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啟睿,蘇 娜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5)
泥石流屬于山區(qū)常見的地質災害,具有突發(fā)性與破壞力強等特征,一旦發(fā)生在人員密集區(qū)域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災前定量估計潛在危險流域的泥石流危險度,據此提前布防,是防治泥石流災害的重要手段。
泥石流危險度是指泥石流對流域內造成人財物損失的可能性大小[1]。但泥石流的成災過程極其復雜,受控于多種致災因素,且具有極強的區(qū)域性特征[2]。能否在復雜的泥石流成災過程中提取關鍵因子構建評價體系,直接影響危險度評價的可靠程度。在國內,劉希林首次提出了泥石流危險度的定量計算公式,以灰色關聯度理論為基礎進行了因子的選取[3-4]。陳鵬宇為解決灰色關聯度法計算得到的關聯度大小與分辨系數、無量綱方法相關的不足,改以復相關系數選取次要因子[5]。在之后的研究中,又針對因子間的單調性差異及主次因子間的非線性關系,以散點圖初步篩選,再以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最終篩選,結合二者評價主次因子的相關性[6]。孟凡奇運用逐步判別分析法,以對泥石流溝的識別能力作為選取標準,最終只留下判別能力強的次要因子[7]。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具有無需考慮變量間關系,評價結果與數據量綱無關等優(yōu)勢,將復雜的成災過程裝入“黑箱”,只需設定相應的指標,即可單獨針對各泥石流溝獲得最優(yōu)權重,直接得到各泥石流溝的危險度排名。在此基礎上,利用冗余分析可實現對指標體系的優(yōu)化及明確各溝道中的主要致災因素。DEA方法將危險度評價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整合于一個模型,原理清晰,操作簡便,易于投入到實際的災害防治工作中。
DEA可評價一組多輸入多輸出的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相對效率?;驹硎且栽紨祿榛A,通過數學規(guī)劃產生相應的生產前沿面,以DMU偏離前沿面的程度作為衡量相對效率的標準[8]。本文選擇其中的規(guī)模不變模型作為泥石流危險度的評價模型。
假設決策單元集中有n個DMU,DMUj(1≤j≤n)的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xj=(x1j,x2j,…,xsj)T,j=1,2,…,n。CCR模型最初為分式規(guī)劃,利用Charnes-Coope變換并引入松弛變量后,可得對偶規(guī)劃如下[9]:
式中:θ——DEA模型的各DMU綜合效率,當θ=1,此時DMU為DEA有效;當θ<1,DMU為DEA非有效。λj(j=1,2,…n)為權重變量;
s-、s+——投入、產出松弛變量;
xj0、yj0——為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向量;
xj,yj——DMUj的投入、產出向量。
在管理科學領域中,DEA方法常用于計算生產系統的運行效率。若將泥石流的成災過程視作一個廣義的生產系統,則系統的DMU為泥石流溝,投入為流域中的致災因素,產出為泥石流的規(guī)模及頻率,計算后最終可得到各泥石流溝的相對成災效率θ。
θ可直觀反映在成災過程中溝道內致災因素轉化為泥石流的能力,取值范圍為[0,1]。θ越大,說明泥石流溝越接近前沿面,致災能力越強,對溝道根據θ排序即可得到溝道的危險度排名。
區(qū)別于與受災對象相關的易損度,泥石流危險度屬于泥石流本身的特性,直接取決于評價體系中的主要因子——泥石流規(guī)模與發(fā)生頻率。但由于主要因子難以準確獲得,需要次要因子進行補充,其中包括流域的各種致災因素,如巖性、地形、水文等條件[5]。
本文認為,次要因子的選取不但需要體現泥石流災害的共性,也要體現流域環(huán)境的差異性。一方面,災害的發(fā)生服從孕災環(huán)境類比原則,通過案例分析及專家經驗,得到初步的備選次要因子;另一方面,在盡可能全面描述溝道特征的前提下利用冗余分析篩選次要因子,以保證評價結果合理有效。
次要因子的選取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但本質上均以次要因子對主要因子的相關性作為選取標準[3-7]。而在DEA中,主、次要因子間為投入產出關系,選取標準是指標的冗余情況,通過各次要因子的指標冗余率P反映,取值范圍為[0, 1]。P為指標冗余值與實際投入值之比,而指標冗余值是為達到最優(yōu)效率的投入理想值與實際投入值的差額。
對廣義生產系統中的任一次要因子,在中的P越大,說明其冗余情況越嚴重,在的成災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小。且若P超過高冗余閾值Th,則判定該因子在中存在高度冗余。同理,若一個次要因子對流域中的大部分DMU均存在冗余乃至高度冗余,則認為該次要因子對流域的成災過程不起主要作用,可予以排除。
劉希林作為國內相關研究的代表,其建立的多因子評價體系雖歷經數個階段的發(fā)展,但基礎均由2個主要因子及14個次要因子組成。本文同樣以這14個次要因子作為基礎的備選次要因子(表1)。
DEA模型中對指標數據雖無量綱要求,但同樣有一定的限制。首先,率(或比值)一般不能直接作為投入或者產出,當各DMU率指標的分母不相等時,就會產生錯誤的生產可能集以及不合邏輯的結果。其次,投入指標對產出指標的作用應是正向的,即投入的增加會帶來產出的增加。因此,需要對基礎備選因子中的率指標進行相應的處理。
表1 泥石流危險度多因子基礎評價體系
需要排除的指標:流域切割密度S12、植被覆蓋率S13、墾殖指數S14。
流域切割密度為主溝長度與流域面積的比值,屬于重復的信息數據。植被覆蓋率屬于負向投入指標。墾殖系數的計算方法不明,缺乏相應的分母數據,且過去的關聯度分析中與主要因子間的關聯不密切。
需要修正的指標:主溝平均比降S4、主溝床彎曲系數S6、泥沙補給段長度比S8、流域內人口密度S11。
這四項指標的分母數據在備選次要因子中均可得到,處理后可得到4項率指標的分子數據:主溝平均高度S4、主溝彎曲段長度S6、泥沙補給段長度S8、流域內人口數量S11。
表2 備選次要因子冗余情況
可見,不滿足Rn>0.4的次要因子:年平均降雨量S10;不滿足Rh<0.1的次要因子:流域面積S1、主溝彎曲段長度S6、年平均降雨量S10、流域內人口數量S11。本文選取的次要因子與其他方法的比較見表3。
表3 不同方法選取的次要因子
注:√表示選取指標;○表示本文排除指標。
雙系列關聯度法選取的次要因子中,流域切割密度S12與流域面積S1和主溝長度S2直接相關,若三者均被選取,必然存在信息的重復。松散固體物質儲量S7作為泥石流發(fā)生的基本物源條件,未被選取本身即存在不合理。而復相關系數法中同樣選取了流域切割密度S12及流域面積S1這兩個相關指標,且沒有考慮溝道的坡度及降雨因素。
在本文選取的7個次要因子中,主溝長度S2、流域最大相對高差S3、主溝平均高度S4、形成區(qū)山坡平均坡度S5代表了溝道的地形地貌條件;松散固體物質儲量S7、泥沙補給段長度S8代表溝道的物源條件;24小時最大降雨量S9代表溝道的水力條件。而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個基本條件正是溝道的地形地貌條件、物源條件及水力條件[10]??梢姳疚倪x取的次要因子可以較好地反映泥石流溝的孕災環(huán)境,最終確定的多因子定量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泥石流危險度多因子DEA評價體系Fig.1 Multi-factor DEA evaluation system for debris flow risk
為檢驗上文構建的多因子評價體系的有效性,選取流域內東川地區(qū)的12條典型泥石流溝為實例進行分析,評價結果與傳統評價方法的比較見表4。
表4 東川市12條泥石流溝危險度評價結果
傳統方法首先計算得到危險度值,以此劃分各泥石流溝的危險級別,但危險度值本身并無具體含義,劃分危險等級的標準亦不明晰。而DEA法不需計算危險度值,取而代之的是各泥石流溝的相對成災效率θ。因此,可直接對參與評價的泥石流溝進行危險度排名,確定優(yōu)先治理目標。
評價結果顯示,θ達到1即位于前沿面上的泥石流溝有:蔣家溝、大橋河、大白泥溝、小白泥溝、黑沙溝。其余泥石流溝的危險度排名為:因民溝>石羊溝>黑水河>達朵溝>小海河>達德溝>深溝。整體來看,位于前沿面上的泥石流溝除黑沙溝外,原本均為極高危險級。但也有部分原本高危險等級的泥石流溝的DEA效率較低。其中,名次最低的深溝原本為極高危險級,但θ卻僅為0.216,需要進一步分析出現異常的原因。
單獨對任一泥石流溝進行冗余分析,可以由各次要因子的冗余率P得到在溝道中起主導作用的致災因素。因此,對深溝進行冗余分析,不僅可得到深溝效率不佳的原因,也可挖掘獲取各次要因子在其成災過程中的作用,深溝的因子冗余情況見表5。
表5 深溝次要因子冗余情況
對于深溝,存在冗余的次要因子為:主溝長度S2、流域最大相對高差S3、主溝平均高度S4、形成區(qū)山坡平均坡度S5、24小時最大降雨量S9。其中P>0.5的次要因子:流域最大相對高差S3、形成區(qū)山坡平均坡度S5、24小時最大降雨量S9。由此可見,深溝的低效率主要是泥石流溝的高程、坡度及降雨因素造成的。此外,松散固體物質儲量S7與泥沙補給段長度S8均不存在冗余,說明深溝治理需要重點關注物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θ只代表成災效率的相對值,單純從θ本身的大小去衡量泥石流溝的危險程度是片面的。在統籌防治工作時,也需考慮到流域整體的實際情況。
(1)利用DEA方法評價結果與數據量綱無關,直接由數據客觀賦權的優(yōu)勢,將泥石流成災過程視為廣義生產系統進行泥石流危險度評價。與傳統評價方法相比簡單直觀,降低了主觀因素的影響,無須考慮復雜的成災過程,只需設定投入產出指標即可得到評價結果,在實際應用方面具有相當的優(yōu)勢。
(2)基于云南省37條溝的相關數據,利用冗余分析對次要因子進行優(yōu)化。最終得到的多因子評價體系與之前的方法相比,能更好地反映泥石流溝的孕災環(huán)境。并選取其中東川地區(qū)的12條典型泥石流溝作為檢驗對象,驗證了評價體系的有效性。
(3)區(qū)別于傳統方法先計算危險度值再劃分危險等級的模式,DEA評價可直接得到參與評價泥石流溝的危險度排名,明確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并可單獨針對其中任一泥石流溝進行冗余分析,明確溝道的主要致災因素。