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那一天,毫無預兆地,車輪碾過柏油路,漫長練習生的時光終于過去,我正式“上道”了。
第一次從柳巷南路出發(fā),騎行到人民北路,用時73分,騎行將近20公里。第一次騎超長路程,前段狂奔,后程乏力,幾乎成就感和沮喪一同來襲。第二次至今,大約保持在82分鐘。學會平衡發(fā)力,遙看交通信號燈,提前變道,預判人流……這一路,奧特曼打小怪獸,越來越熟練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是說,大約有二十年的時間,懼怕騎車上路,原因復雜。青春期沉迷電視劇,卻常覺得,民國劇里,小女孩學習騎車的鏡頭,一點都不美好。練車時,扭扭歪歪,全然代表不了先進和發(fā)展的思想,反而有點滑稽——21世紀的人看過去的物件,可不自以為見識高明嗎?其實,我并非不知那一個有關自行車的常識,就是1866年清朝派出了第一個出洋考察團,19歲的少年張德彝在游記里記載了“自行車”三個字,于是沿用至今。
民國戲搭配自行車,其實何其般配??!“上道”后的某一天,突然這樣想著。
騎行的時候,生活的細節(jié)常不請自來。人行道上原來有這么多的車輛,“鳩占鵲巢”,仿佛在宣告,我們如今的物質多么繁榮。曾看到柴靜在紀錄片《蒼穹之下》的發(fā)布會上,提到自己丈夫騎車上下班。此刻,我也是環(huán)保大軍中的一員了。
途中,最快樂的時光,往往是快到龍城大街甬道前的時光。我知道,進入甬道,下坡路就要來了,而且是超長且急的下坡路。騎行在甬道里的時候,總在心里說:哇哦。意味深長,含義眾多。
但更多的時候,太原從迎澤區(qū)到小店一路,是平緩的。這個時候,我像是重新回到復雜的生活里。經過香檀一號,會所門外是琳瑯滿目的快遞。通常我經過的時間,在六點四分到六分,各類小箱子大箱子,錯落擺放,等待著主人拂去塵土。
有一天,看到一個老人的車把上,放著一份麻辣拌和若干草莓。老人騎遠了,我還怔怔出神。這樣“反?!钡某允?,老人是給孫女買的嗎?或者是老伴、女兒的吃食?好奇心真的難以抑制。
最愛到長風街口等紅綠燈的時候,通常那個瘦瘦高高,皮膚黝黑的交警早早守候在那里??偸窃诰G燈亮起的前一兩秒,他瀟灑的一個“上”手勢,最先沖出的永遠是壯漢的電瓶車,老人,則是最慢悠悠地挪動。我想,他們多半不會介意再等下個綠燈。他們比時間更不懼怕時間本身。
還有一天,我在騎行道上緩緩走著,車行道里突然傳來強大的馬達聲,還沒回神,一輛黃色的跑車揚長而去,但又被不遠的前方紅燈逼停。我暗暗得意:走吧,追上這跑車,騎過去。我真像要去撼大樹的蚍蜉。
很久以前聽過一句話:“自由一旦扎根,就會像植物一樣生長?!痹隍T行里,我愿如植物,迎風逆行,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