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生的學習、成長、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初中歷史課程則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基于此,首先闡釋了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意義,繼而從深化歷史課程教學效果、健全初中勞動教育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三個角度闡釋了勞動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價值,并提出了勞動教育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對策,如深挖教材內容、妙用歷史人物、立足核心素養(yǎng)、開展社會活動等。
關鍵詞:初中歷史;勞動教育;核心素養(yǎng)
歷史課程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課程,肩負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從單一維度的歷史知識教學轉變?yōu)閷W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德智體美勞的均衡發(fā)展則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初中歷史教學要有意識地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借助歷史教學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
一、 新時期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從構詞的角度而言,勞動教育由“勞動”和“教育”組合而成。根據《辭?!返慕忉專皠趧印敝浮熬窕蛉怏w為換取利益而活動”?;诖?,勞動教育是圍繞勞動開展,以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勞動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勞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決定了勞動在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高度重視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勞動教育的內涵也在深化,逐步從勞動技能訓練向勞動品質發(fā)展演變。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明確了當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也為勞動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新時期勞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當前我國教育事業(yè)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普遍薄弱。勞動教育以勞動實踐為中心,能夠有效克服當前教育事業(yè)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勞動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對學生課程學習有重要幫助,對學生生活乃至未來走向社會也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 勞動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價值
(一)深化歷史課程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課程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歷史,知識點眾多。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很容易出現(xiàn)學了就忘的現(xiàn)象,對一些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理論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勞動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入,對深化歷史課程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以勞動強化知識記憶。歷史課程知識體系龐雜的特點使得不少學生在知識記憶中存在淺層記憶的現(xiàn)象,勞動教育以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為中心,能夠實現(xiàn)以實踐反哺理論的作用,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效果。其次,以勞動培養(yǎng)實踐意識?!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對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而言,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習效果的基本要求。勞動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比如查閱文獻資料、開展社會調查等,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有著很好的效果。
(二)健全初中勞動教育體系
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便提出勞動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觀點。歷經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當前,初中生勞動教育以勞技課程教學以及校內外勞動實踐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勞技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但面臨課時少,教學活動流行形式等問題,沒有真正發(fā)揮出勞動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須在強化勞技課程在勞動教育中基礎性地位的同時,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形式,推動其他課程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勞動教育體系。對此,初中歷史教學融入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初中歷史課程與勞動相關的知識點為數不少,且初中歷史課程以唯物史觀為依托,而勞動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概念,這些均為初中歷史課程實施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
素質教育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為目標,而勞動素質則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多為獨生子女,平時參與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的機會非常少,勞動技能薄弱,不少初中生甚至對勞動缺乏正確的態(tài)度,產生了享樂主義的錯誤思想。勞動教育能夠有效克服此類問題,以勞動實踐為依托,豐富學生的勞動實踐機會。勞動教育除了具有提高學生勞動意識、訓練學生勞動能力的作用外,與其他教育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以體育為例,當前初中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下降的情況,“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成為初中生的常態(tài)。勞動教育立足于勞動實踐,注重將各種類型的勞動,如生活勞動、社會勞動等融入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有很好的效果,是助力體育教育的有效幫手。基于此,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三、 勞動教育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對策
(一)深挖教材內容,闡釋勞動意義
勞動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為首要目標,而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勞動則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內容。初中歷史教材中與勞動相關的內容為數不少,教師要深挖教材資源,從唯物史觀下的勞動概念出發(fā),深化、細化勞動意義的講解,讓學生對勞動形成深刻的認知,使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從簡單的經驗認知向深刻的理論認知轉變。以《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為例,從遠古居民向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勞動則是促使人類文明形成的根本路徑。正如毛主席在《賀新郎·讀史》中所寫到的“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思考,在遠古時代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先民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又是如何生活的。借助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理解勞動是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的概念。同時,教師也要將勞動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睂滩馁Y源的深度挖掘與運用,能夠有效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目標。
(二)妙用歷史人物,發(fā)展勞動品質
榜樣教育是勞動教育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樣教育以樹立勞動榜樣為前提,借助勞動榜樣的精神感召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勞動品質。因此,在勞動教育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榜樣教育的作用,從數量豐富的歷史人物中發(fā)掘具有勞動教育意義的任務,發(fā)揮歷史人物對學生勞動品質發(fā)展的引導作用。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古代科技非常發(fā)達,明清以前長期領先于西方世界。比如在《燦爛的宋元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畢昇作為勞動教育的榜樣。畢昇在勞動實踐中探索除了活字印刷技術,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印刷的效率,也為文化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又如在《時代鮮明的明清文化》中,教師可以將宋應星作為勞動教育的榜樣,向學生介紹《天工開物》在古代中國科學事業(yè)中的地位。國外歷史人物同樣是實施榜樣教育的重要資源。比如在《人類邁入電氣時代》的教學中,可以將愛迪生作為榜樣教育的人物,通過講述愛迪生的發(fā)明故事,讓學生了解勞動在科學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三)立足核心素養(yǎng),提高思維品質
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課程學習中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勞動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勞動分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兩大類型,前者以思維活動為路徑,后者則依托于行為實踐,教師要重視腦力勞動教育,并以腦力勞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舉例而言,以腦力勞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史料實證對學生的歷史實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能夠從學習內容出發(fā)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是初中歷史學習腦力勞動的主要形式。教師要以史料實證為中心,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又如,以腦力勞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歷史解釋具有主客觀合一的特點,從客觀性的角度而言,歷史解釋必須以歷史史實為依托,從真實的歷史出發(fā)給出解釋,而從主觀性的角度而言,歷史解釋受到學生個人主觀態(tài)度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腦力勞動來提高歷史解釋能力。比如在近代史部分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中國近代屈辱歷程與中華民族自強發(fā)展間的關系。
(四)開展社會活動,培養(yǎng)勞動能力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歷史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遵循凱洛夫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授課。但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的形式,打造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為強化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客觀需要,而社會活動則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不僅如此,社會活動也是初中歷史教學實施勞動教育的基本路徑。社會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從相應的活動主題出發(fā)開展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對學生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均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活動,讓小組學生圍繞生活方式中的某個側面,比如交通出行方式、飲食方式、信息獲取方式等的變化,開展調查活動。
四、 結語
勞動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勞動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視角出發(fā),圍繞闡釋勞動意義、發(fā)展勞動品質、提高思維品質、培養(yǎng)勞動能力等要求,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興芳.我國勞動教育的意涵、歷史邏輯及其實踐形態(tài)[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19):12-18.
[2]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7(7):89-94.
[3]張揚.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歷史教學,2002(6):45-49.
[4]李新英.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33(2):71-73.
[5]王江松.勞動文化的復興和勞動教育的回歸[N].中國教育報,2018-11-22.
[6]胡君進,檀傳寶.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經典文獻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9-15.
作者簡介:
楊小峰,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市通州區(qū)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