昌序、姚燧序,此順序與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不同。武乙昌在《序》中言:
嗟夫!唐人之于詩美矣,非遺山不能盡去取之工;遺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發(fā)比興之蘊。世之學(xué)詩者于是而之繹之、厭之飫之,則其為詩,將見隱如宮商,鏘如金石,進而為詩中之《韶》《濩》矣。此政公嘉惠后學(xué)之心,亦遺山裒集是編之初意也耶!公命為序,不敢辭,謹(jǐn)序其大略如此。
《唐詩鼓吹》的編者有爭議,從此序言中“非遺山不能盡去取之工;遺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發(fā)比興之蘊……此政公嘉惠后學(xué)之心,亦遺山裒集是編之初意也耶”的論說看,趙孟頫認為《唐詩鼓吹》就是元好問所編,他的學(xué)生郝天挺為其注解。趙孟頫和郝天挺是同時代人,且與元好問所處的時代不遠,所以他的序言是可信的。姚燧注《唐詩鼓吹》詩集序言:
鼓吹,軍樂也。大駕前后,設(shè)伇冠百人,其器惟鉦、鼓、長鳴、中鳴、觱栗,皆金、革、竹,無絲,惟取便于騎。作大朝會,則置案于宮懸間,雜而奏之,最聲之宏壯而震厲者也?;蛞造何涔?,而殺其數(shù)。取以名書,則由高宗退居德壽,嘗纂唐、宋遺事為《幽閑鼓吹》,故遺山本之,選唐近體六百余篇,亦以是名。豈永歌之其聲,亦可匹是宏壯震厲者乎?
嘗從遺山論詩,于西昆有“無人作鄭箋”之恨,漫不知何說,心切易之。后聞高吏部談遺山誦義山《錦瑟》中四偶句,以為寓意于“適怨清和”,始知謂鄭箋者殆是事也。遺山代人參政郝公新齋,視為鄉(xiāng)先生,自童子時嘗親幾杖,得其去取之指歸??制溥z忘,以易數(shù)寒暑之勤,既輯所聞,與奇文隱事之雜見他書者,悉附章下。則公可當(dāng)元門忠臣,其又鄭箋之孔疏歟?
姚燧是元代文學(xué)家,他在《序》中言“故遺山本之,選唐近體六百余篇,亦以是名,豈永歌之,亦可匹是宏壯震厲者乎”,說的就是《唐詩鼓吹》為元好問所編。姚燧又自稱“嘗從遺山論詩”,可見他曾經(jīng)師從元好問,兩人有交游關(guān)系,所以姚燧所言也是可信的。
此書為《唐詩鼓吹》最早的刊本,在版本研究上有特殊意義。另外,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有此本的全帙,書間有朱筆點讀,著名藏書家潘景鄭《著硯樓讀書記》有著錄:
遺山唐詩鼓吹十卷,郝天挺為之注。郝注世無傳本,經(jīng)明萬歷間廖文炳補注,清初錢朝鼒等重復(fù)刪改箋注,原本面目,益復(fù)不可尋見。此元刊本十卷,為家藏舊帙,題“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前有至大元年吳興趙孟頫序,次蜀西武乙昌序,又次姚燧序,末有大德七年涿郡盧摯后序。此本藏家未有著錄,紙墨觸手如新,間有朱筆點讀,未知何人所為。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版心上記字?jǐn)?shù),下記刻工姓名。①
另李盛鐸《木樨軒藏書題記及書錄》載有一元本:
《唐詩鼓吹》十卷;元刊大字本。
半葉八行,行二十字;注雙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雙邊。版心上有字?jǐn)?shù)。每卷標(biāo)題次行低四格題“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天挺”二字傍注。前有至大戊申(1308)六月武乙昌序,至大元年(1308)九月趙孟頫序;序文皆以手書上版。后有至大辛亥[元至大四年(1311)]楊升云后序。收藏有“姚氏收蔵”白文方印、“小紅鵝館”朱文方印、“快觀閣印”白文方印、“姚氏廌青”朱文方(?。?、“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明陽”白文方印、“金庭逸客”白文方。②
從上文看,兩書的行款、版式都有不同,而且李盛鐸所載版本為楊升云后序,而潘景鄭所載的版本為盧摯后序。李盛鐸所載版本沒有索書號,根據(jù)李盛鐸《木樨軒藏書題記及書錄》中《凡例》的說明,無索書號的不藏于北京大學(xué)。
2 《唐詩鼓吹》十卷(湯寬批校本)(典藏號:811.1084/1047)
一函二冊,半葉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單魚尾,左右雙邊。
書前有唐詩鼓吹序(錢謙益序)、《唐詩鼓吹》目錄,卷端題“唐詩鼓吹卷第一”“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俊臣校注、王清臣、陸貽典參?!?,其他各卷作者題名相同。
書中有兩書簽,且有鈐印,一題“唐詩鼓吹 湯寬批校本 共兩本”,另一題“容齋手批 十卷 二冊”。
本書鈐印較多,錢謙益序首行鈐印“湯寬字我成”“容齋”“北京大學(xué)藏”“雙鑒樓”章,眉上鈐印“教育部北平購書委員會之章”。卷端右下鈐印“藏書萬卷”“北京大學(xué)藏”“曾為忻虞卿所藏”“佩德齋”。卷六右下鈐印“藏書萬卷”“沅叔”“傅增湘印”“曾為忻虞卿所藏”“佩德齋”“北京大學(xué)藏”。
其中“藏書萬卷”乃是吳銓藏書印,吳銓,清長洲人,字容齋,子吳用儀、吳成佐,孫吳泰來、吳元潤、吳英,曾孫吳志忠,一門四世均善藏書。吳銓筑“遂初園”,讀書其中,藏書萬卷,皆秘籍也。其子孫均好書,長子吳用儀曾購書數(shù)萬卷儲于園中,其中多宋元善本。③忻寶華,字虞卿,諸生,清光緒中葉嘉興學(xué)者,藏書家。據(jù)民國十一年(1922)《梅里備志》記載,忻氏收藏書籍頗豐,有《不暇懶齋書目》,惜后漸散出。④
卷中有丹黃兩種批點,內(nèi)容大部分與《唐詩鼓吹評注》中何焯評語相同,因此疑是湯寬過錄何焯批語(圖1)。
3 敬儀堂《唐詩鼓吹》十卷(典藏號:LSB/3468)
一函一冊,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單魚尾,左右雙邊。
內(nèi)封版框內(nèi)從右至左依次題“元本校定”“唐詩鼓吹注解”,左下題“敬儀堂藏板”。內(nèi)封之后是錢謙益序、凡例(順治堂主人)、《唐詩鼓吹》目錄。凡例未題名,卷端題“唐詩鼓吹卷第一”“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俊臣校注,王清臣、陸貽典參?!保渌骶碜髡哳}名相同(圖2)。
書中有兩書簽,且有鈐印,一題“西莊王氏藏 紅筆何氏批本 藍筆毛氏批本 墨筆 王氏批本 何批唐詩鼓吹”;另一題“唐詩鼓吹十卷 元郝天挺注 陸貽典等刊本 舊五人色批本 一冊”
是書有朱、墨、藍三色批點,朱筆為何氏批本,藍筆為毛氏批本,墨筆為王氏批本,都是過錄者。
有“慧”字朱文方印、“香山書圃”朱文長印。卷中有水漬,部分批點漫漶不清。
李盛鐸《木樨軒藏書題記及書錄》有載:
《唐詩鼓吹》十卷:(元郝天挺注,明廖文炳解,清初敬儀堂刻本)李3468
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清臣、王俊臣、陸貽典參校。前有錢謙益序,舊人以朱筆、藍筆、墨筆批校。有舊簽題“西莊王氏藏。紅筆何氏批本,藍筆毛氏批本,墨筆王氏批本”,殆均為傳錄者。有“慧”字朱文方印、“香山書圃”朱文長印。①
4 《重訂唐詩鼓吹箋注》十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典藏號:SB/811.1084/1047.1)
一函八冊,半葉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
內(nèi)封版框上題“乾隆四十年新鐫”,版框內(nèi)從右至左題“原本較定”“重訂唐詩鼓吹箋注”,左下題是“本衙藏板”(圖3)。
是書首為徐乾學(xué)序,次為目錄,之后為卷端。卷端從右至左題“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卷之一”“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陸貽典參?!薄皡情T朱三錫評男之枚吳敏同訂”,此書無朱三錫例略。
讀秀數(shù)據(jù)庫亦載有是書全文,但與北京大學(xué)藏本有所不同,北京大學(xué)藏本徐乾學(xué)序有鈐印,讀秀數(shù)據(jù)庫所載無。
5 《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十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自怡居藏板(典藏號:811.1084/1047.1)
一函五冊,半葉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內(nèi)封版框內(nèi)從右至左題“原本較定”“唐詩鼓吹箋注”,左下題“自怡居藏板”。
是書首為徐乾學(xué)序,次為目錄,之后為卷端。此書卷端從右至左題“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卷之一”“元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郝天挺注”“古岡后學(xué)廖文炳解”“虞山后學(xué)、錢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陸貽典參?!薄皡情T朱三錫評男之枚吳敏同訂”,此書無朱三錫例略(圖4)。
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日本北海道大學(xué)圖書館亦有此書藏本。
總之,《唐詩鼓吹》版本眾多,北京大學(xué)所藏的版本只是這些版本中的幾種,其中一些清代的批點本保存了一些學(xué)者對《唐詩鼓吹》選詩情況以及對入選詩歌的評論,為《唐詩鼓吹》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資料,也對研究這些批點者的詩學(xué)思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